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皮衣,“魚兒離不開水”
|
![]() 幾十年沒人穿,也就沒人做、沒人學,赫哲人用魚皮做衣服的手藝險些失傳。幸而好東西總有人守護。如今赫哲族聚居地游客漸多,紀念品好賣,越來越多族人學起了魚皮制作…… 魚皮衣,“魚兒離不開水” 本報駐京記者 江勝信 在“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成果大展”的展廳里,許多民族服飾和刺繡織錦用隔離欄護著,不讓人湊得太近;而出自赫哲人之手的魚皮衣,卻任由觀眾零距離接觸,據(jù)說它“觸摸不變色、撕扯不變形”。貼近了才能看真切:這套用魚皮制作的女裝,灰白鱗紋宛若水墨畫,軟糯材質(zhì)堪比天鵝絨,圖騰紋飾暗藏著遠古訊息,立體裁剪巧合了現(xiàn)代審美……自然造化加上藝人慧心巧手的點化,真是奇妙。 如此妙物,竟險些消亡。站在作品旁邊,頭戴魚皮帽,身著魚皮衣、魚皮裙,腳穿魚皮靴的尤文鳳向記者說起這種奇妙手藝的“復活”故事。
“打不到魚了,你回去吧” 尤文鳳今年整60歲,她一指魚皮靴上一塊“鹿頭魚尾”的貼飾:“這是我們民族的圖騰,鹿頭代表狩獵,魚尾代表捕魚,赫哲族先民靠著漁獵繁衍生息,就像那個順口溜說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FONT> 赫哲人自商周起就世代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與世隔絕,“田漁而食,因衣其皮”,自給自足。樹葉、草稈、羽毛、獸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魚皮則是老天爺專門給赫哲人的恩賜。清道光年間,傳教士布魯尼埃曾來到這個“魚皮部落”,族人們的裝束讓他大開眼界:“用魚皮做的服飾很結(jié)實。穿著魚皮靴趟過溪流或踏雪而行,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樣,它擋住了寒氣和潮濕。” 尤文鳳兒時,每家每戶都有魚皮衣。那時魚也多,夏天一群小孩在淺灘上嬉鬧,常常有魚游過來啄他們的腳丫子。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族人紛紛改行務農(nóng)或經(jīng)商,漁獵生活漸漸褪色成了模糊的概念?!按蠡飪憾假I棉布做衣服了,又省事又時髦,誰還稀罕工序復雜、制作費力的魚皮衣?”魚皮衣沒人穿,也就沒人做,更沒人去學著做。 1999年冬,北京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楊源來到赫哲族聚居的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幾年前,她偶然收藏到了一件魚皮衣,大為驚訝:“又腥又粘的魚皮怎么能做成柔韌絲滑的魚皮衣?”在圖書館里找不到答案,楊源就跑來街津口試圖解開這個謎。 幸運的是,她找到了當時極少幾位還會制作魚皮衣之一的尤翠玉老人。但冬天江面冰封著,找不到足夠的魚。楊源就和老人約定,來年夏天再到街津口,那時老人提前預備好足夠的魚皮,為她制作一整套魚皮衣。 2000年夏天,楊源如約而至,但尤翠玉見到她就說:“你來干啥呢?根本就打不到魚了,你回去吧?!?/FONT> 楊源不甘心,雇老漁民出江,結(jié)果仍是一無所獲。曾經(jīng)慷慨地任由赫哲人“瓢舀魚”的江河,在柴油船的噪聲中,在網(wǎng)眼越來越小的漁網(wǎng)下,已經(jīng)接近衰竭。楊源還是不甘心,轉(zhuǎn)而從魚販子手里高價收購大馬哈魚。 尤翠玉被她的誠心打動,支撐起老邁之軀,前后忙活了一個多月,終于制成一套魚皮衣。老人把魚皮衣和制作工具一齊交到楊源手里:“今后我不可能再做了……” 2006年,老人去世。她的身影就此只閃動在楊源拍攝的影像資料中,她制作魚皮衣的手藝,難道也就此僅存于記憶中了?
50條大魚,一套魚皮衣 還是幸運。當尤翠玉老人將魚皮衣制作工具交給楊源的時候,她已將真正的寶貝——制作技藝傳給了女兒尤文鳳。 “這門手藝可是俺們家祖?zhèn)飨聛淼模夷棠虃鹘o我媽,我媽傳給我,我又傳給了我的3個兒媳婦和12歲的小孫女?!庇任镍P從15歲起就跟母親學做魚皮衣,打下了童子功。雖然幾十年間已經(jīng)沒人穿它,但博物館有時還找她家訂做,“這說明魚皮衣是有價值的,手藝不能丟了?!?/FONT> 尤文鳳把族人家中的制作工具一件件收集過來。平時家里買魚,總挑大的,做魚前先把魚皮生剝下來,處理好留著備用,“要是博物館又來訂做,就不用臨時買許多魚。做一套魚皮衣,大致需要50條大魚的皮,大馬哈魚也行、鯉魚也行、胖頭也行,每條都得是十幾斤重的。” “這活兒可累人了?!彼钸吨骸笆炱?、裁剪、縫制和裝飾,加起來總要50多天,光熟皮就得20多天。這是個技術(shù)活,更是體力活?!?/FONT> 尤文鳳說的“熟皮”,是魚皮衣制作的關(guān)鍵步驟:先把鮮魚魚皮上的魚肉剔除干凈,貼在門板上風干;然后一層魚皮、一層玉米面摞起,把這樣摞好的十來張魚皮用袋子包住,放進槽形木砧,用無刃的木鍘使勁捶打;捶打一次,翻轉(zhuǎn)一次,讓魚皮的表面纖維松動,互相牽制,變得強韌。千錘萬打才能將魚皮“熟”透,變得像布一樣柔軟服帖。在“熟皮”過程中,玉米面的作用一是吸油去腥,二是這些細微顆粒有助于清除魚鱗并加快魚皮纖維化。 尤文鳳制作魚皮衣,完全承襲赫哲族古老技藝,2006年,她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赫哲族魚皮衣制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如今的街津口已經(jīng)不再封閉,這兒是人口僅4000多的赫哲族的聚居地,旅游業(yè)方興未艾,政府也十分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專門建了赫哲族文化村。越來越多的游客了解了赫哲族特有的魚皮工藝,爭相購買魚皮制品。當然,因為魚皮衣的成本和售價都較高,游客更青睞魚皮掛件、魚皮畫、魚皮圖騰臉譜等小工藝品,有些工藝品還融合了漢民族的民俗文化,如“連年有余”、“送?!濒~皮香囊;也開發(fā)了不少實用物件,包括魚皮腰帶等等。 現(xiàn)在,一幅魚皮畫能賣到200元左右,古老手藝能“創(chuàng)富”,越來越多的赫哲族人開始學著重操舊業(yè)。尤文鳳掐指算了算:“最難做的魚皮衣,眼下也有七八個人會做了。魚皮衣‘復活’,說明了赫哲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FONT> 這種文化,娓娓講述著赫哲族先民對自然既敬畏、順應,又改造、征服的相處之道,蘊含著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 (本報北京2月16日專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