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國籍 | 生卒年月 | 年齡 | 主要思想 |
1. 近代西方科學的出現(xiàn)與現(xiàn)代西方科學哲學之濫觴(從1500年到1800年,歷時達300年之久的西方近代科學革命。) |
勒內(nèi)?笛卡兒 | 法 | 1595—1650 | 55 | |
牛頓 | | 1662—1727 | 65 | |
弗雷斯 | 德 | 1773—1843 | 70 | 德國科學哲學的先驅 |
赫歇爾 | 英 | 1792—1871 | 79 | 科學發(fā)現(xiàn)理論的先驅 |
惠威爾 | 英 | 1794—1866 | 72 | |
約翰?彌爾 | 英 | 1806—1873 | 67 | |
孔德 | 法 | 1798—1875 | 77 | 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源頭 |
赫爾姆霍茨 | 德 | 1821—1894 | 73 | “回到康德去” |
2. 經(jīng)典科學的危機與現(xiàn)代西方科學哲學的興起(科學家的思想成果) |
馬赫 | 奧地利 | 1838—1916 | 78 | 經(jīng)驗批判主義,關于科學的哲學 |
彭加勒 | 法 | 1854—1912 | 58 | 約定主義 |
赫茲 | 德 | 1857—1894 | 37 | 科學解釋學的先驅 |
普朗克 | 德 | 1858—1947 | 89 | 挑戰(zhàn)馬赫,哲學與宗教 |
希爾伯特 | 德 | 1862—1943 | 81 | 新康德主義的數(shù)學家,“嚴格的必然是簡單的” |
愛因斯坦 | 德 | 1879—1955 | 76 | |
坎貝爾 | 英 | 1880—1949 | 69 | 假說與詞典 |
玻爾 | 丹麥 | 1885—1962 | 77 | 互補、對應 |
薛定諤 | 奧地利 | 1887—1961 | 74 | 信仰吠檀多 |
海森堡 | 德 | 1901—1976 | 75 | |
3. 西方科學史研究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 |
恩格斯 | 德 | 1820—1895 | | 被忽視的科學現(xiàn)象史家 |
梅耶森 | 法 | 1859—1933 | | |
杜昂 | 法 | 1861—1916 | | 科學史研究的開山大師 |
卡西爾 | 德、波蘭 | 1874—1945 | | 新康德主義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 |
薩頓 | 比利時 | 1884—1956 | | 英美科學史學科和研究的奠基人 |
巴什拉 | 法 | 1884—1962 | | 斷裂、辯證與詩意的科學史觀 |
柯瓦雷 | 法、俄 | 1892—1964 | | 現(xiàn)象學科學思想史研究的奠基人 |
弗萊克 | 波蘭 | 1896—1961 | | 思維集體的思維樣式 |
4. 19世紀以來數(shù)理邏輯的發(fā)展 |
布爾 | 英 | 1815—1864 | | 代數(shù)形式的思維法則 |
弗雷格 | 德 | 1848—1925 | | 哲學的形式主義再造運動 |
懷特海 | 英 | 1861—1947 | | 過程、有機、捉住的科學哲學 |
羅素 | | 1872—1970 | | 分析科學哲學的開端 |
摩爾 | | 1873—1958 | | |
石里克 | 德 | 1882—1936 | | 維也納學派 |
維特根斯坦 | 奧地利 | 1889—1951 | | 邏輯原子主義的存在論 |
卡爾納普 | 德 | 1891—1970 | | |
克拉夫特 | | 1900—1975 | | |
5. 結構主義思潮與結構、系統(tǒng)的科學哲學 |
黑格爾 | 德 | 1770—1831 | | 其系統(tǒng)思想 |
韋特海默 | 德 | 1880—1943 | | 1912年,德國,整體主義的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
柯勒 | 德 | 1887—1967 | |
考夫卡 | 德 | 1886—1941 | |
維納 | 美 | 1894—1964 | | 控制論,希臘酒神精神的造物 |
皮亞杰 | 瑞士 | 1896—1980 | | 科學哲學的微觀認識論 |
貝塔朗菲 | | 1901—1972 | | 一般系統(tǒng)論,來自生命研究的科學哲學 |
普利高津 | 比利時、俄 | 1917—2004 | | 耗散結構,遠離平衡態(tài)的系統(tǒng) |
哈肯 | 德 | 1927— | | 相變與協(xié)同的系統(tǒng)理論 |
布萊克威爾 | 美 | | | 中流論,美國的結構主義 |
6. 邏輯實證主義的衰落與整體主義的出現(xiàn) |
波普爾 | 奧地利 | 1902—1994 | | 反歸納主義的批判理性主義 |
亨普爾 | 德 | 1905—1997 | | 結束邏輯實證主義的分析經(jīng)驗主義 |
哥德爾 | | 1906—1978 | | 不完全性定理中的柏拉圖主義者 |
奎因 | 美 | 1908— | | 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的開端 |
7. 實用主義的科學哲學思潮與游戲理論 |
皮爾士 | 美 | 1839—1914 | | 實用主義,科學時代的美國哲學 |
詹姆斯 | 美 | 1842—1910 | |
杜威 | 美 | 1859—1952 | |
布里奇曼 | | 1882—1961 | | 操作主義,我們永遠也不能與我們自己分開 |
維特根斯坦 | | | | 游戲與家族相似 |
8. 歷史學派的挑戰(zhàn)與科學歷史的結構 |
巴什拉 | | | | 應用理性主義,關于科學認識的現(xiàn)象學 |
波蘭尼 | 匈牙利 | 1891—1976 | | 意會的知識,與個體的知識 |
岡圭朗 | 法 | 1904—1996 | | 挑戰(zhàn)“常態(tài)”, |
庫恩 | 美 | 1922—1966 | | 科學革命的結構,不可通約 |
拉卡托斯 | 匈牙利 | 1922—1974 | |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
圖爾敏 | 英 | 1922— | | 科學概念的進化論,世界觀分析 |
漢森 | | 1924—1967 | | 理論負荷、觀察滲透理論 |
費耶阿本德 | 奧地利 | 1924—1994 | | 科學的無政府主義認識論 |
海絲 | 英 | 1924— | | 宗教、類比、模型與隱喻的科學哲學 |
麥克斯韋爾 | | | | 總藍圖到概念框架 |
9. 伊利諾伊的方向 |
雅克?莫諾 | 法 | 1910—1976 | | 突變的偶然性 |
邦格 | 加拿大 | 1919— | | 直覺與科學 |
希拉里?普特南 | 美 | 1926— | | |
瓦托夫斯基 | 美 | 1928— | | 歷史認識論 |
勞丹 | 美 | 1941— | | 科學研究傳統(tǒng) |
范?弗拉森 | 美 | 1943— | | 科學構造的思像 |
沙皮爾 | | | | 信息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