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禪說莊子

 昵稱3292220 2012-04-13

禪說莊子
目錄
  引言:《齊物論》是解莊的鑰匙 1
  第一部分 2
  一、虎行似病,鷹立似睡 2
  二、進(jìn)入無我的境界 3
  三、老天的音樂與大地的呼吸 4
  四、莊子對大自然的觀察 5
  五、我們都是大道演奏的樂器 7
  六、是誰主宰了這一切 7
  第二部分 8
  一、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取舍 8
  二、莊子就像個心理學(xué)家 10
  三、最高的斗爭藝術(shù) 11
  四、在生命的倒計時狀態(tài)中 12
  五、越是聰明煩惱越多 13
  六、嘗嘗無中生有的味道 14
  七、不可說,不可說 15
  八、拿我們的身體說事 16
  九、莊子的勸世文 17
  十、人生能有不昧者乎 19
  第三部分 20
  一、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20
  二、到底明白不明白 22
  三、語言好比川戲的變臉 23
  四、聽蛋殼里的小雞崽說話 24
  五、真?zhèn)问欠堑挠蓙?nbsp;25
  六、真理到底存不存在 27
  七、逃不出莊子貼的標(biāo)簽 27
  八、鏡子里的玄機 28
  第四部分 29
  一、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29
  二、莊子與中觀 31
  三、世間哪里無是非 32
  四、莊子的不二法門 34
  第五部分 35
  一、莊子筆下的人間社會 35
  二、輕用其國的后果 36
  三、先自度而后度眾生 37
  四、老莊哲學(xué)的根本原則 38
  五、以他人之惡顯自己之美 39
  六、仁義之道的困境 40
  七、古往今來的這些事 41
  八、圣人也難過的關(guān)口 42
  第六部分 42
  一、端而虛,勉而一 42
  二、委曲求全的功夫 44
  三、此齋非彼齋 45
  四、全篇的重中之重 46
  五、與人交往,與天交往 47
  六、這才是心齋的大用 48
  七、萬物順化于我心 49
  第七部分 50
  一、春秋末年的國際關(guān)系 50
  二、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1
  三、莊子的心理學(xué) 52
  四、古時候的飲冰者 53
  五、普天之下有兩條大戒 54
  六、哪些原則犯不得 55
  七、事親、事君與自事其心 56
  八、菜市場上的哲學(xué)思考 57
  九、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58
  第八部分 59
  一、溢美與溢惡 59
  二、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60
  三、帶著竹片上路 60
  四、莊子筆下的眾生相 61
  五、描述現(xiàn)代的事情 62
  六、在言和行之間 63
  
  
禪說莊子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弊郁朐唬骸胺虼髩K噫氣,其名為風(fēng)。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fēng)則小和,飄風(fēng)則大和,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弊郁朐唬骸胺虼等f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引言:《齊物論》是解莊的鑰匙
  《莊子》又稱《南華真經(jīng)》,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崇高,僅次于《道德經(jīng)》,而且有很多東西,比如道教里的丹法,特別是內(nèi)丹心性之學(xué),就是由《莊子》引申而來。如果沒有《莊子》這本書,很多丹經(jīng)連入門處都找不到。另外,《莊子》這本書對以后禪師們的諸多作略、機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一點過去限于門戶之見,說的人很少。
  所以,《莊子》這本書我們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譯和注釋,根本入不了局?!肚f子》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當(dāng)然內(nèi)篇是核心,但外篇和雜篇也不能小看,里面的東西同樣非常老到。內(nèi)七篇也好,外篇和雜篇也好,必須認(rèn)識到《齊物論》是整個三十三篇中的核心,是解莊的鑰匙!
  在中國所有的古典文獻(xiàn)之中,最難讀的有《尚書》和《易經(jīng)》,那些真的是令人搞不懂!但諸子中真正難讀的,則要屬莊子的《齊物論》了。從先秦直至隋唐佛教興盛之前,思想最深最高,論理最嚴(yán)密,對人心、自然觀察最細(xì)密的,也就是這一篇《齊物論》,給人們提出問題最多、最深的,還是《齊物論》。
  《逍遙游》是談境界的,談道人的那種自在自由的境界。但怎樣才能達(dá)到這個境界呢?它里面沒有多說。而《齊物論》通過一系列的故事、寓言、理論、設(shè)想、推論,給了大家一些入手處。通過喪我、夢蝶、與物俱化等,最終達(dá)到逍遙的那種境界?!洱R物論》還對人的知見進(jìn)行了多方面的抨擊,對人類思維中的誤區(qū)、枝節(jié),語言中的詞不達(dá)意等,進(jìn)行了多角度的批評,并指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回歸虛無,進(jìn)入虛無,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歸于空性。
  《齊物論》中有很多值得我們留意的見解,如果我們用心去細(xì)看、細(xì)品,就應(yīng)該以《論語》中所說的“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的態(tài)度去學(xué)習(xí)。如果有興趣,真正在《齊物論》上花上一年的時間,反復(fù)浸泡,就像吃棒棒糖,慢慢品嘗,然后結(jié)合其他的文化和知識,哲學(xué)的、心理學(xué)的、宗教學(xué)的,乃至社會上的種種學(xué)問來作參照、調(diào)理,那么你的感覺就很不一樣了。
  佛教里談“觀法”,學(xué)佛的人“修觀”,莊子《齊物論》里就有很多觀法,都有修觀的成分在里面,而且這些觀法很妙,可謂是別具一格。莊子的觀內(nèi)、觀外、觀化,你說主觀也好,客觀也罷,都很不一般。你可以細(xì)細(xì)去品,品到了以后,就必然有所得。
  《莊子》里的寓言很多,議論也很多,但是全面系統(tǒng)地來談天地人心,來談大道的,首先就是《齊物論》。它不僅僅是《莊子》三十三篇的核心,甚至可以說是解開整個道家思想的鑰匙。如果不懂《齊物論》的話,那么看《莊子》其他篇目也就沒處下手了。它既高又廣,既深且厚,同時又很平實。里面除了說道理之外,還把日常的修為也融合進(jìn)去了,結(jié)合著我們?nèi)粘5钠鹦膭幽?,結(jié)合著我們?nèi)粘:芏嗟纳盍?xí)慣侃侃而談,的確非常殊勝。
第一部分
一、虎行似病,鷹立似睡
  首先,整篇《齊物論》就是談一個“道”字,談人在道上的感覺。從“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談到“天籟”,都是說的這個。搞藝術(shù)的都喜歡談什么什么是天籟之音。天籟是什么?這里邊就有說明。我們首先要看到這一個“道”字,你必須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后有了感覺,你才明白什么是天籟。
