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
作者:無為
http://blog.163.com/rjh1375@126/blog/static/420548752008659306500/

洪均生先生
清朝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岳著《太極拳論》論述精辟,言簡意賅,久為個式太極拳家奉為經典,其文從陰陽動靜之理,學用之法,由外形運動的分合曲直、無過不及的界限,與對抗的剛柔效果的順背,以至如何由招熟達到懂勁,都講得有條不紊。學者果能善體其意,照其規(guī)矩,持久鍛煉,則愈練愈精,從心所欲的神明階段,亦非不可企圖。
此文的確古奧難解,卻非粗讀所能理解。各種術語須從不實踐中細加揣摩,方能正確領悟。但論中未能指出已何為界,學者讀后茫然,無從知曉其要領。況且太極拳流派繁多,認知、方法、水平等諸多因素不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愛拳之人無不憂患。今臆解,愿識者鑒之。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注釋]極是頂點、極限。加“太”字,猶如平時說難道原始。太極:太極本為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此處指太極拳而言。 無極:宇宙天地萬物誕生前的虛空、靜寂、混沌狀態(tài)。此處指太極拳演練前準備階段時的狀態(tài)。此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無念無欲無求,無持著的虛空狀,謂之無極。無極動而生陰陽,陰陽蒙發(fā)而生太極。未動之時動靜、陰陽剛柔、進步、開合已悉數寄寓其中。可為萬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是動靜的機樞所在。
動:指物體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間中移動。
靜:保持或維持物體原有的位置。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為太極的樞紐機關。太極拳行功時,于動中存靜意,于靜中寓動機,靜極則動,動極則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俗話說:“無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fā)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喝環(huán)境等因素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見出來,必需根據科學知識,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fā)現、發(fā)明、創(chuàng)造、前進(此為外因), 也就是陰陽而氣的相互推動和制約,“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的道理就在此。
[原文]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注釋]此為“動靜”的“開合”,開合的限度就是無過不及,最重要的是指出了動靜的規(guī)律是“隨曲就伸”,也就是螺旋式的運動形式。開合是自然現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是科學方法。太極拳各個姿勢一動一靜之間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陰陽虛實可循,所以說動之則分。其相對靜止狀態(tài),其動作、肢體無運行軌跡可指,陰陽虛實具在其中,此謂靜之則合。以發(fā)力狀況講我動時將敵力分化,不能直達我身,敵勁落空后稍靜我勁合而渾整,即刻發(fā)放。所以能“后發(fā)先至”。
過:逾越。及:到達。隨:順隨。就:即、去、薄近。過與不及都是失中。失中則陰陽勝衰失衡,就不能合。運勁過則生頂抗,不及則有丟、偏。要作到不即不離,就應當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執(zhí)己意。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犯“過”的錯誤,稍懂勁后則常失之“不及”,學者不可不慎查也。
"無過""不及",沒有說明何處為標準,未免使人迷惑。陳氏十六代陳鑫《太極拳圖說》指出“兩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自轉纏法有順、逆之分。所以,太極拳愛好者們要在實踐中體驗“過則丟勁,不及則頂勁”的規(guī)律。
[原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注釋]人:指對方。剛:剛猛有力。柔:柔順,不頂勁。走:化敵來力。柔以承之,變化敵力方向,不為所制,叫走。順:得機,得勢,自由便利。背:不得機勢,行動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敵人之力。
這兩句說的是推手、打手的規(guī)律,對方用剛勁來進攻,我必須用揉來引化。咋看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但初學者以柔硬剛,顯然不頂但又容易丟勁, 因此,要了解剛與柔的用法以及配合變化。初學者往往用的剛柔難免直進直退,原因是懂得用公轉的弧線而不會用自轉配合旋轉,這就是感覺用剛則頂,用柔則丟的癥結所在。其實,與對方所接之觸,遇線則柔,遇點則剛,但我方的點碰到對方的線則必然滑過去而又成柔,點對點才能顯現出剛來。如果雙方都是正面的點,又會形成頂進,勁大、速度快的就把勁小的,速度慢的頂回去。陳氏太極拳雖然需要用癥結的點碰對方的點,卻用的是螺旋中輻射的點,所以勁發(fā)而不覺頂。
