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氛圍,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的育人環(huán)境。為此學校應致力于建設
符合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和符合學校 自身特點的校園文化,如:校風、校紀、班風、學風等。一所學校 領導者的風格會對校風產(chǎn)生重大影響,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具 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整個學校形成 積極向上的氣氛;在校風班風的形成過程中,教師起著決定性 的作用,一個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教師帶給學生的是開朗堅 韌的好品德,而一個陰暗自私、武斷專行的教育者則帶給學生 的負面影響遠不止心胸狹隘、鼠目寸光可以形容的,因此必須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還要積極引導 學生文化的建設,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學習方式,如合作學 習,自主質(zhì)疑等。它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 性,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 同時生生之間也要團結互助,寬容和諧。 3.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優(yōu)化校園人際環(huán)境。教師的 言行對學生有示范性,一個有高尚人格的教師容易使學生認 識、贊賞并加以模仿。同時教師要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和待人 寬厚的思想作風,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 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觀點,多給學生關懷、鼓勵、支持和 引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教 師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依據(jù)學生的特點,發(fā)展學生的特長,教 育不能一概而論,搞“一刀切”,而要因材施教。因此新型的師生 關系要求教師對待學生要民主平等、真誠認可、移情性理解。 4.廣泛開展各項活動,營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傳承格局。為 此,不僅要在校內(nèi)組織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如利用國旗下的講 話、板報、廣播站、班級團隊,結合各種紀念日開展相關主題活 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組織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圍 繞傳統(tǒng)文化開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書畫展覽、各類征文競 賽等活動;還要開發(fā)地方和校本課程,挖掘周邊自然資源、社 會資源、人文資源,如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鼐哂写硇缘膫鹘y(tǒng)文 化景點,訪問當?shù)匚幕说取W校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課余 文化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辨別、判斷、選擇、吸收社會文化的積 極健康的因素,也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通過活動,而不是被迫 地通過命令接受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隱性課程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在潛意識教育學 生的過程中具有不同于正規(guī)課程的獨特作用。同時在激烈競 爭的今天,開設高品質(zhì)的隱性課程更為學校塑造自我個性提 供了契機和平臺。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及課程改革的今天,隱 性課程更不能被忽視。 參考文獻: [1]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第一卷)[M].南京:南京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0. [2]吳也顯.潛在課程初探[J].教育研究,1997,(11). [3]陳瑤.隱性課程的文化學思考[J].學術探索,2000, (10). [4]劉根平.潛課程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6. [5]陳俊珂,崔愛芹.隱性課程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第4卷,(1). [6]靳玉樂.潛在課程簡論.課程·教材·教法,1993,(6). [7]郭峰.論潛在課程的德育功能與班集體的教育設計[J]. 教育探索,2003,(2).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教科院2008級研究生) 摘要:伴隨著對話時代的到來,對話教學日益受到人 們的關注和重視,并且成為眾多教育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和課 題之一。本文首先解讀了對話的各種含義,其次闡述了國外幾 種教育學層面的對話理論,以及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對話教學理 論的探討和實踐,進而引出了對話教學理論,最后闡述了對話 教學視域下的新型師生關系的特征。 關鍵詞:對話對話理論國內(nèi)外研究對話教學特征 一、解讀對話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第4版)中,對 話的定義是這樣的:(1)兩個或更多人之間的談話。(2)兩方或 多方之間的接觸或談判。在英語辭典中,《大英百科全書》 (1994年版)是這樣解釋對話的:(1)文章中,兩個或者兩個以 上人物間的交流、談話。(2)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人與人之間的 談話;人與事物之間的交流;不同觀點、思想之間的交流;不同 政黨、黨派代表之間的討論,這種討論是由某種沖突或斗爭引 起的,目的在于作出最后的決定。 根據(jù)中英文辭典對于對話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對話在 當代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 1.屬于交談、交流、討論、磋商等之類的活動。 2.持有不同意見甚至有沖突傾向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 流、討論,目的是消除沖突,達到相互理解的目標。 二、解讀對話理論 大多數(shù)人認為,最早提出對話概念的是俄國文藝理論家 巴赫金。他認為人類情感的表達、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種形 式的存在都必須以語言或話語的不斷溝通為基礎,對話無處 不在,廣泛而深入。巴赫金認為對話是認識真理的途徑和手 段。[1] 馬丁·布伯被稱為現(xiàn)代“對話”概念之父。他認為“存在”并 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發(fā)生于“我”與“你”之間。他還認為 “我”不應當把他者視為客體而形成“我—它”關系,而是應當 建構平等的“我—你”關系,這種“我—你”關系才是對話關系, 是一種活生生的相遇關系。 戴維·伯姆的對話理論也值得我們關注,其對話理論在近 二三十年受到西方社會的推崇。戴維·伯姆認為,“對話仿佛是 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 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 和共識”。[2]在伯姆看來,對話之所以產(chǎn)生理解,其重要原因在 于,對話所產(chǎn)生的意義在對話者之間流淌,并得以共享,由此 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相互理解的意義。 導致對話從哲學理論向教育和教育觀轉變的,首推當代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弗萊雷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是“儲存式 的教育”,“學生是保管人,教師是儲戶。教師不是去交流,而是 發(fā)表公報,讓學生耐心地接受、記憶和重復儲存材料”。[3]在對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河南開封475004) 對話型教學探微 張燕 1672009年第21期周刊 話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為一種顛覆性的力量”———促使 人覺醒,讓每一個人看到自己的價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他 認為,“無論一個人有多么無知,也不論一個人被‘沉默文化’ 淹沒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過與別人的對話接觸來批判性地 看待這個世界”,最終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創(chuàng)造一個 更容易使人愛的世界”[4]。 也就是說,弗萊雷強調(diào)對話的批判性,促使教育重新肩負 起造就人、造就世界的責任;布伯則基于力圖實現(xiàn)“我—你”的 理想對話關系,提出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建立相遇關系、對話關 系的意義和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教育學層面,對話既是一種引 導我們思考教育本質(zhì)的理念,又是一種指導我們從事教育的有 效手段。