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方法之整體觀方法論(上)
2012-07-13 中國哲學方法起源很早,它與《易經(jīng)》幾乎同時產(chǎn)生或形成于距今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這個時期與《易經(jīng)》有關的人物就是相傳的伏羲氏。仰韶文化時期屬于新石器時期,這個時 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時期,因為此時,人類(古代中國人)已經(jīng)進入了文明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社會,許多影響人類生存的知識和技術已被掌握和應用,如農(nóng)業(yè)的五谷雜糧已大量種植,木結(jié) 構(gòu)的房屋已有出現(xiàn)(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帶榫頭的木結(jié)構(gòu)實物),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當時的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這也是農(nóng)耕社會所必備的條件。然在這些的背后,則應是哲學方法指 導的結(jié)果,而且哲學方法在此時出現(xiàn)是有據(jù)可查的,這是今人所料想不到的。尤其是《易經(jīng)》竟然在這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則更是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就是如此,這就是中國。 整體觀在整體后加上一個形而上的觀字,把我們帶到了一個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最高點,一切均處于可以看到的可以體會到的位置,這個最高點,就是指宏觀,就是絕對真理。整體觀方法 論就是讓人們從宏觀的位置上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古人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意指對任何事物只要把握了其最主要的內(nèi)涵,對這一事物只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對整體觀方法 論也是如此,當我們知道了其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后,也只要一句話就可以了,即:從宏觀上把握事物。 然而從宏觀上把握事物不只是說說就會應用的,也不是一知道就可以做到的,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錯綜復雜相互聯(lián)系的,如何去把握,還要有一套思維方式與之相配合,這就是下一章形象整 體思維的內(nèi)容。許多學者對中國哲學方法只是從現(xiàn)象上給予了論述,承認中國哲學方法是一種俯視烏瞰的方法,但未說明這套方法的內(nèi)涵。例如,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這樣論道:“西 方哲學注重分析,在研究一個具體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局部時,總要把它從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中分離出來,獨立地考察它的實體和屬性。中國傳統(tǒng)科技則截然不同,它重綜合,重從整體上把握事 物,重事物的結(jié)構(gòu)、功能和聯(lián)系。它在研究任何具體事物時,總是居高臨下,俯視鳥瞰,把它放到一個包容它的更大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中。”【注1】此論雖然未講明如何去站在最高處進行俯視, 但可以證明,整體觀方法論在學術界是有一定認知的,只是這個認知一直停留在泛泛而論的水平上,沒有再去深挖和研究它是如何達到最高處進行俯視鳥瞰的。 從古人對整體觀方法論的把握來看,要把握事物的宏觀的確十分不易,有的居然經(jīng)過了數(shù)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把握到。例如,就陰陽五行而言,它是古人最早把握到的事物的宏觀,在地球 上為此為大,沒有能超出它包容的事物,然古人用了多長時間才把握到它,則無法確定;又如,就《易經(jīng)》而言,從伏羲氏的無字《易經(jīng)》發(fā)展進步到有文字的夏代的《連山》易,到商代又發(fā) 展進步到《歸藏》易,到周代又發(fā)展進步到《周易》,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才將《易經(jīng)》徹底完善?!