怎么做才能“人被我順"? 概括的說,身法,步法,手法的公轉配合,自轉要因對方變順逆,公轉要因對方變三角形:手與手、步與步、手與步都應當是三角形的。
[原文]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注釋]這一段講的是在與敵交手時,自己動手的急緩速度應隨對手的變化而變化,當然同樣要求“無過不及”。太極拳的交手規(guī)律是“彼不動,我不動”,其原則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先動,對方就不知道我方的動向,不發(fā)則已,發(fā)就準確無誤,平衡自己的中心,確保自己安全。由于動作的時間因對方快則快,當慢則慢,故練拳應快慢相間,轉彎宜慢。不可誤認為太極拳能以慢勝快。
[原文]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注釋]太極拳理只有一個:陰陽對立學說;現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疽?guī)律及時落下移動的順、逆自轉和公轉。由于交手時需要注視對方,不許隨身、手亂轉外,身的左右旋轉,步的進退,手段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腳的的大小,莫不由于對方的變化而是當由于對方的變化而適當應加大加,應減的減,而且,加減的尺寸與時間毫厘不差,分秒必爭。動作千變萬化,還是一貫用纏法進行。但是,懂理不懂法,猶如“紙上談兵”,徒有虛名。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注釋]此句說明從學拳到交手的前進方法和提高的層次?!爸奔刺珮O拳是十三式:扌朋、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個手法;前進、后退、左顧、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而且相互關聯(lián)。
“棚”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內勁,即纏絲勁。它貫穿于周身,是運用各種著法的勁。任何著法若沒有棚勁,即使做對了也沒有質的作用。二是指著法,它是指與對手交手時的引化作用。所以,陳氏拳的每一動作,或轉折之處都是棚著。 棚在太極拳中好比書法中的點。字的筆畫有橫、豎、撇、捺、折、鉤,皆從點始隨后改變方向。以點而論,從一個點到幾個點,從中上的點(主),到旁邊的點(玉),在下的點(太)來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點必須點在正中,和王字的橫劃距離也必須適當;玉字的點必須在王字中橫的右下側(犬字字在橫劃的右上方)太字必須在撇的下側,而且下筆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兩個點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間的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旁邊的如冷、冰等 ,再如江、海,點 ,魚等,不但配合變化各有不同,用筆的方向也如纏法的順逆運用一樣。三點水的第一、二點是順纏,第三點是逆纏;下面四點第一點逆纏,第四點順纏。書法尚且如此,棚法應據來力的方向順逆而變。學習書法從正楷始,一筆一畫,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學拳也然,著熟才能到達陳鑫“守規(guī)矩而不泥于規(guī)矩”的境界,
捋、采、挒都是順著來力度方向,引進落空的著法。順逆纏絲的圈有大小,方向有分合。捋走中圈,力先合后分和分各半;采走的圈大而高,合力多于分力;挒則走小拳且分力多。擠、肘、靠是以手、肘、肩進攻的方著法。按時解決擠、肘、靠的方法?!爸臁钡幕A的意思應該是先了解某個動作是什么著,為什么這樣用,全身如此配合的作用等,然后,加工熟練,才不枉費力氣。
對“著熟漸悟懂勁”理解,應該首先理解什么是“勁”及其怎么用?!爸笔怯行蔚?,“勁”是內在的,它是經過由形的模仿到細微的修煉而產生的?!岸睉斒侵浮皠拧钡倪\用,“懂”的方法是走架和推手的實驗中漸漸悟出的,也就是“懂”的時間和方向的結合與變化。
“神明”是指變化莫測、出奇制勝。“明”與“著熟”密不可分?!爸庇忻鞫欤皠拧庇忻鞫?。功夫的提高是層層遞進的,如此說從“漸悟”到“階及”。
[原文]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解]這里說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學習并持之以恒的鍛煉,也正是陳發(fā)科師所教導的"按照規(guī)矩練對、練熟、講明、加細、一一試驗"的 結果。 "豁然"二字是"明"的擴大。初學開始的明,只是一著一勢的認識,貫通則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認識。