對話理論強調(diào)的是在教學中認知的協(xié)商性、共享性和 發(fā)展性,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進行知識的共建。 三、國內(nèi)外對對話教學的研究 1.國外對對話教學的研究。 國外的對話教學理論,我們所比較熟知的要數(shù)社會建構 主義的對話教學理論了。在對其闡述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提 及維果茨基的心理發(fā)展理論。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fā)展理論認為,嬰兒生來就具有一些基 本的低級心理機能,如感覺、直覺、注意、記憶等,正是通過一 定的社會文化的作用,兒童在與其他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 協(xié)同活動和交往中,不斷地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了 各種高級心理機能,如思維等。 建構主義對話教學理論深受維果茨基心理發(fā)展理論的影 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diào):學習活動不是個體行為,是在一 定的社會情景中形成的,“協(xié)作”與“會話”是意義建構必不可 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學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努力 實現(xiàn)讓學生達到更高水平上知識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教學 應努力實現(xiàn)在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 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過程中相互交流與質(zhì)疑, 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把協(xié)作 與對話看做是教育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2.我國對對話教學的研究。 隨著國外對對話教學研究的深入,我國學者對對話教學 也日益關注和重視。目前所進行的關于對話教學的研究主要 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 (1)著眼于改變教與學、師與生之關系的對話教學理論。 (2)將對話視為教育教學的首要原則。即教學是在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基礎上,以教學內(nèi)容為中 介而進行的精神上的交流、溝通和理解。 (3)結合具體學科課程開展對話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比如 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等。 基于我們對對話的解讀和理解以及對對話教學的研究和 實踐,我們可以試著給出對話教學的定義。 四、對話教學的定義 之前還沒有學術界所公認的對話教學的定義。通過以上 對對話的解讀和對對話理論的解讀,以及國外和國內(nèi)所進行 的關于對話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可以試著給出對話教學 的定義:對話教學是相對于傳統(tǒng)“獨白式”教學而言的,是以 “協(xié)作”和“對話”為品性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民主、平等、 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在相互交流、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彼此共 享和共創(chuàng)知識的建構。由此可見,對話教學是一種尊重主體 性、追求創(chuàng)造性和體現(xiàn)人性化的教學形態(tài)。 我們知道,對話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那么在對話教學形態(tài)下,教師的角色、學生的角色以及師生關 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五、對話教學視域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征 1.教師:對話的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 教師是對話的引導者,指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 師是學生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 意義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并引導 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引導作用,以展現(xiàn)師生之間的 互動。 教師是對話的傾聽者,指的是教師不再是教學話語的壟 斷者與霸權者,而是關注教學中的每一位學生,應真誠地傾聽 他們。 教師是對話的合作者,指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 處于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索、討論和交流。 2.學生:知識的主動學習者和建構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其主動進 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雖然有不同的派別,但是在“學 習者即建構者”這一觀點上達成以下共識:(1)學生是信息加 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 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螅唬?)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 經(jīng)驗,而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 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產(chǎn)生新的知識經(jīng)驗;(3) 既強調(diào)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主 要是反對傳統(tǒng)教學中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 的“填灌”。 3.師生關系:“我—你”的對話關系。 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人們一直以來受到“二元對立”思維 方式的影響,要么提倡“以教師為中心”,要么提倡“以學生為 中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化,這兩種對 立的師生觀都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我—你”關系是對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批判和超越,體現(xiàn)了 當代新型師生關系的內(nèi)涵。兩者都是作為具有獨立個性和完 整人格的主體共同步入“我—你“之間。雙方都不把對方看做 對象,而是與對方一起互相認可、密切合作、共享共創(chuàng)。 “我—你”對話關系意味著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尊重、 信任、寬容和愛。師生彼此雙方不僅要傾聽彼此的觀點,而且 都享有發(fā)言的權利。 “我—你“關系還意味著師生在共同的探索與交流中共享 共創(chuàng)。在這種對話關系中,師生雙方都不是被動性的存在,而 是作為一群個體在圍繞共同話題進行探究過程中充分交流意 見,以相互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在對話視域下的師生關系將是一種雙向 的、平等的、和諧的和富有成效的關系。 六、結論 從以上的闡述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學具有對 話品性是新時代教學的應有之意,因為它是凸顯和踐行“以人 為本”這一理念的一種途徑;對話教學是一種尊重師生雙方主 體性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因而他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對 話教學是一種體現(xiàn)教學創(chuàng)造品質(zhì)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因而有助 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這些都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意蘊和精髓,因 而對話教學無疑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等譯.詩學與訪談.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第1版. [2][英]伯姆著.[英]尼科編.王松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 版社,2004.4. [3][4][巴西]弗萊雷著,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被 壓迫者教育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5]伍新春.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7. [6]全國十二所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礎.北京:教 育科學出版社,2002.7. ○教育教學研究 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