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引用】中國畫顏色的研究

 誰清齋 2013-03-22
本文轉(zhuǎn)載自閑云山館《【引用】中國畫顏色的研究》

 

 

 

       中國古建筑彩畫色彩絢麗多彩,其用色極其豐富,特別清朝出現(xiàn)寫生畫以后,用色更為考究,所以,作為一個好的古建彩畫畫師來說,必須擁有一定的中國畫顏色方面的知識,在當(dāng)今網(wǎng)絡(luò)傳播極為方便的情況下,特選了于非闇老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品讀.
         
                  
                                                              第一章中國畫顏色的品種及性質(zhì)敘述


        中國繪畫有悠久輝煌的歷史,幾千年來,經(jīng)過很多畫家的鉆研創(chuàng)作,已形成獨持的形式與風(fēng)格。遺留下來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廣泛,我們?nèi)绻軌蛞钥茖W(xué)的態(tài)度,加以分析、批判、接受,對于發(fā)揚我國民族繪畫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具有民族形式的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是有莫大益處的。在接受民族繪畫遺產(chǎn)時,關(guān)于物質(zhì)材料和技法上的特點的了解,也不容忽視,所以如何認(rèn)識和使用中國畫一向使用的顏色,當(dāng)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它是中國畫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一,對于創(chuàng)造民族形式的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當(dāng)前有不少美術(shù)工作者,并不完全熟悉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繪畫顏色,這一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我們“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工作的。

        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著有色彩的古代繪畫作品,重要的如:遼陽、望都等地的漢墓壁畫、西北各地的石窟壁畫以及隋、展子虔的“游春圖”(故宮博物院藏)唐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東北博物館藏)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故宮博物院藏)宋趙佶的“芙蓉錦雞”(故宮博物院藏)……等,這些作品距今最遠(yuǎn)的已有二千年前后,近的也有八九百年,而畫上的顏色都還保持著一定的艷麗,還具有各種色調(diào)氣氛,顯示了古代畫家使用顏色的才能。
       從文獻(xiàn)上看,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在畫家謝赫傳述的“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理論。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前,美術(shù)批評家張彥遠(yuǎn)在他作的“歷代名畫記”中,敘述了當(dāng)時繪畫顏色產(chǎn)地,使用情況以及歷久不變的原因。后來各代有不少畫家通過實踐或多或少寫出了使用顏色的經(jīng)驗,這些材料對于研究中國繪畫的顏色問題都有很高的價值。
第一節(jié)  礦物質(zhì)顏料
       一、赤色
       甲  朱砂  又叫辰砂,屬于輝閃礦類。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分子式HgS0它生在石灰?guī)r中,成塊形、柱形、板形、馬牙形、箭頭形。我國主要產(chǎn)地分布在湖南的鳳凰、晃縣、麻陽、乾城,貴州的玉屏、畢節(jié)、貴筑、安順,四川的酉陽、秀山、彭水,云南的保山、大理等地。最好的是表面光華像鏡子似的天然朱砂。已經(jīng)提煉出水銀的,不宜作為繪畫顏料。
       乙  朱標(biāo)  將朱砂研細(xì),兌入清膠水,浮在上面比黃丹更紅些的叫朱標(biāo)。(標(biāo)也可寫作膘,膘是說朱砂上浮的部分像油脂,標(biāo)是指它浮出的部分,但意義是相通的。)
丙  銀朱  又叫紫粉霜。這是我國古代發(fā)明最早的化學(xué)顏料。從前的制法是:用水銀一斤,石亭脂(藥名,即是制造過的硫黃)二斤同研,盛入大口瓦罐內(nèi),上面用鐵鍋蓋嚴(yán),再用鐵絲把鍋和罐拴緊,用鹽泥封固,放在鐵架上,下面用炭火烤罐。在火烤時,另用棕刷蘸冷水,刷上面蓋著的鐵鍋,隨烤隨刷冷水,大約經(jīng)過一個鐘頭即成。俟冷后,揭開鐵鍋,鍋里和罐里全生著銀朱,石亭脂仍沉在罐底。水銀一斤,可得銀朱十四兩。鴉片戰(zhàn)爭以后,海運大開,水銀出口,價值既貴,用它提煉銀朱的很少。主要的產(chǎn)地是福建漳州。到今日,連一包(重一兩)銀朱也很難找到了。今日用“一硫化汞”替代。
丁  赭石  又叫土朱,有火成的,有水成的。入畫的赭石,是出在赤鐵礦中的。原石伴隨赤鐵礦產(chǎn)出,用手撫摩它,感覺滑膩的是好顏料。原產(chǎn)山西雁門一帶,古屬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鐵礦的地方,全產(chǎn)赭石。
戌  黃丹又叫漳丹,產(chǎn)福建潭。今各顏料店均有,制法是把制作鉛份剩下的鉛,再炒一下,即成黃丹。
       二 、黃色
       石黃、雄黃、雌黃、土黃是根據(jù)顏色濃淺分的,其實都產(chǎn)在一起,成分是三硫化砷,分子式AS2S3石黃是正黃色,雄黃是橙黃色,雌黃是金黃色,土黃是土的黃色。甘肅是重要產(chǎn)地。特別是湖南有世界最大的雄黃礦。這四種都忌和鉛粉同用。
      甲  石黃  又叫黃金石,它的外面疏松、色黯、有臭味的不要,里面一二層是好石黃。
      乙  雄黃  在黃金石里被石黃色裹著的,或是成塊不被包裹著的。又有泛些光澤的,色更深,叫雄精。
      丙  雌黃  雌黃也生在黃金石中,它是一片一片的,好像云母石,很容易碎,所以民間的俗語有:“四兩雌黃,千層金片?!?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丁  土黃  這即是包在黃金石外面臭味最重的土黃色。其實前面那三種也都有些臭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及氫氧化鐵。分子式Fe203"3H20余為陶土。
        三、青色
        梁朝陶宏景(畫家,也是藥物學(xué)家452—536)“名醫(yī)別錄”上說:“空青生有銅處”這話和近世學(xué)者認(rèn)為石青是鹽基性碳酸銅,分子式3CuO"2C02"H20產(chǎn)于赤銅礦是相合的。它的品種有空青、扁青、曾青、白青、沙青五種,均有毒。分述如后:
        甲  空青  它的塊狀像楊梅。據(jù)宋代蘇頌(公元1058年前后)說:“今饒、信州時有之,狀若楊梅,其腹中空,破之有漿,絕難得?!?見“圖經(jīng)本草”)北宋以前的醫(yī)家畫家喜談空青,說它出自金礦或是銅礦。我只見過四川出產(chǎn)形象似楊梅果的石青,中間僅有些小的空隙,并無漿水,也不甚好用。
        乙  扁青  又叫大青,云南、緬甸都有。產(chǎn)云南的叫滇青,產(chǎn)緬甸的叫甸青。這就是清代王概所說的梅花片石青。(見“芥子園畫傳”)緬甸產(chǎn)的塊更大,但不如滇青嬌艷。
        丙  曾青  (曾應(yīng)作層次的層字解。)它是一層深一盡淺,或是幾要都是深色的青。畫家喜愛它的淺表色,就把淺色多的暈集在一起研煉出來的淺青叫天青。出山西、湖南、四川、西康、西藏。
       丁  白青  又叫碧青,出云南、貴州、四川。比天青更淺,無光澤,畫家用的很少。
戊  沙青  又叫佛青,又叫回青,是從西域傳來的顏料。我國古書上雖無明文記載,但是在佛建筑彩畫上、建筑彩畫上,無論是敦煌的壁畫,是明清的佛像,常用沙青。它分粗沙、細(xì)沙兩種,粗的顆粒有谷粒大小,細(xì)的更小些,但不是粉末,每包重四十八兩?,F(xiàn)在西康、西藏、新疆等地仍有。民間畫工把產(chǎn)自西藏的叫“藏青”。
        四、綠色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上說:“綠,出右江有銅處,生石中,質(zhì)石者名石綠。又有一種脆爛如碎土者名泥綠?!边@也和現(xiàn)代說石綠2CuO,C02.H20產(chǎn)在銅礦中的相合。均有毒?,F(xiàn)分四種敘述如后。
        甲  石綠  成塊狀的,云南會澤、東川、貢山出產(chǎn)的最好,文本南丹、賓陽次一些。還有波斯、緬甸也產(chǎn)大塊石綠。
        乙  孔雀石  也是塊狀的。有自然生成濃淡相間的花紋,很像孔雀翎毛的翠綠色。出自我國西北和馬來半島。民間工藝品使用它作雕嵌的裝飾。零碎斷片,也可以制成綠的顏色。
        丙  銅綠  又叫銅青。不畏日光,是它的特點。這也有在銅礦中自然生成的。從前人工的制法是:“把黃銅打成板片,用好醋泡一夜,放在糠內(nèi),微火烤薰,刮取銅綠?!边@也是我國人民發(fā)明最早的化學(xué)顏料。(見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公元1590年出版和宋應(yīng)星著“天工開物”,公元1637年出版)?,F(xiàn)在的制法是:用膽礬溶液加炭酸鈉,取沉淀。
       丁 沙綠  出西藏和波斯國,成為沙粒,色較深暗。
       五、白色
       白色在民族繪畫上和大青大綠一樣,都被認(rèn)為是“重色”。(對淡著色而言)這里包括白堊、鉛粉、蛤粉。蛤粉雖是由貝殼煅成,但是經(jīng)過煅煉已變?yōu)槭屹|(zhì),所以也把它列入礦物質(zhì)的顏料里。
       甲  白堊  又叫白土粉。成分是炭酸鈣。分子式CaC03古代繪畫非常重視它。在公元五三六年以前就把它稱作“畫粉”。(梁陶宏景)這是漢魏以來壁畫上主要的材料。它隨處都有,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出產(chǎn)的更好些。它是歷久不變的。(敦煌北魏的壁畫,用它合銀朱或漳丹調(diào)成了肉色,畫人面、身手,后來銀朱漳丹變成黑色,也影響了它。)
       乙  鉛粉  又叫胡粉、官粉、亞鉛華。成分是鹽基性炭酸鉛,分子式2PBC03"pb(OH)2就是從前婦女擦臉的粉。因把它制成銀錠形,所以又叫錠粉。也是我國古代用化學(xué)方法制造出來的顏料。一說是漢張騫使西域時帶來的方法。它的造法是:用鉛百斤,熔化成薄片、捲成鉛筒,把它安放在木桶里,桶底和桶的中間各安放醋一瓶,把蓋蓋嚴(yán),用泥和紙封固,不讓走氣。再用風(fēng)爐通火,經(jīng)過七天,打開蓋,鉛桶都生了白霜,把這霜掃入缸內(nèi),再將鉛筒入桶,依依舊制造,以鉛盡為度。每掃下白霜一斤,摻豆粉二兩,蛤粉四兩,即成銅粉。如果把鉛粉放在炭爐里,它仍返還成鉛。所以用鉛粉繪畫,日久便變成黑色,叫作“返鉛”。再用“雙氧水”輕輕的洗,又返回白色。
       丙蛤粉  又叫珍珠粉,這也是古代民族繪畫征用的顏料。宋代繪畫都用它代替白堊。制法是:揀選海中的文蛤,蛤殼堅厚,殼口微帶紫紅色的,用微火煅成石灰質(zhì),研到極細(xì),即成白粉,注水后,就由生石灰(貝灰)變成消石灰。兌膠使用、永久不變。
       六、黑色
       黑石脂  產(chǎn)湖北湖南,入藥,中國藥店可以買到。它的別名叫石黑。它的性質(zhì)是入口粘舌,和煤不同。主要的成分是炭,古代畫家把它研細(xì),用它畫須眉。
以上是現(xiàn)在常用的礦物質(zhì)顏色。此外,如瑪瑙、珊瑚、寶石、松花石、琥珀……不是普遍被使用的顏色,恕不縷述。
   

             第二節(jié)   植物質(zhì)顏料
        一 、紅藍(lán)花  又叫紅花,很像膠藍(lán),球形花匯。早晨采花,一二日又由匯上生出,直到采完為止。把花搗碎,用布絞絞黃汁,陰干,捏成餅。用時以溫水泡開,用布擰汁,兌膠使用。今只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用它染紅色。在過去,我們喜慶事所用的紅紙,都是用它和“茜草”染成的。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外國的洋紅面、品紅等大量入口,它和藍(lán)淀在顏料市場上就逐漸被舶來品代替了。
        二 、茜草  是蔓生的草,葉像棗葉、方梗中空,每節(jié)生五葉,開紅花,它的根是紫紅色,用根擠熬成水,制成紅色顏色?,F(xiàn)在河北、河南、西北仍有野生的茜草。它的紅色比紅藍(lán)花更紅。
        三、紫鉚  (鉚音礦)又叫紫梗,又叫紫草茸。產(chǎn)于我國西南邊疆上。入藥,電氣工業(yè)上也需用它。它是一種天然的樹脂——蟲膠。遠(yuǎn)在唐代張彥遠(yuǎn),就說它是“蟻鉚”,是制成紫紅色顏色的原料。它不溶解于水,研細(xì)兌膠就可使用。
        四、胭脂   又寫作燕支、燕脂、  赤支、月燕脂。它是用上面所述的紅藍(lán)花、茜草、紫鉚作的。據(jù)傳說:“在公元前1183年商代紂王的時候,人民就用紅藍(lán)花汁創(chuàng)造了胭脂.作為婦女的‘桃花妝’(見‘中華古今注’)。一說是漢張騫使西域,從‘馬耆’國帶來了‘焉支’(即胭脂)。胭脂餅用在婦女的化裝上,是和‘錠粉’一樣的。晚近也由‘洋胭脂’(裝盒的化妝品)代替了它。到今天,真正的胭脂餅就很難找到。作者從前找到廣東的胭脂餅,它的顏色近于紫,是紫鉚制成的。也找到過福建的胭脂餅、杭州的棉花胭脂,這都是用紅藍(lán)花茜草制成的。聽說,甘肅新疆和西南邊疆等地的胭脂格外的紅,只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民族繪畫的緋紅色、紫色和在朱砂上再染紅色,在古代都是以胭脂為主要的顏色。不過,胭脂畫成的畫,經(jīng)過年代久了,也要褪色?,F(xiàn)在用西洋紅代替它,更加鮮艷。
       五、檀木  又叫蘇木,是染木器用的。色深紫,也可熬水收膏使用。
       六、 蒜黃  藤是海藤樹,落葉喬木,高五六丈。這是熱帶金絲桃科的植物。由它的樹皮鑿孔,就流出膠質(zhì)的黃液,用竹筒承接這液,等它干透,中間略空,就是我們繪畫上所用的“筆管藤黃”。藤黃和前節(jié)所說的石青石綠銅綠都有毒,不可入口。
        我們在顏料店里買它時,顏料店總是叫它“月黃”。因為越南產(chǎn)的頂好,其次是緬甸、泰國店家把“越”簡化成“月”,一直到今.便叫它“月黃”。這種顏料,在唐代以前即輸入我國,稱為“真臘畫黃”,又稱“林邑之黃”。
        七、槐花  用未開的槐花蕊,制成的是嫩綠色。用已開的花制成的是黃綠色。制法都是采下來用沸水一燙,然后捏成餅,用布絞出汁來即可。尤其是使用石綠時,必須用它罩染。
        八、黃葉  北京叫黃木、是四川出產(chǎn)的。顏色深黃,可以防蠹蟲??梢约灏境伤?,兌膠收膏使用。
        九、生梔子  中國藥店可以買到。搗碎去皮煎水,兌膠使用,可以代替蘸黃。
        十、 花青  是用藍(lán)淀(又作靛)制成。我國用藍(lán)淀染色,發(fā)明最早。古書如“月令”,如“說文解字”,都說藍(lán)是染青色的草。到了光緒末年,各地染布逐漸改號了洋藍(lán),(煮藍(lán))民族繪畫用的花青,也采用普魯士藍(lán)(簡稱普藍(lán))制成的了?,F(xiàn)在只有西南苗族還種植它,還用它染布。它比普藍(lán)顏色更加鮮艷,能抗拒日光,不太變色。
藍(lán)是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莖高二三尺,葉是橢圓形,葉柄基部有包莖的筒狀托葉,秋天由葉腋長出長莖,莖尖上開穗樣的紅色小花,有帶紅色的花萼。它的葉,就是作藍(lán)淀的原料。它有四五種、都可作藍(lán)淀。
藍(lán)淀的制法是:在秋天采集了“蓼藍(lán)”或是“大藍(lán)”的葉,一層一層的鋪在木板上,噴上些水,上面蓋上麻袋,使它發(fā)熱發(fā)酵.發(fā)酵之后,把麻袋取下,等它干燥,再上下攪合,再噴上水,再使它發(fā)酵。這樣多次,至不發(fā)酵為止,就制成了天然藍(lán)淀。這個比用石灰去漚它,較為是干凈。
        畫家把這樣制成的藍(lán)淀,放任乳缽里去擂,大約四兩藍(lán)淀,要用八小時去擂它。擂研以后,兌上膠水放置澄清,澄清后,把上面浮出的撇出來,所撇出來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好花青。
        十一、  墨  這是民族繪畫的主色——黑色。墨,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并在世界馳名的。分松煙墨、油煙墨、漆煙墨三種,主要產(chǎn)于徽州。
        十二 、百草霜   又叫灶突墨,又叫鍋底煙。這是燒柴燒草的黑餾炱,兌膠使用。畫須發(fā),畫翎毛都用它。
        十三、  通草灰  又叫燈草灰,是把通草(入藥)放在鐵筒內(nèi),燒成了灰,兌膠使用。它是畫蛾畫蝶一類專用的黑色。
以上是一般常用的植物質(zhì)顏色,中國畫家通稱它們作“草色”,是對礦物質(zhì)顏色而言的。礦物質(zhì)顏料通稱“石色”。
        西洋紅早已被中國畫家所采用。它是動物的沉淀色質(zhì)。它不浸蝕紙背,不染筆毛。舊德國“大德顏料公司”出品的是粉末,舊德國“派利堪廠”出品的是塊狀.已加入膠。蘇州姜思序堂賣的是前一種。這兩種,無論是兌冷水熱水,都沒有腥臭氣味、價錢都很貴。另一種西洋紅是英國制,色較暗較深,也不染筆毛,不浸蝕紙背,但有腥氣。
        

