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寂適宜道之心體 【原文】 好動者,云電風(fēng)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譯文】 性喜好動的人,如云中的閃電,如風(fēng)中的燭燈;嗜好寂靜的人,如燃盡的死灰,如枯槁的樹木。只有在靜浮的云中有鳶鳥翱翔,在止流的水中有魚兒歡躍,此種景象才符合中庸之道,也是處世應(yīng)具有的胸襟。 【評析】 生性好動的人,若是過于好動,易失之于輕浮;生性好靜的人,若是過于好靜,易失之于呆板。 中庸之道講求動靜平衡,即是“定云中有鳶飛,止水中有魚躍”,或是“動若脫兔,靜若處子”。 動靜合宜,則好動者不失一分沉穩(wěn),好靜者不失一分活潑。 風(fēng)不留聲雁不留影 【原文】 風(fēng)來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 【譯文】 風(fēng)兒吹過稀疏的竹林間,風(fēng)息之后,竹林間不再沙沙作響;大雁飛越寒冷的潭水,飛走之后,潭水中不再留下大雁的倒影;故而,君子遇到事情來臨時才會動心思,事情完結(jié)后心也會隨之平靜下來。 【評析】 蘇東坡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br> 大慧宗杲禪師也說:“現(xiàn)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順,亦不須著意,著意則擾方寸矣。但一切臨時隨緣酬酢,自然合著這個道理。” 遇事不回避,亦不執(zhí)著,出此入彼間方寸不亂,還會有什么事情是看不開、放不下的? 流水落花皆得自在 【原文】 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蔽崛逶疲骸八魅渭本吵lo,花落雖頻意自閑?!比顺3执艘?,以應(yīng)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譯文】 有位高僧曾說:“竹影雖在臺階上掠過,而地上塵土卻纖毫不會飛揚(yáng),月影穿過池水而倒映水中,水面卻不起漣漪?!庇形蝗寮覍W(xué)者說:“水流得再急,水邊的環(huán)境卻依然寧靜,花落下再多,興致依然閑適。”人若常常抱著這種處世之道來待人接物,那么身心會是何等的自在??! 【評析】 天衣義懷禪師也曾吟一偈子:“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跡之意,水無留影之心?!比松N種愛恨情仇,當(dāng)如雁影沉寒水,雖留其影,卻又不著指爪,過水無痕。 俗世間,自有聲色、有荊棘、有虎狼、有雪刃,能“自靜其心”者,卻視其如影掃階,月輪穿沼,看似刺激心頭,卻只是一掠而過。 水流急,花頻落,心卻在喧囂紛擾中,篤定。 風(fēng)跡月影過而不留 【原文】 耳根似飆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 【譯文】 耳邊若似狂風(fēng)在山谷呼嘯而過,什么也沒留下,那么是非黑白就會消解得無影無蹤;心境若池塘月色,空無而不著痕跡,那么就會將外物與自我一并忘掉。 【評析】 將流言飛語權(quán)當(dāng)做是耳邊風(fēng),那么即無人言可氣,也無人言可畏,耳根落個清凈。 將流言飛語聽進(jìn)了心里,心境便如石頭落池水,一聲咕咚的打攪之后,結(jié)結(jié)實(shí)實(shí)的塊壘就此在心底壓下。 心有塊壘,如何做得到是非俱謝、物我兩忘?只能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原文】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jī);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譯文】 寧靜中心緒澄明清澈,可以看出心性的真實(shí)本體;閑適中氣度從容自在,可以發(fā)覺心性的真實(shí)機(jī)趣;淡泊中興致謙順平和,可以獲得心性的真實(shí)體味。自察內(nèi)心以領(lǐng)悟道理,莫過于這三種方式了。 【評析】 當(dāng)下,世人普遍心急氣躁、勞碌奔波、人欲橫流,以“靜”、“閑”、“淡”三法來相應(yīng)調(diào)適,既可自省,又可養(yǎng)生。 動中靜真苦中樂真 【原文】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jī)。 【譯文】 在寂靜處得到的靜,并非真正的靜,在騷動喧囂處保持一分靜心,才算是達(dá)到了合乎天性的真正境界,在享樂處得到的快樂,并非真正的快樂,在艱難困苦中保持一分樂觀才算是獲得了合乎心性的真正機(jī)趣。 【評析】 靜中得靜,得來的只能是孤寂,反失了靜的妙趣?!跋s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以靜寓于動中,以動襯靜,其靜反而更加深透。 靜其實(shí)是一種“旁若無人”的心境,在沸反盈天的鬧騰之中,其時心靜,則能頭不昏、眼不花、心不煩。能心靜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動聲色”的地步,更是入了動中得靜的佳境。人心靜則萬事可做,動中得靜就是得此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