  我們開始學(xué)習(xí)正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這里一開篇,就布置了一個故事畫面。南郭子綦據(jù)說是楚昭王的弟弟,還做過楚國的司馬,我們這里就不去深究他的出身了?!肚f子》里的人物,有的是寓言形式的,子虛烏有,有的則是他自己編排了一場戲,抓個古人來當(dāng)戲中的演員。南郭子綦這一天呢,一個人“隱機而坐”,就是靠著他的幾案坐在那兒?!把鎏於鴩u”,就像在那里練吐納、練氣功的大周天一樣,做呼吸、調(diào)息。什么是“荅”呢?就是失神的樣子。這就不像我們平??吹降哪欠N精神抖擻、精神煥發(fā)的狀態(tài)了。荅焉,就是蔫耷耷、軟綿綿的樣子。真正那種功夫上了手的,顯現(xiàn)出來就是“虎行似病,鷹立似睡”。荅焉,就有這個味道。
  我們看武俠小說,不管是金庸寫的,還是另外幾位超一流高手寫的,其中描繪的武功高人,都是初一看不怎么起眼,一出手才知道是絕世武功。所以“荅焉”,是一個人的功夫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后,才會有的味道。平常我們?nèi)撕苡芯?,但真正到了悟道的境界以后,那種人的“精神”就沒了。荅焉,是讓平常的種種貪、嗔、癡、慢、疑,種種欲望、動機所支撐起來的那種精神死去了。用禪宗的話說,荅焉就是妄念死掉了。
  “似喪其耦”,這里的耦,通偶,就是二,有主有賓,有能有所,有圣有凡,有菩提有煩惱……這些都是耦?!八茊势漶睢?,就是把二去掉。一般人可能這么認(rèn)為,偶就是配偶,就像死去了太太一樣。因為有“我”,就有“我所有”。每個人都有“我”和“我所有”,這也是二?!八茊势漶睢保梢岳斫鉃榘盐宜械膯适Я?。
  大家都想知道我和無我的關(guān)系。學(xué)佛法的人都想達(dá)到一種無我,那么,什么是無我的境界?拿莊子的話來說,就叫“喪其耦”,因為耦就是二,有個我,有個我所有。這個我是什么呢?我經(jīng)常說,這一百多斤就是我,但是如果你是醫(yī)生,你自己給自己號脈,這個我,就一分為二了:一個是主觀的、當(dāng)醫(yī)生的我,一個是客觀的、當(dāng)病人的我。如果你是一個心理學(xué)家,對自己的心理進(jìn)行分析的時候,你就有一個我在分析另外一個我,精神就一分為二了。如果你是一個邏輯學(xué)家,專門研究自己的思維程序,那么你的思維內(nèi)容就變成了客觀存在,變成另一個我……
  所以,到底這個主觀的東西是什么?“似喪其耦”,的確有這么一種味道!莊子的這個筆意就不凡,像這樣的感覺,是莊子第一次提到的,在他之前,從現(xiàn)存中國歷史文獻(xiàn)來看,各家各派還沒有這種提法。
二、進(jìn)入無我的境界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南郭子綦的學(xué)生姓顏名偃,字子游,據(jù)說死后國君給了他一個謚號叫“成”。顏成子游當(dāng)時站在茶幾跟前侍候老師,看到老師“荅焉似喪其耦”,蔫耷耷、軟綿綿的這種神態(tài),就感到有點吃驚,于是就問他的老師:“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何居乎”,到底怎么回事呢?“形固可使如槁木”,我們看醫(yī)院里的植物人,就真正是身如槁木了。監(jiān)獄里關(guān)著的犯人,那些絕望了的人,呆呆傻傻的,也可以說是身如槁木。但是一個人的心,能不能“如死灰”呢?每天,我們心里的念頭總是東蹦西蹦的,哪一個人能夠真正死了一條心,再沒有那么多的欲望、動機在心里躥呢?要達(dá)到這點不容易??!心如死灰,并不是不思不想,而是讓那些念頭,各種心的情趣、心的內(nèi)容,都不再蹦跳了。
  這里就提出修行上很重要的一個問題:要做到無我,就要做到心如死灰?!靶喂炭墒谷玳履尽保覀兊剿聫R的禪堂里看到,那些打坐參禪的人都很肅穆,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地坐在那里,真是形如槁木。但是他們的心是不是死了呢?我問過一些坐禪堂的人:你們身是靜的,心是不是靜的?當(dāng)時你們的心里念的什么?想的是什么?結(jié)果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回答,都說自己功夫不夠,收拾不住念頭。所以修禪定的看到這里,就要當(dāng)心了。這里就是講,人的心能否如死灰一樣一動不動,全無生機?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蔽矣X得老師你變了,你今天靠在這里,跟往日有點不同了,好像煥然一新了,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所以顏成子游也是很有眼力的,一看就感覺老師今天不一樣了,有點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樣子了。看到這個樣子,他的問題也來了:身如槁木我們做得到,但要讓我們心如死灰,這個就難了。但是老師這個樣子,分明就有點心如死灰的狀態(tài)啊!這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一聽徒弟這么問,就對他說道:“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這里南郭子綦就表揚他的徒弟:哎呀!你問得非常好!非常棒!很會看問題呀!告訴你吧,今天我失去我了,進(jìn)入了一個無我的境界。用佛教的話來說,我今天終于把我放下了,今天把我看穿了,把我看破了,也可以說我今天是解脫了。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今天破參了,大徹大悟了!“汝知之乎”,你知道嗎?這里已經(jīng)另有一番境界了。
  我們自己有沒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這種煥然一新并不是說,我今天搬新家了煥然一新,今天突然升官了煥然一新,今天突然發(fā)財了煥然一新,或者大病一場,病愈后煥然一新。他不是那種煥然一新的感覺,他是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精神,有那么一種徹底翻過身來的感覺,那是在道上有所體證以后,他才會找到這種喪我的感覺。
  佛教中也常常講,我們被煩惱拴系,生生世世流轉(zhuǎn)不已,在六道輪回中不得自由。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這個我執(zhí)、我癡、我見、我貪、我慢等等把自己束縛住了。正是因為有我的存在,就把世界分成一個我和一個非我,這就把我和世界割裂開來了,這就是二法,就是莊子前面說的“耦”。佛教里經(jīng)常談二和一的關(guān)系,一是渾然一體,宇宙萬物與人生一體,密不可分。但是這個“我執(zhí)”冒出來以后,一下子就把這個渾然一體的人生和宇宙裁成兩部分:一個是我,一個是非我;一個是我所有的,一個是非我所有的。你要想重新回歸于道,回歸于一,就要把橫在中間的我執(zhí)去掉,否則不能回歸于道,也不能回歸于自然。
  “今者吾喪我”,這就已經(jīng)點明其中的消息了,也點明了我們與回歸大道的實質(zhì)?!叭曛酰俊蹦愕降酌鞑幻靼灼渲械膴W妙?。?BR>三、老天的音樂與大地的呼吸
  下邊,南郭子綦要進(jìn)一步給徒弟解釋,就提出了人籟、地籟、天籟這一系列的概念,通過這些概念來說明道人的這顆心,到底是不是如“死灰”的問題。
  “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籟”,大家都知道是音樂,是由人通過管孔發(fā)出的音樂。有的注解上釋為一種古代樂器,這里實際上是泛指人類的音樂。平常我們都聽到過音樂,但是你聽到過大地演奏出來的音樂嗎?或許你說聽到過大地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聲音和音樂,但是你有沒有聽到過老天爺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呢?