           第三節(jié)   金銀
          金和銀不能與其他顏色相配臺而產(chǎn)生間色,它們又是民族繪畫上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在這里加以敘述:
          一、黃金  民族繪畫上所用的黃金,都是用錘成的金箔的再制品。包括“泥金”“灑金”“打金”。金箔是蘇州的特產(chǎn),分“大赤”“佛赤”兩種?!按蟪唷笔墙鸬谋旧胺鸪唷眲t是更赤一些。另外還有“田赤”,它是淡黃色。這些金都是十張為一“帖”,千帖為一“箱”?!盀⒔稹痹诿褡謇L畫上不用?!按蚪稹蔽┰诩埢蚪伾舷韧瓿闪肆藰?gòu)圖,其余空白的部分,“打”上金地子.然后再進(jìn)行著色?!按蚪稹狈帧坝杲稹薄棒~子金”“冷金”等,只蘇州有此專家。“泥金”是在碟內(nèi)用手指加膠把金箔研成細(xì)泥,用筆蘸著描繪,蘇州姜思序堂顏料鋪,有泥成的金丸及和膠粘在小磁盅上的金碗。又蘇州姜思序堂顏料鋪有泥成的洋金,價較廉。
        二、白銀  銀色入畫,用處較少,只在鞍馬刀矛上用著它。銀箔也產(chǎn)于蘇川。把它按照泥金的方法用手指研細(xì),用筆蘸著使用。有的把銀箔和水銀食鹽用乳缽研細(xì),然后再燒去水銀(加酒點饒),漂去食鹽。這法子既省時間,又容易研細(xì)。
又銀箔雄黃熏黃泥細(xì),可以充黃金用。但日久褪色。若用泥銀畫后,再用梔黃罩染,也成黃金色,日久并不變。
          在畫面上,雖然用的是真金真銀.但并無光澤,人住往認(rèn)為是假金假銀。這是使用上的毛病。使用它們必須多放人膠水,使它們沉在碟底,用筆由碟底蘸著使用,自然發(fā)生光澤,這也是和其他顏色在使用上不同的地方。

        第四節(jié)  膠礬
        中國繪畫的色彩,鮮艷明快歷久不變,是經(jīng)過畫家們不斷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一方面是選擇原料,加工煉制,一方面是利用膠礬,使它固著不剝不落。盡管是不溶解于水的原科,只要它色彩鮮明歷久不變,也可以把它固著在畫面上.這就是膠和礬的功用。今分述如后:
         一、黃明膠  又叫廣膠,產(chǎn)廣東廣西。是用牛馬皮筋骨角制成的。(牛馬等皮筋骨角中的硬蛋白質(zhì)加水加熱分解而生成的新物質(zhì)。)黃色透明,成方條狀,無臭昧。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層清輕的兌入顏色,下面渾濁的不用。
         二、阿膠  又叫傳致膠。也是用牛馬等獸類的皮筋骨角制成的。出山東陽谷縣東北六十里的阿井,膠有三種,清薄透明,色淡黃的,選作兌顏料用。另一種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藥用。其余渾濁不透明的,只可以粘器物用。畫家用時,也加清水微水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
         三、瓶膠水  這是一般的玻璃瓶膠水。用它兌用顏料,第一不妨礙顏料固有的色彩。第二它的本身不發(fā)光澤。第三它有防腐劑在內(nèi),夏日不臭不腐。第四凝集力和附著力不弱于黃明膠和阿膠。著者用它已過十年,并未發(fā)見顏色剝落的毛病,而且用它也特別簡便潔凈,只是價錢貴些。近日有兌入甘油的瓶膠水,卻不宜采用。
         四、明礬  又叫白礬,味澀.是由礬石煎煉而成的。半透明、仿佛水晶,主要的產(chǎn)地是安徽盧江。中國畫中除了水墨畫和著色的大寫意畫外,差不多都要利用礬水來固定顏色。如果是上幾層顏色的畫,每隔一、二層就要涂上一些淡礬水;尤其是底層的顏色。這是為了防止顏色再上時,底下的顏料動搖。比如:先上一層朱砂——無論是用多么濃的膠,若不上礬水,再用胭脂色去染深淺時,朱砂就會動搖起來,和胭脂相混。上了礬,朱砂就固著不動了,無論怎樣罩染部可以。
        還有,把生紙(如“六吉料半”“六吉棉連——生紙名)制成熟紙,也必須用膠礬水刷在生紙上。因為生紙用墨著色要暈滲,刷上膠礬,不暈不滲,就叫它熟紙。生絹制成熟絹——又叫繪絹,也用此法。
        我們用繪絹進(jìn)行繪畫,有時若將絹地污損,或是畫上去的某一部分感覺不甚妥當(dāng),或是寫上去的字句發(fā)現(xiàn)錯誤時,可以用膠把它們?nèi)サ?,變成原來的白絹。方法是:用黃明膠或阿膠,熬成濃稠的膠液,把它向預(yù)備去掉的部分傾注上去,等自然干燥后,按著絹上經(jīng)緯線斜著用力一繃,整個的膠片,就紛紛的崩裂下來,所欲去掉的部分,也隨著膠片崩下來,出現(xiàn)了潔白的絹地。這方法,只要不是油污,不曾透過背面的墨和色,全有效。所傾注上的膠液,必須使它自然干透,不可火烘,不可日麗。也不可把絹的四周壓平,越有皺紋,越易繃掉。

第二章  中國畫顏色發(fā)展的情況


       根據(jù)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物,很清楚地看到中國畫顏色的發(fā)展情況,開始只是使用單色的礦物質(zhì)和植物質(zhì)顏色,經(jīng)過不斷的創(chuàng)造、改進(jìn),逐漸發(fā)展。進(jìn)而使用礦物質(zhì)的間色,(如白堊合朱成為肉色,石青合白堊成為天青色。)和礦植合用的間色,(如藍(lán)淀合朱成為紫色,槐花合石綠成為嫩綠色等。)這樣的礦植合用,加上古代化學(xué)制的鉛粉黃丹,外來輸人的藤黃紫鉚等,在第五世紀(jì)南齊的時候.顏色已經(jīng)非常豐富并且要求“隨類敷彩”了。經(jīng)過第六第七第八世紀(jì)——隋到唐的發(fā)展,在第十世紀(jì)后,又創(chuàng)造出用水墨代替顏色的畫法。由第十二世紀(jì)后,水墨畫與彩色畫并駕齊驅(qū)。到了第十四世紀(jì)初期,使用礦物質(zhì)顏色如石青石綠朱砂一類的畫,竟被“士大夫”們稱作“院體”,說作不夠文雅。這時的重著色畫已不能和水墨畫分庭抗禮。這樣發(fā)展下去,到了十九世紀(jì),重色的彩畫,只有統(tǒng)治階級的“供奉”們用它來聊備一格??墒敲耖g的畫家們,還在大量的使用著。此時,已經(jīng)有了專門制售中國畫顏色的“姜思序堂”顏色商鋪。一般的畫家也就不必自制顏色了。

        一 、中國畫顏色發(fā)展的過程
        請先看一下流傳下來和被發(fā)見的古代工藝品上面所涂畫著的顏色。我們覺得它們與繪畫顏色,在源流上是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我們的祖先,在原人時代即已發(fā)現(xiàn)了顏色,例如:周口店山頂洞人染飾品使用了紅色;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繪制花紋使用的有白堊、紅礬土、炭(黑色)、土黃諸色。又如:殷墟甲骨上有朱和黑色寫過的筆跡,并有涂朱的明器。我們從這些例證里可以看出顏色在古代被使用的概況。
        周秦(公元前1134—207年)的陶器等物,就我們現(xiàn)在看得見的,如洛陽出土的戰(zhàn)國彩陶壺上面,使用著朱、黃、青、白、黑的顏色,畫著精美的花紋。鄭州二里崗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陶鴨上.有紅黃白黑鮮明的色彩,還在鴨的嘴和足上,使用了黃色。再就文獻(xiàn)上看一下,“周禮冬官考工記”上說,掌管設(shè)色的官員有五種。又說,繪畫的事,是會合五色的(五色是赤黃青白黑)。在詩經(jīng)王風(fēng)篇大車章的注疏里,說明了設(shè)色的官員,用五種顏色繪畫周代統(tǒng)治階級的旌旗、上衣、下裳(下裳是先畫后繡)等等,根據(jù)這些記載。周代以前使用顏色主要的仍在工藝品上。
        漢晉(公元前206一公元417年)時期,文學(xué)藝術(shù)更加發(fā)達(dá),在繪畫顏色的使用上,也有顯著的發(fā)畏。如在河南洛陽最近出土的漢代彩繪陶壺,畫著精美的花紋,使用著紅、黃、石青、石綠、白、黑各種顏色;又如在河北望都縣發(fā)見的漢墓壁畫上有紅、黃、藍(lán)、綠、黑、白諸色。并且在“主薄”“主記史”兩個人物下,還各畫著類似硯臺和墨的用具。用它與遼陽的漢墓壁畫,山東梁山縣最近出土的漢壁畫來比較,在顏色上,它的變化比較更多一些。隨著基本建設(shè)工作的日益開展,古代的文物,將會有更多發(fā)現(xiàn),用來作為顏色發(fā)展的說明,是最有力的材料了。
        西晉流傳下來的繪畫,尚有待于發(fā)現(xiàn)。東晉顧愷之畫的女史箴圖一卷,(約公元405年前后)最古的摹本已流人英國,在倫敦博物館陳列著,有原色版影印的)。它是以朱、赭、黃、白、黑為主體色彩,用胭脂、藍(lán)淀,草綠、檀木為輔助色彩。晉代陶器使用朱砂、紅土、石黃、白堊、黑炭完全與它相合。這一卷姑不論它是否唐以前摹本。它使用顏色的方法有主有從,鮮艷明快、活潑而有力。
        南北朝,隋(公元420—617年)時期,六法在這時由謝赫給傳述出來。在顏色上提到“隨類敷彩”,具定了顏色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宋齊梁陳(南朝)四代的繪畫,僅見于文獻(xiàn)上的著錄,新的畫績,還有待于發(fā)現(xiàn)。
       北朝——北魏、東西魏留存到今天可以見到的畫績絕大部分是在敦煌莫高窟。它的色彩特征,是善于使用青和藍(lán)。在色彩的表現(xiàn)上,喜歡使用強(qiáng)烈的色調(diào),雄健朗爽,有山林的趣味。主色是礦物質(zhì)的彩色,輔色是用脂脂、藍(lán)淀、草綠等植物質(zhì)顏料。配合的間色,有的使用銀朱、黃丹合粉?,F(xiàn)在我們看魏代的壁畫,如伎樂、飛天等,有的變成了黑人,那就是銀朱、黃丹合粉,日久變色的緣故。這時部分畫家在用色上接受由印度傳人的凹凸方法。
        隋代的彩色畫漸漸的趨于繁復(fù),變化也多。敦煌壁畫印其例證。故宮繪畫館陳列的展子虔游春圖,它的用色,已經(jīng)開辟著與墨彩結(jié)合的道路,即所謂“墨上刷色”的著色法了。
        唐代(公元618—907年)繪畫,重要的形式有壁畫和卷軸畫。壁畫傳到現(xiàn)在已被發(fā)現(xiàn)的,絕大部分是在敦煌,其次是麥積山,最近還有陜西咸陽底張灣出土的唐壁畫等。畫卷傳到現(xiàn)在的也還有,今分述如后:
        初唐(公元618—712年)的畫家們,在卷畫方面,單色間色互相為用,經(jīng)過一千多年直到現(xiàn)在。我們只見到絹已斑剝,顏色并不完全剝落。手卷像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公元643年前后。有印本),掛軸像尉遲乙僧畫的天皇像(有印本),這就說明我們古代畫家們,不但是善于運用色彩,而且運用他們的智慧,使顏料抓緊了絹帛,經(jīng)過多少年的舒卷,不脫、不落、不剝。
        盛唐(公元713—765年)時期,由于晉隋以后書法大行,畫家們也受了影響。那時的墨,已有龍香劑、貞家墨、楊家墨、武家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王維的雪溪圖、輞川圖就使用了水墨。(有印本)、李思訓(xùn)則以金碧山水傳世。那時吳道子號稱畫圣,他有時也只用淡赭石染人面樹身,有時連赭石也不用,“只以墨蹤為之。”人稱為“吳裝”。但是原跡不存,無從臆斷。其余傳到現(xiàn)在的畫跡:有韓干雙馬圖.張萱(宋趙潔臨本)虢國夫人出行圖,盧棱伽六尊者像之二,韓滉文苑圖,周昉簪花仕女圖等。中國繪畫到了此時,在畫法上,在用色的發(fā)展上,已經(jīng)是多種多樣的越發(fā)豐富了。
        中唐(公元766—820年)以至晚唐(公元82l一907年),不單是山水畫興了起來而且也有了色彩繁復(fù)的花鳥畫。如:畢宏畫松石于左省廳壁(事在公元767年),召邊鸞寫新羅國獻(xiàn)孔雀(事在公元785年一805年之間),道士毋丘元志給白居易作木蓮荔枝圖(事在公元819年)等。在此時,還有畫山水的孫位、王洽、張躁,畫花鳥的梁廣、刁光胤、周滉等等。由于繪畫本身不斷的發(fā)展,有了分工,如山水、花鳥、走獸,昆蟲這些人民所喜愛的東西,都被畫家們作了描寫的對象。在這一時期里,水墨和淡著色畫,還占著相當(dāng)小的比重。可是植物質(zhì)的顏料,卻被大量的使用。一方面是由于敷染礦物質(zhì)顏料,使它更鮮明、更深厚的關(guān)系;一方面是淡著色逐漸發(fā)展的關(guān)系。
        五代(梁、唐、晉、漢、周,公元907—959年)兩宋(北宋公元960一1126年,南宋公元1 127—1279年)的統(tǒng)冶階級,特別重視畫院制度,以畫取士。在這時期,畫家輩出,爭強(qiáng)斗勝。此時的中國畫,經(jīng)過精細(xì)的分工,分成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見“宣和畫譜”)。雖是水墨畫占了相當(dāng)大的比重,但是五代北宋和南宋初期,就顏色的使用方面來說,它是繼承著晚唐作風(fēng),已經(jīng)是各盡所長,登峰造極了。例如:韓熙載夜宴圖(詳?shù)谖逭?,北宋趙佶芙蓉錦雞圖(淺紅色的芙蓉花,襯著五色絢爛的錦雞。)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染天染水,用兩面著色法施用大青大綠兩面著色)等。在“翰林圖畫院”的人們,對于顏料的選擇、研漂和使用,真可稱贊他們是百花齊放。去年故宮博物院繪畫館展出的王希盂千里江山圖,經(jīng)過這么多年,它仍那樣鮮明朗爽,這正是畫院中人使用顏色的佳作。
        五代北宋,在彩色畫方面是繼承著中唐晚唐的作風(fēng)。道釋人物畫逐漸衰退,花鳥山水畫逐漸發(fā)展。同時還注重筆墨,提出畫面上的“高韻”和“氣骨”(見“宣和畫譜”)。五代如趙干的江行初雪圖,北宋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文同的雪竹圖,趙佶的寫生珍禽圖等(均有印本),不但使用著各種線描,并還用墨彩敷染出經(jīng)過提煉的具體形象。到了南宋,水墨畫更加發(fā)展,而用墨線描出物象再加以墨彩渲染的白描畫,也更加為人所重視。如故宮博物院繪畫館所陳列的百花圖卷與趙子固水仙卷(有印本)即是由晚唐粉本(稿本),經(jīng)過李公麟的白描而發(fā)展下來的。
        元朝(公元1277一1367年)畫風(fēng)改變.所謂“高人逸士”的水墨畫大行,大青綠、重著色的繪畫,被那些文人墨客斥作“院體”,不加重視。所以在這九十年里,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十幾位施用色彩的畫家,但其中還有些是淡著色的。這時李珩(公元1318年前后)在“竹譜”里說了幾段使用顏料的方法他與南宋饒自然在他所作的“繪宗十二忌”里所敘述的,都是主張使用顏料要清淡要淡雅。又湯  著的“畫訣”里說到“世俗論畫,必曰畫有十三科?!碧兆趦x(元末明初人)在他著的“輟耕錄”里,記載著繪畫十三科,最末一科是“雕青嵌綠”。我們由“隋書經(jīng)濟(jì)志”、“唐書藝文志”所記載的幾類,到宋代繪畫的“十門”,再看到元代的“十三科”。盡管所謂士大夫階級提倡水墨畫,提倡淡雅,但是人民所喜愛的“雕青嵌綠”,反而鮮明的列入了第十三科。這一科并且直到清末,依然的存在著。由這一點可以知道所謂世俗的,正是我們?nèi)嗣袼匾暤臇|西,所發(fā)展的東西。此時還有一篇專為“寫像”(畫人像傳真)用的“采繪法”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記述,更可以看出中國畫顏色的發(fā)展。
        我們試看一下敦煌的壁畫,那完全是民間畫工的手筆。北魏、東西魏這些南北朝時代的北朝壁畫,在用色上說,可稱是清新雄健,使人見了,會覺得山野之氣勝。隋唐時代的壁畫,色彩趨于繁華富麗,濃艷俊逸,使人感覺活力充沛。五代兩宋,學(xué)步晚唐,偏重青綠,色調(diào)感覺呆滯。以后則是陳陳相因,在色彩上很少創(chuàng)作的格調(diào)。那時只有安西萬佛峽榆林窟西夏的壁畫,色彩上還有些樸野的風(fēng)格。以上僅據(jù)莫高窟榆林窟說明各代民間畫工色調(diào)的特征。
        敦煌莫高窟所使用的顏色,根據(jù)夏鼐先生引所搜集到的研究材料中說:“共有下列十一種原料:煙炱、高嶺土、赭石、石青、石綠、珠砂、鉛粉、鉛丹、靛青、梔黃、紅花(胭脂)。前六種的制法較簡單,只要碾成粉末,便可利用。后五種要經(jīng)過比較復(fù)雜的制造過程。這表示我國當(dāng)時人民已經(jīng)利用優(yōu)良的技術(shù)制造顏料。并且這十一種原料,大多不是敦煌的土產(chǎn)。即在今日的敦煌,也不容易全部弄到?!?見文物參考資料二卷五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出版)作者完全同意夏鼐先生的看法。不過在具體使用時僅僅碾成粉末還是不夠的。茲將這十一種顏料試試作進(jìn)一步的說明:
          一  朱砂  內(nèi)中有朱標(biāo)和古代化學(xué)制成的銀朱。
          二  赭石  分棕、赭、鐵三色。另外還有“紅土”,魏代的壁畫上大量使用著。
          三  紅花(胭脂)  胭脂的成分,有紅花、茜草根,還有紫鉚,不都是紅花一種。
          四  鉛丹  即黃丹,又叫漳丹,壁畫上有深淺二色。
          五  梔黃  敦煌壁畫凡是單獨使用黃色的,不一定都是梔黃而是石黃。梔黃大部是合靛青、合石綠同時使用的。如: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號107窟(伯希和編號050)晚唐母女供養(yǎng)像的衣裳,即是用石黃所畫,石黃忌與鉛粉合用。她們衣裳的“白地子”,更不是鉛粉,而是高嶺土。
           六  石青  敦煌壁畫的青色,有七樣深淡明暗不同的顏色。北魏有一種深藍(lán),更不知是叫什么石青。
           七  靛青  即藍(lán)淀。取其精華叫花青。
           八  石綠敦煌壁畫的綠色,有深淺不同的五種。內(nèi)中銅綠一種,是古代用化學(xué)方法制成的。
           九  鉛粉  內(nèi)中大部分是“高嶺土”和白堊。合銀朱鉛丹變成黑色的是銅粉,也有白堊。
          十  高嶺土  又叫瓷土產(chǎn)安徽祁門的最好,它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鉛,分子式 AI203"S102"2H2O。
          十一  煙炱  有松煙、燈煙、灶煙原質(zhì)上的不同。
        以上列舉的十一種原料,對全部敦煌壁畫施用顏色的研究來說,是很不夠全面的。尤其遺漏了最重要的一種是自古以來被大量使用的紅土——紅礬土。
       明代(公元1386—1643年)建國,就按照宋代的制度,沒立了翰林圖畫院。目前承蒙著文人畫的發(fā)畏,我們只看明初的邊文進(jìn)戴進(jìn),明中葉的呂紀(jì)、仇英等,他們都是善于運用顏色的能手,但都沒有什么新的發(fā)展。
       公元1590(萬歷十八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述說了幾種顏料。公元1637(崇禎十年)宋應(yīng)星著的“天工開物”里,也敘述了幾種顏料,但都不是記載中國畫顏色的專書,至于明代套版印刷所使用的顏色,卻都是畫中國畫所使用的顏色。
        由明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繪畫顏色有了發(fā)展,無論是絲(緙絲)繡,是漆器瓷器、是衣袖、是鞋面、是年畫、燈畫、彩畫、版畫等,都創(chuàng)造出這一時代的色彩風(fēng)格。同時還刊行了幾部記載有關(guān)顏色的書,如:公元1756年鄒一桂的“小山畫譜”刊行,公元1797年迮朗的“繪事瑣言”的刊行,都有篇幅詳細(xì)地敘述了中國畫顏色的選擇、研漂、處理、施用等等的方法。盡管當(dāng)時的士大夫階級提倡水墨淡著色,但是中國畫中重視顏色的傳統(tǒng),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仍然是蓬勃的發(fā)展著。
       基于上述的情況,中國畫顏色的選擇研漂使用,一直掌握在各個畫家手里(包括民間畫工在內(nèi)),并不公開,尤其是畫院的畫家們。直到清初,隨著讓會的發(fā)展,才或多或少的把它公開刊行起來。這時外來的顏色,也開始被吸收使用起來。對于中國繪畫顏色傳統(tǒng)來說,這當(dāng)然又是一個新的時期—一個更加豐富與發(fā)展的時期。

