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可笑的----殷紂王六項大罪

 一寸大海 2013-01-22

話說周武王奪的天下之后,給紂王定了六項大罪。
1酗酒……
2不用貴戚舊臣……
3登用小人
4聽信婦言
5信有命在天
6不留心祭祀……
呵呵  可笑極了  大家看看以上有幾條算是罪名??酗酒?  不用親戚? 不信命?不祭祀??  這幾條在下的疑慮很大呀。至于剩下的那兩條,在下在后面會說。
先是酗酒。這算什么?登用小人,不用權(quán)貴……呵呵  不用權(quán)貴不算英明反而是罪過???至于登用小人……古文很有趣的,解釋的含義也很多,那里的“小人”,到底是現(xiàn)在的小人,還是指那些 出身卑微低賤之人?  我想這是很大的問題。不過好象有說法是 紂王登用惡來,飛廉這些出身低微的“小人”幫他三征東夷的了……這些傳說中的惡人可都是與紂王同生死,共戰(zhàn)斗,最后與紂王一同殉國的呀,無論怎么說 最起碼紂王的人格魅力還算說得過去。絕不是香港版現(xiàn)在封神榜里演的那樣……至于微子啟,箕子這些所謂的君子凡人,或者說應該是“權(quán)貴”則在周武王的天下后立刻變節(jié)侍奉周朝,可真是識時務者為“俊杰”呀……我記得有兩個人好像還餓死不食周粟了的,這樣有氣節(jié)的君子 難道只是個愚忠之輩??
細心者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武王列的罪狀里沒有殺害忠臣這一條呢??比干死得可是很慘的……不過比干是怎么死的,就有質(zhì)疑了。

話說在春秋時期,比干的死也只限于“比干諫而死”而已 ,何來挖心之說??到了戰(zhàn)國,比干的死就有趣了,楚國大夫屈原說他是淹死的,呂不韋的門客說他是被剖了心。到了漢朝  大儒劉向開始了紂王為滿足妲己的好奇心 看看圣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竅的傳說……接著到了晉朝一個姓皇甫的歷史學家開始了他的新學說。那就是在劉向?qū)W說的基礎上加上了為滿足妲己的好奇心還剖開了懷孕婦女的肚子,想看看胎兒的樣子……

妲己這個人歷史上的確存在,紂王也很寵幸他,但是絕不是言聽計從,畢竟紂王是個雄主,不可能聽一個婦人的言論做出那種荒唐的事。設想一下,如果妲己可以干政,那么為什么他的族人沒有得勢,反而什么封賞也沒有??人家呂后也好日后的薄姬,竇太后也罷,就連一代雌雄武則天也不能避免,得寵之后,加大自己的家族力量以鞏固自身,這就是漢朝外戚權(quán)大的原因,可是為什么妲己沒有這樣??只能說妲己只是個被寵幸的女人,而不是干政的武則天。要說他有罪,頂多就是在爭寵的過程中,使得其他有背景的妃子失寵,導致了紂王與那些小諸侯國之間產(chǎn)生了摩擦而已,這就是他唯一的罪了,故而妲己也是個可憐的人。因此 按照最新的學說應該是紂王過于注重東南的發(fā)展導致了國內(nèi)空虛,最后周人趁虛而入,紂王不得已才召集了百姓組成的軍隊御敵。還有野史說妲己后來被周公所獲。呵呵這是孔融說的,為了諷刺曹丕用的。
額……忘了還有酒池肉林和炮烙之行……注明……在周朝初期的文獻里面沒有這些東東,春秋時也沒有,首先描繪出這些景象的是戰(zhàn)國著名的法家代表韓非子,不得不佩服韓大大,他老人家描繪得繪聲繪色。什么“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鍘,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話說他老人家要么是穿越來的,要么就是引經(jīng)據(jù)典??墒谴硕呓院苄?。故而他的目的就很顯而易見了。那就是為了告誡他敬愛的君王不要貪圖享樂,哪怕是一點點。

接著更玄乎。司馬遷在韓大大的酒池肉林基礎上又加了雞精,有多了句“男女裸逐其間”。呵呵  劉向看了不服氣,你司馬遷加味精,那我就在上面放個“放大鏡”,于是在鹿臺上寫上“大三里,高千尺”……并且還弄了炮烙的圖紙,讓妲己坐在席上觀看,犯人掉火炭里,鼓掌而樂……然后東漢了……酒池肉林可以行舟,牛飲者有三千多人……到了晉朝皇甫大大也很猛,把鹿臺的面積形容到了“髙千丈”,又自己創(chuàng)造了個刑法——熱銅斗。犯人舉著這玩應一會手就爛了……呵呵  總之,紂王的名聲越來越臭,直到如今封神榜中的形象(大陸版的已經(jīng)算是好的了,建議看陳浩民版的。)

真是的紂王是什么樣???
