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廟位于閶門內(nèi)下塘街250號。又名至德廟,奉祀古吳國始祖泰伯。東漢永興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于閶門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吳越王錢镠為避兵亂徙于今所,占地58.5畝,為江南地區(qū)最早奉祀?yún)堑亻_發(fā)始祖泰伯的廟宇。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詔號至德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廟毀。乾道元年(1165年)知府沈度鳩工重建,又于廟前建至德橋。后歷經(jīng)淳祐十二年(1252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成化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萬歷十九年(1591年)、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崇禎二年(162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先后葺治,主其事者有知府況鐘、巡撫湯斌等名臣??滴跛氖哪辏?705年),康熙帝南巡時,欽賜給泰伯廟御筆“至德無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乾隆帝南巡時,在泰伯廟御筆“三讓高蹤”,乾隆歷次下江南都遣大臣祭泰伯廟,可見泰伯廟之地位。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毀廟,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光緒元年(1875年)增修。民國時期亦曾修繕??箲?zhàn)起,日機投下炸彈,廟西部許多房屋被炸毀。1947年發(fā)的土地所有權(quán)狀上,廟僅占地2.8124畝。1952年10月,廟舍交泰伯小學(xué)使用,當(dāng)時尚有大殿、龕位、碑記多塊及橋北牌坊,文革中,學(xué)校遷出,改為菜場,又在廟內(nèi)挖防空洞,原有廟門、方池、塑像及三座石坊無存,舊跡僅存大殿和橋北“至德坊”。2009年,遷出廟橋農(nóng)貿(mào)市場開始重修。 推薦指數(shù):★ |
|
來自: 蘇迷 > 《吳地始祖泰伯與仲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