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 【原文】 1.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傷寒論》(208) 2.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論》(209) 3.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傷寒論》(212) 4.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論》(215) 5.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17) 6.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20) 7.陽明病,下之,心中懊zaozi003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38) 8.參見桂枝湯條【原文】。《傷寒論》(240)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41) 10.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42) 11.參見小承氣湯【原文】《傷寒論》(251) 1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52) 13.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53) 14.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54) 15.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55) 16.《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文字與上條相近。 17.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256) 18.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320) 19.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321) 20.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322) 21.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22.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3.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4.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25.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以上均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組成與用法】 大黃四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二物,取 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清熱通腑導滯。 【醫(yī)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診:2005年5月24日。葛某,43歲,不明原因出現(xiàn)下腹疼痛1個多月,帶下量多,色黃,小便頻數(shù),大便秘結,每每需服瀉藥才解。平素經(jīng)期腰腹疼痛,經(jīng)量多,經(jīng)色鮮紅夾塊。生育史:2-0-0-2,兩側(cè)輸卵管已經(jīng)結扎。曾有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史。末次月經(jīng)5月12日來潮。舌淡紅,苔薄膩,脈細。婦科檢查:外陰無殊,陰道通暢,宮頸輕炎,宮體后位,正常大小,活動,質(zhì)地中等,壓痛,兩側(cè)附件壓痛。西醫(yī)診斷:(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宮頸炎。 治法:通腑導滯,清理濕熱。 方劑:大承氣湯合大黃附子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制大黃10g 二診:2005年5月27日。藥后大便溏下頻多,腹痛減輕,小腹墜,倦怠。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清熱通腑,益氣升提。 方劑:大黃牡丹湯合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加味。 制大黃10g 三診:2005年5月31日。下腹疼痛明顯好轉(zhuǎn),大便次數(shù)減少,腸鳴,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續(xù)進7劑。 四診:2005年6月7日。下腹疼痛已除,大便正常,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再進7劑。 2.慢性盆腔炎 初診:2007年6月5日。葉某,42歲,下腹長期疼痛10多年,經(jīng)西醫(yī)反復抗炎治療,疼痛僅能緩解數(shù)日。就診時小腹疼痛3天,帶下不多,大便偏干,經(jīng)前乳房發(fā)脹,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則,經(jīng)量中等,4天凈。生育史:2-0-0-2,兩側(cè)輸卵管已經(jīng)結扎。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無殊,陰道通暢,宮頸光滑,宮體后位,正常大小,活動,質(zhì)中,壓痛,兩側(cè)附件壓痛。西醫(yī)診斷:慢性盆腔炎。 治法:通腑導滯,清理濕熱。 方劑:大承氣湯合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加味。 大黃9g 二診:2007年6月9日。進藥一劑,下腹疼痛即覺減輕,藥盡痛除,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續(xù)進7劑,并囑堅持治療一個過程。 三診:2007年6月15日。無小腹疼痛,帶下不多,胃脘不適,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加陳皮10g,7劑。 四診:2007年6月23日。末次月經(jīng)6月11日來潮,5天凈,無不適,舌脈如上。 中藥守上方續(xù)進7劑以善后。 【按語】 大承氣湯是治療陽明腑證出現(xiàn)痞滿燥實諸癥的方劑,它非但可以瀉下積實,還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除了對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有抗菌作用外,對于厭氧菌屬,尤其是對大腸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脆弱擬桿菌屬具有強抗菌性,大黃煎劑稀釋到1︰155時,對96%厭氧菌和98%脆弱擬桿菌有抑制作用(《中醫(yī)方劑現(xiàn)代研究》,謝鳴主編,學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胞宮是中空的器官,《內(nèi)經(jīng)》冠之為“奇恒之府”,是因為胎兒在胞宮內(nèi)孕育達十月之久,胞宮又具有排泄經(jīng)血與娩出胎兒作用的緣故,但它的功能更加接近于腑?!端貑枴の宀貏e論》曰:“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除妊娠期間外(臨產(chǎn)除外),治療胞宮疾病時,通常從腑“以通為用”的觀點來用藥。吳鞠通醫(yī)案有“溫熱,妊娠七月……大實大熱,目突舌爛……用大承氣一服,熱退胎安?!贝藶槔狻?/SPAN> 案1、案2均為慢性盆腔。案1曾有輸卵管結扎和子宮肌瘤摘除史,平素經(jīng)期腰腹疼痛,濕熱之邪留戀胞宮已成宿疾,就診時腹痛便結,又一派燥熱阻結在里之實證?!鹅`樞·病本》稱:“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碑斒馗耙酝橛谩睘橹蝿t,先借大承氣湯以蕩滌蘊結之積熱,使邪有去路。因患者帶黃苔膩脈細,為濕邪內(nèi)戀之象,故以大黃附子湯、薏苡附子敗醬散、蒼術等藥相輔,以健脾清理濕熱。兩方之中均有附子一味,附子性雖溫,猶可以“除脾濕”(張潔古語),在整個方中還起反佐作用,以免寒涼太過傷脾戀濕;細辛、延胡索止痛。腑氣一通邪氣已潰,故易大承氣湯為大黃牡丹皮湯加味繼續(xù)治療,使邪去而正安。案2亦曾有輸卵管結扎史,可見計劃生育的某些措施可以引起慢性盆腔炎。由于患者有便閉而痛的癥狀,且身體壯實,故首推承氣類方。以大承氣湯加紅藤、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理下焦?jié)駸?,加虎杖清熱活血通下,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氣止痛。寥寥?shù)藥,解困頓于片刻,令患者感慨萬千,對中醫(yī)相見恨晚。 慢性盆腔炎或輸卵管炎的治療,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案僅僅例舉其開局之戰(zhàn),以示用藥而已。除了長期正規(guī)的治療之外,生活的調(diào)理、保養(yǎng)更為重要。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經(jīng)方傳真.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