        二  吸取外來的顏色加工精制
         西域和其他國外的顏料。如馬來半島的藤黃,中亞細(xì)亞的回青(回紇)沙綠,西藏印度的大青等等。在早原由西北輸入中國,后來也從海上大量入口。還有許多來到中國的畫家也使用了外國顏料,這些外國畫家像:唐朝的尉遲乙僧、宋朝的利帝利、明朝的利瑪竇等,對中國繪畫都有所貢獻(xiàn)。公元1707年以后,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來中國,他使用著中國顏料,學(xué)習(xí)中國畫的方法?!拔餮蠹t”是在l 582年以后被使用的(曾鯨畫像用西洋紅)。西洋紅對于畫花卉方面,由于加工精制,一直到現(xiàn)在,起了很大的作用。
        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化學(xué)顏料漸漸大量的入口,到了咸豐初年(1851年以后),洋藍(lán)(德國制)洋綠(雞牌商標(biāo),德國制)洋紅(這洋紅有日本制的,英國德國制的,種類很多)普遍使用在染織、建筑彩畫和民間畫工的繪畫上。原因是價錢賤,效果好,使用方便。這樣,首先就打垮種藍(lán)葉,制淀業(yè),其次是種紅花、茜草各業(yè)?!把笏{(lán)面”“雞牌綠”在建筑彩畫上,也代替了石青石綠。到了公元1920年前后,民間繪畫如年畫之類的,也全部使用洋紅洋綠(又叫品紅品綠)。中國畫家們除了能自制顏料的外,市上所買的花青,也已不是藍(lán)淀而是普藍(lán)制成的了。胭脂餅在這時已很難找到。用為婦女裝飾的化妝品都是外國貨。那時只就這方面來說已十足地暴露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經(jīng)濟(jì)現(xiàn)象。

         三 、現(xiàn)在制售的中國畫顏色
        由于明末清初刊行幾部述說中國畫顏色的畫譜畫傳,在乾隆初年江蘇蘇州就開設(shè)了一家專制中國畫顏色的店鋪,那就是直到現(xiàn)在還開設(shè)著的“姜思序堂”。它最初設(shè)在江蘇蘇州的“吳暑東進(jìn)士第”內(nèi)。后來推廣到蘇州閶門內(nèi)部亭橋,現(xiàn)在是閶門東中市三十二號。它所制售的顏料,在初期,選擇很精,研漂很細(xì)。它又把顏料兌入膠水,制成了膏。使用時,只兌些水.使它溶化,就可應(yīng)用,非常方便。另外,如石青石綠朱砂等,則是漂制成了細(xì)粉末,用時只兌些膠水就可以。西洋紅還要裝入小的玻璃瓶,瓶內(nèi)裝人將及一分重的西洋紅。已兌好膠的顏色叫作“膏”,如花青膏、赭石膏、洋紅膏、胭脂膏之類。在膏中還分“輕膠”或是“天”字等名目。因他制作情細(xì),所以能夠銷行全國。但近年來的花青膏似已變了質(zhì),不好用,且發(fā)臭味。
        在北京自公元1911年后,有了能制石青石綠的。石綠在選料方面,比姜思序堂精一些,研漂則是彼此差不多;北京制售的蛤粉,既不變色,又比鉛粉鋅白更白。這種粉是明代以后,很少能制和能用的。
       中國畫的顏色.對于原料要選擇,制起來又非常麻煩,有人制售,這時對畫家來說,是一種方便;不過,中國畫家們,如果不明白中國畫顏色的選擇、研漂、提煉的方法僅憑制售的拿來使用.在工細(xì)的彩色畫來說那就很難作到鮮艷明快,經(jīng)久不變了。
       總之,我們由中國畫發(fā)展的情況,在晉魏以前,是用單色的礦物質(zhì)為主,單色的植物質(zhì)為輔。經(jīng)過不斷的創(chuàng)造和改進(jìn),在隋唐以來,用植物質(zhì)、化學(xué)制和礦物質(zhì)攙和著使用。如胭脂染在朱砂上,更紅一些,藍(lán)淀上敷染朱砂,更紫一些.石綠上罩些藤黃,變作嫩綠,鉛粉上用胭脂淡染,便成粉紅色……顏色隨著所描繪的事物而敷染,這就是礦植互用產(chǎn)生了“間色”、“再間色”。由是幾經(jīng)創(chuàng)造,礦與礦合、植與植合,化學(xué)的與化學(xué)的合(如銀朱或漳丹與鉛粉合,便成為肉色)。不但是單色間色互用,而且是表里襯托。這樣的發(fā)展,到了宋代,畫一朵牡丹,除了背面襯托,還要經(jīng)過“三礬八染”(見唐六如畫譜所引)。就是說:先染一次作底子,上一道淡礬水,再染三次,再上淡礬水.最后染到八次,色彩已足,“若聞香氣”,再上一次礬水,這樣就保持了它永不變色。元代以來.文人水墨畫漸興,畫家對于顏色的研究,只有畫院中人還掌握著制作施用的方法。清代中葉,有了專門制售中國畫顏色的姜思序堂預(yù)料鋪,這不能不說是便利了一般的國畫家。

第三章中國墨的特色


       中國的水墨畫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它的特點是運用水墨的淺深濃淡來表達(dá)各種事物所具有的光與色。施用水墨,大體可以分為“焦”、“濃”、“重”、“淡”、“清”五種墨度,古代的畫論上稱作墨“彩”(解釋詳后)。水墨畫在多種多樣的中國畫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中國人使用墨作為書畫的物質(zhì)材料起源很早,長沙出土的晚周帛畫是不是用墨畫的姑且不談,其它如敦煌一帶出土的用墨寫的漢代簡札(“流沙墜簡”有影印本),吐魯蕃附近出土的“木乃伊”被服白綢上用墨寫的東漢初年的年號(有印本),晉唐以來各家的墨跡等等都是研究這個問題最好的例證。中國墨具有以下各特點:
        一、用毛筆書畫。無論毛的軟硬,一律保持運筆的靈活,不粘、不澀、不滯。
        二、經(jīng)過若干年,對于木、綢、紙、絹等物質(zhì)不發(fā)生腐蝕作用。
        三、墨色經(jīng)久不消退不變化。
        四、遇日光或熱,仍保持黑色。
        五、畫在紙或絹上,就是畫得細(xì)如游絲,再經(jīng)水染,也不動搖,不滲暈。有強(qiáng)韌的凝集附著力量。
       “漢宮儀”上說:“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隃麇是地名,在今陜西開陽縣東.是漢代松煙及墨的產(chǎn)地。后漢許慎作的“說文”上說:“墨者黑也,松煙所成土也?!睗h末三國時,皇象論墨說“多膠黝墨”。根據(jù)這些古文獻(xiàn)的記載已可證明起碼在紀(jì)元前二百多年——已經(jīng)在隃麋這地方,用松煙制成“大塊”、“小塊”的墨。在許慎只說“松煙所成土”。到了皇象,才說明所以制成為“大塊”“小塊”的是“多膠”的緣故。
        東魏(第六世紀(jì))賈思勰作的《齊民要術(shù)》里,敘述了制墨的方法。這是記述關(guān)于勞動人民如何造墨的最早的文獻(xiàn),書上說:“……好醇煙搗訖,以細(xì)絹節(jié)于缸內(nèi),篩去草莽,若細(xì)沙塵埃。此物至輕微,不宜露篩,喜失飛去,不可不慎。墨(按指醇煙)一斤,以好膠五兩浸涔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雞木皮也,其皮如水綠色,解膠,又益墨色。可以下雞子白、去黃、五顆。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引治細(xì)篩,都合,調(diào)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就是說寧可稠不可稀)。搗三萬杵,多益善,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敗臭,寒則難干……”由這一段記述里.已可看出創(chuàng)造墨的過程非常復(fù)雜,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成果。到了唐代以后關(guān)于制墨的“佐料”(煙炱為主,各種藥品為佐。)有了變化。唐代是用木皮、皂角、膽礬、馬鞭草、醋、石榴皮水、犀角粉、藤黃、巴豆;宋代由于不光用松煙(自五代時起,制煙炱的地方,已由易水地區(qū)渡過長江,轉(zhuǎn)移到了徽州黃山)。主要是用油煙(桐油一斤,燒得“上煙”一兩有余。)制墨。除上述“佐料”外,還加生漆、牛角胎、豬膽、鯉魚膽、白檀、丁香、龍腦、地榆、五倍子、黃蓮、紫草、茜根、黑豆、蘇木、胡桃、烏頭、牡丹皮、   子仁、青黛、朱砂等“佐料”,元明對于“佐料”,沒有記載,只明程君房制墨減為十五六種“佐料”。元明對于制煙炱,都著重用油煙,除桐油外,還有用清油(江南烏臼樹子制的油)、麻油、豬油的。又有用敗漆燒煙的叫“漆煙”。(以上并見東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宋晁以道《墨經(jīng)》、宋李孝美《墨譜》、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下同。)
        煙炱也有好壞——無論松煙、油煙、漆煙——凡煙炱都是用窯燒成的。燒成煙炱,靠近火的叫“身煙”,屬下品;在窯中間的叫“頂煙”,屬中品;距離火最遠(yuǎn),在四邊,在窯頂上的叫“上煙”、“頭煙”或“頂煙”,是上好的醇煙,屬上品?,F(xiàn)在我們買墨時,在墨塊的上一頭.有的寫“松煙”,有的寫“漆煙”,這是煙炱原料的區(qū)別。有的寫“頂上”或“頂煙”,有的寫“貢煙”(貢是說,上好的煙炱,作為“進(jìn)貢”給“皇上”用的。),有的寫“超貢煙”;這些都是制墨家說他的墨是用上品的煙炱制成的。次些的寫“選煙”,絕沒有寫“身煙”“頂煙”的。目前徽州的胡開文曹素功墨鋪所售出的墨.仍然用這些“頂”、“上”、“貢”、“選”等煙來作為墨質(zhì)好壞的標(biāo)志。
        制墨另一種重要成分是阿膠、黃明膠等動物膠。我們歷代制墨專家,都主張用陳年(唐張彥遠(yuǎn)說兌用顏料、要用“百年傳致 (阿膠)之膠”。)而又清輕的動物膠制墨。如果用新制成的膠,而又不加雞子白、木岑木皮、丁香、烏頭、石籀皮酸,那么,這墨制成,就容易彎曲、碎制和發(fā)臭。
第一節(jié)    我們?nèi)绾芜x購用墨
        清代制墨,墨工增加了搗杵的次數(shù)(十萬杵),減少了:“佐料”減少的都是什么“佐料”,不清楚)。同時又設(shè)立了“官煙廣”屬 “江寧織造”(官署名)光緒初年才撤銷。作者在這短短幾十年試驗?zāi)慕Y(jié)果,覺得“御制墨”,只有玄燁(康熙)的“內(nèi)殿輕煤”、 “烏玉   ”、“耕織圖御詩墨”(均墨名)和弘歷(乾隆)的再合墨(取明代碎墨摻入新煙再制)好些;但是用來作畫,還須用同治或光緒初年的墨,兩種兌研使用,在渲染上方不滲暈,在目前為畫中國畫選購用墨,首先要注意下面的幾點:
        一、解放前,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漆和桐油(制煙炱原料)大量出口,同時又輕入了美國的“氣煙”代替國產(chǎn)的一切煙炱。它的成分是含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色度勝于一切煙炱。1880年以后,制墨家漸漸使用它。這種墨宜于在生紙上畫寫意畫,如在熟紙或絹上工細(xì)勾染,容易滲墨。
        二、胡開文、曹素功等廠家目前仍在制墨售墨,出售時根據(jù)重量和煙料的成分來訂價格,他們也有按照舊式模型制成的新墨。
        三、選購墨時,先要看它是不是細(xì)膩滋潤,再看它泛不泛藍(lán)或紫的光,不泛藍(lán)光紫光的是次墨。然后再看“漱金”、“填青”的真假新舊,再看它的形式和花紋,如果,看它不細(xì)致,顯露著模型的木紋,不滑膩,不滋潤,撫摩著有輕飄飄的粗糙的感覺,那一定是粗制濫造,減料偷工的次貨,至于有無年款和制墨人是哪一家還在其次。
        四、作畫不同于寫字,寫字用的墨,只要烏黑有澤即可,作畫尤其是水墨畫,工細(xì)的人物畫和花鳥畫。這首先要求墨要濃的真濃,黑要真黑。不泛灰黯;淡要真淡,凝集力、附著力強(qiáng)大,用色或水去渲去染,不滲,不暈,不散。因此,墨不宜專用年月太遠(yuǎn)的舊墨。舊墨有的是膠失效,有的是受了潮濕,已泛出灰白色的粉霜。
        五、最近用洋煙炱制的墨.在黑的色度上看.是比其它煙炱所制成的墨要黑一些。但是從它之淡的色度上看,仍不能做到清而有神——“入骨”。這大概是杵數(shù)減少的緣故。
作者學(xué)畫所預(yù)備的墨,一種是松煙墨(曹素功端友氏制).一種是漆餾墨(汪節(jié)庵造),一種是油煙墨(乾隆年造),與漆煙油煙臺用的油煙墨,是同治年間胡開文造的。松煙取其黯黑無光,畫翎毛畫蝶用,漆煙取其黝黑有光澤,用它點晴,兩種油煙墨合用,又黑又亮,又耐渲染,不滲下暈,有濃有淡,并且清得還“入骨’有神”入骨”是浸進(jìn)紙里去的意思)。