"懂勁"一詞首先由王論提出。研究太極者亦莫不講求懂勁。許多書刊講到懂勁,總不免囫圇吞棗地說,為求懂勁,先要聽勁,為了聽勁,先要問勁。但用什么 方法去聽去問,聽出問出之后怎樣應付,卻說不明白。也有人主張學太極拳必須兼學推手,這是合理的。因為拳中的每一動作等于書法一個字上的每一個點畫,每個 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篇文章。學文字,首先要認清字形、字音、字義,然后通過造句,才能漸會作文。學推手猶如學造句子,練散手又好似學寫文 章。如果字義不明,豈能寫出通順的文章。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但所說的"破",并非真的把書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貫通"的意思。所 以我認為,推手是練架子后檢驗所學動作是否正確的一層功夫。至于太極拳的奧妙則應當在學明著法時,由教師講解、試驗便可粗略地領會。有人說,不學推手得不 到太極奧妙,這話我不理解。至于說推手須練鐵棍,以增力氣;又須學摔跤、拳擊,以求技術云云,我是莫測高深的。是否太極拳在技擊方面一無所有,必待外援, 方能有成呢?這個問題需要經過有識之士來探討。
[原文]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解]這四句講軀干上下中三盤的規(guī)律。
頂勁為上盤的主要部分。按說從項到頂都屬上盤。頂勁是以頭頂百會穴為主的。由于是上盤,所以勁須向上領起。陳鑫先生說: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將人向上懸 起似的。這句話解決了我對《十三勢行動總歌》"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懸"字的疑問。又從而體會出頂勁上領,身部才能輕利。說為虛領,因并非真有繩子懸起, 只是想象而已。
《太極十要》第一條為"虛靈頂勁",可能是誤領為靈。因為從百會穴到尾閭長強穴上下成一條線。在杠桿原理方面,它是支點。支點必須中正,不許搖擺。所以拳論又有"立如平錐"、"腰如車軸"的說法。
氣沉丹田是講下盤規(guī)律。丹田原為道家術語,在經絡學方面即是氣海,也可以說是人體的重心所在。按力學原理來講,重心降低則加強穩(wěn)度。
但氣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著氣鼓小腹。陳式拳的氣沉丹田與尾骨的動作有密切關系。陳式主張尾骨下端的長強穴要微向后翻,這與社會上習慣的尾骨內收的方 向是完全相反的。由于長強穴微向后翻的姿勢,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內斜,則胸腹間的氣自然沉到小腹;而且同時可使大腿根里側的大筋放松,襠部開圓,則身體左 右旋轉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強重心的穩(wěn)度,又能增強步法的靈敏。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這兩句是講中盤腰部規(guī)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說明腰部是左右旋轉的。腰向右轉則右隱而左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
以上四句話講明人體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guī)律。從文法的次序來看,為什么先講頂勁,次講丹田,最后才講到腰呢?我認為,正是教人學拳掌握規(guī)律的次序。因為上下先成為一條線的形狀,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學者不能了解頂勁的如何虛領,說為頭上輕輕頂起一物。其實頂和領字的勁及動作絕對不同,領是從上 帶下,頂則以下抗上。還是用"懸"字解釋"領"字為好。
[原文] 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
[解]這兩句講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從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難以理解。當初我見到一個手抄本為:"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我還以為這樣寫才是對 的。后來又想到,這樣太平凡了,為什么提到拳論上?經過學練陳式推手,才認識到這是講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雙重"之病的要訣。如果寫作"左手重,左 步虛;右手沉,則右步虛",就使人易懂了。
對于上兩句話,也有人解作推手規(guī)律,即應當"人剛我柔",似也有理。但對方是否以左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
[原文]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解]這四句與上面兩句都是指方向變化,前兩句講的是左右配合,這四句中的仰、俯講的是高低,進退講的是前后方向的應付規(guī)律。
我們可以體會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敵我雙方的。先就敵方動作來講:敵方向高處采我,使我失中,我隨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隨即比他更低。這個 更高、更低不是直線而隨,必須采用陳式的螺旋自轉與公轉,配合身法的旋轉,步法的進退,才能達到所需要的要求。對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順纏上隨,隨即肘尖 向內收轉,手指仍高不過眼,沖向他的中心,同時進右步于其襠內,塌下襠勁。從外表看來,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內彎曲,加上進步、塌勁,使對方自然感到他無 論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勁卻比他更高。這些動作可以參用野馬分鬃進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對方進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窩底炮的動作,先退左步,繼退右步到一尺余寬處,下塌襠勁,同時右臂走逆纏,肘貼右肋,手合在襠中,加大逆纏,使對方感到越往下按其力下陷得更深。