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tǒng)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可以說紂王很有本事,他敢于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chǎn)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zhàn)。他蔑視陳規(guī)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后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己為后……以上皆可說明紂王其人甚是大氣,可以說和曹操很像,但更霸于曹操。
商朝和周朝相比,可是強大得多了。按照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和史書的資料來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國的人在稱呼君主時,便是在名字前加一個帝字,如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等等。 紂王還有個名叫做帝辛。商人之所以將自己的君主稱為帝,而不是象夏王朝一樣稱為后,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關(guān)。在商湯滅夏,建立商帝國之后,集王權(quán)、神權(quán)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制定的刑罰滅夏之時,按《尚書》的說法,是打著天命的大旗的。天命為什么在商湯一邊,解釋起來有些費力。因而自商湯起,經(jīng)不懈努力,終將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商人尊自己的祖先帝俊——據(jù)現(xiàn)代人考證,即帝嚳,即儒家所稱道的虞舜。由于祖先是上帝,主管一切神靈,因而護佑商人便順理成章。而且,歷代商王死后,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為溝通人間和上帝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后代會象尊敬祖先一樣,將逝去的先王亦稱為帝。既然死后為神為帝,因此在人間的稱為便是帝。。
而如今大家喜歡叫紂王的帝辛,其實并不是什么好稱呼,甚至是侮辱的稱呼,這主要是司馬遷的失誤。王這個稱呼,稱呼別人,也許是褒義,但是對于紂王就……
商,是國名,是提醒人們,這是前朝的,被我們滅掉的。殷,則是地名,與日本鬼子稱東北為滿州一樣,中國人稱日本為倭一樣。如果說這還只是冠以蔑視性指代的話,那么,紂則是侮辱性稱呼。按《說文解字》援引謚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用一句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兇惡的壞蛋。而查遍現(xiàn)有《逸周書》的“謚法”篇,卻恰恰沒有這一句。紂字,在《古文尚書》中通受,故帝辛又被受辛,就是壞蛋辛的意思。《史記》中說,“天下謂之紂”,是商時的天下人呢,還是周時的天下人已不得而知。但司馬遷將帝辛稱為帝紂,實在是不倫不類。王,是周人對國君的稱呼。這里面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周人從未達到商人那樣的強力統(tǒng)治。周人滅商,是糾集所謂的“八百諸侯”的共同行為。而這些諸侯,按清人許宗彥的說法,“乃二代所建,至于紂時,其地之廣狹,固未必仍其初封,文武撫而有之,要與之相安而已,豈得盡易其疆界哉?(許宗彥:《周禮記》?!闭f穿了,這些夏、商兩代所封的諸侯只是同盟軍,而非蕃屬,對于周王室的認同和忠心是有限的,周王室對其的控制力和約束力也是有限的,文王、武王只是和他們相安無事,根本指揮不動。因此,終西周一朝,與這些諸侯的戰(zhàn)爭貫穿始終,并最終滅于諸侯。而周人本身,雖是諸侯中武力強盛的,卻與煌煌大商相差甚遠。所以,在未滅商之前,稱之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滅商  之后,亦稱之為“大邦殷”、“大國”。。。。。
周武王滅商后,因殷人眾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尚書》)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外,恐怕這憂心忡忡、苦悶煩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沒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權(quán)、王權(quán)的激烈的黨爭,亦使人對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設教”作用和效能不無懷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創(chuàng)此類宗教,故而只能居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稱帝。周王稱為天子,是后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無此類證據(jù)。周王朝自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武王發(fā)所延續(xù)下來的稱王的習慣,被其不自覺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現(xiàn)商紂王、帝紂這些滑稽的稱謂
史記中說: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謂作新淫聲,比里之舜,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占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廳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罔為林,使男女伴相逐其間,為長飲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熹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辯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闖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里。……而用費中為下。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蹦藦娭G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討?,乃詳狂為婦,紂又 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