        第二節(jié)   使用墨時應(yīng)有的認(rèn)識
        在這一節(jié)里所敘述的.是一些關(guān)于使用硯石、水、洗硯、“宿墨”以及水墨畫上對于墨的認(rèn)識。今分述如后

        一、硯石
        硯與墨有直接關(guān)系,著名的硯材有端石(廣東端溪所出)、歙石(安徽歙縣龍尾溪所出)兩種、它們都是水成巖,比較易于把墨研稠。端石不如歙石,歙石在南唐李煜時(公元961年),就已為勞動人民所采制。我們首先要求硯石的是下墨。也就是要求無論如何堅硬的墨,用它研起來,易于濃稠,同時硯石也不至于因為被墨磨擦而泛出石屑,這就是好硯。作者以為歙硯用來最方便的是被稱作“墨?!钡囊环N。它的形狀有方有圓,有大有小。上面有石蓋,旁邊有石嘴,是用一塊歙石整挖成功的。墨用得多,在海池里研,墨用得少或是另用一種墨,還可以用石蓋去研,用起來非常方便。齊白石先生就是用歙石“墨?!边M(jìn)行創(chuàng)作的一位畫家。這種墨海,筆鋪、墨鋪都有。
        二、水
        研墨的水,最好是用帶苦澀味并含堿性的井水。它可以“發(fā)墨”——使墨增加黑度和光澤度;并且用它畫出來附著力更強(qiáng)些。調(diào)和顏色使用的水,也以井水和其它天然水比較好些。施用藥品如漂粉一類消毒了的水,卻不相宜。
        三、洗硯
        硯必須勤洗。若在熟紙或絹上畫工細(xì)的畫,更必須在未研墨之前,先把硯池里的墨洗得干干凈凈。如不洗凈,那是經(jīng)不起著色。水染時易于滲暈、分散和脫落。什么叫“宿墨”呢?那就是隔了一夜的墨汁,燥性已退,水墨風(fēng)景畫家,每喜歡用這樣的“宿墨”,容易渲染。但是在夏天,在南方,隔了一夜的“宿墨”,已不好用,甚至發(fā)生惡臭。
       四、墨彩
       水墨畫里把墨色分成五種色度,那就是焦、濃、重、淡、清。這首先是要看所用墨本質(zhì)上的好壞。用美國“氣煙”所制的墨或墨精(上海制,有天字的,有壽字的。)它只有焦有濃,淡已很難,更不用說清而有神。用同治光緒時期的墨,也只有焦、重、淡幾種色度,既不濃黑.又不清輕。一般說來,墨的五彩如下:(一)焦墨——即是把研成的墨汁在硯池內(nèi)經(jīng)過半日的揮發(fā),再用來畫畫中極其深重而又突出的部分。它是在全幅畫中特別黝黑的部分,黑而有光亮。(二)濃墨—是說墨色的黑度.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有光澤,濃墨因為加入水分,雖黑而無亮光。(三)重墨—這是對淡墨說的.它比濃墨水分更多些,比淡墨則又顯出黑一些。(四)淡墨——水分加多,成了灰色的叫淡墨,(五)清墨,這在墨彩上則是僅僅有一些淡灰色的影子,這影子去表現(xiàn)朝霧夕煙似的模糊形象??偲饋碚f,好的墨不但是能焦能濃,而且是能淡能清,這是根據(jù)制墨時搗杵次數(shù)的多少來決定的。至于畫家使用水墨作到了清的墨彩,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畫家能夠善于用墨,畫出清的墨彩的,宋代的馬遠(yuǎn)(號遙父),元代的方從義(號方壺),清代的惲壽平(號南田字正叔1633年生)和清代的華秋岳(號新羅),他們都是長于用墨的畫家,他們幾家的山水畫、花鳥畫,至今看來,還是水汪汪的,清而有神,這雖不完全關(guān)乎墨的本質(zhì),但墨的本貢卻和它有直接的關(guān)系。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淺不同的墨彩襯托出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一幅畫的空白部分,畫出某種事物的清淡影子,而這清淡影子,在這幅面面上卻具有極其重要的表現(xiàn)價值,它反映著某一時間空間的特點,使看的人深入畫里,想像著這些影子里,埋藏著許許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們對這種畫,認(rèn)為是有余不盡,耐人尋味的。
         五、研磨
         研磨(也叫磨墨)對于一個畫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和民間畫工教徒弟時也先教研顏色,是一個道理。他們早晨起來.總是先研出一池墨來,預(yù)備創(chuàng)作時使用。這樣,與其說是研墨,毋寧說是研人——練習(xí)腕力和臂肘的活動。日子長了.這對于作畫,是有相當(dāng)大的幫助的。齊白石先生在早年.總是起來后自己研墨,就是這個道理。研墨的方法:起初是要慢慢的、不太用力的去研,這樣,就不致使干燥堅實的墨,因為快研和用力研而使墨接觸現(xiàn)石的一面碎裂,研出了墨渣;墨初著水,由于慢研、輕研,水分把墨靠現(xiàn)石的部分浸得較軟.然后再加快加力,墨汁就容易研得濃稠.節(jié)省時間.又無渣滓,對于乾隆以前(公元1736年)的墨.更要用這種方法——先慢逐漸加快去研,免得碎裂。
        六、收儲
        墨最怕潮濕,也怕風(fēng)吹。受潮濕的墨是膠壞而煙并不壞,風(fēng)吹容易碎裂,尤其是新制的墨。我們對于墨的收儲,必須是用紙包起來,放在比較干燥的地方,已經(jīng)受了潮溫的好墨,若是攙合新墨,合研合用,黝黑無光,對于作畫,也有相當(dāng)?shù)挠锰帯5詈檬怯迷皇諆?。在民間使用的墨,全是新墨,他們把新買來新墨,先用紙裹緊,下面露出要研磨的部分,大約有二、三分長,然后用蠟把裹紙的部分燙勻,隨時用刀割去蠟紙,這樣就可以使墨永遠(yuǎn)保持不碎裂。就是已經(jīng)破碎的墨,對上碎碴,再粘起來,用上面的方法——裹上紙,燙上蠟,也可以當(dāng)作整塊的作用。
         七、顏色墨
         顏色墨有五色十色的。如乾隆制造的“五香”——石青、石綠、朱砂、石黃、白五色墨;如嘉慶制造的“名花十友”——朱砂、石黃、石青、石綠、“車渠白”、紫鉚、黃丹、雄黃、赭石、朱標(biāo)十色墨。這原是為批點書籍用的。用來作繪畫的顏色,不但是原料好,而且它們所使用的膠也非常好。處理的辦法,不要用硯石研,首先把它錘碎,放入碗中加水,入蒸鍋去蒸,蒸得毫無墨塊,兌入些滾水?dāng)噭?,放置澄清。大約經(jīng)過二三日,膠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馬上曬干或烘干,預(yù)備將來兌顏色使用,這是極度的輕膠。剩下的顏色,再研再漂。 

   第四章  民間畫工使用顏色的情況


        民間畫工在制作畫像、彩塑、彩畫、年畫、燈畫……的時候,用色鮮艷明快,大膽夸張,近看遠(yuǎn)看,全可以引人入勝。他們對于色彩的要求是要“尖”要“陽”(見后),在色彩上遂造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
        民間畫工在舊社會里是處于被剝削地位的,同時,師傅還剝削著徒弟。因為他們是在包工包料條件下進(jìn)行工作的,需要情打細(xì)算.使它效果好,容易交活。他們對于顏色,哪種容易得,哪種價錢賤、效果好,哪種使用方便,被覆力強(qiáng),如何可以經(jīng)久不變.都作出了精密的研究與分析,然后才決定使用哪種顏料。
        再就敦煌壁畫來看,所使用的顏色(詳見第二章),與南朝、隋、唐、五代、兩宋所謂“中原畫家”所使用的顏色作比較.顯然有貴賤精粗等等的不同(中原畫家用色,唐以前見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的敘述,唐以后又逐漸發(fā)展),敦煌壁畫有些是師傅起稿開臉,徒弟施色,師傅再行勾勒線描。我們對已經(jīng)剝落的壁畫.還可以看到“年深粉剝見墨蹤”(借用宋梅圣俞詠徐熙畫詩),即其明證。至于最近陜西咸陽底張灣唐墓出土的壁畫,墨筆畫的長線描,完全顯露,顏色是沿著墨線填進(jìn)去的。它是使用著“勾填法”的壁畫。似乎是與“中原畫家”的勾填相近。又“中原畫家”多是勾填敷色完全出自一人之手,民間畫家卻不一定。

        第一節(jié) 畫像彩畫用色
        民間畫工從前畫和塑釋道供養(yǎng)神像和在建筑上進(jìn)行彩畫用的顏色。是和敦煌藝術(shù)所使用過的種類與手法一脈相傳的。他們在使用顏色方面和文人畫家用色的情況有明顯的區(qū)別。彩畫還講究?!岸呀稹睘r粉(瀝粉又叫立粉),講究勾填,還講究一筆蘸數(shù)色,畫出幾樣色彩,使人看了發(fā)生立體感。
        據(jù)北京的彩畫工人劉醒民談,他們使用的顏色如下:
        一、正尚銀朱。(正尚是商標(biāo)名。中國入漆銀朱,不易找到。)
        二、日光銀朱。(日光是商標(biāo)名。)
        三、高紅。(是頂好的大紅“洋色”)
        四、高廣紅土。(是廣東出產(chǎn)的上好的紅土)。
        五、西洋紅。(姜思序瓶裝,重一分。價昂貴.)
        六、洋紅珠。(色鮮艷,價錢賤,可代西洋紅。)
        七、赭石。(自制。)
        八、漳丹。(中國產(chǎn),十兩一包。)
        九、光明丹.(光明是商標(biāo)。又有黃丹“陶丹”、“桶丹”更次—些。

        十、石黃.(國產(chǎn),不如法國的好用。又貴又有臭味。)
        十一、法國石黃。(可分成深淺三色。又好又賤。)
        十二、月黃。(即藤黃。用后,余塊變硬變紅,起渣,可以上鍋蒸熱,再用冷水。“拔“即可再用。) ‘
        十三、雄黃。(自制。)
        十四、順全隆佛青。(是順全隆字號的佛青。佛字又簡化為?!盃睢?,寫成“伏青”。)
        十五、毛兒藍(lán)。(洋色,又叫深藍(lán)淀,比佛青色深,代花青用。)’
        十六、雞牌洋綠。(可研漂出深淺。德國貨。)
        十七、禪臣洋綠。(是德國禪臣洋行出品。還有謙興出品的洋綠。)
        十八、翠綠。 (洋色,又叫“咯吧綠”。是翠綠色閃紅光的顆粒,遇水即溶。)
        十九、原箱鉛份。(是說原封未動,不加摻兌的。)
        二十、高漂粉。(最好的漂粉。是由原箱提煉出來的。)
        二一、南黑煙子。(南是南方的意思:)
        彩畫工人對于各種顏色的簡稱是:赭石稱赭.朱砂稱大紅、t紅.朱標(biāo)稱瞟紅,花青稱青及藍(lán),藤黃稱月黃,胭脂、西洋紅稱脂紅、洋紅、深紅、淡紅、桃紅或水紅、鉛粉稱粉。又石藍(lán)、石青、石綠、朱砂、泥金是五樣獨立的顏色,不能和他色配合。除泥金外,調(diào)粉可使變淡些。
        色的互相配合,由兩色相合,多到五色相合,下表所示是根據(jù)劉醒民的配色表摘出的,作為舉例。
    粉紅——鉛粉一銀朱五(數(shù)目字是比例數(shù),最好要活用,下同。)
    天藍(lán)——鉛粉二佛青二。
    三青——鉛粉一佛青三。
    三綠——鉛粉一洋綠三。
    杏黃——石黃二漳丹五雄黃一。
    淺灰——鉛粉二佛青一黑煙子(少許)。
    淺紫——鉛粉一佛青—高紅二。
    淺米——鉛粉二石黃一漳丹一。
    古銅——洋綠一石黃二佛青一。
    老綠——洋綠一佛青五黑煙子(少許)。
    淺香色——石黃二高紅二黃煙子(少許)。
    深藍(lán)——佛青二毛兒藍(lán)二黑煙子(少許)。
    栗子色——石黃二高紅一雄黃一黑煙子(少許)。
    蔥綠——光明丹一洋綠二月黃一毛兒藍(lán)一。
    醬色——銀朱二佛青五高紅三毛兒藍(lán)一黑煙子(少許)。
        此外,如草綠、嫩綠、紫、紅紫、青紫、深粉紅、淡粉紅,赭黃、赭綠、赭紫、赭墨灰,深灰、膘黃、膘粉、檀香色、枯葉色、牙色、血牙色、黑紫色等等,也與畫中國畫配合顏色一樣.不過,彩畫的配合量要多些。
        畫工對金的使用上,有獨到的技法,不像一般國畫家僅僅用筆蘸著泥金一畫就夠了。他們使用的金,是蘇州錘的大赤金箔,名叫“蘇金”,每帖十張,每張有長三寸二的,有長三寸八的。他們使用的方法,分“泥金”、“貼金”、“掃金”三種?!澳嘟稹币埠蛧嫾乙粯?,將金合膠泥細(xì),用筆蘸著去描畫?!百N金”是用金箔貼在用瀝粉畫好了將干未干的地子上?!皰呓稹笔菫⑸辖鸱?,再把它掃平掃勻。在用金箔的量上說,這三種方法就成了“一泥三貼四掃”的比例。掃最省金,泥最耗費金。比如等量的金,用泥法只能完成一件,用貼法就能完成三件,用掃法就能完成四件,所以說“一泥三貼四掃”?!盀r粉”所用的器物,在沒有橡膠之前,使用豬膀胱。用酒和硝把它制得極柔。在膀胱口裝上銅管,管的直經(jīng)約為四分(市尺)。在從前是用黃銅筆帽作瀝管,作成大中小三種瀝口,大口瀝粗線,小口瀝細(xì)線。目前只是用橡狡袋代替了堵膀胱,其余仍舊用筆帽。粉是用原箱鉛粉,調(diào)入廣膠,成為像“杏仁茶”的糊狀。裝入橡膠袋內(nèi)。為了防止隆起的粉線斷裂,還須兌人少許的熟桐油。然后看所用粉線的粗細(xì),套上瀝口大小不同的筆帽,按照所欲瀝的點或線畫了起來,這就叫“瀝粉”。

