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反復出現劇烈的陣發(fā)性疼痛,歷時數秒鐘或數分鐘,間歇期無癥狀。疼痛可自發(fā),也可由輕微的刺激“扳機點”起,如表情肌的運動、微笑,輕微的觸摸面部,微風的吹拂,頭部的轉動以及說話、洗臉、刷牙、漱口等均會引起疼痛發(fā)作?!鞍鈾C點”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兩個以上,此點常位于牙齦、牙齒、上下唇、鼻翼、口角及頰部粘膜等處。疼痛如電擊、針刺、刀割或撕裂樣劇痛。發(fā)作時患者為減輕疼痛而做出各種特殊的動作,如咬緊牙關、連續(xù)咀嚼、咬唇、伸舌等,病程可呈周期性發(fā)作,發(fā)作期可持續(xù)數周或數月。有的患者發(fā)作與氣候有關,春冬季節(jié)易發(fā)。有的因疼痛發(fā)作時用力揉搓面部皮膚,可發(fā)生皮膚粗糙、增厚、色素沉著、脫發(fā)、脫眉,有時甚至引起局部擦傷并繼發(fā)感染。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見,多數為單側性。
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認識也不一致,但根據臨床實踐、顱腦手術所見、病理解剖及動物實驗結果等,對其病因有些推論和假說,其中比較主要的有中樞病變學說、周圍病變學說。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可能為顱中窩和顱后窩的顱內病變,鼻源性和耳源性的顱底蛛網膜炎、腦血管動脈瘤。
依據病史和疼痛的部位、性質,發(fā)作表現,一般診斷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并不困難。查找“扳機點”對判斷疼痛的分支及疼痛涉及的范圍有重要意義。必要時做診斷性封閉。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其疼痛常不典型,呈持續(xù)性,角膜反射的減低或喪失是較有意義的體征,也有出現痛覺、溫覺與觸覺障礙等。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首選藥物治療有卡馬西平、苯妥英納等。如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用封閉療法、理療、組織療法、注射療法、半月神經節(jié)射頻控溫熱凝術。在上述幾種療法無效時可考慮手術療法。
中醫(yī)學稱本病為“面痛”、“腦風”、“偏頭風”。中醫(yī)認為感受風毒之邪,循經絡而上犯巔頂,阻遏清陽之氣,絡道不通,氣血凝滯而不行;又脾胄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腦髓脈絡失于滋養(yǎng);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升動太過,盛旋于上;或情志不和,郁怒傷肝,氣郁化火,上犯巔頂所致。臨床治療時充分清外感與內傷,其次再辨虛實。外感面痛,起痛突然,痛勢劇烈,但外邪一去常痛止如常,多屬實證,治法以疏風清熱散寒為主。內傷面痛,起病緩慢,痛勢較輕,不易速去,遇勞常發(fā),多屬虛證,治法以扶正為主。亦有按經絡循行路線和疼痛部位酌加引經藥物。
1.[處方名稱]加味芍藥甘草湯
[功能主治]功能緩急定痛,寧心安神。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酸棗仁20克、木瓜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42例,女性38例,男性4例;年齡39-45歲10例,46-55歲28例,56-67歲4例;第二支第三支疼痛30例;病程最長8年,最短2年。服本方7-25劑后疼痛全部緩解,隨訪1年未復發(fā)者30例;半年后復發(fā),但發(fā)作次數減少,疼痛明顯減輕者12例。
[處方來源]浙江省椒江市中醫(yī)院黃冬度。
[處方備注]芍藥甘草湯早經研究證實,對痙攣而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且鎮(zhèn)靜作用也十分明顯,但應用于三叉神經痛者則為數甚少。黃氏在此基礎上伍入舒筋通絡的木瓜和寧心安神的酸棗仁,臨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2.[處方名稱]陣痛湯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滲濕,溫陽利水,舒經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豬苓15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桂枝12克、木防已9克,制成片劑。每日服2次,每次8片。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62例,病期最短者半小時,最長者32年;病變部位右側91例,左側61例,雙側1例,9例記載不詳。結果治愈63例,占38.9%;顯效41例,占25.3%;好轉45例,占27.8%;無效13例,占8.0%。總有效率為92.0%。
[處方來源]豫醫(yī)科大第一附院神經內科馬奎云
[處方備注]馬氏認為三叉神經痛患者舌苔多白厚膩,重患側面部腫脹,屬于濕證。濕邪遏滯經絡,經絡不通則疼痛。本方有直接的利水滲濕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利尿消除病變部位水腫,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及直接鎮(zhèn)靜、解痙、鎮(zhèn)痛等綜合作用。(
3.[處方名稱]愈痛散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活血,鎮(zhèn)痙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白附子100克、川芎200克、白芷200克、全蝎150克、僵蠶200克,上藥分別研成藥末,過100目篩,攪拌均勻。每日服2次,每次2克,以熱酒調服。10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治愈(疼痛完全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fā))33例,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觀察期間仍有輕微發(fā)作,但不影響工作)13例,有效(疼痛程度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2例,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在服藥期間稍有改善)2例。
[處方來源]侯景媛。
[處方備注]服藥時采用熱酒調服,能引藥入絡,動靜配合,血氣兼顧,痹清竅通,疼痛則愈
