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黑金部落:神秘的赫哲族中國黑金部落:神秘的赫哲族 一條魚,扒皮,去肉,十幾分鐘就搞定了,然后風干。一夜過后,魚皮已經(jīng)硬如鐵皮,若不小心,會劃破皮膚。 ![]() 赫哲族魚皮熊圖騰 中國黑金部落 ——神秘的赫哲族 在以無數(shù)星球為背景的蒼茫天穹之下,在白山黑水之間,生活著一個已有6000多年歷史的真正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現(xiàn)今不足5000人。他們是傳說中的魚皮部落,亦是清朝時被官方文獻稱為黑金(黑斤)的部落。他們的祖先曾以“[木若]矢石鏃”聞名于世。他們裂草以記事,役犬以供負載,專以漁獵為生……雖然他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然而伴隨《烏蘇里江》的淺吟低唱,他們依然是我們在傳承文明中,不被時間蒸餾的恒久傳奇。 對他們更多的了解意味著我們更深的喜愛和渴望:他們的圖騰到底是什么?他們是如何紀年的?他們在體質特征上與漢族人有何區(qū)別?這些謎能被揭開嗎? 圖騰之謎:魚與熊不可兼得 三江沃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赫哲漁鄉(xiāng),這片土地豐饒而神奇。 考古資料表明,赫哲族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黑龍江文物考古隊在密山縣新開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帶有濃厚漁業(yè)文化氣息的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上飾有美麗的圖案:象征著魚身上的魚鱗紋、千孔百洞的魚網(wǎng)紋、表現(xiàn)江河湖水蕩漾的水波紋、變形夸張的魚網(wǎng)菱形紋。骨器主要有魚鉤、魚叉、魚標等捕魚工具。另外,在不少赫哲人中流傳著“赫哲人是魚的后代”的神話,魚的生殖能力給赫哲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國早期的一些文獻中稱赫哲族為“魚皮部”或“魚皮韃子”,這一稱呼反映的是赫哲族人以魚皮為原料制作衣服(烏提庫)、靰鞡(溫塔)等,亦足見魚在赫哲人中的顯赫地位。 的確,魚作為一種文化滲透到了赫哲族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使很多人誤以為魚是赫哲族人的原始圖騰。事實上,赫哲族先人們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認為天地日月、星河山川、草木水火、風雷閃電等都由神來主宰,每種動物也都有神在主宰,因而崇拜威武兇猛的塔斯赫(虎)、瑪發(fā)克(熊)、雅日格(豹)等動物。據(jù)傳,尤姓崇拜的圖騰是瑪發(fā)克,傅姓崇拜的圖騰是塔斯赫。 赫哲族人對自己崇拜的圖騰,是不能隨意獵殺和食肉衣皮的。只有遇到危及生命卻又不能逃脫的險情時,才可將其殺死,然后跪拜祈禱,以求神能赦罪,并將其尸體掩埋。對于崇拜的圖騰,赫哲族人還會把其圖像繪制在樺樹皮上,卷好扎緊,放置在避雨和人不常去的北側屋檐下,代代相傳。 當然,也有人提出疑義,他們認為被食肉寢皮的魚也能同備受尊崇的圖騰聯(lián)系到一起,因為對于殺食圖騰的例子很多,譬如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的獵熊,澳洲土著人食自己的圖騰物種等。但是,不要忘了,正如前所述,即使是那些殺食圖騰的民族,其先人們在這過程中也是要經(jīng)過特定的、莊重的宗教儀式的——他們決不會隨意殺食圖騰。而赫哲人在捕魚、食魚的過程中卻沒有類似的儀式或言行。如果說在招待客人或婚喪嫁娶時食魚,不妨說是對客人、結婚者或死者的尊重。