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繡品是個很大,很龐雜的門類,古代的織繡中最被推崇的就是緙絲了,其他一般二般的真就上不了這個馬展,哈哈,說笑呢,可能是目中沒有吧,反正龍袍看見好幾個,沒辦法,有國際認可的價位和習慣呢 也有些納悶,清代的皇帝能穿多少件龍袍呢,怎么流傳在藏家手中的會這么多呢? 這么整件的不大好拍片,展位有限,人流眾多,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緙絲作品外行看不出個門道,到底是怎么緙的?不是織造的專家是難以理解的。我還是前一陣子才搞懂,是學習了“云動”的一片博文,才茅塞頓開的。她文章里有一個示意圖很清楚的演示了什么叫“通經斷緯”,還是看細微的片片吧。 緙絲織物的表面是平整的,任何起伏、立體的感覺都是視覺造成的,也就是在織物的本身特性所在。這就是緙絲的藝術魅力。 能隱約的看到色塊和色塊見的“縫隙”界限吧,那就是緙絲。緙絲等同于刻絲,但不是將經線、緯線全部“刻”斷。經是筋骨,緯是色線,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不同的色線變換就織成色彩斑斕的織品。緙絲是只斷在緯線上,也是斷在色塊和底子的交界處,也就是挖織。 緙絲實際上是織錦的一種,是一種平紋織物的織造技法,04年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始于唐宋,是極其古老的技法,至今還在生產,只是價格一般人難以承受,跟其他手工藝的境況差不多。歷史上說:一寸緙絲一寸金,足以說明歷來都不是尋常百姓的日用品,明清時基本是皇家專用,尤其是帝后的服飾上。 當然緙絲品緙的部位,必然是強度最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破損的地方。上圖中能看出修補的針腳。 緙絲中隨意添加的色彩使得這種技法極其適合制作繪畫題材,明清的緙絲畫作動輒就是上千萬的拍賣價。緙絲的技法還分的很細很復雜,先有個直觀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