        第二節(jié)  年畫燈畫用色
        蘇聯(lián)鮑高洛茨基看了中國舊年畫說:“作為一種藝術(shù)品來說,它的內(nèi)容的敘述性和色彩的明快大膽,很能引人人勝。《見文藝報總——零號“記莫斯科畫家座談會”》又蔡若虹的《年畫創(chuàng)作應(yīng)發(fā)揚民間年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文里,他總結(jié)群眾對年畫有“五愛”和“三不要”。在第“三不要”之中,“色彩不鮮明不要”里,他提出“紅的應(yīng)該更紅,綠的應(yīng)該更綠”(見“美術(shù)”1954年5月號)。畫工不單是對畫面的色彩,要求明快大膽,引人入勝,要遠(yuǎn)看,要近看,紅的更紅,綠的更綠,而且在民間的其他繪畫上,如前節(jié)畫像彩畫等,也有同樣的要求。
    一、年畫
       舊的木版年畫,用色強(qiáng)烈,鮮明漂亮,國產(chǎn)顏色和外來顏色混合使用。他們所注意的是效果好——鮮明漂亮,價錢賤,易得,易于使用。他們使用顏色,取其“尖”,取其“陽”?!凹狻焙汀瓣枴保敲耖g畫工用色的術(shù)語,“尖”是說突出,即是?!凹t的更紅,綠的更綠”的意思。“陽”是說強(qiáng)烈,即是近看有色,遠(yuǎn)看也有色,像太陽一樣的照在那里。色彩鮮明刺目。他們使用顏色所要求的是火熾,因此,在他們的手法上是大膽的,是突出的,但是他們也還有純用墨色畫出的。
    二、燈畫
        燈分“宮燈”“花燈”“春燈”幾種。日常懸掛的是“宮燈”“花燈”有季節(jié)性,畫著連環(huán)畫的是“元宵節(jié)”掛的春燈。這都是人民所喜愛的東西。畫燈所用的顏色,最細(xì)也最精,差不多都是用顏色的標(biāo),也就是顏色最清輕的部分。如鉛粉,他們只用浮在上面的標(biāo)。重濁的顏色,他們很少使用。"主要的是偏重植物質(zhì)的顏色。同時.他們還使用洋色。洋的“品色”(如品紅、翠綠,品藍(lán)。)他們畫出來的色彩,比國畫家要“尖”一些,要“陽”一些。國畫家用色,盡管艷麗,卻是柔和沉著,并不刺目。聽說“尖”和“陽”就是浮艷,不沉著而又刺目。他們?yōu)榱耸谷嗣翊蟊娦蕾p,他們企圖使所畫的燈,熱烈漂亮,在遠(yuǎn)處也可以看得出。所以他們在用色上,寧可“尖”一些,“陽”一些。同時他們還有“交活”的關(guān)系(勞方把“活”交給資方),更須熱烈漂亮,用來投合資方的所好。但至少資方也必挑出些毛病,便于少給工資。
        畫燈用色,因為燈是白天和夜間都要看的。白天只看一面,夜間要點起蠟燭或電燈,連背面也被燈光映射出來。這樣,就發(fā)生涂抹顏色厚薄勻否的問題。畫燈都用繪絹(上過膠礬的絹)來畫。由于燈光在繪畫的后面。人是在繪畫的前面看。如果使用很厚重的顏色,在前面看,那只是一片黑影,看不出什么顏色。如果使用或厚或薄的顏色,在前面看.也只是黑一塊、花一塊的,使人起不快之感。因此,燈畫家用色,只取清輕。要知顏色里的清輕部分(指調(diào)膠兌水后說)正是顏色的精華,畫出來更加鮮麗。白天看是如此,透過燈光夜晚看也是如此。至于他們涂染顏色,還有獨特精巧的手法:第一能薄,使燈光易于透過;第二能勻,使觀者連筆毫水暈都看不出,一片停勾,里外一樣,毫無一些黑影映射出來。
        畫工為了稿本的使用方便,還創(chuàng)制出代表顏色的簡字和說明調(diào)用顏色方法的簡字。這里所搜集的,雖不夠全面.但是頗為重要,特附于后。
   

    顏色的簡化字和畫法的注釋
    一紅——“工”。
    二朱砂——“朱”。
    三朱標(biāo)——“票”。
    四銀朱——“艮”。
    五紫——“子”。
    六赭石——“  ”。
    七黃——“土”。
    八花青——“主”。
    九石青——“玉”。
    十石綠——“  ”。
    十一草綠——“  ”。
    十二油綠——“由”。
    十三白粉——“分”。
       上列除“五”、“十一”、“十二”三色是間色,余均為單色。還有“主三”就是“三青”,“   二”就是“二綠”。“木  ”就是墨合赭石?!?nbsp; 木”就是褚石合墨。另外,還有關(guān)于畫法上的術(shù)語和簡字:
    “丸”——染。
    “火”——淡染。
    “通”——是由根向梢染。
    “加”——是另外再加。
    “滿”——全染全涂。
    “花”——是花紋花斑花點。
        例如“木丸”是墨染?!澳就杓?nbsp; ”則是墨染了后再加赭石染。又如“火石”是淡石綠?!笆稹眲t是石綠淡染?!巴ㄍ韬蠹庸ぁ本褪钦f由根到梢用褚石去染,干后再加紅色:“石  丸”就是說石綠打底.草綠再染,“票丸艮花”就是說用朱標(biāo)染過,再用銀朱畫花紋。這種簡記色彩的方法,非常簡便。

   第五章  古代畫家著色及研漂顏色的方法



        關(guān)于古代畫家如何著色,從文物上看,在唐張彥遠(yuǎn)以前,巳經(jīng)是相當(dāng)豐富的(包括流傳下來的文物和出土的文物);但是,在文獻(xiàn)上看,張彥遠(yuǎn)以前,卻很準(zhǔn)找到。只有在張氏著綠以后,才逐漸有了一些論著色的記述。至于如何研漂顏料、使用顏色,在文獻(xiàn)上看,那就更加在后了。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上的著色方法
        古代畫家對于畫面上不單是要求形象上有主客之分,而且在顏色上也要“分別主從,彩色相和”。其方法,有青綠、淺絳、水墨和勾勒、勾填、沒骨等等的分別。東晉以后的畫跡可以作為例證,至于遼陽、望都出土的漢墓壁畫,卻不盡相合。下面舉例作為說明。
         甲、分別主從,彩色相和。
        傳統(tǒng)的著色方法,首先是從整幅畫面上著眼,在構(gòu)圖的同時,已預(yù)計到用何種顏色作為主色,何種顏色作為從色——輔助陪襯主色之色。這樣“成竹在胸”就可能作到一幅畫面上的彩色相合,互相照應(yīng)。舉例說,有的是以白色為主,其他暗淡的顏色為輔,如故宮繪畫館陳列過的董源“瀟湘圖”,是以許多白衣服的人為主,其他山水為從的。有的是以朱紅為主,其他重色為從。如趙佶“聽琴圖”(故宮收藏),穿朱紅衣服彈琴的是主.其他石綠等色是從。有的是以淺淡的顏色為主,其他鮮艷的顏色為從,如故宮收藏“韓熙載夜宴圖”(見人民畫報1954年3月號彩色版),在第四段上寫韓熙載夜宴圖,有八位女樂,花衣花裙,色彩極其鮮艷,用它來烘托陪襯出穿著淺薄白衣服,袒露腹坐在墨色椅上的韓熙載,對比非常鮮明。古代畫家還說:“青間紫,不如死”又說:“青紫不并列”他們也認(rèn)為黃白并用,可能減少色的光輝,所以他們說“黃白未可肩隨”。可見古代畫家很重視色彩的對比與調(diào)合的效果。
         乙、青綠,淺絳,水墨
         在山水畫里,為了表現(xiàn)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性,為了表現(xiàn)朝陽、晴嵐、夕照等,使用著石青石綠來描繪金碧輝煌的錦繡河山。有的還加上朱砂,石黃、白粉來裝點秋日的艷陽。有的還使用著胭脂白粉,嫩綠嬌黃,用來點染春光的明媚。唐李恩訓(xùn)“浴日圖”,全是用泥金勾勒的。(浴日圖、夕照圖均有印本。)
         吳道子的白描,只用淡赭烘染出人面樹身,形成“吳裝”的畫法。淺絳法是水墨與淡赭并用,樹身用赭,樹葉用墨,山石陽面用赭,山石陰面用墨。有的只用淡赭染樹干和人面,其余全是用墨皴染。元代黃公望、王蒙最擅長此法。
        水墨山水,是用濃淡墨代替一切彩色,有的用濕筆勾染,有的用干筆皴擦。有的以濃墨為主,淡墨為從,形成畫面上的突出:有的以空白為主,濃淡墨為從,襯托出畫面上的虛靈。變化多端,有一定的效果。
       總之,“設(shè)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須悟得活用?!?“設(shè)色”指整幅畫面說,“合色”指配合眾色說。見方薰《山靜居論畫》)我們必須不斷的通過實踐,取得經(jīng)驗,方能作到顏色的靈活運用。山水畫是這樣,其他的畫也是這樣。
    丙、勾勒,勾填,沒骨及其互用。
       勾是用墨線勾出物體的輪廓,勒是把被顏色掩蓋了的輪廓(墨線)重行勒出,但所勒的線,不一定仍用墨,而是用其他深的顏色勒出的。如石青上用胭脂勒出則更顯明些,草綠上用鐵朱勒出,則更真實些等等,勾填也是先勾出墨線的輪廓,然后沿著墨線的內(nèi)綠,填進(jìn)所畫填的顏色。在被覆力強(qiáng)的顏色,如白粉、朱砂、石青、石綠等.既不許侵犯原來的墨線,也不許與墨線有一些距離,并且填進(jìn)去的顏色,不一定是平涂,還要分別出厚薄深淺濃淡明暗。勾填法運用顏色,是比勾勒法更需要熟練的。勾勒與勾填的著色法.自東晉至北宋的畫跡來看,是被普遍使用著的。
        沒骨法,是不用墨線勾出物體的輪廓,有的是預(yù)先在另紙上用墨線構(gòu)圖,再把這構(gòu)成的圖(草稿)影在所畫的紙或絹的下面.然后在紙或絹上利用下面所影的草稿,進(jìn)行繪畫。還有的就在紙上用柳炭勾出物體的大概輪廓,就依炭痕再進(jìn)行繪畫,因為用墨筆勾出的輪廓,在古代被解釋為“骨法用筆”。又叫“骨氣”。這種沒骨畫法,是不需要用墨線勾輪廓的,所以叫作沒骨法。它不一定全用顏色繪畫。有的是用墨畫成的,如宋蘇軾的墨竹等。有的是用色用墨相互使用的,如明沈周的朱梅等。北宋后的寫意畫派,大概是由此演變下來的。
        另外還有勾填沒骨互相使用的。如明陳道復(fù)所畫的菊花,先用墨筆勾出花朵,染些藤黃,花梗與葉,則是用墨筆拖點成為花梗與葉的形態(tài)。嚴(yán)格的分析一下,花朵用的是勾填法——墨筆勾出花瓣,再填進(jìn)藤黃,梗與葉則是用沒骨的畫法。

第二節(jié)   古代畫家對于顏料的選擇
       古代畫家對于顏色原料的選擇,非常考究。像張彥遠(yuǎn)所說“武陵水井之丹,磨蹉之沙”等等,注重名產(chǎn),不惜重金購置。這和民間畫工精打細(xì)算,選用物美價廉的態(tài)度不同。今擇其重要的顏料分別敘述。
    一、朱砂
        朱砂的選擇,除張彥遠(yuǎn)所說“武陵水井之丹,磨蹉之沙”外,下面是各家論選用朱砂:
    甲、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光明、箭頭、鏡面等砂,其價重于水銀三倍,故擇出為朱砂貨鬻?!?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清王概《芥子園畫傳》:“朱砂用箭頭者良,次則芙蓉疋砂。”
    丙、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朱砂以鏡面砂為上?!?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丁、清沈宗騫《芥舟學(xué)畫編》:“朱砂不論塊子大小。”
    戊、清迮朗《繪事瑣言》:“選砂惟要明凈,不凈則夾鐵,不明恐是方士燒煉之余。亦有一種炒過者,色紫而不鮮,久則變黑。又有取”過天硫“(水銀)者,色亦無神,俱不宜用。惟擇其鮮紅而有光彩者。”
       上述各家所說,作者認(rèn)為只要是塊狀、板狀,表面有光澤的,就是好朱砂。
  
    二、胭脂    即胭脂餅、棉花胭脂。
    甲、《芥子園畫傳》:“須用福建胭脂?!?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小山畫譜》:“雙料杭脂?!?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丙、《繪事瑣言》:“以杭州雀舌為最。雀舌者何?木棉絮疊成薄圓片,大小不等,以收紫梗汁。既干,剪下每片之邊,形如雀舌,其色厚而鮮,余皆不及也。” 
       現(xiàn)在胭脂餅雖找不到,但是紅藍(lán)花、紫梗、茜草都可以找到。因為這種胭脂顏色,無論是工細(xì)的畫、寫意的畫,都還需用它。西洋紅有時替代不了胭脂(姜思序售賣胭脂膏)。
   
    三、赭石
     甲、《芥子園畫傳》:“赭石揀其質(zhì)堅而色麗者為妙。有一種硬如鐵與爛如泥者,皆不人選?!庇帧棒魇氝x石色鮮潤,其質(zhì)不剛不柔。”
     乙、《小山畫譜》:“赭石以黃赤色鮮明者為上,鐵色者為下。取其質(zhì)嫩細(xì)可磨者?!?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丙、《繪事瑣言》:“今畫家所用,其質(zhì)以堅為貴,而硬如鐵爛如泥者不可用。其色以麗為上,而紫如黑、淡如黃者不可用。”
        赭石捻取顏色鮮明的即可,有時還需要暗赤色的。
   
    四、雄黃,石黃,土黃
    甲、《芥子園畫傳》:“雄黃揀上號通明雞冠黃?!庇帧靶埸S選明凈者細(xì)研?!庇帧巴咙S用炭火煅用?!?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繪事瑣言》:“近日閩廣有一種石黃,來言西洋,并無大塊,但有細(xì)粉,亦無臭氣?!?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石黃是法國來的好用,色也嬌艷。
   
    五、石青
    甲、《芥子園畫傳》:“石青只宜用所謂梅花片一種,以其形似,故名?!?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芥舟學(xué)畫編》:“石青有數(shù)種,但皮粗而成塊者,皆可入畫。”
    丙、《小山畫譜》:“石青取佛頭青搗碎、去石屑,細(xì)乳,用膠取標(biāo),即梅花片也?!?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丁、《繪事瑣言》:“今貨石青者,有天青、大青、回回青、佛頭青、種種不同、而佛頭青尤貴。”又:“石青約有三種:一箭頭青,一梅花片。一細(xì)如芥子……總以色翠而鮮為貴?!?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石青無論那一種,總以含泥砂少而又鮮麗的好用,好青“出頭”也多些。
   
    六、石綠
    甲、《芥子園畫傳》:“石綠用蝦  背者佳。”
    乙、《小山畫譜》:“石綠取獅頭綠?!?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丙、《芥舟學(xué)畫編》:“石綠以少沙而色深翠者為佳?!?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丁、《繪事瑣言》:“石綠總以色嫩者為佳,其形似蝦   背為貴?!?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石綠不論“獅頭綠”,“孔雀石”,都可以得到嬌嫩的顏色,全在乎研漂得如何。
    以上是各家對于重要顏料的選擇。他們的主張,大致相同。

