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九歲,到長安去,拜訪了當時的文壇大腕顧況先生,名片一遞上去,顧況瞥見了“白居易”仨字兒,調侃道:“小伙子,你名叫居易,要想在咱們京城定居,可不會太容易。為啥?咱這兒什么都貴!” 顧況的話是調侃,也是事實,白居易后來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公元803年,也就是拜訪顧況之后的第三年,白居易三十二歲,先后通過了禮部的科舉考試和吏部的公務員選拔考試之后,終于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秘書省做校書郎。秘書省是中央直屬的事業(yè)單位,唐朝前期負責管理宮廷圖書,兼修國史,近似于皇家圖書館;唐朝中后期主要負責撰寫政令、??眻D書、印發(fā)經籍,很像一家出版社。白居易所做的校書郎,有點兒像現(xiàn)在國營出版社的一個高級編審。 白居易運氣好,一入仕途,朝廷就調整了公務員的薪酬,不但不再停發(fā)、減發(fā)工資,而且還把京官、外官的工資標準都上調了,低級文官所能領到的薪水,比起李白做翰林供奉那會兒高多了——李白在翰林院工作,每月工資還不到2000文,按購買力折合人民幣不足1000元,而白居易做校書郎,每月卻能領到16000文。 李白做翰林供奉的時候,每文銅錢可以折合人民幣0.5元。安史之亂時期,兵禍連綿,天災不斷,局部地區(qū)物價大漲,銅錢購買力迅速萎縮。按史籍記載,一遇圍城或大旱大澇,長安、洛陽米價動輒漲到上千文一斗,一文銅錢不能折合人民幣3分錢。白居易就業(yè)后,戰(zhàn)火漸漸熄滅,社會經濟恢復了元氣,大米一斗最多賣到50文錢。唐朝一斗米重5公斤,現(xiàn)在購買同樣重量的大米,需要25元左右,據此可以推算出當時銅錢的購買力:一文折合人民幣0.5元。也就是說,跟李白就業(yè)時相比,白居易時期的銅錢并沒有貶值,還是一文等于人民幣5角。他月薪16000文,折合人民幣8000元,這個薪水不能算低。 靠這些薪水,白居易能買房嗎?不能。因為他剛參加工作,薪水再高,也得攢上一段時間,況且唐朝中后期京城長安的房價實在太高,即使比不上現(xiàn)在的北京和上海,也能比得上二三線城市。 白居易自己回憶道:“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必懺拍?,即公元803年,也就是白居易參加工作的那一年。校書郎,是白居易的第一份工作。“求假居處”,尋找可以租賃的房子。常樂里,長安城中一個小區(qū),位于東城根兒,是很偏僻的地段。關相國,名叫關播,唐德宗時的宰相,當時已經去世六七年,所以稱之為“故關相國”。這段話的意思是,公元803年,白居易做了校書郎,單位不安排住宿,自個又買不起房子,跑到長安東城的常樂里,租了已故宰相關播家的一個亭子,在那兒安頓下來。 那時候,白居易在常樂里租房,元稹在靖安里(位于常樂里西南側)租房,李紳(就是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在新昌里(位于常樂里南側)租房。這仨人是哥們兒,租房也租得近,下了班,經常在一塊兒喝酒。白居易有詩:“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脫青衫典濁醪?!币馑季褪前硞儙讉€去元稹租房的地方玩,沒錢聚餐,把衣裳脫了去當鋪換錢,買了些劣質酒,你一杯我一杯喝得很高興。 當時元稹也是校書郎,李紳的級別則比白居易還要高一些,仨人月薪都不低于16000文,也就是8000元人民幣,要說沒錢聚餐,恐怕有點兒謙虛過頭了。不過考慮到仨人都是剛參加工作,又都在青壯年,花錢沒計劃,同做“月光族”,掙的沒有花的多,也不是沒可能。 公元805年,白居易三十四歲,做校書郎已有兩年,想把母親和弟弟從安徽宿州搬到長安,跟自己一塊兒住??墒?,他在常樂里租的那座亭子住他自己再加兩個仆人還成,再添丁加口,肯定緊張。如果在長安買一大套,以他目前的收入和積蓄,那是不可能的。