所以,赫哲人的魚是一種文化,但不是圖騰。 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民間畫 ![]() 查查你的姓氏在赫哲族語中的含義 現(xiàn)在赫哲族人的姓氏是從原氏族名的頭一個音轉變過來的。 姓氏 原姓氏 含義 尤 尤克熱 長炳大木勺 齊 奇楞 族姓 傅 傅特哈 旱柳樹 畢 畢拉達克 氏族名 何 畢拉達克 取自“畢拉”的音譯 吳 一說吳定克 河名 一說烏扎拉 地名 葛 葛直克勒 古氏族名 董 董抗 地名 盧 盧義如 古氏族名 陸 陸火如 古氏族名 胡 馬林卡 虎神 舒 舒穆魯 獨角龍 孫 孫木恩 獨角龍 黃 蘇陽 黃顏色 佟 佟溫克 銅 張 瞻仁大人 官名 趙 哈普都 改姓的結果 ![]() 赫哲人漁獵圖 時間是永恒懷抱的一顆星,是歲月無聲的契約,誰能破譯它的奧秘?也許,赫哲族的自制日歷也和他們曾經(jīng)使用過的魚皮衣、樺皮碗一樣,早已不被使用,甚至被逐漸遺忘。但在博物館的陳列中,它依然閃爍著赫哲族人獨到的智慧。 據(jù)記載:“赫哲不知歲月,問年則數(shù)食達巴哈魚幾次以對?!边_巴哈魚即大馬哈魚,學名鮭魚,為洄游性的魚。每當秋季來臨,成熟的大馬哈魚憑借它那特殊的感覺及靈敏的嗅覺器官,成群結隊地回游進入黑龍江,在歸途中不論遇到多猛的水勢都能沖過去,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赫哲族人根據(jù)大馬哈魚習性來紀年,這種方法頗具準確性。事實上,赫哲人非但懂得紀年,而且他們很早就會使用一種工具來精確地記月記日,這種工具就是赫哲族的日歷。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張敏杰副館長對赫哲族有過幾十年的深入研究,她說赫哲族的日歷可分為簡單和精制的兩種。 簡易的日歷是將木或竹削成較規(guī)則的30條或30片(也可用孢子的膝蓋骨),中間穿孔,用一條繩子穿起,把繩子兩端懸掛起來。用時先將全部條或片推向繩子的一端,過一天向另一端移動一塊,移完30塊就是過了30天,也即1個月。然后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 精制的日歷更加別致,也更具科學性。這種日歷是用樹枝揻成一個環(huán)形框,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長約45厘米左右(見照片)??騼冉Y兩道繩,串有12根木片或木條的為上道繩,下道繩串30根木片或木條,有的還把從左邊數(shù)的第一、十一、二十一根木片或木條分別做得較其余的長些??蛏喜恐写咕€兩側各10厘米處結一條松弛的繩子作為掛繩,框下端中垂線處系一短繩作為界繩。 據(jù)說,整個日歷做成圓或橢圓形是代表月亮。上列12片代表12個月,下列30片代表30天,其中較長的用以紀旬。使用時,在一年的開始,將木片全部推到界繩右側。首先將上邊繩子上的木片向左移動一塊,然后根據(jù)事先約定的大月小月看月光而定某月的開始。小月初三始得望見月亮,大月初二即能看見。因此小月看見月光時,在下邊繩子上撥3塊木片至界繩以左,撥1片記錄過去的1天,撥10片為1旬,撥至29片為止。大月時,看見月光時向左撥2片,撥完30片為1個月。這時把上邊繩子的1塊木片撥向界繩的左側,再將下邊繩子的木片全部推向界繩的右側,以備重新看到月光時,記錄新一月的日期。如上所述,日歷上界繩的左側記錄著1年中過去了幾月幾旬幾天,也就是這一天是這一年的某月某旬某日,望見繩子的左側即一目了然。其功能之健全與使用之便利甚至可與現(xiàn)今我們普遍應用的日歷相媲美。 ![]() 赫哲婦女射貂圖 “獵人遇難放樹杈, 小孩死后桂樹上?!?BR> 各種葬俗,無論是樹葬、獸葬、水葬、火葬、天葬,還是土葬,都有著獨特的民族印記。喪葬的習俗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原始思維,祖先崇拜和靈魂崇拜,是他們喪葬文化的歷史積淀。早年,赫哲族人死后,有樹葬的習俗。