第三節(jié)  古代畫家留傳的研漂方法
        古代畫家研漂顏色的方法,各自不同。依法參酌試制,可以明了各種顏色的特性。大致談起來,不外“淘、澄、飛、跌”四步手續(xù)。“淘”是說把可以洗滌的原料,先像淘米那樣的淘洗一下,然后再研。“澄”是淘洗研細(xì)之后,兌人膠水,經(jīng)過相當(dāng)時間的澄清,清輕的部分上浮,重濁的部分下沉,然后“飛”出——就是把上浮的部分撇到另一碗碟中。留下來下沉的部分,再研,再“跌”湯,使清輕上浮的顏色,不致被壓沉在底下。經(jīng)過這四步手續(xù),朱砂可以漂出朱際(三朱)、正朱(二朱)、粗砂(頭朱)。石綠可以漂出綠花、枝條綠、三綠(淺綠)、二綠(工綠)、頭綠(坦綠)。這樣處理需要相當(dāng)時間。至于研漂所用的工具為:羅、擔(dān)筆、乳缽、大碗、大小碟子、風(fēng)爐、沙鍋、磁缸、水桶、生姜、炭、醬和廣膠(碗和碟是須用火烤的,先抹上姜汁黃醬烤過,瓷釉就不至于在烤時崩裂)。能再預(yù)備一雙三百CC的量杯,那就更可以看出研細(xì)兌膠后的上下浮沉情況了。
一、朱砂研漂方法
      甲、芥舟學(xué)畫編:“向有說‘朱砂四兩,須人工一日’,愚則以為必須兩日。不過研愈多則黃瞟亦多耳。研時須用重膠水。工足后.用滾湯人大盞攪均.安半日許,傾出黃膘水,炭火上烘干?!鳇S膘后,再入清膠水.細(xì)細(xì)攪勻,安一頓飯許,傾出,復(fù)候出黃膘水?!?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繪事瑣言:“擇其鮮紅而有光彩者.洗過曬干,碾人擂缽,干乳至細(xì),卻栩栩然飛出。則用膠水少許,兼以溫河水飛之,飛下者粗也。再乳再飛.至紫色者.腳也。腳去之。先飛下者為際。浮于際上者,置也,霉.棄之。先后飛下者作三層,大率與青綠同。多者用碗。少者用碟?!?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三朱”:研細(xì)時,入膠水研勻,溫水?dāng)囬_,將上黃水撇于碗中,皆飛下之朱也。此碗尚有粗腳,以指攪勻,另用一碗撇人黃水為第一碗。所遺沉腳,仍歸乳缽,以俟再研。隨將第一碗內(nèi)黃水撇出為第二碗,所留第一碗內(nèi)之紅底,謂之三朱。
     “二朱”:第二碗內(nèi)黃水,少停一劃撇出為第三碗。所留第二碗內(nèi)之紅底,謂之二朱。
     “頭朱”:第三碗內(nèi)黃水,停半日撤出為第四碗。所留第三碗內(nèi)之紅底.謂之頭朱。
     “黃膘”:第四碗內(nèi)黃水,上有浮露.以凈紙蓋水面拖去浮震后,以碟盛黃水.置手爐上烘干。
      朱分三層.每飛下時,須用滾水出膠。
        以上二家.一家主張用重膠水研,一家主張洗過干研。朱砂少,可用前法,朱砂多.后法較便。但須滾水洗過再研。又迮朗的漂洼,他把朱標(biāo)分成四等,這是比較細(xì)效的方法。不過,按一般的習(xí)慣名件.他所說的“頭朱”,正是三朱,他所說的“三朱”.一般的  叫作頭朱,他對石青石綠的頭、二、三的名稱也同佯倒置。又“水飛”“指攪”是漂顏色的方法,這即是《紅樓夢))四十二回上寶釵所說的“飛”和“跌”。這方法是兌人膠水后,由于顏色顆粒的大小,浮沉的難易,以及膠水遇熱上浮的特性,應(yīng)用比重的原理,增減膠水來分析顏色,使它很明顯的成為深淺各部分。

二、石青研漂方法
       甲、芥子園畫傳:“石青……取置乳缽中,輕輕著水細(xì)乳,不可太用力,太用力則頓成青粉矣。然即不用力,亦有此粉,但少耳。乳就時,傾入磁盞,略加清水?dāng)噭?,置少頃,將上面粉者撇起,謂之油子。油子只可作青粉用……中間一層是好青……蓍底顏色太深……是之謂頭青、二青,三青?!?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芥舟學(xué)畫編“……但研至將細(xì)時,必以滾湯泡過攪勻,候一盞頃.去面上浮出者,然看再研?!?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丙、繪事瑣言:“漂青之法,略與漂朱同。乳缽內(nèi)沉腳再研,加膠再撇如前,仍分三層,與前同用。越研越青,不可輕棄。凡乳青須細(xì)細(xì)輕研……其撇水時,須隨攪隨撇,不可久待。待之久,則青沉不去?!?惟第三碟內(nèi)撇去浮標(biāo),不必指攪。至亍用石青時,忮水須稠,火上熔用。用后加清水,火上烘之,膠浮于上,撇去凈盡,是謂出膠。出膠不凈,下次再用,便毫無光彩.故必膠出凈盡。俟再用,則臨時再加新膠水可也?!?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研漂石青的方法,三家所說,都不夠詳細(xì)。石青的原料,種類較多,在淘澄它時,也就比較費手。不過,迮朗主張出膠.是非常必要的。

三、石綠研漂方法
     甲、元代李珩竹譜:“設(shè)色須用上好石綠。如法.入清膠水研淘,作分五等。除頭綠粗惡不堪用外,二綠、三綠染葉面。色淡名‘枝條綠’……更下一等極淡者名‘綠花’?!暨^夜,則將綠盞以凈水出膠。”
     乙、大明會典:“青綠石礦.每斤淘凈綠一十一兩四錢。暗色綠每礦一斤,淘凈綠二十兩八錢。醯砂一斤,燒造確砂綠每千十一五兩五錢。”
     丙、繪事瑣言“漂綠之法與漂青同。用耐點膠.用后出膠,亦與石青無異。諺云:“綠不綠,皎不宿;碧不碧,膠不出。”似石青以出膠凈盡為妙,石綠即不出盡.亦無妨也。”
       李珩把石綠合成綠花、枝條綠、三綠、二綠、頭綠五等.最精致.上好的石綠是作得到的。“大明會典”只是說明“彩畫作”研漂石綠每斤的出頭,迮朗所引諺語.經(jīng)實驗.石綠不出膠,用時再兌清清水研用,是完全可以的。并不妨礙色彩.越發(fā)的細(xì)膩好用。

四、花青的制法
        甲、芥子園畫傳:“看靛花法,須揀其質(zhì)極輕,而青翠中有紅頭泛出者。將細(xì)絹篩,攄出草屑。茶匙少少滴水,入乳缽中用椎細(xì)乳,干則加水,潤則細(xì)擂。凡靛花四兩,乳之必須人力一日,始浮出光彩。再加清膠水.洗凈乳缽,盡傾人巨盞內(nèi)澄之。將上面細(xì)者撇起.盞底色粗而黑者.當(dāng)盡棄去。將撇起者置烈日中,一日曬干乃妙。若次日則皎宿矣。凡制他色,四時皆可。獨靛花必俟三伏.而畫中亦惟此色用處最多,顏色最妙也。眾色俱可一日合成,惟靛青必須數(shù)日;眾色四季俱宜,惟靛青八膠、研漂、去滓,宜于夏日,以便烈日曬成,不假火力。若急用,則以火熬,但勿致枯焦為妙?!?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乙、小山畫譜:“花青,用廣青略帶葡萄色者為佳。(這正與王概i兌‘有紅頭泛出者’相反??墒恰寤ㄒ粡V青’不是一種?!畯V青’不泛紅頭,即是‘青黛’,價錢貴。)羅篩去滓,用膠研細(xì),淘取其標(biāo),順碟內(nèi),文火哄干。夏日分碟速干,恐皎臭也。”
       丙、芥舟學(xué)畫編:?;ㄇ嗉吹迩唷渖啻潇`活,畫家之要色也。先搗碎如泥(這是指與石灰混合成塊的)。用滾湯泡過。先泡出黃水,后泡出青水,所出者即其翳,雖泡數(shù)次,而其本色仍牢附于灰。人乳缽細(xì)研后,傾膠水?dāng)噭蛴诖蟊K,候一時許,傾其浮出之色于別盞,以其底之所玎者。將磁盤安于爐灰炭火上.頓將干,以物細(xì)細(xì)攪勻。若聽其自干而不細(xì)攪,則上半多膠.下半多灰。必攪于將干之時,則不盡之灰與膠之黏性相和矣?!?BR style="LINE-HEIGHT: 28px">        丁、費漢源“山水畫式”(公元1792年刊行):“擂花青法,先將靛花篩過,取去石灰及草.待凈,人膠水少許,用朽木槌擂細(xì),如干擂不轉(zhuǎn)。再人膠水少許,再擂。如此數(shù)遍,看無渣滓,再傾清水,不可多,又不宜少。再擂。候水澄清,去水,以花傾人凈器內(nèi),曬干。如無日色.將微火哄干聽用。”
       戊、繪事瑣言:“漂花青之法,近日畫譜多略言之。……靛則草質(zhì),至輕至柔。以乳缽研之,剛不克柔;以手泥之.柔以克柔,渣滓盡融為汁漿,故制淀者利用泥。始用絹篩.篩去草屑。化膠水極濃,約花青四兩膠二兩,研斂成丸.如小彈子,粘于大磁底,不可日曬.不可火炙.俟其自干:然后澄清河水浸一日夜,黃水自出。每朝撇去黃水,換人清水,十八日黃未盡而忮已盡。烘干,復(fù)用膠斂。水浸如初。又十余日,以黃水盡出為度,烘干收藏,以待乳用?!瓱嵊跔t上先化極稠膠水一大碟,滴四五滴于空碟內(nèi),人淀少許,以指細(xì)泥,如泥金法。泥至將干,指上蘸水,再泥至極細(xì),精光耀目,始加數(shù)滴清水泥開,不可多水.亦不可少。少則膠重,多則太稀,宜慎用之,寧多勿少也。泥開之后,歸存大碗,而碟底既濕.滑不粘指,須俟烘干再用。另取一碟,泥之如前,輪流替換。若得四五人聚而泥之,一日可泥兩大碗。大碗既盈,上須遮蓋,澄過一夜,至來日清晨,用薄生紙拖去碗面浮翳,輕輕撇去青水,另貯一大碗中,不可稍帶沉腳。后用三寸碟子分盛青水置于爐上旺火烘干,中間不可添人冷水。將干之際,候其方干,即行取下,不可烘焦。俟其既冷.將碟覆于潮濕地上,約半日,稍得濕氣,刮下為丸,或散碎紙包藏以待用。用時置磁碟子內(nèi),漓入清水,隨滴隨化,逐時用去,毫無疵累。此泥花青者,較勝于乳缽百倍也?!嗟頃r酌用膠水,寧可膠輕,不可膠重。”
        從藍(lán)淀提煉花青,在王概、鄒一桂是說用“廣青”“廣花”。二者都是不用石灰漚出的。沈宗騫、費漢源、迮朗三家,則是說用石灰漚出成塊的藍(lán)淀。至于他們所說的“乳細(xì)”.“研細(xì)”,“細(xì)研”,這些都應(yīng)當(dāng)是“擂”。成塊的藍(lán)淀,則是先研后“擂”。作者認(rèn)為花青是中國畫顏色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因此,特把各家對于由“廣花”(成粉末的)、“藍(lán)淀”(成塊狀的)提煉花青的方法,寫在這里,借供參考。

五、其他各色研漂方法
       上述的幾樣顏色的研漂方法比較繁復(fù)、其他礦物質(zhì)顏料,都可以參用前法,分析或深淡不同的幾色。比如:
       甲、雄黃  成粉末的,先用水煮,曬干,再兌燒酒研細(xì),兌膠再漂。成塊的,它的顏色有深有淺,把深色的歸到一起研漂.把淺色的歸到一起研漂。
       乙、石黃土黃也是先煮,再研再漂?!胺▏S”無惡臭,可以不煮,進(jìn)行研漂,可得深淺三色。
       丙、赭石  先煮,有深淺不同的,也是各歸一起研漂。
       丁、紅土、白堊不煮.只進(jìn),亍研漂.留用景上層的。
       戊、鉛粉  各家對于防止“返鉛”,都提出了許多方法。但是都不很有效?,F(xiàn)在有
鈦自鋅白和蛤粉,可以代替鉛粉。
       至于植物質(zhì)的顏色,藤黃最好是用筆蘸著水使用。棉胭脂熬水絞汁即可?;被ú上聛?,沸水一湯,捏成餅,曬干備用。生梔子、蘇木隨用隨煎水。

第四節(jié)   古代畫家使用顏色的方法
       古代畫家使用顏色,各有不同的手法,不能一概而論。并且隋、唐、五代、兩宋的畫家們使用顏色的方法,在文獻(xiàn)上很少記載,有的也僅僅是“片言只字”。這里所寫出的,雖還都是些普通方法,但卻比較重要,可以上接兩宋的民族繪畫色彩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李衍說“承染”“籠套”
       他在《竹譜》一書中說:“承染’是最緊要處,須分別淺深、翻正(反面葉正面葉),濃淡。用水筆破開時,忌見痕跡,要加一段生成(這是用兩支筆,一支蘸顏色,一支蘸水,先在應(yīng)該重的地方畫上顏色,再用水筆烘破開,使它越來越淡,但用一支筆先蘸水,筆尖上再蘸顏色來承染也可以),發(fā)揮畫筆之功,全在于此。若不加意,稍有差池,即前功俱廢矣。法用‘番中青黛’(像廣花.不泛葡萄紅色。南洋所產(chǎn),中國藥店出售)或福建‘螺青’(即花青)放盞內(nèi)……看得水脈(就是說,一片竹葉,哪頭是葉尖,哪頭是葉基),著中蘸筆承染(由葉的中間著筆染下)。嫩葉則淡染,老葉則濃染。枝節(jié)間深處則濃染,淺處則淡染,臨時相變輕重。(這一段是在勾出形象以后,未染綠色以前,先用花青染出有濃有淡的底子,這是著色的第一步。唐宋一切葉子的染法,都是如此。)調(diào)綠(石綠)之法,先人稠膠研勻,別煎槐花水相輕重和調(diào)得所。(‘得所’是適宜、適合的意思。用槐花水和調(diào),也是唐宋傳下來的方法?;被ㄋ媪恕峁弥?,見張彥遠(yuǎn)論色。)依法濡筆,須輕薄涂抹,不要厚重及有痕跡。亦須嵌墨道遏截,勿使出入不齊,尤不可露白。(‘露白’是說墨道與顏色之間露出白紙。這是勾填法,是把顏色填進(jìn)墨道里面去,不是先把墨道用顏色掩蓋,完畢后再行勒出的勾勒法。)……二籠套’是畫之結(jié)果,尤須縝密。侯設(shè)色干了.、仔細(xì)看得無缺空漏落處,用干布:爭巾著力拂拭,恐有色悅落處,隨便補(bǔ)治勻好。除葉背外.(葉背色淡)皆用‘草汁’籠套(籠套是籠罩套染的意思)。葉背只用淡蘸黃籠套。”(“草汁”即草綠.又叫“汁綠”,是花青藤黃合成的綠色。)
        李衍這方法——承染、籠套.經(jīng)作者實驗,不僅是染竹葉,任何葉子都可以用這方法。無論絹或紙(熟紙).先用花青染出濃淡,分出反正向背陰陽和光的明暗,就著巳染過花青的,用二綠三綠輕輕地染上去,花青色重的地方,石綠要更薄些,花青淡的地方——光線明的地方,石綠要比較著厚一些。這樣,就顯出花青重的地方.石綠要更薄些,花青淡的地方——光線明的地方,石綠要比較著厚一些。這樣,就顯出花青重的地方,石綠顯著深暗,花青淡或沒有的地方,石綠顯著鮮明,這是正面的葉子。葉子的背面,一般的都是比正面要淺一些,或是淡一些,這要用“綠花”去染。嫩枝用“枝條綠”去染。當(dāng)要染石綠時,首先是把石綠兌膠,兌槐花水調(diào)合。這樣作,不單是增加顏色的鮮艷,而且還增加它的固著力。干后,用潔凈的布巾去擦,看石綠是不是固著不動。如果有些掉色,這就不光是在掉色的部分去補(bǔ)救,還要在全部涂上石綠的部分,用槐花水合膠水再輕輕用軟羊毫筆罩一遍。等到石綠顏色已經(jīng)穩(wěn)固不動,再用藤黃兌花青的草綠罩染,一遍不夠,還可以再染。背面還要襯托。這是民族繪畫優(yōu)秀傳統(tǒng)中使用石綠再加罩染的重要方法。