  古希臘有一個哲學(xué)家就說過,宇宙群星每天都在演奏非常壯觀的交響樂,只不過我們?nèi)说亩渎牪坏健H绻四苈牭降脑?,一定會驚嘆那個宇宙之聲,那首宇宙交響樂的美妙、壯麗與偉大!大自然的確如此,地球圍繞太陽運轉(zhuǎn)的聲音我們聽得到嗎?每天太陽上都有許多顆氫彈在爆炸,我們聽得到嗎?現(xiàn)在風(fēng)在吹、海在嘯,但是我們坐在這里,你聽到了嗎?所以,整個自然界的聲音既有混為一體的,也有分門別類的,我們?nèi)说亩渲荒苈牭疆?dāng)前跟我們相關(guān)的、跟我們有因緣的東西,在我們因緣之外,就看不到、聽不到了。
  南郭子綦提出人籟、地籟、天籟這些名詞概念,但什么是天籟呢?他沒有馬上說出來,他要看弟子的反應(yīng)。果然他這個徒弟很見機,一聽之后就趕快請老師繼續(xù)講解。
  “敢問其方。”懇請老師給我繼續(xù)開示開示,點撥點撥。給我說一說什么叫天籟,什么叫地籟。我們看南郭子綦下面的這一段開示,就很精彩了。子綦說道:“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大塊,就是泛指乾坤、宇宙、天地,這些都可稱之為“大塊”?!按髩K噫氣”怎么講呢?宇宙天地都是在陰陽二氣之中運行,在乾坤的陰陽二氣中鼓蕩?!按髩K噫氣”,就是大道的呼吸,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就叫“風(fēng)”。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除非它不吭聲、不發(fā)作,只要它一吭聲,一開始呼吸運動,整個宇宙萬竅就都會發(fā)出巨大的聲音,都會開始強烈地共振。
  不知道各位對風(fēng)的感覺如何?有沒有人去青藏高原聽到過猛烈的風(fēng)?我在當(dāng)知青的時候是聽到過的。夏天高原上的疾風(fēng)暴雨,那確實讓人感到一種恐懼!我在康定新都橋的時候,就遇到過幾次大風(fēng),特別是春天的大風(fēng),有點可怕。內(nèi)陸人一般都是秋天去旅游,因為那些時候的風(fēng)不可怕,雨季也過了,不垮方了。可每年春天來了,冬春之交時的風(fēng)吹起來很可怕,就像把房子都要吹翻,山都要吹倒。以前李賀有詩云:“黑云壓城城欲摧”。那時高原上起大風(fēng),真的有天地都要崩塌的那種感覺。人在那種環(huán)境中顯得極其渺小、極其可憐、極其無助,真有世界末日的感覺。其實,那種景象是很養(yǎng)氣的,但還是要有點膽量才行。
  我們看莊子在這里談的,確實很了不起。他對自然形態(tài)的觀察,真是很到位的?!胺虼髩K噫氣”,李白的那首《春夜宴桃李園序》就用了這個典故:“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天地萬物都可以稱為大塊,而一般情況下,大塊是指大地,《易經(jīng)》里的坤卦。噫氣呢,就是大地還是在呼吸,并不是說大地是不動的,它沒有呼吸。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大地真是要呼吸的,它有它的脈搏。我們看中醫(yī)里就很講究地氣的變化,地氣有升有降,實際上也就是大地在呼吸之中。
  “而獨不聞之翏翏乎?”翏翏乎,就是風(fēng)聲悠長的樣子。成都的風(fēng)小,我在高原上經(jīng)??吹侥欠N大風(fēng),刮得很可怕的。在云南大理,有著名的“風(fēng)花雪月”四景。若晚上住下關(guān)的賓館,晚上那個大風(fēng)刮得很大,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樓都要被風(fēng)吹走似的!翏翏乎,就是長風(fēng)在不停地吹,空氣在不停地運動。我們?nèi)艘彩敲刻於荚诤粑?。我們知道自己呼吸的樣子嗎?BR>四、莊子對大自然的觀察
  我們把這一段翻成通俗的白話就是:天地所發(fā)出的氣息,它的名字叫風(fēng),它不發(fā)作則已,一旦發(fā)作起來,萬物的孔竅就要怒吼起來。你難道沒有聽到過悠長的風(fēng)聲嗎?
  下面就是對地籟的具體描寫?!吧搅种扶?,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fēng)則小和,飄風(fēng)則大和,厲風(fēng)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刀刀乎?”
  你看那高下盤曲的山勢,百圍大樹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酒瓶,有的像杯子,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池沼,有的像泥坑。而風(fēng)吹眾竅之聲呢,有的像激流,有的像飛箭,有的像伐木,有的像吸氣,有的像喊叫,有的像哭號,有的像哀嘆。風(fēng)和這些孔竅都是一唱一和的。小風(fēng)吹就小和,大風(fēng)吹就大和。疾風(fēng)停息了,萬物又復(fù)歸于無聲。盡管萬物無聲,你沒看到樹還在搖動,草還在搖晃嗎?
  這一段寫得很瀟灑,鋪排得有聲有色的。我們讀盛唐時期的詩歌,比如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等人的詩,也有助于我們來感覺大自然的氣息和氣象,特別是他們寫山居、寫自然風(fēng)光的那一類作品。莊子對大自然的那種深入的感覺,我們要用心靈去領(lǐng)會。
  有人問,你去感受這個干什么呢?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力,認(rèn)識到個人的渺小,你就能把世間的七情六欲、酒色財氣都放在一邊。直接讓你去感受大自然的景象,這個更本原一些,沒有人世間種種復(fù)雜關(guān)系的煩躁。所以這里,莊子沒有具體談人籟,而是直接描寫了地籟的情景。
  我們平??催@些不容易看懂,但通過這種文學(xué)語言的鋪排張揚,就比較清楚,非常生動了。這里莊子舉“山林之畏隹”,所謂“畏隹”,就是指山勢崔巍。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荒山禿嶺多,在先秦時代,在莊子所處的淮河流域一帶,包括我們四川的這些地方,森林是相當(dāng)茂密的。
  那時候我們四川的氣候,有點像現(xiàn)在東南亞熱帶雨林的這種感覺。在戰(zhàn)國初年,楚國那些地方,南方還有大象,長江以北都還有大象、犀牛這些現(xiàn)代意義上的熱帶動物。我們看莊子的文筆,他在談“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我們平??赡芎茈y得去觀察這些竅穴,如今只有在大型根雕藝術(shù)作品中看得到。但是莊子就觀察得很細(xì),“似鼻,似口,似耳”,這三個是像人的身體器官的。似枅,像梁上的橫木;似圈,像關(guān)野獸的柵欄;似臼,像是舂米的器具,這三個像我們使用的器物?!八仆菡?,似污者”,這就是像地面上的坑池?!凹ふ?,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我們仔細(xì)看這整個的感覺,莊子把自然界不同的音響給大家很生動地做了一番描述。
  佛教里面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莊子這里是先把這些自然的相給大家交代一下,然后再回過來,把我們引向更深、更妙的地方。
五、我們都是大道演奏的樂器
  顏成子游的悟性確實很高,他見老師把地籟的情形講了,就接著問道:“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蹦憧矗@個問話就問到關(guān)鍵地方了。他這里問什么是天籟,實際上就相當(dāng)于問什么是道。
  他說,地籟就是眾竅發(fā)出的聲音,就是您老人家剛才談的這些從萬物的孔竅中發(fā)出的聲音;人籟呢,就是人從竹笛這類的樂器里發(fā)出的聲音。比竹,就像竹子一類有孔的東西,這里泛指人可以用來演奏的樂器,吹笛呀、吹笙呀,敲鼓、敲鐘磬呀,這些東西發(fā)出的聲響就是人籟了。那么,“敢問天籟”,什么是天籟???