哆B山》易顧名思義是把握了具體事物山或群山的宏觀方面,然而到了夏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夏歷已經(jīng)應用,顯然,《連山》易已不適應,商代的《歸藏》易必然有所發(fā)展和進步,《歸藏》易顧名思義是對四季的宏觀把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實際上是對陰陽五行有了清楚的 認識,或也可說是把握到地的宏觀,山在地上,《歸藏》易顯然把《連山》易給包容了,到了周代,又發(fā)展到《周易》,周在這里應是雙關語,既指周代又指周全一切。這時的《周易》已經(jīng) 能從天的層次去把握事物的宏觀了,同樣《周易》又包容了《歸藏》。而且,可以說,到了《周易》時代,古人才真正懂得了伏羲氏把握到的陰陽五行的宏觀意義。 陰陽五行由伏羲氏把握到后人懂得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這種把握宏觀和認識宏觀的艱難性,如果不是中國哲學方法在那時已經(jīng)形成以及我們祖先契而不舍的精神、非常強烈的歷史意識、各朝代領 袖人物的支持并親自進行研究總結(jié),是不可能達到的。古人之所以對伏羲氏念念不忘,就是紀念他在整體觀方法論一開始形成時,就把握到了陰陽五行這個地球萬物的宏觀的功績,因為。能 把握到地球萬物的宏觀的確是非常不易的事,不信的話,可以去問任何人,萬物的宏觀是什么,許多科學家和學者也未必能答的出來,因為今人已不會應用中國哲學方法之整體觀方法論,而 且大多科學家和學者對陰陽五行是持否定的認識的,原因是他們已被西方哲學方法俘虜了,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人把握到了地球萬物的宏觀,所以,用西方哲學方法是不可能懂得和知道地球萬 物的宏觀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得來的原因的。 整體觀除與宏觀的意義相同外,還有一個與之內(nèi)涵相同的詞--共性--不能不知。對陰陽五行我們可以說它是地球萬物的宏觀,也可說是地球萬物的整體觀,說是地球萬物的共性也同樣可以。 三個詞義接近,在不同場合或因個人習慣進行論述均可以,這樣比較方便。在對共性的認識上,現(xiàn)今一般理解為是兩個或數(shù)個以及無數(shù)個事物共同具有相同的一個內(nèi)涵,但在中國哲學方法及 語言中,有關共性或宏觀,它所涵有的不是一個內(nèi)涵,而是有多個內(nèi)涵。就陰陽五行而言,它是地球萬物的宏觀或共性,它的內(nèi)涵有七個,即陰、陽、木、火、土、金、水,如果按自然屬性 分,其內(nèi)涵中則包含有更多個因素,有:時間、空間、方位、運動方向、動物、植物、礦物、顏色、聲音、氣味、情感、靜(即無思無為)……等等。講整體觀,就是要人們注意到影響事物的 各個方面的因素,但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把握它的最大的方面宏觀后才能使它們相互聯(lián)系起來。張介賓對此有精辟的認識:“有善求者,能於紛雜中而獨知所歸,千萬中而獨握其一?!薄咀? 】宏觀中包含萬物,從萬物中把握宏觀,即“千萬中獨握其一”,這就是“善求者”--懂得運用整體觀方法論的人。這里的一,是指宏觀意義上的一,不是具體數(shù)字的一。中國哲學方法中的 共性不是指唯一的一個,而是有多個或數(shù)個,這是不能忽視的。 在古代中國,對宏觀的把握被認為是須臾不能離開的,對宏觀的論述,則是以一個形象化后的“道”來表示的,“道”原意為路,是人們以及動物行走和交通的物質(zhì)條件,被古人形象化后成 為表示宏觀的意思。由于“道”是對宏觀的形象化表述,就給今人帶來了一種神秘感。許多學者均知道中國哲學方法中“道”的重要性,卻總也無法弄清“道”的真正涵義,以至于將“道” 產(chǎn)生的原因歸向了所謂的原始宗教,然在古代中國是沒有這種原始宗教的,因為有了“道”,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地位,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宗教從未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原因。對“道”感到不好 理解、神秘莫測,是當今大多學者的共識,甚至有些學者在論述中國文化及哲學方法時,干脆對“道”避而不談,就更顯出他們對“道”的陌生和不理解了。有學者這樣說:“由于這個道是 非常抽象,非常生動,非常玄妙,非常奧秘的,加上它是中國原始宗教、神話的天命或天道觀念發(fā)展、演變來的,帶有神秘主義成份,因此是非常不好理解的?!薄咀?】可以看出,一方面此 學者對“道”有崇敬的心情,一方面未將“道”的真實內(nèi)涵弄清楚,似有一種不可言傳的苦衷,只好將“道”歸結(jié)為是由原始宗教發(fā)展、演變來的,這就帶有西方哲學方法模式的痕跡了。 如果我們將“道”改為宏觀再去理解“道”,理解諸子及其它古代專著,就會發(fā)現(xiàn),古人對“道”的認識實在是太完善了,證明了古人對哲學方法的指導作用是絕對重視的,并且,古人是時 時提醒人們遵照把握“道”的方法去認識事物、把握事物。這套哲學方法在7000~6000年前一形成,古人首先就把握了影響地球萬物的最大方面,即萬物的宏觀--陰陽五行。這是這套哲學方 法在形成初期,古人的一次最成功的應用。以陰陽五行來代表地球萬物的宏觀,是中國人的一個創(chuàng)舉,也是中國哲學方法的偉大之處, 從它形成后,中國人就一直以此指導方法進行著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立,并認識到宏觀是須臾不能離開的。