二、王概、迮朗說使用粉
        王概說:“或著白花,或合眾魚,凡絹上正面用粉,后面必襯?!鄯ǎ徽嬷?,宜輕宜淡,要與墨匡相合,不可出入。如一層未勻,再加一層,故宜輕,便于再加。染粉法:如牡丹荷花雖經(jīng)傳染,必再以粉染其尖,方有深淺層次;諸花之瓣,如求嬌艷,亦必先于粉上架染。絲粉法:花如芙蓉、秋葵,瓣上有筋,須勾粉色;染菊花每瓣亦有長筋,以粉絲出,并勾外匡,再加色染。點粉法:寫生花不用勾匡,只以粉蘸色濃淡點之……若點花蕊之粉,須臺藤黃,不可過深,入膠宜輕,點出黃蕊.方外圓內(nèi)凹,不晦暗也。襯粉法:絹上各粉色花,后必襯濃粉方顯。若正面乃各種淡色,背面只襯白粉;若系濃色,尚覺未顯,則仍以色粉襯之。若背葉,正面色用淺綠,背面只可粉綠對,不可用石綠?!?BR style="LINE-HEIGHT: 28px">迮朗說:“積粉之法,如畫牡丹、芙蓉花之類,素絹蒙于粉本之上,以粉逐瓣染成,每瓣邊上濃粉,另筆蘸水染至根頭,是日積粉。積成之后,用各色從根染出,留其白邊。染成之后,真如辯瓣懸空.迎風(fēng)欲動工細(xì)極品也。點珠,用筆蘸厚粉點去,干時每點中有凹下處.不妨也。由是以推,畫大紅牡丹,亦有丹砂積成如積粉法,用脂及洋紅染瓣邊至根后,以淡朱標(biāo)襯背,其紅自鮮厚?!?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由兩家看使用白粉方法,都是主張兩面敷粉(襯背)的。惟用蛤粉,只宜正面使用。背后襯托,最好是鈦白、鋅白較妥。

三、各家說使用朱砂
       王概:“朱標(biāo)著人衣服。好砂用畫楓葉欄楣寺觀等項?!虚g鮮明者,曬干加膠。用著山茶、石榴大紅花瓣,以胭脂分染。在下沉重,只可反襯?!?BR style="LINE-HEIGHT: 28px">       沈宗騫:“傾出黃膘水……作人物肉色及調(diào)合衣服諸樣黃色,以其鮮明愈于赭石多多也。出黃膘后……可作工致人物衣眼及山水中點用紅葉之類?!?BR style="LINE-HEIGHT: 28px">       迮朗:“凡染大紅,以二朱為地,用淡脂染六七次,以濃脂細(xì)勾,自然鮮艷。……惟烘染既足,礬一兩次,則絹紙爛后,顏色仍鮮,所謂以人力護(hù)其天真也?!踩敬蠹t,以二朱為正,固已。又有于黃瞟下取其稍有紅色者,加入二朱內(nèi)作地,初覺其有黃色,以洋紅染之至六七次。極紅而正,然后以脂勾出。若絹本以“三朱”(應(yīng)是頭朱)襯背,或用鋁粉襯,其紅倍覺鮮明?!w胭脂多染則濃而帶黑,洋紅多染則厚而仍鮮。丹砂之上,加染數(shù)次,倍覺鮮艷奪目?!?BR style="LINE-HEIGHT: 28px">        由這三家所說,在使用大紅顏色上,還不止僅用二朱,尚須用胭脂、洋紅分染,并還須使用重膠,還須上礬,還須襯背。迮朗主張用洋紅分染,比用悃脂更加鮮艷,這是很正確的。

四、各家說使用青綠
        王概:“凡正面用青綠者,其后必以青綠襯之,其色方飽滿?!唷渖陷p清色淡者.用染正面葉綠,方得深厚之色。其中為質(zhì)粗細(xì)得直,為色深淺正當(dāng)者,用著純青花瓣及鳥之頭背。最下質(zhì)重而色深者.用著鳥之翅尾及襯深綠葉后。凡著鳥身花瓣,青淺者以靛青分染,深者以胭脂分染?!G’其上色深者,只宜襯濃厚綠葉及綠草地坡。其中色稍淡者,宜襯草花綠葉,或著正面,罩以草綠,或著翠鳥.用草綠絲染,其下色最淡者,宜著反葉。凡正面用石綠,俱以草綠勾染。深者,草綠宜帶青,淺者.草綠宜帶黃。(作者按:王概說石綠‘其上色深,其下色最淡’應(yīng)是上面的色最淡,下面的色最深。)如絹上,正面用草綠,只宜背襯石綠;苦扇頭、紙上用濃重之色,不能反襯,則用于正面,再加草綠染勤.方覺厚潤。未可一次濃堆,不妨數(shù)層漸加.則色勻而無痕跡?!?BR style="LINE-HEIGHT: 28px">        沈宗騫:“凡山石:青多者,用石綠嵌苔;綠多者,用石青入石綠嵌苔。若筆意疏宕,則設(shè)色亦宜輕。合用青綠以籠山石.純用淡石綠以鋪草地坡面,而苔可不必嵌?!?BR style="LINE-HEIGHT: 28px">迮朗:“至于用綠,亦宜數(shù)層漸加,不可一次濃堆。紙上正面著綠,宜以草綠罩之。絹上正面草綠,背面襯以石綠,只宜淡用,不可厚涂。致奪草綠本色,翻覺減趣。二青可作蝴蝶花及染荷葉正面老綠諸邑?!唷勺鳡颗?,翠眉等花,又嵌點夾葉雜草及人外衣并襯絹。其青深者,用胭脂勾染,其青淺者,用花青勾染。前人衣折用墨勾,花草用紫勾,古畫可細(xì)玩?!?作者按:迮朗把石青的頭青、三青倒置。他也引李銜說施用石綠,必以槐花水調(diào)和,今從略。)
       上面三家所說使用青綠方法第一、有紙絹的不同;第二、他們都是說畫在“繪絹”(錘扁了絲,施上膠礬的熟絹)上,而不是畫在“原絹”(生絹、圓絲絹、不把絲錘贏.不加膠礬)上.唐宋使用青綠,由于是用“原絹”,所以都在正面涂抹,背面襯托,正面再加“草色”罩染。不是像王概等所說,正面用草綠,背面襯石綠——雖然他們也說過正面用石青石綠。(李衍所說也是用“原絹”)。又唐宋人使用青綠之前,有的先用花青分染出深淺反正濃淡(石綠),有的是先用墨分染深淺反正濃淡(石青),然后再上青綠,再進(jìn)行分染。這三家僅僅局限在使用“繪絹”上。但使用繪絹,用三家的方法.也是非常鮮麗的。

五、各家配合眾色
        這是除了元王鐸“采繪法”外的各家琵合眾色的方法。作者把它總合歸人一個表格里。不過各家所說的配合眾色.是死的.是有局限性的。我們對它立該活用。并且眾色的配合,也并不止此。

第六章   現(xiàn)代國畫家研漂及使用顏色的方法 

                  
  第一節(jié)研漂方法
        現(xiàn)代國畫家對于顫色的淘、澄、飛、跌、方法,有些是與古法不大相合的,有些是比古法更加周密的。為了節(jié)省時間.有人還開始使用小型粉碎機(jī)來研磨顏料。
一、朱砂
        把生的鏡面朱砂,在乳缽中干研,研得越細(xì)越好。如果研成的朱砂有四兩重,就把研細(xì)的朱砂倒人直徑二寸多的竹筒內(nèi),竹筒下節(jié)留底,洗凈,纏上銅絲防裂。另熬廣忮——黃明膠水,要濃稠,用上面清輕的液灌入竹筒,與朱砂攪到極勻的程度,隨攪隨兌人清水,放置一個鐘頭待用。小沙鍋里放入多半鍋水,把竹筒平放在鍋里,用微火去煮,不要使水煮沸,隨煮隨添冷水。最后煮到竹筒里的朱砂將干,把鍋端下來,等到水冷,再把竹筒取出。這樣,一直等到竹筒里的朱砂干透,把竹筒外的銅絲解下,不要使竹筒自裂,要用刀輕輕地劈開成為兩半,預(yù)備使用。這時筒內(nèi)的朱砂,上層的是朱標(biāo),越上越黃,下層的繩頭朱,越下越紫,中間一層是正紅的二朱,特別鮮艷。這方法比較用“水飛”的方法,省時省事,但必須在竹筒的下部,鋸出三個支腳.以便鍋里的熱水可以流通。所用火爐,最好是炭火,其次用石油打氣爐也可以。因為它們都容易調(diào)節(jié)火力。   
        用刀切開竹筒把煮成的朱標(biāo)、二朱、頭朱三部分,各放在大碗里,用滾開的水去燙,泡過三四個鐘頭,將水傾出,用手?jǐn)噭颍儆脻L開水沏人.泡過幾個鐘頭,等它澄清,朱標(biāo)可能超過二十四個鐘頭。這時膠全浮起,將水撇出。曬干或用火烘干,放在能防潮濕的地方.預(yù)備臨時時兌膠使用,這就叫“出膠”。若是石青,使用后,下余的部分,仍須用滾水一沏“出膠”,朱砂使用后可以不必再出膠。

二、赭石
        成塊的赭石,中國藥店可以買到。干研到極細(xì)的程度,可同樣使用上述的竹筒漂法;不過在最下層的重色,干了后.要用磁鐵吸去殘余在當(dāng)中的鐵質(zhì),再研再漂。上層是泛黃色的,中層是赭的本色,下層已吸去鐵色泛著暗紅色的部分,這正是古代畫家稱為“鐵朱”的顏色。它比褚石合墨更紅一些,比胭脂要暗一些:畫人物器具要用它.畫花的梗葉上面勒的葉筋.畫麻雀、鳧、雁、鷹、雞、馬、駝等等的毛、羽都使用它?!拌F朱”是古代畫家.民間畫工重用的顏色。明清以來的畫家們都棄而不用,只用赭合墨來代替。清末民初的畫家們,赭石只用上面的“褚標(biāo)”。

三、西洋紅
        西洋紅是舊德國貨,它是“大德顏料公司”和“倍利堪廠”的制成品,前者是粉末.后者是塊狀的,塊狀的中國叫它“洋紅磚”。我們只知道它是動物質(zhì)的沉淀色料。迮朗氏在他的“繪事瑣言”里已敘述了它。它的好處是畫在熟紙或絹上,絕不蝕透到背面;如果用白的羊毫筆蘸著它畫,它也不會把筆染成紅毫而仍是白色。另外的洋紅,則是蝕透背面(民間畫工稱這蝕透叫“咬”).并且染筆成紅。我們使用它時,只是兌膠研細(xì)(用手指研)即可使用。它特別怕潮濕。用后剩余的顏色。必須先行晾干,再加蓋收起。不然色就晦暗不鮮。

四、槐花
        槐花(中國槐)北方各地都有。在采集時,第一要選擇開了的花,不要花托,只要花瓣。第二是要未開的蓓蕾,卻要連帶著花托一齊摘下。兩種不要攙合在一起,各自用熱開水一燙,捏成餅曬干,臨時使用。為了培養(yǎng)石綠的色澤,“綠花~枝條綠”用槐花瓣煎水調(diào)合,“二綠”“三綠”用槐花瓣和槐花蓓蕾二種合煎調(diào)用。合煎的比例是一比二。畫青綠的風(fēng)景畫是這樣,畫花卉羽毛也是這樣。
        用槐花調(diào)合石綠,見于元李珩《竹譜》。它不但在色彩上把石綠培養(yǎng)得更美麗,而且也起了固著澀滯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用草綠罩染。明代以來的畫家,很少用槐花水調(diào)合石綠的。在這兩代的畫上看,正面用石綠,再加草綠罩染的卻很少。

五、石膏
       石青有表面坦糙成為塊狀的叫“回青”。有平面板塊層次分明的叫“滇青”,有像小米粒(谷拉)大小砂粒狀的,上面有亮晶晶砂星的叫“沙青”。有大小不等的塊狀,塊面閃翠藍(lán)光的叫“藏青”。有成為粉末,和泥土混合著的叫“泥青”。前四種,在未研以前,搗碎用沙鍋煮一個鐘頭,有泥沫上?。从蒙灼渤觯S撇隨煮、煮后候干再研。但這種沙鍋,須用南方制造里面有醬色瓷釉的。北方所謂“里山厚沙鍋”,里面粗糙無釉.卻不宜用。在這些原料里,最普通的是泥青,色既晦暗,又混有泥土,制起來更加費工。
        先說前面的四種,用乳缽研細(xì)之后,即人鍋再煮.它仍泛起泥沫.隨泛隨用勺撇去,至不泛為止。達(dá)時的色彩,已夠鮮明了。俟冷,澄去水、再兌人清膠水,用力去攪,攪到隨攪隨泛淡灰藍(lán)色為止,仍用竹筒按照漂朱砂的辦法.即可得出深淺不同的“青粉”、“三青”、“二青”、。頭青”四種顏色。至于后一種“泥青”,主要的辦法是首先要煮,隨煮隨攪隨撒.以撇盡上面的浮泥為度。冷后,澄去水,干研。研細(xì)后,如前再煮再撇,煮到不泛泥土,泛出鮮明藍(lán)色為止。澄去水.兌膠.用水飛法——王溉、迮朗等法,漂出三色。因為它經(jīng)過兌人膠水.又要泛些泥沫.不適于用竹筒的自然浮沉,必須人工看它浮沉的情況,酌量飛跌著。
        若按出色的分量(出頭)來說,“回青”、“滇青”可能得到六成好青(包括二青三青),“沙青”“藏青”可能得到五成至五成五,“泥青”最高可能得到三成五,有的只到三成。石青出膠的方法,也和朱砂出膠相同。但石青更須徹底,寧可多用滾開水沏泡一次,切莫令有余膠。因為漂青兌膠,要比漂朱兌膠濃一些,多一些。出了皎的石青.存放起來.只要是不受潮濕,無論經(jīng)過多少年,仍然保持它的鮮艷美麗。
        又買來人家漂成的石青(姜思序有一錢重的紙色,北京有一錢或二錢重的瓶裝)。我們第一步先要用乳缽研一下,第二步再兌上清膠水?dāng)噭?,看它泛不泛泥土,不泛可以馬上使用,否則就必須再漂一下。如果漂仍不凈,那就只有煮它一下,看它泛盡泥土為度。這樣雖損耗很多,卻可以得到好青。
        乾隆嘉慶時的五色墨,我們只看成它是那時的好原料,重新研漂,可以得到很好的顏色。惟有五色墨里的白粉墨,那是用車渠石制成的,車渠石產(chǎn)于甘肅、新疆。這種白墨,只用蒸籠一蒸,把它化開,將上浮的膠水撇出一部分,入乳金杯研細(xì)。更加好用。

六、石綠
       石綠、有表面粗糙塊狀的,通體一色.沒有深淺:有表面成為一塊塊隆起的圓包.深淺不同的塊狀的。有夾雜著黑線紋的。有像孔雀羽樣翠綠色花紋的。有成為細(xì)碎顆柱的。有自然分解成為小薄片的。它們的性質(zhì)都相同。只是表面通體一色的,體輕易碎;有黑線紋的,體重難碎。其他都沒有什么區(qū)別。
        研石綠也和研朱砂、研石青一樣.最好是干研,研到極細(xì)的程度。在兌膠以前.也要先煮一次,撇去上面浮沫及灰尼土。侯冷再兌膠,還要入乳缽再研,然后才進(jìn)行水飛。若用竹筒自然浮沉也可以。不過,分析的結(jié)果“綠花”和“枝條綠”相混,“三綠”和“二綠”相混,頭綠顯明。作者的試驗是:先用竹筒分成三色,再用水飛法分析“綠化”和“枝條綠”,分析“二綠”“三綠”,這樣作,所得的結(jié)果,卻令人滿意。如果全用水飛.那就太耗時間。漂成后,必須出膠.以便收存,但“綠花”和“枝條綠”不可能全部出膠。不出膠干收存也可以,
        朱砂漂成的“頭朱”、石青漂成的“頭青”、石綠漂成的“頭綠”,都可以用火炒過,炒到極熱時,趁熱放人冷水內(nèi)一“炸”.使它分解,再研再漂,還可以分析成為深淺不同的三色。古代畫家和民間畫工部說,用乳缽研礦物質(zhì)的顏料,如果開始執(zhí)著乳錘向左旋轉(zhuǎn),那么。就一直都須向左旋轉(zhuǎn),直到把顏料研細(xì)為止,如果開始向右旋轉(zhuǎn),那就須自始至終地向右旋轉(zhuǎn).這樣才能把顏科研得細(xì)。倘或是忽左忽右地亂研,那就不可能把顏料研得細(xì)如飛塵。因為是時左時右的旋轉(zhuǎn)亂研,就會把顏料的顆粒滾轉(zhuǎn)成了小圓球。小圓球是圓而且滑的,乳缽錘捉摸不住它,自然不會把它研細(xì)??墒窃诜糯箸R下觀察用“朱標(biāo)”畫成的花瓣,用“綠花”畫成的竹葉(“朱標(biāo)”是朱砂里最細(xì)的部分,“綠花”是石綠里最細(xì)的部分),看見它們?nèi)匀皇切⌒〉念w粒附著在紙絹上,但是用肉眼看上去,確乎是像水一樣的顏色敷上去,非常均勻,看不出顆粒。由此可見打算把顏料擂得極細(xì)還不在乎擂時手的方向是始終左旋始終右旋。只有應(yīng)用物理的分解怍用.炒熱,炸冷,這就解決了粗砂、粗青、粗綠的問題,而增加了它們的“出頭”。