進之是對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轉(捋右手則左轉,捋左手則右轉)。進右或左步,松肩沉肘,先進手擠,擠時手走逆纏,肘部以上則走順纏,而手腕轉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長。
如果對方按我右臂肘關節(jié),則視來勁的方向,偏上則走順纏反旋收轉肘尖,偏下亦走順纏正旋沉肘貼肋,手部指向對方,步法或退或進,如十字手、攔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感到勁難以前進。
但,如我采對方,他以前法上隨,我即用第一套金剛搗碓第二動作,勁在左手下塌外碾,或用白鶴亮翅第二動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側。前者是進左步雙采法,后者是退右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著對方以窩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纏引我前傾時,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勁,以右手順纏向其襠內轉進,即可破解。
捋挒引進,我身手雖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則可感到他的長度趕不上我。
采擠的前手隨其身的旋轉和手的撥按,而沉肘以變手的順逆纏法和方向的提落前進,亦可使之退不出去。
總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減適當,而眼法不變,自能收效。
[原文]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解]上句講感應的靈,下句講旋轉的快。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解]這兩句講的是戰(zhàn)略,當然也包括戰(zhàn)術。說到"知"字是大有講究的。知人的方法,一般是先從外形觀察:①對方和我站立的方向,先看出他在我的前方, 或左、右方;②再看他的腳哪只在前;③看他的身體先向何方轉動;④最后注意他的眼注視我的軀體哪個部位。我們如能經推手、散手的實踐中取得經驗,便可從外 形的觀察中推斷其動向,而因敵變化適當應付。但是,仍應遵守"彼不動,己不動"的原則,以靜待動。
不易知者是內勁的變化,必須試而后知。武術界有個成語說:"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這是說伸手接觸,便可知對方有沒有真正功夫,功夫的水平是高是 低。大抵身高力壯的來勢必猛,持力以求速勝,來力必然直而硬。我方身、手略一旋轉,便可引進使之落空,甚至反跌出去。對方來勁較柔,而且善于旋轉變化的, 便應提高警惕,而因敵變化。
怎樣不使人不知我呢?如要使人不知我,首先在知人之先,能有自知之明。自知是知個人所學拳套的著法作用和其變化,并且善于在什么時間變什么角度,恰如 其分地、毫厘、分秒不差地去適應對方的變化。能做到這個程度,便是懂得陳式規(guī)律的對手,也難以預知我將怎樣轉變。何況陳式的轉關出奇處,不完全是弧線,而 是"S"、"S"形的。它的橫、直、斜、正又是周身多變的,不但人不能知,我也不能預知。陳鑫先生詩云"我也不知玄又玄",確能道出實際情況。
[原文]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及也。
[解]這兩句總結全文。由于所向無敵,因被人稱為英雄。而無敵的效果,來源于按照所講的一切規(guī)律,持之以恒地鍛煉日久,由著熟而達到懂勁、階及神明的水平。文中的"此"字即指上文講的規(guī)律。
陳鑫先生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開頭定出學拳須知的戒律。他說:"學拳必先明理。"我認為所說的"理",一方面指拳理,另一方面則指為人處世的道理。 所以又說:"會拳后,不可手狂、口狂。"手狂固然易招是非,口狂也會招人厭惡。他解釋為:"說話謙和,勝則少招人忌,敗亦少招人恥笑。"總之,謙虛謹慎是 為人的基本準則。在武術方面,便是武德。
[原文]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
[解]從這一段至下文"快何能為"是介紹太極拳法與其他武術不同之處。
"斯技"二字泛指武術,"旁門"二字是說各種套路。雖然姿勢配合的不同,大多數都是體壯的勝過體弱的,也就是手慢的勝不過手快者。
有人認為此文"旁門"一語涉于自驕,而輕視其它項目。我則認為,作者只是概括論述,并非意存軒輊。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
[解]這一段指出先天自然之能和學的比重。啟發(fā)人要重視學,而不可自恃天然條件。因為玉不琢不成器,內因與外因必須結合起來,才能有所前進。
[原文]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解]這段引出有關詩句和曾見的事實,以證學的成效。
"四兩撥千斤"之句,乃無名氏所寫《打手歌》中第四句,意為體察句意,可以證明用輕量的四兩便可以撥動千斤之重,顯然不是用拙力致勝的。再看約八九十歲的耄耋(音同貓蝶。八十為耄,九十為耋),老翁能夠抵抗眾人的形狀,年青體壯的手快,又何能為力呢?