呵呵 他司馬遷縱然再厲害,恐怕也只能寫這些空穴來風的東西了……而且這東西就像是后人污蔑武則天殺害蕭貴妃和王皇后時把他們手腳都剁掉一樣,只不過一個例子是仿照呂后,有一個是仿照夏碟而已……這些對帝辛肆無忌憚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置疑與反駁。在現(xiàn)存的典籍記載中,首先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一點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貢。針對一擁而上抹黑帝辛,子貢一針見血地指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罕十九》) 子貢作為孔門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魯衛(wèi)”(《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其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敏銳的政治感覺,一語道破了“千年積毀”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天下之惡皆歸焉”,所有的曾經(jīng)見過的罪惡和所有的人們能想象到的罪惡,都“歸”于帝辛的頭上。所以“君子惡居下流”,千萬別當失敗者,其結(jié)果是極其可悲的。在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的下場都極可憐,但象帝辛這樣被肆意抹黑的卻絕無僅有。
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于模仿?!保ㄞD(zhuǎn)引自宋英澤:《故都圣賢——殷·受辛》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翻開《尚書》、《史記》等,桀有的罪惡紂都有,而桀沒有的,紂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惡的集大成者,亡國是其罪有應得。
但是,親身經(jīng)歷了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識分子、抗清義士顧炎武在亡國之后沉思細想,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一個帝國的衰亡,是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的綜合結(jié)果,以至于積重難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因此,在研究歷史時,但頗有一些政治家的意味:前人多言殷亡于“紂之不仁”,“吾殊謂不然”,顧氏如是說。并列舉了自盤庚以降,商王朝貴族離心離德的種種行經(jīng),得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jié)論: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都無法拘救商王朝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帝辛與崇禎帝有驚人的相似之外:比起前幾任帝王,都勤政、英明的多,但都“適逢其會”,做了亡國之君。無怪乎崇禎帝臨死前仰天浩嘆“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贝髲B將傾,獨木難支,家國淪喪,眾叛親離,此恨曷極!故帝辛自焚,崇禎自縊,英雄末路,無限悲涼。
到了現(xiàn)代,置疑與反駁聲勢愈演愈烈。胡適做了一篇論文《說儒》,指出《詩經(jīng)·商頃·玄鳥》詩中“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祿是荷”,是歌頌商族中的一個偉人,但武丁之后無人有此武功,于是便將之作為“懸記”而安在了孔夫子的頭上。這一來引起大爭論。馮友蘭指出,武丁之后是存在一位武功極盛的君主的,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證,但未言其姓名。而郭沫若亦著《駁說儒》,予“懸記”以批判。郭氏指出:這個人就是帝辛?!耙蠹q王這個人對于我們民族發(fā)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jīng)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煞了?!痹谀烈按髴?zhàn)后,“殷人被周人壓迫,道路是向著帝乙、帝辛兩代經(jīng)略出來的東南走?!薄案副俚卣f一句,中國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們是應該紀念殷紂王的?!币虼?,“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會把殷紂王看得來和周人所看的那樣。他們就要稱他為'武王’,要紀念他,其實都是說的過去的了?!埃ü簦骸肚嚆~時代·駁說儒》)解放后,郭沫若親臨殷商故地,更是感慨不已:“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惡莫須有。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辈⒋舐曎潛P:“百克東夷身致殞”,“統(tǒng)一神州肇此人?!薄爸性幕髣?chuàng)始,殷人鵲巢周鳩居”,徹底為帝辛翻案并疾呼。
顧頡剛亦做《紂惡七十事發(fā)生的次第》,指出紂的罪惡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zhàn)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紂就變成了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顧氏通過仔細的考證,徹底洗清了潑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濁泥,還其本來面目,與郭沫若的論證相表里,使帝辛做為一個“武王”的形象重現(xiàn)人們面前。這也使孟子的紂王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的說法有了落腳處。   如果說,文人、史家對帝辛的重新發(fā)現(xiàn)只是為了還原其歷史的本來面目的話,那么,作為一代政治、軍事大家的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則更為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jīng)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shù)垢?,結(jié)果使商朝亡了國?!薄爱敃r微子是里通外國。為什么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干的。后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薄凹q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保ā睹珴蓶|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zhuǎn)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