  子綦就回答道:“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什么是“天籟”?就是“吹萬不同”。大家知道《佛教三字經(jīng)》嗎?《佛教三字經(jīng)》的作者,就是聚云吹萬禪師。他是咱們四川人,也有人稱他為吹萬老人、吹萬禪師的。他是明末最棒的禪師之一,寫了《佛教三字經(jīng)》。他為什么取這個“吹萬”呢?那就是讀了莊子的《齊物論》嘛!民國時楊仁山居士還補充了《佛教三字經(jīng)》。因為吹萬禪師畢竟是明朝的人,到了民國應(yīng)該有新內(nèi)容了,就再加一點進(jìn)去。
  所以,這里的“吹萬不同”,意味很深??!我們也是被“吹萬”所吹??!就像我經(jīng)常講的,我們都是大道運行的一個道具。不管你是當(dāng)皇帝,還是當(dāng)億萬富翁,不管你發(fā)財也罷,倒霉也罷,紅火也罷,冷落也罷,你都是大道的道具。是大道在那里“吹萬”啊,我們只是它奏樂的樂器而已!但是大道不僅僅演奏我們,全人類、全宇宙都被它演奏。
  什么是“吹萬不同”?萬法各歸其位,本來就不同。但鼓動萬法的是同一個動力,鼓動萬法的是一。但一經(jīng)鼓動呢,萬法就還是萬法,萬法還是自己在那里自生自滅,“使其自己”嘛!大道它只是一個初始的力量。但是萬法怎樣表現(xiàn)它自己是萬法呢?按佛教的說法,“法住法位”、“法法不同”,萬法各有自己的自性,因為有自己的自性而有自己的自相,自然就有各自的表現(xiàn)。
  我們常說要自然而然。我自己要干什么事情,這個是我自己的事情。有生,用佛教的話說,是因緣相聚,萬法也就生出來了。無生,發(fā)生的因緣去了,那也就無生了。有生、無生,都是由它的自性和因緣所決定。什么是自性?這個自性,也就是自己,拿黑格爾的語言來說,就是它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甜是糖的規(guī)定性,咸是鹽的規(guī)定性。人是一種復(fù)雜的生物,人的規(guī)定性是喜怒哀樂、貪嗔癡慢、善善惡惡,這一切的一切。
  “吹萬不同”,正是因為萬物各具情態(tài),而且是自具情態(tài),所以各不相同。大家要看到,這篇文章的名字叫《齊物論》,為什么叫“齊物”?天下的事物都不齊,差別太大,天、地、人首先就是差別,“萬竅怒呺”的這樣、那樣的種種景象都是不齊。所以,“吹萬不同”,就是不齊。那什么是齊物?怎樣才能齊物呢?
六、是誰主宰了這一切
  這里莊子以“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一個問題作為這一講的結(jié)束,依然沒有給我們一個齊物的現(xiàn)成答案。因為“咸其自取”,就是萬法各自取舍,也是不齊的嘛。但是從根本上把這一切調(diào)動出來的、發(fā)動起的,用西方哲學(xué)的話來說,第一推動力又是什么呢?
  我們看這一段,莊子通過“吹萬不同”的道理,去推尋“萬象之中獨露身”的那個東西,去尋找自然的真宰。但是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找得到嗎?這里我們就要留意了,用禪宗的話來說,就是要好好地參一參了。
  這兩天看到某個佛教網(wǎng)上的帖子,有個網(wǎng)友在批評臺灣的某大師時,把要害是抓住了,說該大師是將邏輯推理當(dāng)成了佛法。他把這個關(guān)鍵點確實是找準(zhǔn)了,但是他同樣還是走邏輯推理這條路去辯駁,如此下去,難免還是死路一條,走不出來。為什么呢?因為他也不是通過嚴(yán)格的參悟得來的體會。
  像莊子這種提法,“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就是把我們引入一個參的境地。他不給我們結(jié)論,但是給出這樣的氛圍。我們讀書要把書讀熟,讀熟以后就能感覺到這么一個氛圍,你就會品出什么東西是吹萬!你要找出真宰,找出佛性、真如、大道,就要去體會“萬象之中獨露身”的這么一個東西!所以,我們就要在這里去體會統(tǒng)帥萬象的這么一個力量。
  這里以吹萬之眾籟聲響,妙喻萬化之行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發(fā)人深省,然后進(jìn)一步引發(fā)后面的議論。莊子這里先是談物,后面就由物及人,由人及心,由心及智,由智及道,步步推進(jìn)。后面這句我們看到可能還親切一些,更舒服一些。“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這個萬法,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眼、耳、鼻、舌、五臟六腑,各有作用,各不一樣,眼睛有眼睛的功能,耳朵有耳朵的功能,鼻子有鼻子的功能,心、肝、脾、肺、腎、手腳四肢都有各自的功能,是誰把它們統(tǒng)一在一起的呢?放在殯儀館里的都是死人,放在解剖室里的都是一堆肉、一堆細(xì)胞,但是由這些零件組合成的活體,眼有眼的功能,耳有耳的功能,是誰在其中起主宰作用,誰主宰這一切?
  《齊物論》開頭的這一部分,最終以提出這一個問題而結(jié)束。這是根本的問題??!前面已經(jīng)先把天籟的懸念放在這里,讓大家去感覺。通過天地的音樂,通過種種聲響,又讓我們?nèi)ジ杏X了“吹萬不同”、“咸其自取”的這種差別。至于導(dǎo)致這種種差別背后的那個東西是什么,莊子不作回答,讓我們?nèi)ⅰ?BR>第二部分
一、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取舍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fù)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講完南郭子綦的故事,接著便展開議論,大談世間萬相的林林總總,也是談得很妙的。我們接著往下看:“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BR>  這寥寥數(shù)句,就把我們的人心說得很透了。
  “大知閑閑”,大智慧的人安閑自在,智慧很廣博,知識面廣,胸量也大,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他有一種氣定神閑的感覺,沒有多少話要說。小智慧的人呢,莊子形容為“間間”。間間是什么呢?就是聰明伶俐、無孔不入、削尖腦袋、搖頭晃腦的樣子,仿佛什么都懂。老莊道家的觀念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就這樣談?!按笾e閑”,也有注解為廣博的,但主要還是講氣定神閑,沒有那么多廢話。“小知間間”,小智慧的人是很精細(xì),眼睛滴溜溜轉(zhuǎn),師心自用,老是要找人家的破綻,老是唧唧喳喳的,總是這里錯了,那里又不對,這些都是小智的表現(xiàn)。大智的人,他管那么多干什么呢?他基本上不怎么料理這些是是非非,任這些在他心中起起落落?!按笾e閑”,他不太管事,老天爺管什么事呢?小智的人一天到晚假聰明,天天管閑事,天天去觀察找別人的漏洞。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炎炎,指氣勢凌人。真正的大言,它的氣勢就是很大的,不說話都能夠有很大的氣勢,有一種威勢在里邊,他不用說什么話別人就服了。就像云門寺的佛源老和尚,他說話也不多,無論說什么話大家都服從,他的氣勢在那里。那么小言呢?詹詹,每天都在啰啰嗦嗦,每天都是長長短短、是是非非說個沒完,這些都是小言。不管是大智還是小智,總之是有智,你還不能棄圣絕智乃至于無智,你就不是超一流高手。絕世武功是要超出智術(shù)之外的。不管你是大言還是小言,總而言之都是有言,并沒有達(dá)到無言的境界。因為有言,才會有以后的是非。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你有智有言,那么睡覺時就會心神不定,就會睡不著。我們經(jīng)常處于“其寐也魂交”的狀態(tài),睡覺時胡思亂想,睡著以后就開始做夢,還要同自己的魂魄打交道。不管你做什么夢,有夢也好,無夢也好,你進(jìn)入另外一個境界了?!捌溆X也形開”,覺就是醒,睡醒以后,形體就開始不安寧了,每天忙這忙那,忙東忙西。我們講心神和合,和諧共處,但要做到可不容易。這里描繪“魂交”、“形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下面這一句就給出了答案,其原因是“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什么是與呢?給予。接,就是接納。用佛教的話一下子就說明白了,一個是根,一個是塵。塵,就是與,是客觀,外部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給予我們的客觀存在??陀^世界給予我們這么多東西,我們用什么來接呢?就是用眼、耳、鼻、舌、身、意來接納這些信息。所以“與接為構(gòu)”,一個是主觀的存在,一個是客觀的存在。與,是客觀的給予。我們精神的食糧、信息從哪里來呢?從外部的客觀世界來。接,是誰在接呢?是我們的主觀世界在接。翻譯成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根塵相即”。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不是給予就是接納,也就是取與舍。我們每天都是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之中取舍,于是就有榮辱、是非、利害、得失。這些就是“日以心斗”??!
