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必須要有孝心 ——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之一
我們從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 一個年僅三歲的小孩兒,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著癱瘓在床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把父母做好溫在鍋里的飯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邊。他為父母分憂,學會了做很多事情。 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兒,母親病臥在床多年。小女孩兒承擔起了全部家務,每天買菜、做飯、收拾房間,為母親擦洗身體。家里生活十分困難,她養(yǎng)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她每天按時到校上課,勤奮苦讀,還擔任學生干部,成為三好生,被評為十佳少年。 看著這樣的報導,面對這樣有孝心的孩子,許多為人父母者熱淚盈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當數(shù)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有些獨生子女家庭里,誰孝敬誰甚至出現(xiàn)了顛倒的現(xiàn)象,難怪有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孝子,孝子,孝敬兒子。” 盡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盡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面的內(nèi)容。據(jù)調(diào)查,許多家長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就相當滿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guān)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自學自愿,而且形成習慣。 孝心,作為傳統(tǒng)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有人調(diào)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間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祖輩,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guān)心,互相寬容,呈現(xiàn)一種和樂融融的氣氛,對每個人的身心發(fā)展都是有利的。 孩子真正培養(yǎng)起孝心,對他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guān)心照顧父母、協(xié)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xiàn)在言行上。 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第一是要明理。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讓孩子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明理,多給孩子講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去理解。 第二是給機會。這一點非常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過實踐去培養(yǎng)。平時,孩子應分擔家里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遇有為難的事情,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并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會在孩子身上扎根。 第三是父母要做出好樣子。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騙不了孩子的。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第四是父母要在關(guān)心孩子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孝心是充滿愛心的倫理行為,應該重視以情育情。當然,家長的關(guān)心、愛心要適度、適時。 孝心是從封建時代傳下來的,舊時代講孝心有一些糟粕內(nèi)容,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是應該批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