文中雖說"顯非力勝"、"快何能為",但我認為作者并非完全否定"力"和"快"的現實。作者所注重的在于"學力"。因為有先天自然之能的力與快,加以 學力,則用少力而效果更快。我贊成《九訣八十一式》對力的解釋,它說,句中雖指出“四兩”、"千斤",只是極言用力合乎拳法,則小力必能勝過大力,并非一 定只用四兩的勁,而且后備力量是同樣需要千斤。
不過有些文人編撰的太極書刊,往往誤解為力是費品,而提出"用意不用力",甚至把意字說得神乎其神。如:彼力剛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里。又有人加上 "氣"字,如說:彼之力才挨我皮毛,我的氣已入彼皮里膜外之間。既然意、氣如此神妙,何以王論中無"意"字、"氣"字,而只講學拳、練拳、用拳的形式與時 間、方向的配合,以及勁的如何求懂呢?
有的書上介紹武禹襄力舉三百斤,郝為真有數百斤之力。我也親眼見過陳發(fā)科師將體重二百余斤的李劍華高舉過頂。可見有力不是壞事,全在于以科學的方法加以運用。
也有不少太極拳家改力為勁,說是力由骨出是硬而直的,勁由筋生是柔韌的。但我們看太極推手比賽,許多人又多用力頂、拉,而缺乏技巧。推其原因,可能由于學的方法不合力學,遂致有此現象。
[原文] 立如平錐,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解]這四句又重述太極拳的靜動規(guī)律和運化方法。
"平錐"即社會上常用的天秤。舊式的天平是中間一個立柱,上有活動杠桿,桿上各拴細繩,下面各平掛盤子。稱物時,一個盤子放東西,一個盤子放砝碼,砝 碼刻有分量。這里用平錐來比喻太極的軀干要中正不偏,等于力學杠桿的支點,盤子等于兩手。接觸對方的手如同加上什么物件,就象一定分量的盤子,是重點,另 一支手如同砝碼,可以起平衡作用,等于力點。陳鑫也說:"拳者,權也。"可以稱量來力的輕重,與王論的見解都是符合力學的。不過我們稱物是要求力點與重點 平衡的,拳法的運用則是一方保持本身的平衡,同時又破壞對方的平衡。來的分量重則減少砝碼,使來力反折回去。而且陳式的秤砣有兩個,在后面的后膝下垂,以 加強自身的穩(wěn)度;在手部砣的作用又不限一處,全在自轉與公轉配合變化,因敵之動,而隨時移動,更為巧妙靈活,但也要難掌握得毫厘分秒不差。
下句以"活似車輪"為比喻,刻畫出太極拳手足運動的形象和作用。是車輪就得有車軸,輪子旋轉,而軸在輪的中心并不搖擺,這是動中的靜,恰與上句"平錐"的靜相似。平錐有兩個盤子,稱物體時又必然從靜而動,可以說它為靜中之動。
"偏沉則隨",猶如秤盤與稱砣的配合,車輪的旋轉,雙重則滯,猶如關上了閘則轉動不得。"雙重"這個句詞,是王宗岳首先提出來的。許多研究太極拳者對于這個問題,各有所見,后面我再詳述自己的看法。
[原文]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解]這一段說明雙重之病的"滯",在于不知運化。要想運化,必須先認清什么是雙重。
[原文]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解]"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總符號,它可以代表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王宗岳是深知陰陽道理及其配合變化的。文中從陰陽談到無極、太極、動、靜、 分、合的過與不及,交手中的剛柔,走粘效果的順、背,和時間上的緩、急,最后總結到拳法的變化萬端,拳理的一貫。