  這些主觀、客觀的東西在我們的腦海中來來去去,讓我們的心每天都陷在里面,勾心斗角的。說來不好聽,實際上誰不在勾心斗角呢?干這件事是否對我有利呀?別人是在說我的長話還是短話呀?諸如此類的猜測,使我們的心疲憊不堪。
二、莊子就像個心理學(xué)家
  下面緊接著的一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边@些都是在形容人的心態(tài)。莊子確實是把人的心態(tài)刻畫得入木三分,很到位。
  什么是縵者呢?就是掩飾自己的作為,虛偽!就像用縵布把自己遮擋起來。窖者呢?就是把自己深深地藏起來,埋藏起來,就像藏在地窖里,進(jìn)一步可以引申為設(shè)陷阱來坑害別人。密者,就是神神秘秘的、鬼鬼祟祟的,把自己隱藏起來,生怕別人知道你在干什么。
  其實,我們?nèi)粘Ec人打交道的時候,也經(jīng)常不自覺地在語言、行為中處于這種狀態(tài)。有時自己要稱大師,要道貌岸然地給自己包裝一下,要設(shè)計自己的形象,設(shè)計一個臉譜自己演什么角色,這就是縵者。我們有時候在生意場上,為了與人拉關(guān)系做生意,盤算怎樣做成這筆生意,怎樣把別人的錢騙到自己包里,要布種種機關(guān)讓別人上當(dāng),好自己辦成這件事情,你采取的這些行為,就屬于窖者的行為。而自己躲在暗處,讓別人在明處,不讓自己的意圖被別人發(fā)現(xiàn),從而達(dá)到自己的目的,這一類就都屬于密者。
  這些也并不是純粹的貶義。說實話,你為了做事而“縵者,窖者,密者”,事成之后又不被別人詬病,需要很高明才行。這些本事,不高明還真是不行的。大而化之有大而化之的高明,這還是很有欺騙性的。
  無論如何,只要你在人世間,就難免“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這里的“斗”,其實還不完全是勾心斗角,實際上是客觀和主觀之間整天絞過去、絞過來。莊子是從大的范圍上說的,還不是說只是在小的事情上天天勾心斗角。他是從我們?nèi)说木窈涂陀^世界的根本性上來說的。“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這個“斗”的結(jié)果,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就會產(chǎn)生“縵者,窖者,密者”。這些都是人與人打交道時的正常心態(tài),也不是反常,世間凡夫都是這樣的。
  下面這一句“小恐惴惴,大恐縵縵”,說的也是我們世間凡夫的心態(tài)。不管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也好,還是達(dá)官貴人也好,只要在心性修養(yǎng)上沒有體會,遇到小的事就會提心吊膽,遇到大的事就更是失魂落魄,心生恐怖。
  小恐,實際上就是煩惱;大恐,那就是恐怖。這些都會使我們的心處于一種不安靜的狀態(tài)。在機關(guān)里面上班的人,經(jīng)常不是小恐就是大恐,升職降職啦、領(lǐng)導(dǎo)給穿小鞋啦、同事之間勾心斗角啦,總之小恐、大恐多得很;在生意場上呢,人也是經(jīng)常處于小恐或大恐的狀態(tài),幾百萬、幾千萬的資金投進(jìn)去了,到底能不能收回來?能不能發(fā)財?心中是很煩惱的,在沒有最終結(jié)果之前,心都是惴惴不安。用佛教《心經(jīng)》的話來說,應(yīng)“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
  “小恐惴惴”,就是心中有掛礙,老是不得安寧。這個“大恐縵縵”,那就真正叫做恐怖了,在南傳佛教里,把這些說得更細(xì),最大的恐怖,就是生死!所以中國人常常忌諱說生死,這就是“大恐縵縵”,總要找個縵布把這個大恐怖給遮掩起來。莊子就像個心理學(xué)家一樣,用精練的語言,就概括了我們世間凡夫的心理癥狀。
三、最高的斗爭藝術(shù)
  我們這顆心的確難免每天都處在《中庸》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根本性,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經(jīng)常處在一種小心待發(fā)的狀態(tài)。我們的這種小心,這種機敏的狀態(tài),又是怎么樣的呢?
  “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莊子在這一句里,也把這種心態(tài)揭示得很充分。我們看那些犯案的在逃人員,無論走到哪里,他的第一感覺就是看有沒有警察,首先他就要有這種警惕性。那些想入室作案的人,今天要去撬哪家的門了,首先也要看一下周圍的環(huán)境,仔細(xì)觀察一下。這就是一種“其發(fā)若機栝”的感覺。機栝,就是弓孥的發(fā)射機關(guān)。人們經(jīng)常都在窺視別人的破綻,或者是窺視一個機會,一旦機會捕捉到了,馬上就會出招,不管是用語言還是用行為,總之要出擊,要一箭射中自己的目標(biāo)。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呢,都是從我們的心中所發(fā)起的,就像箭弩的發(fā)射機關(guān)控制著箭的發(fā)射一樣。是非的源頭在哪里?人處在是非之中,誰在管這個是非?誰在判斷這個是非?其實,誰在這個是非之中穩(wěn)操勝券,誰就是這個“機栝”的發(fā)射者!《孫子兵法》中講的就是這個,它是最高的斗爭藝術(shù)。那么我們怎樣把握這個時機,把握這個必勝之道呢?要知道人世間的是非,小的就是吵吵架、扯扯皮,大一點的就到法院里打官司,再大一點就是戰(zhàn)亂,甚至?xí)?dǎo)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
  “其司是非之謂也”,這一句就點明了人間是非的關(guān)鍵在哪里。司,就是主宰。什么是“是非”?干得的就是“是”,干不得的就是“非”;話說得好就是“是”,說得不好就是“非”;要得的就是“是”,要不得就是“非”。所以我們看這“是非”兩個字,人就是為“是非”這兩個字耗了一輩子。是,你未必是,非,你也未必非;是,你未必得,非,你未必失。但一般來說,“是”的時候要好過一些,“非”的時候就難過一些。
  “其司是非之謂也”,關(guān)鍵是我們這顆心“其發(fā)若機栝”,我們要把這個感覺跟自己的心作對照,要用覺照把這個心動之機逮住。實際上,我們經(jīng)常就處于這種狀態(tài),特別是警察,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職業(yè)性地處于這種心態(tài)?!捌浒l(fā)若機栝”,就是弦已經(jīng)繃緊了,已達(dá)到引而不發(fā)的狀態(tài),只要目標(biāo)一鎖定,就立即發(fā)出去了。
  我們怎樣使自己這個“其發(fā)若機栝”的心弦,這個已經(jīng)繃得緊緊的心弦松弛一下呢?那是后面的事,我們慢慢就會看到。單看這里,主宰、統(tǒng)率是非的是什么?就是“機栝”。就是我們平常佛法里說的機心。你想離開機心也不可能,你要想保持機心呢,機心重了又不好。我們面對它是取舍兩難啊!沒有機心,我們會愚癡,有機心了,我們就陷入煩惱。這怎么辦?