據(jù)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記載:“赫哲人以為人死是人的靈魂被妖魔鬼使所攝去,倘使請通神鬼的薩滿把靈魂找回來,人即能復活。他們最有名的《一新薩滿》故事,完全是敘述薩滿找魂還陽的神話?!?BR> 過去赫哲人上山打獵死在山中時,其余的獵人會砍一段大樹干,先將它剖開,挖成槽形,將尸體放進其中,上面覆蓋另一半,然后用樹皮扎住,掛在樹上。后來利用鄰近的四棵樹,上面架上兩棵樹干,在上面再擱樹枝鋪成一樹臺,離地約3米,將放尸體的槽形棺木抬到樹臺上。等過兩三年尸體腐化后,死者的家屬進山揀骨,放進鹿皮口袋中,背回村里再重新安葬。小孩死后,赫哲人用樺樹皮包扎尸體,放在樹杈上。他們認為孩子的靈魂小,埋在地下怕靈魂出不來,影響生育。這種樹葬習俗,是亞洲北部一些游獵民族通常采用的喪葬形式,也是中國東北地區(qū)地處山林、面向江河的漁獵民族一種特殊風俗類型 ![]() 大馬哈魚 皮紋學下的秘密 赫哲族人與漢族人在體質特征上有何區(qū)別?現(xiàn)代皮紋學為你揭示其中的奧秘和答案—— 皮紋學是研究人類的指紋、掌紋和足紋為主的皮膚紋理結構、發(fā)育、遺傳和群體分布及其應用的科學。通過對不同民族皮紋的研究,特別是多少數(shù)民族掌指紋特征的研究,不僅能為人類學、遺傳學和臨床醫(yī)學提供皮紋正常參數(shù),而且對探討少數(shù)民族的起源、遷徙和識別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起著特別的作用。 公安部第二研究所法醫(yī)研究室曾對166名健康赫哲族人的掌指紋進行了采樣研究。此次采樣對象是,所有拓下掌指紋的赫哲族男女家庭三代均為赫哲族(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排除已知有親緣關系的個體,共得到166名個體的掌指紋。其中,男性86名,女性80名。采樣對象年齡范圍為7~68歲。最后,將其中52個掌指紋特征輸入計算機,將赫哲族人的掌指紋特征與漢族人的掌指紋特征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赫哲族的掌指紋特征是與漢族相似的,并且有自己的特征;雙手同名指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非同名指,單手相鄰指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相隔指。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關掌指紋特征的研究中,指紋的重要性大于掌紋。因為掌褶主要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變化較明顯,故在醫(yī)學上應用較多。根據(jù)日本學者木材邦彥的報告,各型掌褶在種群內和種群間變化均很大,用于鑒別種群間親緣關系,似乎意義不大。 掌褶是由于掌部皮膚附著深層的皮下結構而形成的。掌褶通常分為五種類型:正常型、猿型、悉尼型過渡I型、過渡II型。赫哲族男女各型掌褶的發(fā)生率如下表。 正常 猿型 悉尼型 過渡I型 過渡II型 赫哲族 85.54 3.92 0.30 9.94 0.30 漢族 89.84 4.28 0.16 5.56 0.16 赫哲族各型掌褶的發(fā)生率與漢族相似。 另外,根據(jù)佳木斯醫(yī)學院解剖教研室對當?shù)?10名赫哲族居民(男52人,女58人,年齡20~60歲)的體質特征進行測量的數(shù)據(jù)表明,赫哲族居民體質特征是:眼裂較窄,方向多數(shù)上斜型,眼睛內角多數(shù)有蒙古褶。鼻梁較直,鼻基底面和鼻尖的方向多數(shù)水平向前。上唇皮膚部高度(人中高度)中等。發(fā)形直,發(fā)旋單旋者多,多數(shù)為順時針方向。從測量數(shù)字來看,絕大多數(shù)人的頭形是短而很寬,并且頭高值很大,整個頭形顯得圓而高。