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林集] 宋樂史編。樂史《李翰林別集序》云:“李翰林歌詩,李陽冰纂為《草堂集》十卷,史又別收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有得失,因??迸艦槎?號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館中得李白賦序表贊書頌等亦排為十卷,號曰《李翰林別集》”??梢姌肥匪帯独詈擦旨窞槎碓姼?,另有《別集》十卷文。據(jù)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后序》,得知樂史編《李翰林集》所收詩歌為七七六篇。今此本亦已佚?!独詈擦謩e集》十卷,有明正德吳郡袁翼刊本,后有跋,稱重刻淳熙本,前有樂史序。明正德十四年陸元大刻本稱《李翰林集》,即此本。
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嗚呼哀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志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焉。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悲夫!圣以立德,賢以立言,道以恒世,言以經(jīng)俗。雖曰死矣,吾不謂其亡矣也。有子曰伯禽,天然長能持,幼能辯,數(shù)梯公之德,必將大其名也已矣。銘曰: 立德謂圣,立言謂賢。嗟君之道,奇于人而侔于天。哀哉!
(第一集) ?。ü?jié)錄自濼陽消夏錄) ◎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 ◎真孝婦,鬼神見之猶斂避。 ◎陰律——不孝罪至重。 ◎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武候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此圣賢立命之學。 ◎聲色之娛,電光石火,皆幻化也。懸崖撒手,轉瞬成空。朱顏不駐,白發(fā)已侵。 ◎圣人之心,與天地通;諸大儒闡發(fā)圣人之理,其精奧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 ◎古詩云:水性自云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事皆前定,豈不信然? ◎心存誠敬,但知國計民生,不知禍福毀譽耶。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圣人之立教,欲人為善而已。其不能為者,則誘掖以成之;不肯為者,則驅策以迫之,于是乎刑賞生焉。能因慕賞而為善,圣人但與其善,必不責其為求賞而然也。能因畏刑而為善,圣人亦與其善,必不責其為避刑而然也。 ◎形不自變,隨心而變。讀圣賢之書,明三綱五常之理,心化則形亦化矣。 ◎讀書,但求明理。圣賢言語,本不艱深,口相授受,即可知其義旨。 ◎人生以孝悌為本,二者有漸,則不可以為人。 ◎非禮之祀,鬼神且不受,況非義之祀乎? ◎人秉陽氣以生,睡則神聚于心,靈光與陽氣相映,如鏡取影,夢生于心,其影皆現(xiàn)于陽氣中,鬼神皆得而見之。 ◎心之善惡,亦現(xiàn)于陽氣中。生一善念,則氣中一線如烈焰;生一惡心,則氣中一線如濃煙。 ◎大凡風流佳話,多是地獄根苗。孽海洪波,回頭是岸。 ◎君子義不負人,不以生死有異也;小人無往不負人,亦不以生死有異也。常人之情,則人在而情在,人亡而情亡耳。 ◎方外人,如于世有所聞見,于心必有所是非;有所是非,必有所愛憎,則喜怒哀樂之情,必迭起循生。 ◎大學扼要,在誠意;誠意扼要,在慎獨。 ◎修己明道,天理也。近名好勝,則人欲之私也。 ◎害人之衛(wèi),適以自害。智者慎勿造因。 ◎君子之于世也,可隨俗者隨,不必茍異;不可隨俗者不隨,亦不必茍同也。 草堂集 (第二集) ?。ü?jié)錄自如是我聞) ◎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幽明之理,莫得而窮。不必曲為之詞,亦不必力攻其說。 ◎業(yè)鏡照眞小人,心鏡照偽君子。圓光對照,靈府洞然。大抵名愈高,則責愈嚴。衛(wèi)愈巧,則罰愈重。 ◎天下未有所成,先自炫耀。甫有所得,不自韜晦者,自取其敗耶。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悖理聚財,非不驟富,斷無久享之理。 ◎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人之受享,只有此數(shù),此嬴彼縮,理之自然。