怎么辦呢?白居易去了趟陜西渭南,在渭南農村買了一所房子。 古往今來,農村房價都很便宜,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一位名叫盧川素的官員,賣掉他在江蘇泰州某村莊購置的院落,還包括房前屋后的若干田地,總售價才10萬文,折合人民幣5萬元。白居易做校書郎,月薪16000文,省出六七個月的工資,就能在農村買一套房以及一些地。所以對他來說,在長安買房難比登天,去陜西農村買房卻容易得就像喝涼水。 在農村買房之后,白居易讓母親和弟弟搬到了渭南新家,他自己呢,因為要上班,所以還得在常樂里租房住。不過每逢旬休(唐朝公務員每十天休假一天,十天為旬,故稱旬休),他就騎著馬去渭南跟家人團聚,第二天再趕回去上班。白居易有一首《泛渭賦》:“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兩入?!奔遥褪撬谖寄限r村買的房子。省,就是秘書省,他上班的地方。買房的地方離上班的地方有100里,所以不能每天回去,只能“每三旬而兩入”,每月回去兩三趟。我有一哥們兒,在北京某報社做記者,房子買在通州,讓母親帶著孩子住,自己照舊在北京市區(qū)租房,什么時候閑了,開車去通州。這種情形,跟白居易一樣,無非白居易回家騎的是馬,他回家開的是車。 公元806年,白居易三十五歲,校書郎任期已滿,退掉在常樂里租的亭子,跟同事兼好朋友元稹一塊兒去靖安里東側的永崇里租房,在那兒溫習功課,準備參加公務員晉級考試。后來考試通過,被派到陜西盩厔縣當縣尉。 公元807年,白居易三十六歲,從盩厔調回長安,做了左拾遺,兼翰林學士。這時候他的月薪是25000文,按一文折合人民幣0.5元估算,相當于12500元。拿著這個薪水,白居易還是沒有買房,仍然租房住。在哪兒租房呢?新昌里。這個小區(qū)跟白居易早先租住過的常樂里一樣,都位于長安東城根兒, 這一年他已經結婚,他的愛人,就是后來做到省委書記(東川節(jié)度使)的楊汝士楊大人的妹妹。很快他又有了女兒,這一家三口,還有他們的仆人,繼續(xù)在新昌里租房。 后來他又調任京兆府戶曹參軍,類似現(xiàn)在北京市財政局局長那種職務,工資再次上調,月薪四五萬文,此外還能領到200石祿米,每年總收入折合人民幣30多萬元。做了財政局局長之后,租了一所大房子,位于長安南城的昭國里,靠近市中心,不再住偏僻地段了。 白居易繼續(xù)升官,先后去重慶、杭州、蘇州當市長,工資越來越高,積蓄越來越多,終于開始在大城市買房。 公元821年,白居易五十歲,當過一任重慶市長之后,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在此以前,他在長安一直是租房居住的。租房的時間,從他三十二歲參加工作開始,到五十歲買房結束,不多不少,總過一十八年。白居易有詩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他說自己租房的時間長達二十年。二十年是約數,實際上是十八年。不過要是寫成“游宦京都十八春”,平仄上就不工了。 嚴格講,這十八年當中白居易并不是一直租房。第一,他偶爾會下放到地方去,譬如在陜西盩厔當縣尉,在江西九江做司馬,都可以住機關大院。第二,當校書郎才兩年,白居易就在渭南農村買下一處民宅。第三,在九江做司馬的時候,他還曾經在廬山上給自己蓋了一所房子。 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馬時,很閑,可以十天半月不去衙門上一回班,他經常出去逛,最常逛的地方是附近的廬山,以及廬山上的兩座寺院:東林寺和西林寺。東林寺的和尚聽說白居易文采了得,請他給一死去的僧人寫墓志銘,白居易提筆一揮而就,和尚們很高興,給他開了10萬文的稿費,白居易就用這筆稿費在廬山上蓋了一所房子。這所房子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廬山草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