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認知:為何你的痛苦多 當我們遇到令人高興的事情時,我們就高興;當我們遇到以令人痛苦的事情時,我們就痛苦。如此看來, 所遇到的事情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這仿佛極為自然。 但是,同樣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最常見的情緒反應的強度不同,同樣的事,不同的人高興的程度不同,痛苦的程度不同,同樣的事,有人高興,有人氣憤,那么倘若說所遇到的事情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為什么人和人之間會有不同呢? 一個大學生在“六一”這天收到一位同學寄來的禮物, 我想多數(shù)同學會挺高興,越想越覺得有趣。 但也有可能會忿忿然:“他罵我幼稚!”可見,所遇到的事情本身并不決定我們的情緒,直接決定我們情緒反應的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 一個女青年聽到有人說好“很性感”,若在幾十年前她當會很氣憤, 而在今天則多會暗自高興,原因在于前者認為這是污辱,而后者認為 這是贊美。 看到一個人由于丟了200元錢而哭得死去活來,多數(shù)人會想:“倘若是我,也會這樣嗎?”然后自我回答說:“不,我不會把200元錢看得如此重?!边@就是態(tài)度的不同導致情緒反應的程度也就不同??赡苓€有人根本就不覺得丟掉200元錢是一回事,譬如一位動輒給幾百元小費的百萬富翁。 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痛苦難過一陣子是很正常的, 但不能情緒反應強度過大或持續(xù)時間過長, 否則就說明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有錯誤。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經(jīng)常碰到因失戀而不能自拔的男女,在痛苦的背后總可以找到錯誤信念的根源。 常見的是“我失去了他(她),我真無能”和“他(她)是我唯一的愛, 以后我再也不會愛上別人了”。世界上的男男女女如此多。 一個人不愛你怎么不能說明你無能呢? 你到底有什么證據(jù)斷定以后就不會愛上別的人呢?人倘能找出導致自己痛苦的錯誤根源,并能真正認識它, 那么就可以減輕或消除許多痛苦。 一個人生活中的歡樂少, 則說明這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較別人低。形象地說,你活十幾年不如別人活十年, 人的一生是由具體的許多事組成的的,從所遇到的某件事上講, 情緒反應取決于對這件事的認知和態(tài)度,對某個人來講, 痛苦和歡樂的比例則根源于他經(jīng)常運用的認知方式。你的痛苦多歡樂少, 那是因為你的習慣認知中非理性成份太多的緣故。 人的不合理認知方式可歸結(jié)為三類。 其一是“絕對化的要求”?!斑@事我必須成功”, 成功有很多條件,你怎么能對自己提這樣絕對的要求呢? 你可以要求自己“努力把這事做成功”, 只有法西斯才會提“必須怎樣”這樣絕對的要求。常常有人悲憤交加:“你們怎么能這樣對待我呢? ”那么你有什么權(quán)力要求別人怎樣對你呢? 對己對人有這種絕對要求的傾向,勢必經(jīng)常陷入痛苦,要接受自己和別人都會犯錯誤這一現(xiàn)實。 其二是“過分概括化”。一旦失敗就認為自己“真沒用”, 一遇挫折就覺得“全完了”,顯然這是一種邏輯錯誤。 無論對 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不能以一兩件事來評價整個人,尤其是整個 人的價值。丈夫不喜歡洗碗,那說明他是個懶人, 一個懶人能干成什么事呢?那么丈夫是個無用的人。 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往往更為合理。 其三是“糟糕透頂”。一遇到不期望發(fā)生的事, 就認為這必定是非??膳?,非常不幸,糟糕透頂?shù)模?nbsp;而不管事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這是一種無端的悲劇化傾向。顯然, 這種非理性的認知必然會導致更多更深的痛苦。 當你面對痛苦時,不妨分析一下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分析一下自己的認知中的非理性成份, 這樣既可以減輕或解除當前的痛苦,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使以后的生活更多一些歡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