  所以我們看到,有的人放不下這個,就是怕落入愚癡,有的人的確是放下了,真的又落入愚癡、墮入頑空了。怎樣使自己既不愚癡,又能把機心去掉?怎樣能既得大智慧,又得大自在呢?《莊子》在后面的內(nèi)容中有解說,這一段呢,只是如實地描繪世間的種種相。
四、在生命的倒計時狀態(tài)中
  莊子描繪的世間諸相還沒有完,我們再來看下面的這些:“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其留,有的人是不說話的,這樣就顯得高深莫測,說話以后呢,別人就知道你的高低深淺,你就藏不住了。我們看有些人平常就是深藏不露,在他的人事關(guān)系中守口如瓶,用《易經(jīng)》的話來說,他就處于一種“退藏”狀態(tài)。這樣的人,好像把自己的嘴和眼睛都閉起來了,把自己的意圖、作為也掩飾起來,他對形勢和環(huán)境觀察得入木三分,總是要找到別人的破綻,找到自己的生路,找到自己的取勝之道。我們要看到,這些都是心的功能。就像一些星相大師,一些面相大師,別人一個眼神不對,就會被他抓住。
  所以真正在官場上、商場上、江湖上混得高明的人,他就是“其留如詛盟”。就像人們秘密簽訂的協(xié)議、協(xié)定一樣,永遠(yuǎn)不讓外人知道。我心里的一個念頭、一個策劃,要牢牢地藏在心里,絕不讓別人看到我心里想什么。為什么呢?要取勝嘛!要穩(wěn)操勝券嘛!就像張三豐傳給張無忌的太極拳一樣,要以無招勝有招。也如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后發(fā)制人,你先發(fā)就完了。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我先不動,你一出招就有破綻了,這就是守勝之道。其實老莊學(xué)說里,特別是《老子》里說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都是這個道理,都是守勝,都是穩(wěn)操勝券的道理。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以前讀古書常常看到“生機日去,可不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句子,其實就是“其殺若秋冬”的另外一種說法。我們生命也是過一天少一天,為什么會減少呢?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定數(shù),過一天就少一天。大道對生命而言,它既生出萬物又收回萬物,所以我們要看到“日消”。
  眾生之所以可憐,就是逃不過這個自然規(guī)律,這也是大道運行一種現(xiàn)實。每個人都是處于生命的倒計時狀態(tài),人和事都可以用倒計時計算。我們平常習(xí)慣了正計時,今年2007年了,明年2008年了,好像后面的時間還無窮無盡。如果我們按自己活一百歲來算,過一年就少一歲,明年再過一年,又少一歲。
  我們雖然不習(xí)慣于這種倒計時的方式,但是莊子這里就給你明確了?!捌錃⑷羟锒?,是任何生命都免不了的?!捌錃⑷羟锒?,以言其日消也”,這個誰也逃不了。
五、越是聰明煩惱越多
  下面我們再看:“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fù)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彼@是說啊,我們每天都沉迷在自己的所作所為之中,無法醒悟。這些沉溺于榮辱是非之中的人,就像是吸毒上癮一樣,你要叫他改過來是不容易的。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什么是“其厭”呢?厭指封閉,藏起來的,這一句就是說我們使自己守口如瓶。什么是“老洫”呢?就是溝壑,老于世故,深如溝壑啊。有的人的確是隱藏得很深,行為、語言都隱藏得很深,這就是胸有溝壑。有的人的心思不僅是如水溝,簡直和深山峽谷、萬丈深淵一般的深不可測。這是我們心靈中的一種殘缺,還是完美呢?當(dāng)然不敢說它是一種完美。在《莊子》里就說它是一種病態(tài)。盡管你看到他越來越老練、越來越深沉、越來越足智多謀,但結(jié)果呢,都還是一種病態(tài)。
  大家知道《鬼谷子》這本書吧,整個這本書就是講的這幾句話,就是怎樣把自己藏在暗處,讓別人表現(xiàn)在明處。我在暗處你就沒法發(fā)現(xiàn)我,我的長處、短處,我的優(yōu)點、缺點,我的優(yōu)勢、劣勢,你都不知道。但是你在明處,你的長處、短處,你的優(yōu)勢、劣勢,我全清楚。我要收拾你的時候,就可以一下把你擊倒。所以“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也是這樣的。
  “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但是不管你怎樣老謀深算,溝壑縱橫,通于世故,這一切都是機心!最終都會是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
  嚴(yán)格意義上來說,人一輩子就是糾纏在這些事情上,就是糾纏在榮辱是非、勾心斗角之中,從而消耗了我們的精神,消耗了我們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時間就這樣沒有了,所以莊子說是“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往而不返,如同歧途亡羊一般。“莫使復(fù)陽也”,就是沒有辦法恢復(fù)生機。
  我們看《紅樓夢》,林妹妹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她說,人多一分聰明就多一分思慮,多一分思慮就多一分煩惱。所以我們看這個世間,越是聰明的人越是煩惱多,這就是“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越是這樣,對自己的摧殘就越厲害。越是這樣,就沒法使自己返老還童,沒法使自己永葆青春。
  現(xiàn)在我們書院有學(xué)員在學(xué)中醫(yī)扶陽派。怎么扶陽?一個是醫(yī)學(xué)上的扶陽,另一個是心理上的扶陽。我們怎樣使自己的“近死之心”能夠扶陽?這就要通過修道,通過放下。我們要把前面莊子說的,諸如“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乃至于“其溺之所為之”、“其厭也如緘”等等,要把這一切統(tǒng)統(tǒng)放下!不然的話,我們就不能制止精氣神的迅速耗散。只有通過放下,把心擺平,我們才能夠在精神上扶陽。
六、嘗嘗無中生有的味道
  下面這幾句也是在描繪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BR>  姚,指輕?。回?,就是放逸;啟,指放蕩;態(tài),就是忸怩作態(tài)。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每天都是喜怒哀樂變幻無常,時而焦慮,時而固執(zhí),時而輕浮浪蕩,時而又放逸作態(tài)。這些形形色色的表現(xiàn),如同眾多孔穴中發(fā)出的聲音,地氣蒸發(fā)出來的朝菌一樣。我們看到萬物在眼前相繼相代,卻不知道它的來處與去處。
  世人都逃不過這一句“慮嘆變慹”。每天都在苦苦焦慮,對社會上的種種事情不滿,對自己的命運感嘆,久而久之又轉(zhuǎn)變成固執(zhí)。變慹,就是昆蟲它有結(jié)繭的時候,有冬眠的時候,蛹從繭里出來就變成飛蛾了。但無論你怎樣變,你的喜怒哀樂、輕浮、懶散、放蕩、忸怩作態(tài),還是蟄伏不動,這種種心理狀態(tài),都難以真正地擺脫。
  這里又把前面一節(jié)翻了個版來談,前面談的是人心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這里面談的是情感狀態(tài)。通過前面的這一切,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精神的承擔(dān)不外乎是喜怒哀樂的承擔(dān),不管你是大言也好,小言也好,小恐也好,大恐也好,種種作為所得到的,不外乎就是“喜怒哀樂,慮嘆變慹”。所以,莊子給我們繪出了一幅心態(tài)百變之圖。這就是我們?nèi)诵牡囊环N實質(zhì),一方面是心有所為的實質(zhì),另一方面也是心有所得的一些東西。前面是因,后面是果。