以非常明確的哲學方法把握地球萬物的宏觀,是中華民族思維上的一次飛躍,是中華民族 從蒙昧時代進入到有哲學方法指導認識世界、創(chuàng)立文明的新時代。這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故說它是由原始宗教和神話的天命或天道觀念的發(fā)展演變來的,是不符合事實的,只是今人對“道 ”的不理解加以猜測的結(jié)論。因為從中國哲學方法看,要求人們了解事物認識事物要從宏觀上去把握,絕對是以人們生活的自然界為對象的,對事物宏觀的把握不可能在宗教及神話傳說等文 化層次中去實現(xiàn),而必須去把握這一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此事物的宏觀。 故說中國的“道”即哲學方法是由原始宗教發(fā)展而來是無根據(jù)的,況且中國古代根本沒有什麼原始宗教,中國人重視祭奠祖先,崇尚尊祖,這不應屬于宗教活動,而是人們對自己祖先尊敬懷 念的行為,是中國文化中孝的淵源,是與宗教無關的。認為中國古代存在原始宗教是用西方文明模式來套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和做法。這里也說明學習中國哲學方法的重要性,因為形象化方 法被古人無處不用,使得今人對古人許多以形象化方法論述的事物理解不了,就去從西方文明模式中尋找答案,用西方哲學方法和模式來闡述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哲學方法,它的直觀性、線 性認識事物的方法,是無法理解這種對宏觀的形象化表述的,結(jié)論是中國學術和中國哲學方法是神秘的,實際上是不理解中國學術和中國哲學方法內(nèi)涵。神秘的結(jié)論是他們不理解的托詞和遮 羞布,或者還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從今人對道的認識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從宏觀上把握事物,其原則是一定要從所要把握、認識的事物的最大方面去概括,做不到這一點,也就不能把 握到此事物的宏觀。說陰陽五行是地球萬物的宏觀,把握陰陽五行的方法和依據(jù)十分重要。 陰陽五行,是古人對把握到的地球萬物宏觀的形象化表述,由于今人對陰陽五行很陌生,對它褒貶不一。這種狀況,主要是中國哲學方法被今人遺忘造成的,尤其是古人對宏觀在表述上運用 的是一種具中國特色的形象化方法,給今人在認識上帶來了誤解。中國哲學方法中的這個形象化方法,是與《易經(jīng)》同時誕生,也是在《易經(jīng)》中得以集大成。為什么說古人首先運用整體觀 方法論把握到了地球萬物的宏觀,則是因為《易經(jīng)》起源于天文的結(jié)果。我們知道,《易經(jīng)》是中國古人經(jīng)過長期觀察天象及運用整體觀方法論,由對天文的觀測到對天體的變化與地球氣候 變化、日夜變化的關系中、由廿八宿與北斗七星的關系中、由其它行星對地球影響的關系中得來的。 由測日影,發(fā)現(xiàn)地球節(jié)氣和季節(jié)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由觀月,發(fā)現(xiàn)月亮的圓缺也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變化的,由四象與北斗七星的關系,發(fā)現(xiàn)北斗七星如同鐘表指針一樣將地球上的時間、季節(jié)變化全 都清楚的指示出來,……,在這么多自然現(xiàn)象中,尤其是在對日夜、季節(jié)的更替中,如果沒有整體觀方法論來作為指導方法,是難以從“千萬中獨握其一”的。 對日夜的更替,古人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是一種現(xiàn)象向另一種現(xiàn)象的轉(zhuǎn)換,而且是周而復始的,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陰陽變化,白天指陽,黑夜指陰,陰陽變化是漸進式的不停頓的進行的 。對陰陽,今人還可以理解,因為對白天黑夜變化的感受和認知比較簡單,對五行就難于理解了。五行實質(zhì)上是由四季而來,地球上日夜的更替在每一天內(nèi)進行著,積累到一定天數(shù),氣候會 由熱變涼由涼變寒,直接影響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人類的生存?!兑捉?jīng)》誕生于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屬于溫帶,四季分明,正好與地球公轉(zhuǎn)的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jié)氣相符合 ,四季的更替也是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著。從廿八宿與北斗七星的關系中,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在廿八宿分為四象后,在其中間的北斗七星成為了第五方,并且這個北斗七星起著一個核心作用,它 是時間與季節(jié)的指示針,而這個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是由于北斗七星正好位于地球自轉(zhuǎn)軸正對方向,北斗七星相對是不動的,它的“旋轉(zhuǎn)”其實是地球自轉(zhuǎn)的結(jié)果。