徹底了解陰陽的理法,亦理認識矛盾的對立 統(tǒng)一法則,也就真正懂得太極拳的奧妙。他把個人的認識寫出來留給后學,大家奉之為經典著作,是當之無愧的。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解]這段文字又把前文"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的粘、走對立,進一步統(tǒng)一起來。粘、走怎么能合一呢?是由于"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道理而形成的。能夠知道這個道理方能真正懂得勁的剛柔相濟和陰陽互不分離是一個道理。
這段文字在理論上,可以說是講得十分清楚恰當了。但是在拳法上怎樣才能用動作來證明理論,而使學者了然于心目中呢?我認為只能用陳式太極拳的自轉順逆纏法和公轉正反旋法通過試驗,才能真正體會如何陰陽相濟,即剛柔相濟,而表現為"收即是放"。
首先我們要知道陳式的任何動作都是螺旋形的。它無論在軀干上、肢體上,甚至一個指頭上,都離不開旋轉運動。公轉的弧線是配合自轉形成的,公轉不是只有 弧線,而是"S""S"運動,如同螺旋槳的形式。凡是與對方接觸的任何肢體的任何部分,立刻順著來力的方向用自轉的順逆和公轉的正反隨著變化方向,這就是 "人剛我柔"的"走"法。走是化去來勁,并不是走開,所以柔也不是軟弱,而是圓轉。閃展騰挪是陳式所忌的,但陳式戰(zhàn)術也并非全無閃展騰挪,而是用螺旋運動 的"粘黏連隨"來適應的。我們試用螺絲釘作為比喻,上螺絲釘是前進的走,卸螺絲釘是后退的走,因為有螺絲紋的關系,不能硬頂進或撥出去,好象粘住似的,這 就是走即是粘。
我們再以螺絲釘的陰陽為喻。螺絲釘帽是陰,釘尖是陽。上螺絲釘和卸螺絲釘,都是以釘帽的擰轉而進退的,而且螺絲紋的兩旁也有陰陽相濟的作用,凸的紋為 陽,凹的紋為明,紋如沒有凸凹,便無陰陽了。觀察它的運動形勢是螺紋同時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進一退地旋轉著,同樣不是孤立運動的。螺絲釘運動是陳鑫先 生曾舉作拳法進退比喻的。但這僅是一個物體的簡單運動,太極拳則是全身運動,軀干要求中正不偏是豎立的螺旋紋,兩腿是向下斜的螺旋紋,兩臂又是可向上下、 左右、斜正而因勢變化的螺旋紋,它的螺旋方向確是變化萬端。勁的虛實,剛柔、開合更是難以揣測。雖然全身器官能都象鐘表那樣,大小輪軸各有所用,而軀干還 是主要的。所以拳論說:"主宰于腰。"由于腰的旋轉帶動手足,而手足的配合也不可忽視。此文提出"雙重"問題是必須研究的。
各種有關太極拳書刊對于這個問題雖亦非常重視,但其說不一。有的說馬步重心在中間,兩足平均支持身體重量,即為雙重;有的說交手時雙方用力頂抗乃是雙 重。因此,也有人主張在動作中把重心全部移于某腿;或者提出單重的口號。最奇特而又可笑的是,竟說:雙重是病手,雙沉是功手,自爾騰虛云云,又創(chuàng)出雙輕、 雙浮、半沉、半浮之說。不知王論所說雙重之病講的是手足虛實配合運化,著重雙字,不是專講字眼上的重或沉。如果換了字眼,便可轉病手為功手,重和沉字的意 義不是相同的嗎?怎能變病為功呢?我認為這是文人習拳通理法卻自作聰明,舞文弄墨,貽誤后學。也常有人厚古薄今,遇到舊文,便奉若珍寶。我認為,學前人文 章,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批判接受。對于當代文人,則要尊以師禮,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