  音樂是從空虛的孔竅里邊發(fā)出來的,菌子好像是從水汽中生發(fā)的。在草原、森林里下過雨以后,水汽條件具備了,就能生長出菌子。這是很突然的,其生命也很短暫。萬物的變化,生生滅滅的東西,每天都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人世間的種種人和事,就有點無中生有的味道。“樂出虛”,虛,就是虛無,盡管它是虛無的,但可以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音樂,不管是交響樂也好,歡快或悲傷的樂曲也好,它都是無中生有的?!罢舫删保钠鹪匆埠孟袷窃谒畾庵袩o中生有的。
  推而廣之,我們種種的人和事也是這樣,真是無中生有,幻出幻入啊!另外,我們種種思維、念頭也在心里來來去去的,無窮無盡地生滅。無論是面對外部環(huán)境,還是面對內(nèi)心念頭,對這些生滅來去的東西,我們都不知其因由。到底是從什么地方來,又到什么地方去,我們不知道。
  再來看這一句感嘆:“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會明白各種事物來由了,你就明白萬法之所以為萬法,生滅之所以為生滅的道理。學(xué)佛法的人講起來就很簡單,用“緣起”兩個字就解決了。但是為什么會緣起呢?社會上的、自然狀態(tài)的容易理解,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終極的緣起是什么?基督教講終極原因,莊子也講這個。一旦有一天你明白和領(lǐng)悟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這些情態(tài)發(fā)生的根由了。所以既無可推求,就不如其已。你在俯仰旦暮之間,忽然自悟真理,這就是生之根??!
  “其所由以生乎”,所以在前面的種種情態(tài)之中,我們要好好去參、去悟,如果突然有一天,在旦暮之間有所得了,明白了這后面的緣由了,那么“其所由以生乎”,我們的道根也就出來了。我們在看這個的時候,要仔細(xì)去感覺一下。我們的心態(tài)、行為是不是像莊子在這一段里邊所描述的這樣?禪宗里有“龍?zhí)洞禒T”的公案,大家可以結(jié)合去領(lǐng)會一下。德山禪師在吹燭明暗交替的剎那間大徹大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七、不可說,不可說
  莊子在這一部分首先說了幾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世間心性、情態(tài)之相,莊子入木三分地把它刻畫出來了。第二是物理出入、生滅無常之相,也把它刻畫出來了。下面就要談內(nèi)外尋找主人公了:“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尚屑盒?,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非彼無我”,沒有客觀會有主觀嗎?沒有非我會有我嗎?這是肯定判斷,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能,就沒有所;沒有根,就沒有塵;沒有根塵,也就沒有認(rèn)識?!胺俏覠o所取”,這個就很重要了。萬法是因為有我才有的?!叭缥ㄐ?,萬法唯識”,離開了我,萬法就沒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萬法之中。我的萬法,就是我的家庭,我的事業(yè),我的關(guān)系,我的身體,我的知識,我的資格,我的民族,我的國家,乃至我的世界。這些都是圍繞著我在轉(zhuǎn)!如果沒有我,誰在說這一切呢?我們意識形態(tài)的一切一切,我所有的一切一切,嚴(yán)格說起來都是因我而起作用。我們都生活在“我”的精神圈子內(nèi),而沒有超越出個人精神的天羅地網(wǎng)。每個人都有他的“我所有”,每個人的“我所有”都不盡一樣。我們都看見了同一個天地,同一個日月,但同一個事物在各人心里不一樣。有的人看到月亮很高興,有的人看到月亮很傷感,就是這個道理。“非我無所取”,哪怕就是有萬法存在,如果沒有我,誰來認(rèn)識萬法?誰在感知萬法?這個就是“非我無所取”啊。
  所以“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這個是肯定判斷,他是肯定的,要把這個話咬死了。莊子對很多事情都是模棱兩可的,他的肯定判斷是不多的。一般都是設(shè)問而已,他不直接地回答。但是這里他是把它作為一種很肯定的話說出來的,而且事實的確是這樣的。非彼就無我了,非我就無所取了。所有的一切,都因我所取而有。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它是“非我無所取”的另外一種版本。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笆恰敝盖懊嬲f的一切萬法,我們面對的這一切都很近,心里的萬法,身外的萬法,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感知,一切都離我們很近,近得不離分毫。但是為什么它是萬法?為什么我們能夠感知“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這些來來去去的東西?它們是怎么動的?怎么發(fā)起的?密宗講“生起次第”,那生起之初是什么樣子的?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層原因,乃至第二層、第三層原因,但最初的原因,我們還是不知道。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冥冥之中肯定有一個東西在這里起作用,肯定有一個最大的、最根本的主宰在起作用。用佛教的話說,肯定有佛性、真如在起作用。那么這個起作用的“真宰”是什么呢?我們不知道它的形象,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肚f子》里說“不得其眹”,它到底是什么,我們不知道。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贝蟮溃m然我們看不到它的形體、蹤跡,但是我們肯定相信它是存在的。我們的性命肯定存在,用西方哲學(xué)家笛卡兒的話說:“我思故我在?!钡宜嫉氖鞘裁礀|西?我為什么會思?我為什么會想?他也說不清楚。
  “有情而無形”,什么是生命?你把生命畫成個圖來看,看得見嗎?看不見。什么是精神?拍張照片,照個CT,你能夠把精神、思維照得出來嗎?照不出來。什么是宇宙?我們只看到它變化無窮的相,但它的本體我們看不見。但是我們都相信它“有情而無形”。很多人打坐時突然見到光了,把見到了光當(dāng)成是見了道,那是不正確的。道是什么?道絕不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光。白天出太陽或晚上隨便點一盞燈,都比蒲團上打坐見到的光亮上一萬倍。
八、拿我們的身體說事
  下面的比喻就離我們更近了。我們來看他是怎么說的:“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這里是直接拿我們的身體說事,拿我們的生命說事。我們有四肢百骸,三百多塊骨頭。九竅,指我們的眼、耳、鼻、口、肛門和下陰。六藏,指五臟六腑。這些都在我們身上,都一并地存在于我們的肉體上,軀殼之中?!拔嵴l與為親”,我們和誰最親近?你最喜歡哪一個器官?喜歡眼睛,還是喜歡嘴巴?喜歡鼻子,還是手腳?喜歡心,還是喜歡肝?喜歡心肝脾肺腎,還是喜歡大腸小腸?它們到底哪個對我們更重要一些?你說不清吧。
