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內(nèi)蒙古準格樂旗出土
【牛形銅飾】西漢·服飾品,1956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郊出土,長5.3厘米、寬3.8厘米。牛是匈奴族的主要牧畜,在其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們裝飾藝術(shù)中常見的形象之一。這件銅飾作臥牛狀,造型別致,堪稱匈奴族的一件藝術(shù)品。

【雙羊銅飾】東漢·車飾,1967年河北張家口出土,高7.7cm。東漢初年,匈奴分裂。北匈奴堅持與漢為敵,后被打敗遠遁西逃,從此消失。南匈奴則入居邊郡,成為漢境內(nèi)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這件銅飾,作雙羊佇立狀,羊首低俯,雙目圓睜,長角盤曲,短尾上翹,為南匈奴遺物。

鎏金四人舞俑青銅扣飾 西漢 1955—1956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青銅扣飾是滇池國較具特色的器物,多用做帶飾,也有些裝飾在棺槨或其他竹木器上。
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館藏漢代北斗七星帶鉤鉤身呈灰綠色,13厘米,由七個小球連接而成,模擬天空北斗七星,組成斗魁、斗柄。斗魁四星、斗柄三星,在斗魁與斗柄相接的星球上置一蘑菇狀鈕。此鉤是從淮南市廢品回收公司銅庫車間揀選而得。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戰(zhàn)國·魏,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長18.4厘米。帶鉤由白銀制造,通體鎏金,鉤身鑄浮雕式獸首和長尾鳥,分列鉤前后兩端,及左右兩側(cè),盤曲逶迤。鉤身正面嵌飾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鑲一粒半球形蜻蜓眼式的琉璃彩珠,鉤身前端鑲白玉琢成的雁首形鉤首、工藝精湛。

鎏金立鳳植物紋銀飾 唐 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