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月華白 |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wǎng) 錄入: 管理員 上傳時間:2007-10-15 點擊次數(shù): 411 |
如果純以生命的角度看,人應(yīng)該如何生活更為合理?可能我們從寒山一生的行止中會得到些啟發(fā)。 一個僧人,一個隱士,一個詩人,一個高潔的人,一個苦口婆心的勸世者……我們把這些特征匯集在一起,基本上可以斷定這就是寒山。 人們不知道他生于何地,是什么地方的人。大唐貞觀年間,人們在享受時代的繁華時,寒山就住在天臺山的巖穴里。我們可以想象,那時不會有很多人去看他,不像現(xiàn)在,如果某隱士被人得知,人們會蜂擁而至!他在有生之年應(yīng)該是寂寞的,絕不會想到他的名字在今天是如此熱鬧。他的好朋友似乎也只有國清寺的拾得。他平時就是一個貧士的樣子,形容枯悴,有時穿一身樹皮,別人打他、罵他,他都是大笑著飄然而去。他在山巖、村莊的墻頭寫下許多抒情和勸世的詩篇,這種自在豁達的生活真讓人欣慕不已。這樣的人果不是菩薩又是誰? 在寒山莫名其妙地去逝以后(隱于山穴而穴自閉).我們得感謝一個叫道翹的僧人:是他。可能出于對這一神秘人物的好奇,收集整理了寒山散在各處的作品一一寒山真是一位灑脫的作家,這一點與當(dāng)今的網(wǎng)絡(luò)寫手如此相似一一共300余首,這些詩有三種:勸世、抒情、禪悅。 寒山詩與后來的禪詩并不一樣。他的詩少有禪機而多詠禪境。在禪宗史上,寒山也不入圍。中國禪宗的傳承與寒山似乎沒有任何關(guān)系,盡管豐干和尚說他就是文殊。寒山詩的魅力不在于禪機,而在于那種清遠自在的境界和真誠的勸世警句,因此為歷史上眾多文人所喜愛。一般而言,佛教徒更喜歡他的勸世詩,通俗上口。 當(dāng)然,事情也有一點例外,那就是到了清代,熱愛佛教的皇帝雍正作《御選語錄》,列《寒山拾得詩》一卷。平時,我們談到寒山詩,主要還是指《全唐詩》中收錄的內(nèi)容。有些自命不凡的人不喜歡寒山詩,覺得他的詩是打油詩,沒有“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那樣動人,也沒有顧炎武那樣無休地用典。但是,寒山詩是如此充滿智慧,以致于我們真想做到和領(lǐng)會其中的意境是如此不易。 “自古諸哲人,不見有長存;生而還復(fù)死,盡變作灰塵?!闭f實在的,我最早讀寒山詩時,真不知道為什么憑這樣的詩句也能留名千古?但當(dāng)我步人中年,想想這一生的際遇,回憶從前的種種夢想,再看這樣的詩,內(nèi)心真是充滿無限感慨,深為寒山的深情厚意所感動。當(dāng)我們年少時,渴望權(quán)勢與成功,及長,又渴望發(fā)財與名望,再及長,我們希望成為他人的導(dǎo)師——即使沒有文化仍然好為人師。甚至在寒山看來,做哲人是人生最大的貪圖。所以他一生棲息在山林,如同佛陀所教導(dǎo)的那樣, “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當(dāng)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再讀寒山的“生而還復(fù)死,盡變作灰塵”,認真想想,人生竟然真的如此。天哪,這是多么容易知道而又多么不愿承認的道理啊!一個人如果真的明了最后這句話,他的人生是多么自在,多么有意義! 又如“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這有幾個人能做到?要知道,寒山是一個懂得感嘆自己淹留三十年的人!有的人二天不去泡吧,就會象生病一樣;兩個月不吃眾生肉,就會覺得非常痛苦;半年不罵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像外星人。是否有人想過,一個智者,一個詩人,在風(fēng)雨歲月里住在山洞都做些什么?大家只看寒山的詩句之美,也應(yīng)想到,那里也有他幾十年修行的智慧?!叭瞬恢粦C”,這是至美之境啊。 那些“彼此莫相啖,蓮花生佛湯”、“布施生生富,慳貪世世貧”等勸世真言,更是有著無限的真實功用。 如果把寒山詩列為禪詩,理由自然也是極為充分的。他有過關(guān)于禪意禪境的特別開示: “余家有一窟,窟中無一特;凈潔空堂堂,光華明日日。蔬食養(yǎng)微軀,布裘遮幻質(zhì);任你千圣現(xiàn),我有天真佛。”天真佛,也是后來禪宗經(jīng)常使用的詞。 當(dāng)然,流傳更多的是那些抒發(fā)一個悟道者情感的詩篇——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吾心似秋月,碧潭深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一個修道者的喜悅溢滿大千。那句“觀空境愈寂”,如此直接了當(dāng),讓人覺得后世禪宗的公案倒顯得麻煩!當(dāng)我們習(xí)慣了妄想和繁華時,我們忽視了寒山詩純樸中的巨大力量。但它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而消失,它仍然——也會長遠存在。 對于寒山詩,我們沒法解釋,它的智慧太直接了,天衣無縫,沒有我們下口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