面部較低而寬,鼻子多數(shù)為中鼻型偏狹鼻型。從體部特征看,身材中等偏高。根據(jù)體部主要部位尺寸與身高之比來判斷,赫哲族人的體型基本上屬中間型(既不狹長也不寬短)。總的來說,赫哲族人具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征。 ![]() 魚皮衣 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他們具備了獨特的技能,他們做衣服的原料竟然是我們餐桌的佳肴——魚,于是他們有了魚皮部落的別稱。魚皮是如何變成人們身上擋風御寒的衣裙褲襪的?傳說中的魚皮部落是否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呢? ![]() 制魚皮衣的木軋 魚皮制衣的傳人 文/霍明 為了拍攝《中國記憶》特別節(jié)目《穿在身上的魚皮》,2006年8月我們一行3人初次到了街津口。到這里,第一個感覺就是涼爽,8月末的北京還熱得沒處躲沒處藏,可是這里已經(jīng)有了秋意,尤其到了晚上,睡覺要蓋被子了。來之前,很難想象,魚皮怎么能夠做衣服穿,因為我對魚皮的認識幾乎都是建立在各色菜肴上,涼拌魚皮,魚雜鍋仔,想起來會口中生津,但是怎么也想不出穿在身上是個什么樣子。 街津口會做魚皮衣的藝人有好幾個,我采訪的是一位叫尤文鳳的中年婦女。說是藝人,其實在幾年前尤文鳳還是個漁民。她說,這兩年自己歲數(shù)大了,出不了海捕魚了,而如今做魚皮衣是個不錯的營生,于是就專職做這個了。魚皮衣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jīng)沒有人穿了,曾經(jīng)一度,制作魚皮衣的技藝都快失傳了。幸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有博物館來這里收購館藏魚皮衣,這才挽救了這項技藝。 如今,一套魚皮衣可以賣到6000元。像尤文鳳這樣的藝人,一年能賣出個兩三套,收入就比打魚保險多了,而且不會風吹日曬那么辛苦。 我們沒有6000元的經(jīng)費來購買一套魚皮衣,但是又想看到制作工序的過程,于是就想去買些魚來讓尤文鳳加工。沒想到這里的魚貴得出奇,鰱魚9元一斤,鳙魚10來元一斤,鯉魚40多元一斤,都快趕上陽澄湖大閘蟹了。最后我們只買了一條7斤多重的鰱魚,畢竟制作一條魚還是一百條魚,在工序上是沒有差別的。 自始至終,我都看著尤文鳳如何加工魚皮。一條魚,扒皮,去肉,十幾分鐘就搞定了,然后風干。一夜過后,魚皮已經(jīng)硬如鐵皮,若不小心,會劃破皮膚。第二天,再用玉米面除油,木鍘刀壓軋,最后揉搓去鱗。經(jīng)過這一切處理后的魚皮,好像絲絨一樣柔軟,最不可思議的是它的韌性,雖然我的飲食經(jīng)驗已經(jīng)告訴我,魚皮有嚼頭,筋道,但是處理好的魚皮簡直就是塊牛皮,想把它撕扯成兩半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材質,做成衣服,足以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了。 試穿了一把做好的全套魚皮衣,魚腥味還是挺大的,難保在臟亂的地方不會招蒼蠅,而且比較悶,因為透氣性不是很好。魚皮衣看著漂亮,天然的黑白灰三色紋路讓衣服顯得非常醒目,但是實用性上確實勉強。畢竟,魚皮衣是赫哲人生活資料還不豐富時的產(chǎn)物,那時候,人家還沒有棉麻。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街津口的生魚,太好吃了。主要是魚好,新鮮,不用放作料。雖然當?shù)厝司孢^我,說有的人吃生魚得了肝吸蟲,但我還是經(jīng)不起誘惑,大吃了好幾頓。聽說喝白酒能預防肝吸蟲,不會喝酒的我為了美味生魚,每次都會強灌幾杯,頗有幾分舍命食河豚的悲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