四象分出后,北斗七星也以七數(shù) 與四象中每一象的星宿數(shù)相同,無疑這是一個平衡的五方系統(tǒng),故有“四象既分,五行以出”的古訓。日夜與四季是不可分的,二者的聯(lián)系是密切的,將日夜表示為陰陽,將五方表示為五行 ,二者合在一起即是陰陽五行的由來。 用現(xiàn)代觀念來看,五行也是存在的:地球上四季更替是怎樣實現(xiàn)的,這個常識大概人人都知道,它是由地球公轉(zhuǎn)實現(xiàn)的。地球公轉(zhuǎn)給地球帶來了四季的更替,那么這個五便是指地球本身,五 行中木、火、土、金、水,土為中為核心,在四季與地球關系中,由于是地球的公轉(zhuǎn)帶來了四季的更替,核心即是地球,五行中土就是指地球,木、火、金、水指的是春、夏、秋、冬。對日 夜,如果我們也以與地球的關系看,日夜更替是地球自轉(zhuǎn)帶來的,對陰陽古人雖然沒有再加一個地球的內(nèi)涵,但已將一給了出來,即一生二。 這樣,對陰陽五行就可以用現(xiàn)代語言與常識進行詮釋了:陰陽是由對地球自轉(zhuǎn)的認識的概括,是對地球自轉(zhuǎn)帶來的日夜更替的形象化表述;五行是由對地球公轉(zhuǎn)的認識的概括,是對地球公轉(zhuǎn)帶 來的四季更替的形象化表述。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陰陽五行是地球萬物的宏觀了,因為地球上的萬物均要隨地球一道旋轉(zhuǎn),一道去經(jīng)歷日夜與四季的更替,反之萬物也均具有陰陽五 行屬性。這個宏觀像一個更大的球籠罩在地球之外,地球上的萬物誰也無法脫離它而獨立存在。所以,一旦真正把握到了地球萬物的宏觀,或?qū)θ魏问挛镏灰盐樟怂暮暧^,它就可以經(jīng)久 不衰,因為宏觀是不會變的,宏觀是絕對真理。試問,古人在7000~6000年前把握到的地球萬物的宏觀--陰陽五行,在今日變化了沒有?回答是肯定的。有時今人對古代中國人把握和創(chuàng)立的許 多學科及哲學方法,客觀上沒有理解,卻總以古人肯定比今人簡單的推理來掩蓋自己的不懂和認定古代中國學術的落后和簡單,實質(zhì)上,他們不了解把握宏觀的意義,一旦把握了宏觀,它就 會長久地起作用。古人對此是有認識的,老子謂“道乃久”、“獨立而不改”,完全清楚和認識到宏觀是不會變的真理。 然,陰陽五行只是對地球上自然界現(xiàn)象的一種宏觀上的認識,但古人對宏觀并沒有局限在地球上。當《易經(jīng)》由《連山》向前發(fā)展到《歸藏》再到《周易》后,對這套把握宏觀的方法則被更 多地應用在對人類社會和形而上的考慮上。由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其中有一個質(zhì)的變化,雖然人類社會也屬于自然界,但是,自然界的生物中只有人類具有高度抽象思維的能力,人是萬物之 靈。故人類更高的活動應是對認識上的形而上的把握,這在人類社會中,就更顯得重要。 在諸子百家時期,這個問題成為諸子研究和論述的主要內(nèi)容,對把握這種形而上的宏觀,惠施論道:“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惫茏诱J為:“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 外,其小無內(nèi)?!薄咀?】這是對宏觀的更大的理解和認識,是地球萬物的宏觀--陰陽五行--之上的宏觀。對宇宙來說,它也有宏觀,從地球萬物的宏觀的根據(jù)看,它的宏觀應是旋轉(zhuǎn),陰陽五 行就是從地球的旋轉(zhuǎn)得來的,現(xiàn)代天文學也證明了人類能夠見到的天體,無一不在旋轉(zhuǎn),故說宇宙的宏觀是旋轉(zhuǎn)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 然而,宏觀也是分層次的,不同事物均有不同的宏觀。當然,地球萬物共同有一個最大的宏觀--陰陽五行,在它的包容之下,各個具體事物還有各自的宏觀,所以是分層次的?!吨芤??系辭傳 》中有:“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本褪侵v宏觀是分層次的?!洞蟮肋\行論》一書對此論道:“在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中,正如西方把上帝的觀念引向世俗化生活一樣,中國也把道 的觀念從一種關系引向另一種關系,從一個領域引向另一個領域,最后樸散于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了。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世有世道,國有國道,家有家道。大則宇宙觀、 價值觀及君臣、父子關系,小則油鹽柴米、生活瑣事,無器不道,無道不器?!薄咀?】分清了宏觀的層次后,就比較容易對具體事物的宏觀進行把握了。 古人對道(宏觀)的把握是十分明確和主動的,對道的論述也并不玄妙、奧秘,只是今人對道的理解陷入了西方哲學方法之中,囿于道字本身,而不懂形象化方法造成的。伏羲氏是運用把握宏 觀方法的第一人,他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把握到了陰陽五行這個地球萬物的宏觀;在古代的傳說中,也有這類的故事。