4.[處方名稱]川芎止痛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10-12克、防風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龍15-25克、細辛3-6克,水煎服。重者每日2劑。
[辨證加減]抽痛劇烈,遇冷即發(fā),喜熱善熨等寒重證,加炙附子20-30克、蓽撥10-13克;痛如火燎,或脹痛如裂遇熱痛甚,得涼痛減的熱重證,加生石膏20-30克、黃芩12克、黃連9克;便干者加大黃15克;痛如錐刺,日久不愈,手握揉痛處稍得舒適的瘀重證,加赤芍12-15克、丹參30克、五靈脂12克;抽搐疼痛,顴紅煩熱,急躁易怒的陰虛證,加生地、天麻、龜版各15克、黃柏12克、知母12克。
[療程療效]治療86例,首次發(fā)病者49例,反復2次以上者37例。服藥最少6劑,最多36劑。緩解44例,占51.2%:顯效32例,占37.2%;有效6例,占7.0%;無效4例,占4.6%??傆行蕿?5.4%。
[處方來源]蔣森。
[處方備注]本方以川芎為主藥,取其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佐荊芥、防風、細辛以助祛風止痛之力;伍全蝎、地龍以成搜風通絡之功。以此作為治療三叉神經痛基本方,頗為合拍。三叉神經痛雖以風瘀為主,然患者差異尚多,故蔣氏又針對四種不同類型,提出了加減原則,一方多用,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
5.[處方名稱]防風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活血,鎮(zhèn)痙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防風30-60克、生白芍30-120克、白蒺藜30-60克、蔓荊子30克、鉤藤30-60克、露蜂房30克、全蟲15克、當歸20克、丹參60克,水煎服。10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防風、生白芍、白蒺藜、鉤藤一般用小量,病情重者可用大量。
[療程療效]治療64例,痊愈(連續(xù)服藥痛止后,不再復發(fā))12例,顯效(連續(xù)服藥后疼痛基本控制,但停藥數天或幾個月仍有反復)38例,有效(服藥后疼痛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14例。
[處方來源]河南省中醫(yī)學院禹縣門診部牟敬周。
[處方備注]牟氏重用防風,防風潤而不燥,驅風而止痛。編者認為風邪為致病之要素,風邪襲入,竄入經絡,阻遏氣血,致使局部經氣不通,血脈瘀阻,疼痛乃作。欲治本病,必以驅風通脈,風邪祛,氣血活,津液復,則痛止。本方獨特之處在于重用祛風之品。(
6.[處方名稱]三叉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散寒,清熱通絡。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1)川芎30克、白芷30克、蔓荊子30克、生石膏30克、山梔6克、青黛6克、膽南星6克、蟬蛻6克、姜黃12克,水煎服。用于風火型。(2)川芎30克、白芷30克、制川烏9克、藁本9克、細辛3克、蓽撥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用于風寒型。(3)川芎30克、桃仁9克、紅花9克、地龍9克、半夏9克、防風9克、制水蛭9克、蜈蚣4條、姜黃15克,水煎服。用于久痛入絡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20例,病程最長者30年,最短2周。治愈92例,好轉20例,無效8例。服藥最少4劑,最多48劑。
[處方來源]黑龍江省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盧方。
[處方備注]盧氏將三叉神經痛分為風火型、風寒型、久痛入絡型3型,分別采用祛風清熱、祛風散寒、祛風通絡藥治療,符合中醫(yī)“同病異治”的辨證思想。3方均以川芎為主藥,且用量30克,取其辛溫走竄,散風止痛。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與辨證施治所用藥物相結合,通過調整血管舒縮功能,以解除顱底動脈對三叉神經的壓迫。
7.[處方名稱]地玄石膏湯
[功能主治]功能涼血清熱,通絡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生地30克、玄參30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杭芍24克、羌活6克、沒藥15克、細辛3克、升麻3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偏上頜部病甚者加川芎;偏下頜部痛甚者加知母;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者加鉤藤、蜈蚣;目赤流淚者加菊花、黃芩。
[療程療效]治療31例,顯效24例,好轉7例。
[處方來源]山東省陵縣人民醫(yī)院王道慶。
[處方備注]本方對肝腎陰虧、陰虛火旺,或血熱郁火,或火盛傷陰、上犯巔頂之三叉神經痛的中老年病人較為適宜。
8.[處方名稱]顱痛寧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主治三叉神經痛。
[處方組成]川芎、蓽撥,二者比例為2:1,采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約含生藥2克,每日3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82例,男性76例,女性106例。顯效(劇烈疼痛明顯緩解或控制,可正常生活和工作)152例,占83.5%;有效(疼痛發(fā)作減輕,疼痛持續(xù)時間變短,疼痛次數減少,間隔時間變長,可做進食、說話、洗漱等動作)24例,占13.2%;無效(疼痛無緩解,須采用其他措施止痛者)6例,占3.3%??傆行蕿?6.7%,遠期有效率為92.2%。一般3天見效。
[處方來源]黑龍江省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盧方。
[處方備注]盧氏在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長期臨床實踐中,篩選出大劑量川芎與蓽撥配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藥物。取川芎辛溫走竄,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蓽撥辛散風邪,兩藥相配,共奏祛風通絡、活血止痛之功。經藥理研究證明本方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應,對血管性頭痛也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