現(xiàn)在,可以對帝辛與商末帝國的狀況做個完整的梳理了。在周人充斥著污蔑、謾罵的歷史記載之外,還有一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帝乙在位九年而崩,次子辛即位。當此之時,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嫡長繼承制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并與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后以后,生辛,故其為嫡出。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故而終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鋌而走險,通敵賣國,與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quán)。其手段卑鄙也面目可憎,只看商亡后的表面便一目了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這副無恥之極的奴才相,千百年來無人出其右者。司馬遷如此揶揄,亦是鄙其為人。因而既然“微子啟、膠鬲與周盟”,早已通敵作了內(nèi)奸,又刻意作出如此做派,真可謂無恥之尤!另一方面,由于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制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這些王族勛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雖不象微子一派那樣喪心病狂,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此外,自盤庚以降,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因而至帝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quán),加大王族勢力。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因此,自帝武丁以后,商王朝“圣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間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于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由于數(shù)百年的興盛,疲態(tài)盡顯,與古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極為相似。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quán)相滅”,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而且,商族好酒之風甚盛,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無不酗酒成風,以至于“一國失日”。周人攻擊帝辛“沉湎冒色”,孰不知這是商族整體的嗜好與行為,而“紂為長夜之欽”,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帝辛再英明,亦未能脫“俗”。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涂入王畿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后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后,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后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吨駮o年》中的帝武乙“狩于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F(xiàn)代人多數(shù)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系。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xù)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這就是帝辛繼位后的局面,一個內(nèi)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huán)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后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jù)現(xiàn)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nèi)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nèi)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采取高壓手段,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簡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tǒng)帥,商亡后仍堅持戰(zhàn)斗,直至戰(zhàn)死。而惡來更是戰(zhàn)死于牧野。至于內(nèi)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zhàn)功穩(wěn)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大搜于黎——即《左傳》所謂“紂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于渭,囚西伯昌——現(xiàn)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于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在解決了西部威脅后,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zhàn)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zhàn),經(jīng)數(shù)十年方?jīng)Q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zhàn)勝者,俘虜、財貨無數(shù),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zhàn)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撫平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guān)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帝甲、內(nèi)史向摯、微子先后逃到周,向周人出賣了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F(xiàn)在,再回頭來看看毛澤東的評語,便能理解為會么“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能夠理解“紂王那時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币虼耍⒆訂闹苋耸种衅蚯蠖ǖ乃螄纳倘撕笠?,才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紀念帝辛、贊美帝辛,稱帝辛為無微不勝的“武王”。這篇短文,亦將在《玄鳥》的頌聲中作結(jié):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士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