例如,大禹治水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故事, 但在今天卻把它的主題給曲解了,只說大禹在治水期間,十三年經(jīng)過家門三次,一次也未回家的一心為公的行為,卻把其中的主題,把握宏觀被忽視和淡化了。其實這個故事的主題是,大禹 接受了其父鯀治水的教訓,經(jīng)過多年實踐總結(jié)和思考,終于把握了有關水的宏觀,“水曰潤下”即水往低處流,從此,他改變了前人修水利用堵的方法,而用疏導的方法解決了大洪水的災害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對任何事物的把握均要從宏觀上入手,才行的通;到了先秦諸子,則對把握宏觀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不但以中國哲學方法為指導創(chuàng)立了各自的學說,而且對 道(宏觀)的闡述上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把道看成一,是古人通用的法則,古人論道,以諸子為最,說明在先秦時代,人們對道的認識成為各家學說必須闡述的重要問題,道的核心以及哲學 方法對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指導作用,實際上已被諸子所認識,我們從他們的論述就可以看到這個共識。在今日,把道或一看成宏觀,就完全能夠懂得什麼是道了。 在《周易·系辭》中,對道的解釋和作用均有十分詳細的論述,如“易為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指的是易以天地變化為準即以宏觀為準,所以能包含天地的一切。把整體觀方法論的 作用講的十分清楚。“與天地相似,故不違”,還是指把握了天地的宏觀,再去行事就不會違背天地的規(guī)律,簡而言之即認識事物要順其自然?!爸芎跞f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意為用 整體觀方法論即以對萬物宏觀的認識去做任何事情均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而不會做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此段指的是宏觀可以包 容一切,天地、萬物、晝夜等,均是由神即天體旋轉(zhuǎn)帶來的,神是指北斗七星的旋轉(zhuǎn)規(guī)律,故沒有具體方位,因為宏觀是無法抓住和看見的,故無體?!吨芤住は缔o》中對把握宏觀的重要性 已論述的十分清楚??梢?,整體觀方法論就這樣被古人提煉出來,并越來越得到諸子的重視。 老子對道的認識是完善的,他對道解釋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見之無狀,無物之象”,已經(jīng)將宏觀的形而上意義說的非常清楚了。他對道還有許多論述,如“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對道的認識的一句名言,也是他完全認識了宏觀后才能如此論述的,從這句名言中可以看到,一、二、三、及萬物,均是在道的前提下或包容 下產(chǎn)生的,不是有了一就沒有了道,有了二就沒有了一,有了三就沒有了二 ,有了萬物就沒有了三,也告訴我們,在看待具體事物時,不要因為具體事物有它自己的宏觀而把它與萬物共有的 宏觀丟掉。從這段名言中,諸子及后人已把道生一與三生萬物中的道與一、三與萬物給等同起來,即一又指道,三又指萬物。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币鉃橐⒁獍盐盏阑蚝暧^,宏觀及道即是一,圣人是指會應用這套方法的人,他們均是以把握宏觀來指導自己行為的。抱一是指把握了宏觀;少 則得,多則惑是指宏觀是萬物的共性,共性只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nèi)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宏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币庵冈诎盐樟撕暧^即一后,就可以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有清楚的認識,觀天可以清楚透徹;察地可以靜守安 寧;掌握了北斗七星旋轉(zhuǎn)的規(guī)律,就會有預見未來的能力;掌握了五谷生長的規(guī)律,就會有好的收成;掌握了治理社會的方法,就會治理好天下。 老子對把握宏觀的重要性在此已經(jīng)講的再清楚不過了,他也將道用一來表示。由于宏觀是看不見模不著的,是屬于形而上的哲學范疇,老子用了形象化方法加以表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像?;匈忏辟猓渲杏形?。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币鉃榈朗强床灰姷模质谴嬖诘?,它包容了一切,只要你把握了它,你就會獲得成功。老子 對如何把握宏觀是清楚的,并已經(jīng)能十分自如地去用形象化進行表述。從他對道所做的論述就可以得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