我對于雙重、懂勁等問題的認識過程,也走過許多彎路,順便在這里寫出來,作為后學的前車之鑒,也可作為研究的資料。
我初以劉慕三先生學吳式拳時,即以所抄各篇目有關太極文字見示。對雙重問題,劉老亦從俗說以馬步便為雙重。我始而相信,后漸漸生疑。以為如果馬步由于 重心在中間,兩足平均負擔身體重量便為雙重之病,只要把一足提虛就行了。怎么吳式的單鞭仍保持馬步?馬步究竟比一虛一實的步子較穩(wěn)當些,為何說它是病?而 且王論說"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純功而且數年,仍然不悟雙重之病,可見不是變雙為單便會運化。直到學練陳式數年,經過老師講解、試驗,才悟到雙 重是指的手足配合不許上下全實。陳式的練法、用法,前手前足都是上實下虛。如第一搗碓的左進步采法之左肘下塌外碾為實,而左足前進為虛;第二搗碓的左手前 捧為實,則左足尖外擺為虛,右手前按時提進右足,又是手實足虛。但從練時觀看,看不出何手為實。一經試驗便知對方的手是前者在我左肘下面,后者在我左腕上 面。前者我擺右足尖以便進左步,后者則擺左足尖以便進右步。腿部如果與手部上下同實,不但不能前進,連足尖的外擺也不可能。這就證明"左重則左虛"以避免 雙重的妙法。攔擦衣右肘沉而進右步的道理,方法也是如此。
手足上下配合不許雙重,手與手的配合,也不許雙重。如六封四閉的雙按、抱頭推山的雙按,由于身法是側著的,手部發(fā)勁的分量當然隨之一輕一重,都是右手重于左手。再看步法的三角形,也可以體會出足與足的配合同樣是前發(fā)后塌。
陳鑫先生講三節(jié)最細。他說:以一臂而言,肩為根節(jié),肘為中節(jié),手為稍節(jié)。以一手而言,則腕為根節(jié),常為中節(jié),指為稍節(jié)。細分析到一指也有根、中、稍有 區(qū)別。所以三節(jié)之中還有三節(jié)??偟闹v來都是渾然一體。他的著作中又常講到何手為主何手為賓。起初我也不懂。近些年來我從和同行們試驗中才逐漸認識到整個軀 干、肢節(jié)處處有虛實配合變化,同樣處處不許雙重。我們試驗的拳式經常是抱頭推山的第五、六動作。第五動作的右肘走順纏反旋,作用是鎖住對方卡在我右臂彎的 左手腕部,同時進右步于其襠內貼其右腿里側,再以雙手按其胸部。在我方來講第五動作是右肘為主。當對方左轉進了右步,雙掌按胸之際,只要隨來勢身略下塌左 轉,用左手中指走順纏向他的右前下斜角撥轉他的右臂彎內側,即可輕松地使來勁落空。從這個小動作,可以分析出何處為主。如果左右手一齊用力反而不生效果。 但如中指撥時余指齊動,甚至肘部也動,也等于犯了雙重之病。但是,雖然這時的效果重在左手中指,它和身體的旋轉方向,襠勁塌的如何,都須配合恰當。特別是 眼法必須注視對方。此勢眼的方向與身的旋轉方向是相反的。如果隨身之左轉而眼光左移,便為丟勁而功敗垂成。因此,我進一步認識雙重問題。雖然首先從手足上 下配合來研究,仍離不開上下相隨的原則。眼法和尾骨長強穴的方向正確與否,更是關鍵之關鍵。如從內勁的力學關系來講,又是從重心的能否隨遇平衡而決定其勝 負的。