七、花青
        制造花青的原料第一是青黛,第二是藍(lán)淀。在過去由于藍(lán)淀不易找到.就單獨使用青黛。青黛在中國藥店里可以買到,價錢比較貴。在藥店叫它“建青黛”(建,指福建而言),它們體質(zhì)都很輕,見水就浮起來,必須兌上清膠水,用木棒擂細(xì)。擂須有耐心,由稀擂到干,由干逐漸添水再擂到稀,如此反覆擂到細(xì)膩滋潤,泛出藍(lán)光為止。然后起出來曬干,放在大碗里,用溫開水輪番沏泡,至不泛黃水為度。兌入清膠水,攪拌得極勻,再兌上冷開水,這時就成為滿碗的藍(lán)水了。把這藍(lán)水撇出,曬干烘干均可,這就是我們所要的花青。下面剩下沉淀的渣滓,仍預(yù)備下一次制時兌人再擂。記著,自始至終全用熟水,一點生水用不得.這就可以減少膠的腐敗。
       研漂其他的顏色.無論是什么季節(jié)全可以(北京春天風(fēng)沙多,灰塵重,那是例外),惟獨花青,就非夏秋不可。晴天一曬就干,陰雨還可烘烤。

八、蛤粉
        把買到的蛤粉,用乳缽加膠細(xì)研.不可出膠。用后晾干,用時加水再研。經(jīng)過幾次的使用.存在缽中的就更加細(xì)喊了,不宜把它用盡,應(yīng)該再兌人粉.怕膠再研,如此反覆的加水加料,研開了使用,再用再研,它就更加好用。   
       

       以上朱標(biāo)、赭標(biāo)、花青、洋紅可以使用畫碟盛用,此外的顏色部應(yīng)該使用小乳缽盛用。乳缽是西藥所用磁質(zhì)的最好,不宜用玻璃質(zhì)的,因為出膠交須用滾開水的緣故。隨用隨研,隨研隨用,盛的顏色愈多,使到后來也越細(xì)。普通用的梅花格、六角格等等的瓷畫碟,對于石青、石綠、朱砂、蛤粉、鐵朱是不大相宜的。

第二節(jié)    使用方法
       國畫家使用顏色的手法雖各有不同,但主要掌握注技法上的規(guī)律,基本上道理是相同的。下面只是舉出幾種重要顏色來作為例子加以敘述。
    一、朱砂的使用
       關(guān)于朱砂一般只用“朱標(biāo)”和“二朱”(正朱)兩種色度。在風(fēng)景畫里,描寫朝陽赤日,彩霞、楓葉……使用這些顏色時,只是相度著涂染。染后上礬,用洋紅再行分染。但在人物畫和花鳥畫上就必須用粉先打成底子(不打粉底,就難得涂勻),再用“二朱”薄染,染后上礬.再用西洋紅分染.方覺深厚。最忌濃涂.尤不宜用“頭朱”襯背。絹上襯托,只可用朱標(biāo)合粉。又如大紅的山茶花牡丹花等,必須畫出它們的質(zhì)感和體積。染法是:先涂薄粉,用朱自瓣尖和瓣的邊緣,向瓣的深處去烘染(同時使用兩雙筆,一雙蘸朱.一雙蘸水,朱筆染.水筆烘),烘染到瓣的深處.凹處、彎曲轉(zhuǎn)折處……朱色極淡,或者沒有朱色。干后上礬.再用洋紅自瓣的深處、凹處,向瓣的邊緣和尖端烘染(這時烘染只用一雙筆,先蘸清水,再用筆尖蘸洋紅或胭脂,自瓣根向尖去染,它就越向尖端色就越淡了。這種技法,叫。籠套。,又叫“拖染”),一次不夠,再來一次,染到花瓣有了懸空迎風(fēng)飛舞的感覺為度。古代中國畫家使用朱砂烘染,都依靠了胭脂。胭脂多染泛黑,不如西洋紅染出來鮮艷悅目。

二、西洋紅的使用
       西洋紅,“大德顏料公司”出品的不變色,“倍利堪廠”出品的有些變色。前者色深紅,后者色較“尖”一些,被稱作“牡丹紅”(買瓶裝的兌膠使用。姜恩序顏料鋪還把牡丹紅制或膏售賣,用水化開即可使用)。用它們分染花果,部是用筆尖蘸著由深染到淺,一次不夠,再來二次三次,越染就越紅。若是綮絨絨的花瓣,紫巍巍的服裝等等,只要先用花青打好底子,用西洋紅涂染幾次,它就形成紅中發(fā)紫,紫中透紅,非常美麗鮮艷。
        在臨摹古代繪畫時.對已經(jīng)晦暗了的顏色,進(jìn)行復(fù)制,并不是直接在鮮明的顏色里,兌合上暗褐色、黑灰色,一下子涂上去。那么是不能夠符合那已經(jīng)暗了色的色度的。譬如故宮繪畫館會經(jīng)陳列的《唐人紈扇區(qū)仕女圖》中的朱砂裙,趙佶(《芙蓉錦雞圖》的朱砂胸腹羽,都是已經(jīng)發(fā)暗了的紅色,如果要摹寫這兩張古畫,就應(yīng)該首先用上好鮮艷的正未(二朱),薄薄地涂上去,俟干,施上淡礬水,干透,它是比錦雞的胸腹羽更鮮明的。再用胭脂兌入些西洋紅赭石去罩染,一次兩次的染過,自然成了發(fā)暗了的朱砂。又摹寫耶女人穿的朱裙,還須在用胭脂之前先用鐵朱去罩染,結(jié)果就晦暗得像經(jīng)過千八百車的朱砂色一樣。由此類推,使用石青、石綠、白粉……時部需先用上好的顏色打底子,再對照著古代繪畫顏色晦暗的程度,進(jìn)行罩染。千萬不可以把鮮明的顏色中兌上些暗袍色、黑灰色……的顏色一次涂出的辦法,尤其是白份,漢晉唐末各時期的古畫都有不同的白度,如果去摹繪就不能只把白粉和一些其他淺灰色混臺起來,一涂一抹,就可以代表年代久遠(yuǎn)的漢晉或唐宋時期的粉。這首先要研究古人所使用的顏料是白堊,是蛤粉,是什么,然后再決定使用底色并用其他合適的灰色進(jìn)行罩染才對。
三、花青的使用
        對于花青最常用的是用它來染花卉的葉子。
        沒骨畫法是:先用筆蘸調(diào)合成的嫩草綠色,再左筆尖上蘸些花青,由葉的根腳向葉梢一三,這就形或了根腳包深、葉梢色淺的一片綠葉。這和畫扮紅花瓣,先蘸水或蘸淡粉,后筆尖再蘸胭脂或洋紅,自瓣尖向瓣根拖染,就形成瓣尖紅色淡到瓣根的花瓣一樣。還有,用筆先蘸上淡粉,再蘸上些嫩綠,筆尖上再蘸上些洋紅或胭脂,用它畫一朵蘭花,起首,先畫花心的小瓣,再畫外邊的大瓣,這一下,不但是把蘭花朵畫得有深有淺,并且還把蘭花的紅瓣尖、紅絲筋全畫了出來。若是先蘸上嫩綠,再蘸上花青,筆尖再蘸上一點赭石或紅(色括胭脂洋紅),用它由葉尖向葉根腳去拖畫,這還可把一片葉畫成五色。蘸赭石的是老葉,蘸紅的是嫩葉,光與色,一下子都可以畫了出來.還畫出了季節(jié)與時間,蘸上花膏,再蘸洋紅畫紫蘸花,也可以點染出深淺濃淡的花和蓓蕾,這樣畫要一筆畫完,最忌重復(fù)地再涂上去。勻填和勾勒(寫填是沿著墨線的輪廓,填進(jìn)顏色云,勾勒是用顏色把墨線蓋住,顏色進(jìn)行完了,再行用色線或墨線勒出)的葉片,施用花青,首先是用花青分染出濃淡、反正輕重深淺,在上面或罩染石綠,或罩染  草綠都可以。但必須在使用花青之后,先上一道礬水,再用綠色罩染,花青就固著不動了。像桂花,山茶花等的暗綠葉,在花青里還要兌上些淡墨,再行分染,用綠色罩染。  

       有的用草綠罩染一遍,還覺不夠,在上面仍可罩染一二遍,必須染到青翠濃艷,神似所描寫的實物為止,有時也許更突出些。又如畫墨牡丹,這是先用花青分染出濃淡、反正、輕重、深淺,然后再用洋紅不止一次地罩染。風(fēng)景畫的遠(yuǎn)山天色等等,也是用花青烘染。

四、石青石綠的使用
        人的衣服,鳥的羽毛,風(fēng)景畫的山石、樹木、天色和一些器物,使用石青的機(jī)會很多。如果要求在青的面上有濃淡深淺,那就需要先用墨或花青染出濃淡深淺的底子,然后再薄薄地涂上石青,自然就形成濃淡深淺不同的色調(diào)。無論是“二青”、“三青”,都是臨時兌膠,用后出膠。風(fēng)景畫里的山石,除了先用墨和花青分染以外,還要和石綠同時涂上,才免去生硬死板的缺陷。至于涂石青“地子”(除去畫上去的畫,其余空白的部分叫“地子”),那是使用“灰青”的。涂法是:首先把“頭青”兌人稠膠水.還要,預(yù)先估計它的使用量,寧多勿少。在南方冬日,室內(nèi)不生火,四時均可涂“地子”。在北方冬季,室內(nèi)生火或有水暖設(shè)備,那就需要先將另外預(yù)備的舊報紙噴濕待用,然后再涂。涂是完成一部分,即用濕紙蓋在上面 (不要濕紙和涂青的地方接觸),隨涂隨蓋.  直到涂完為止,然后把濕紙全部揭開,使它同時干,這樣就一片均勻.毫無痕跡。其‘余的時間,越是陰雨的天氣,越容易涂勻。在兌膠時,必須濃稠合適,膠太多容易斷裂,膠太少,又不容易勻.須要先取得經(jīng)驗再涂才好。最忌在大風(fēng),燥熱的天氣里涂石青地子。
        石綠的用途比較多。在畫風(fēng)景畫的青綠山石時,無論是紙是絹,都要先用墨皴染出陰陽、向背、濃淡、輕重,必須作到所謂。墨韻既足,然后敷色”。但是墨的皴染既足,還須先用淡褚石通體罩染一遍(連預(yù)備  施用石綠的部分也在內(nèi))。干后,把預(yù)先用槐花水調(diào)合好的“三綠”,自認(rèn)為應(yīng)該使用石綠的部分,薄薄的罩染,越到了腳山根煙嵐去霧的地方越輕淡,正像古詩上說的“山色淡如無”一樣情況.這樣一次二次地染下去.自然為色彩已足為止。就是畫大青大綠的金碧山水,“三綠”和“二綠”交錯著使用,也是逐漸烘染到山根石腳使它露著赭石染出的顏色。在紙上這樣罩染之后,山的輪廓和皴染,因為是薄薄的使用石綠,就使人感覺著是石綠所形成的陰陽、向背、濃淡深淺。干透之后,再用草綠烘染,更加明顯深厚。在絹上還須用“頭綠”襯背。當(dāng)薄薄的罩染石綠時,如果還感覺著色彩不夠。仍可以加罩石綠。在加罩石綠以前,就必須先上一道淡水,等干再罩。就是石綠罩染巳夠,在未烘染草綠以前,也必須使上一道淡礬水,礬水干透,還需按平用布擦抹一下,看看顏色穩(wěn)固不穩(wěn)固。不穩(wěn)固,及時修補(bǔ),穩(wěn)固了,再進(jìn)行草綠烘染。這樣就不致一經(jīng)烘染,石綠發(fā)生動搖——著色的術(shù)語叫“滾”——凡是使用石綠完了,就必須加一道淡礬水,用布擦一下,為的增加它的附著力。風(fēng)景畫是這樣,其他的畫也是這樣——涂完石綠,上一道礬,用布擦一下。
       花卉的葉子使用石綠,必須先用花青分染出葉的濃淡、深淺、輕重,干后罩礬,再由葉的尖端和邊緣,用石綠向葉的根腳罩染,葉尖端和邊緣的綠,要比較濃一些,花青重的地方,罩染石綠更要薄,這樣就形成染過花青的地方石綠更重一些。染完等干,再上一道礬水,然后用草綠罩染。有的葉子是深綠,有的還泛出藍(lán)色如荷葉等,這就需要在草綠罩染之后,用“三青”再向濃重的地方,薄薄的罩染一遍,這葉子就越發(fā)的濃厚,泛出藍(lán)光。若是比較大的葉片,像荷葉、芭蕉葉等,那就更必須是這樣作,才使人看著有立體感、真實感。在紙上不必由背面襯托,在絹上就必須襯托。若畫野草花卉在絹上,正面綠葉,先用花青分染.再用草綠罩染,背后再襯托石綠,更加鮮艷。葉的背面,綠色較淡,不用花青先染,只用“綠花”或“枝條綠”罩染,上礬,再用草綠中的嫩綠烘染。紙上背面葉不襯托,絹用“三綠”合粉襯托。
畫孔雀鸚鵡等等.部是要用石青石綠的。石青石綠因為它們的被覆力相當(dāng)強(qiáng),畫家就利用這一點,先打下濃淡深淺的墨底子,再用它們罩染在上面,很自然地顯露出它們的深淺濃淡。畫鳥類青綠罩染既足,上礬后,用布擦抹,再用花青或草綠分染.最后再“絲”毛羽——“絲”是技洼上的術(shù)語.就是畫出細(xì)絲的意思。
        宋代有畫石青色的牡丹花——“牡丹譜”叫“墨舞青猊”——那是先用粉打農(nóng)子,再染胭脂,由瓣的尖端罩染極其漂亮的“滇青”,顯著翠巍巍的泛出紫光。又綠色牡丹是用“枝條綠”分染淞的尖端和邊緣,再用粉烘染,然后用嫩綠去“醒”?!靶选本褪钦f把它分染得更加清楚醒目的意思,也是技法上的術(shù)語。

五、白粉的使用
        目前科學(xué)進(jìn)步,鈦白,鋅白部可以找到,同時還有蛤粉同世,這是明清畫家們所想不到的。鈦白和鋅白兌膠研細(xì)很好使用.它們的色度、被覆力部很強(qiáng)。用它們涂染,也容易勻。用它們打底子,在上面再罩染各種各樣的顏色,也部勝任愉快。
        使用蛤粉,必須先取得經(jīng)驗,方不至于濃淡不勻。因為它在乍涂上去的時候,并顯不出它的白來,必須經(jīng)過半分鐘、一分鐘的時間,在水分揮發(fā)或滲透后,才顯現(xiàn)出它的白來。這就必須對它先取得了經(jīng)驗,掌握了濃淡多少,再行涂染,才能作到深淡均勻。他的白色,不像鈦白、鋅白那么鮮明。它的色相是沉著渾厚的,色調(diào)比較含蓄,具有特殊的情調(diào)。

六、其他顏色的使用
        赭石是要分成三色使用的。藤黃的使用,首先是要預(yù)計使用量的多少。如果使用量多一些,那就是臨時把藤黃當(dāng)作墨似的研用,研究,還要把藤黃擦干。如果用得少一些,那就是用筆向藤黃塊舐著用。最忌用水泡,尤其怕熱水泡,一來顏色會失掉鮮艷,二來蘸黃容易變紅變硬。石黃用法國制的,分三層使用。若先找底子,必須用蛤粉,忌用鉛粉。
洋顏色里還有叫“青蓮”的化學(xué)制品.它是像紫荊花那樣的紫色顏色。花鳥畫家往往用它和西洋紅調(diào)和著使用。荷花的花瓣,鴛鴦的背羽,部使用它。關(guān)于調(diào)合眾色,中國畫是隨著要表現(xiàn)的色彩靈活運用。至于調(diào)色的死板板的規(guī)定出比例數(shù)字,沒育多大的用處,就不再用篇幅。
        最后對于全書來說.這僅是很不成熟很貧乏的一些研究資料。一方面是希望我們畫家把古代畫家使用色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下來:一方面要求我們畫家依靠不斷的實踐,更科學(xué)地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經(jīng)驗同時吸收外采的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使我們民族繪畫有更高的成就。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東西的動機(jī)和愿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