既于家庭之內強有所增,至于仕宦之途,陰有所滅。世情萬變,治家者平心處之可矣。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好色者必病,嗜博者必敗,劫財者必誅,殺人者必抵,此中之消息微矣。其間功過互償,或以無報為報,罪福未盡;或有報而不即報,毫厘比較,益微乎微矣。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有收目前之效,而貽日后之憂者。 ◎取非所有者,終不能有,且適以自戕也。 ◎成毀各有定數(shù)。 ◎虎不食人,惟食禽獸。其食人者,人而禽獸者耳。大抵人天良未泯者,其頂上必有靈光,虎見之即避。其天良澌滅者,靈光全息,與禽獸無異,虎乃得而食之。勉修善業(yè),當有后福。 ◎天下之痛苦,無過于臠割者。天下之恐怖,亦無過于束縛以待臠割者,每見屠宰,思彼眾生,其痛苦恐怖,不能下咽耳。 ◎蓋無心一語,黃壤已聞。然則有意造言者,冥冥之中,寧免握拳嚙齒耶。 ◎天道凡事忌太甚。過奢過儉,皆足致不祥。時時深念,知益己者必損人。凡事留其有余,則召福之道也。 ◎得意時勿太快意,失意時勿太快口,則永保終吉。得意時勿太快意,則知利害者能之;失意時勿太快口,則賢者或未能知??炜谪M特怨尤哉,夷然不屑。故作曠達之語,其招禍甚于怨尤也。 ◎遇意外之橫逆,平心靜氣,或有解時。 草堂集 (第三集) ?。ü?jié)錄槐西雜志) ◎五倫之中,惟朋友以義合。不計較報施,厚道也。即計較報施,猶直道也。兄弟天屬,已不可言報施,況君臣父子夫婦,義屬三綱哉。 ◎忠孝節(jié)義,感天地、動鬼神。 ◎人世所為,鬼神無不知也。常人膠膠擾擾,何念不生?但有所畏而不敢為,抑亦賢矣。 ◎事大便宜,必有不便宜者在。魚吞鉤,貪餌故也。 ◎以勢交者,勢散則離。以財交者,財盡則散。 ◎一時爵祿,所得幾何?孽海茫茫,杳無崖岸。 ◎問心無愧,即陰律所謂善。問心有愧,即陰律所謂惡。公是公非,幽明一理。 ◎欲心所感,淫鬼應之;殺心所感,厲鬼應之;憤心所感,怨鬼應之。則皆由其人之自召。 ◎好勝者必自及,不仁者亦必自及。東野稷以善御馬,名一國,而極馬之力,終以敗駕。自隕其生,非不幸也。 ◎以理斷天下事,不盡其變。即以情斷天下事,亦不盡其變也。 ◎瑞不必為祥,妖不必為災,各視乎其人。 ◎傅有之,天道遠,人事邇。六經(jīng)所論皆人事,即易闡陰陽,亦以天道明人事也。 ◎至誠則金石為開,篤信之則誠,誠則必驗。姑試之則不誠,不誠則不驗。凡持煉之衛(wèi),莫不如是。 ◎心定則氣聚而形固,心搖則氣渙而形萎。 ◎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詣極者;亦未有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詣極者。 ◎應酬之禮不可作廢。 ◎是非之公,人心具在。人即可誑,自問已慚。況公論俱存,誑亦何益?榮親當在顯揚,何必以虛詞招謗乎? ◎夫因緣,無無故而合者也。大抵以恩合者必相歡,以怨結者必相忤。又有非恩非怨,亦恩亦怨者,必負欠使相取相償也,如是而已。雖然,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故釋迦立法,許人懺悔。逆來順受,盡其在我,而不問其在人。庶幾可以挽回乎?信心行持,無不有驗。 ◎夫人之為人,以有人心也。此輩機械萬端,寒暖百變,所謂人面獸心者也。既已獸心,即以獸論。以獸殺獸,事理之常。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 ◎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禍以惡積,非可禳也。茍能為善,雖不祭,神亦助之。敗理亂常,而瀆祀以冀神佑,神其受享乎? ◎外患突來,必有內間。 ◎人生苦樂,皆無盡境;人心憂喜,亦無定程。曾經(jīng)極樂之境,稍不適則覺苦。曾經(jīng)極苦之境,稍得寬則覺樂矣。 ◎有力者不盡其力,乃可以養(yǎng)其威。屈人者使人易從,乃可以就服。 草堂集 (第四集) ?。ü?jié)錄姑妄聽之) ◎茍道德無愧于圣賢,雖王候擁篲不能榮,雖胥靡版筑不能辱。陳白崖曰:「事能知足心多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夫操管運思,臨秤布子。雖當局之人,有不能預自主持者,而卜者乃能先知之,是任我自為之事,尚莫逃定數(shù),巧取強求,營營然日以心斗者,是亦不可以已乎。 ◎舞衫歌扇,儀態(tài)萬方。彈指繁華,總隨逝水。茫茫回首,舊事皆空。豈但海市蜃樓,為頃刻幻景哉? ◎立心端正,雖冤鬼亦無如何。 ◎無故而致非常之福,貪冒者所喜,明哲者所懼也;無故而作非分之想,僥幸者其偶,顛越者其常也。 ◎圣賢依乎中庸,以實心勵實行,以實學求實用。圣賢之于人,有是非心,無彼我心,有誘導心,無苛刻心。 ◎聲色貨利,嗜欲牽纏,非道力堅定,多不敢輕涉世緣,恐浸淫而不自覺也。 ◎人鏡照形,神鏡照心。人作一事,心皆自知,既已自知,即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即心有此事之象,故一照而畢現(xiàn)也。若無心作過,本不自知,則照亦不見,心無是事,即無是象耳。 ◎一村叟,淳淳悶悶,無計較心;悠悠忽忽,無得失心;落落寞寞,無愛憎心;坦坦平平,無偏私心;人或凌侮,無爭競心;人或欺紿,無機械心;人或謗詈,無瞋怒心;人或構害,無報復心。故雖死牖下,無大功德,而獨以是心,為神所福,使之食報于今生。其蠢無知識,正其身異性存,未昧前世善根也。 ◎無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覺氣如霜。 ◎人情百態(tài),事變萬端,矯枉過甚,顧此失彼。本造福而反造孽,本弭事而反釀事,亦往往有之。 ◎凡遇毒物,無殺害心,則終不遭螫?;蛞娂礆⒑?,必有一日受其毒,驗之頗信。 草堂集 (第五集) ?。ü?jié)錄濼陽續(xù)錄) ◎君子與人為善,固應不沒其寸長;講學家持論務嚴,遂使一時失足者無路自贖,反甘心于自棄,非教人補過之道也。 ◎子弟當先使知禮。 ◎歐陽公曰:禍患常生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勝負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見不可太明。 ◎道力深者,以定靜祛魔。 ◎小人之謀,無往不福君子也。 ◎利令智昏:昔夫差貪句踐之服事,卒敗于越。楚懷貪商于之六百,卒敗于秦。北宋貪滅遼之割地,卒敗于金。南宋貪伐金之助兵,卒敗于元。 ◎太聰明,往往以氣凌物,非養(yǎng)德之道,亦非全身之道也。惟學問變化氣質。 ◎古人祠宇,俎豆一方,使后人挹想風規(guī),生其效法,是即維風勵俗之教也。
[李太白文集] 宋敏求編,曾鞏編次。宋治平元年(1064),宋敏求得王溥家藏李白詩集上下二帖,發(fā)現(xiàn)其中有樂史編《李翰林集》闕者一百零四篇;熙寧元年(1068),他又得唐魏萬所編《李翰林集》二卷,其中有樂史本闕者四十四篇;他又搜集唐類詩諸編、刻石所傳、別集所載得七十七篇;加上樂史本原有的七百七十六篇,合計一千零一篇。他以樂史本為基礎.“沿舊目而厘正其匯次,使各相從。以《別集》附于后,凡賦表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三十卷”。(宋敏求《李太白文集后序》)宋敏求既以類廣李白詩,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后來曾鞏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曾鞏《李太白文集后序》)。元豐三年(1080),蘇州太守晏知止將此書交毛漸校正刊行,這是李白集的第一個刻本,世稱蘇本。北宋年間又有據(jù)蘇本翻刻的蜀本。今蘇本不傳,北宋蜀刻本今有北京圖書館藏本,其中卷十五至卷二十四闕,以清康熙繆曰 * 刻本相配;此外,有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本。近年來據(jù)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本影印的有: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影印本,1967年臺北學生書局影印本。1987年巴蜀書社影印本。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繆曰 * 得昆山徐氏所藏晏處善本(實際上并非晏本,而是即今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的北宋蜀刻本),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校正刊行,世稱繆本?!端膸烊珪繁尽独钐准芳磽?jù)繆本抄錄。清光緒十四年(1888)湖北刻本《李太白全集》三十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薈要本李太白集》三十卷、1914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李太白文集》并據(jù)繆本翻刻。以上各本均為首卷專載碑序,以下二十三卷歌詩,雜著只有六卷。
字好古,魏?。ń窈颖迸R漳)人。天歷中官藝文監(jiān)照磨。工寫竹石,有以其墨竹進于明宗者。明宗曰:“此真士大夫筆?!彼烀渲駷椤皠荣n士大夫竹”。《應菴隨錄》、《圖匯寶鑒》
宋敏求編,曾鞏編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