按拳論:"立如平錐"、"腰如車軸"的比喻,是完全合乎杠桿原理的。古人雖然還不可能懂得杠桿原理,他們提出太極拳的規(guī)律,卻是符合這個原理的。因為 平錐的立柱、車輪的橫軸都是支點,支點是不能移動的。我早年學吳式拳,進退步時重心并不前后左右移動。陳式更是如此。不知從何時,何人變?yōu)橹匦囊苿?。甚?nbsp;有的書竟寫為"重心全部移于某腿"。從此有些人遂以為這才是虛實分明,不知虛實分明一語,不但違反哲學道理,而且不合現實。對立統(tǒng)一的東西,哪能硬行把它 分割而孤立起來。對其他套路由于我沒學過,沒有發(fā)言權。惟對陳式動作,我則堅持重心隨意平衡的原則。在教學時,必諄諄解說,嚴格要求。
能知道上面講的一些問題,是否便能懂勁了呢?我認為,這是懂勁的一種知識,真正懂勁還在于科學試驗的反復實踐。
學拳的科學試驗方法,推手當然是其中之一。但是我認為這樣還不夠全面,而且試驗的對手和機會也是較難選擇和遇到的。最好的對手首先是明師,不過學者不 可能每天糾纏著老師不放。其次便是良朋,同學中的良朋還比較多些,卻不可能都有一定的時間來共同研究。而且同學之間,往往互相尊重以保友誼,難以盡量發(fā)揮 所學的心得。最好的試驗對手應當是學有成績的學生。我們先從"著"法入手,一面講解每勢每一動作是什么著法,應當怎么做好形式方面的配合,同時試驗纏法怎 么運用,體驗纏絲勁的變化和效果。天長日久,不但學的人因學而明,教的人也由教而熟,教學相長,在不知不覺中便可循序漸進。我對陳式太極拳的知識,就是根 據陳師教導的規(guī)律,又以學生為師,從科學試驗中點滴積累而來的。
[原文] 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解]這段教人學而有得后不可自滿,仍應加以精進。
"懂勁"從學而練,從練而試驗,一步一步地逐漸而懂得,也可以說是由外形的細心摹仿而過渡到內在實質的產生。學無止境,仍然從練中的熟以達到精的階 段。什么是"精"呢?細致入微,一絲不亂,就是精的水平。精是怎樣得來呢?需要在練中默識揣摩。默識(這個"識"應念同"志"音,是記住的意思)是暗自記 住。記什么呢?就是記住在試驗中的成就和失誤,連同對方的動作變化加以揣摩思考,悟出一切適應的道理和方法,漸漸地又可以從心所欲地解決任何意外的新奇著 法。"從心所欲"是孔子講的,后面還有"不逾矩"三字。我們對陳式太極拳法,同樣是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以基本規(guī)律--纏絲勁是應付變化萬端的 著法。
[原文]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解]這是結束語。它指出不但拳的著法運用要因敵來勢而要舍己從人,學習拳的理、法,也要拋掉個人的成見,而服從正確的指引,不可好奇務速而舍近求遠。一入歧途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而成敗相反。末句要求學者在關鍵之處加以詳辨,以免自誤。
我們先研究文中提出的"近"、"遠"是什么。從拳的套路講,太極拳的理、法為近,其它套路為遠。從拳的來源來講,太極拳的動作根據于生活,則生活的動 作形式為近,脫離生活規(guī)律的為遠。我更認為陳式太極的動作完全接近生活,連陳式基本規(guī)律也是生活所固有的,而且是須臾不能離的。因此,我經常以生活來體驗 拳法,教學生也常舉生活動作為例。大家都承認這樣解說易于領悟。研究太極理法而脫離生活,固然是舍近求遠;舍開太極拳的規(guī)律,而學其他套路如摔跤,甚至柔 道之類,以求有助于推手功夫,更等于緣木求魚。思想方法上的毫厘之差,也能致千里之謬。所以王宗岳教學生詳辨者,是辨理、法之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