  “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既然你說不清喜歡哪一個,那就是都喜歡啦。大道無私啊!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寸,哪怕是膚發(fā),我們都很愛惜的。你要說單獨喜歡自己身上哪一部分,也談不上。大道對它所生成的萬物,會特別鐘愛哪一個,特別討厭哪一個?這也說不清楚的。“其有私焉?”有些家庭父母生了七八個孩子,可能有他喜歡的,也可能有他不喜歡的。但自己身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六根器官,就談不上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了。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那么到底我們身上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哪個是君?哪個是臣?彼此之間,如果有君有臣的話,那么是心管腎,還是腎管心?這些五臟六腑到底是誰在統(tǒng)領(lǐng)?中醫(yī)講五行生克,它們是互相轉(zhuǎn)動著的,誰也不能給誰做主。它們相輔相成,相依為命,誰也沒有當(dāng)老板的權(quán)力。從西醫(yī)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零件,在解剖學(xué)里,“百骸、九竅、六藏”都是零件。但零件不足以“相治”啊!你把它們分開,那是起不了作用的,那必然是統(tǒng)一的、協(xié)調(diào)的一個系統(tǒng)。如果不統(tǒng)一、不協(xié)調(diào),它們之間互補的這個功能就不可能實現(xiàn)。如果都是打工的,沒有老板,那么生命的整個系統(tǒng)就運轉(zhuǎn)不起來。
  “其遞相為君臣乎?”那么是這些器官輪流坐莊嗎?今天胃當(dāng)董事長,明天大腸當(dāng)董事長,后天心肺當(dāng)董事長,或者它們民主選舉,輪流執(zhí)政,行不行呢?肯定不行!
  “其有真君存焉”。雖然從我們身上的各個零部件中都找不到做主的,但因為有我們這個生命的存在,就一定有個能做主的存在。它一定就在我們的四肢百骸、六根門頭、四大和合之中。這個當(dāng)家做主的肯定不離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離開我們的五臟六腑,但又不是我們的眼、耳、鼻、舌,也不是五臟六腑。所以必有“真君存焉”,道就存在于生命之中。它與知見無關(guān),與智慧也無關(guān),與知識更無關(guān)。
  上一次,某學(xué)員給我們帶來了一本書,來讓我們看前言,其中就說了一個從《莊子》中得來的道理。我們的生命與知識有什么關(guān)系?道與知識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涉及到知識的東西,全部都是與道不相干的。但是我們在學(xué)道、修道,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避這一點,把道變成了知識,把知識認(rèn)為是道。所以老莊的東西了不起,它講棄圣絕智;禪宗了不起,講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要把這個東西打破,不然的話,我們活了一輩子,是怎樣活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伴隨了我們的一生,它是怎樣運動的?與我們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自己都不知道。
  有句話已經(jīng)成了我的口頭禪了:一分鐘以后你會想什么?一分鐘以后你會說什么?你不知道吧,因為身不由己嘛。你的心臟怎樣跳,你管不到;腸胃怎樣動,你管不到;你的新陳代謝,你管不到。雖然你管不到,可總有一個東西要在其中起作用,對不對?所以莊子說必有“真宰”,這是對的。這個真宰是什么?說不清,但肯定有,這是絕對的。但是它是什么?你要想把它轉(zhuǎn)化為知識,轉(zhuǎn)化為認(rèn)識,那就錯了。
九、莊子的勸世文
  我們繼續(xù)來看莊子下面這一段議論:“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我們要想知道“真君”,就像我們現(xiàn)在求道一樣,你能求到嗎?你求得到,它不離開你;你求不到,它也不離開你。你知道它,它也不增加一分;你不知道,它也不減少一分。所以“如求得其情與不得”,不管你能否得到它,知不知道它,悟不悟得到它,都“無益損乎其真”,都不益于它,也不損于它。因為真如本身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人一旦生成為人,從母親的腹胎中生出來以后,就“稟受成形”了。你既生而為人,就不能忘身而等待形體耗盡。你的精神與外界相互摩擦不止,馳騁追逐于其中而不能停下來,這不是很可悲嗎?我們自從生下來以后,我們的精氣神就處于一種耗散狀態(tài),就是在人世間的各種關(guān)系之中,在是是非非之中,在榮辱、貴賤、是非、得失之中“相刃相靡”,就是這個樣子。“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就像放出去的牛一樣,拉都拉不回來。
  你想,我們要把自己追名逐利、爭勝求榮的心都收回來。你收得回來嗎?人往高處走啊,都是想趨吉避兇,都是想得不想失,這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生的一個基本動力,誰愿意顛倒這種價值觀?。课姨焯煜胧Ф幌氲?,我想辱而不想榮,我想死而不想活,想窮不想富……可能沒有人會這樣想。但是道家的理念卻恰恰相反,它就是要和你反起來,要扭轉(zhuǎn)你的價值觀念。所以莊子在這方面,對人生、對世人的感覺還是悲觀的,他也是努力在賣他的勸世文,通過他的刻畫,對人生實質(zhì)的剖析,想讓大家回歸于道。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煩惱多多,每天都在這些煩惱之中打轉(zhuǎn),你要想剎車,你要想心里不動,你要想臨時關(guān)閉,萬事如意,行不行呢?不行。世間的因緣來來去去的,你要想它停下來,它也停不住。因為外面的因緣你做不了主,所以,“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你說我干脆出家,拋開一切,這個就是要得止嘛!但是一般的人哪能止呢?不能止。所以莊子就說:“不亦悲乎!”你的生命不能做主,命運不能做主,人在社會上生活是很悲哀的,很可憐的。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我們疲憊了一生,天天修道,修了一百年也不見成功。有的人在政治上,有的人在經(jīng)濟上,無論怎么辛苦操勞也不見其成功。人一輩子的確是這個樣子的?!敖K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誰成功了呢?
  網(wǎng)上在論秦始皇。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的十年光景,搞了很多建設(shè),頒布了很多政令,如修長城,修弛道,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還要到關(guān)東去視察州郡,北到山東泰山、碣石、瑯玡臺,南到紹興。到郴州的時候還遇到了水怪,差點把船拱翻。走到博浪沙又遇到盜賊刺殺他,在咸陽微服私訪的時候又遇到強盜??傊軇诶邸1狈バ倥?,南開南越,十年之中的工作量是相當(dāng)大的。到底是怎樣滅亡的呢?可能還是跟接班人有關(guān)。如果是長子扶蘇繼位的話,可能會好些。但歷史不容假設(shè),盛極一時的秦帝國,的確是迅速崛起,也迅速滅亡了。所以,“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人世間哪里去找什么成功?。?BR>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拿我們來說,整天都在忙,做生意的忙生意,機關(guān)里的人忙職位,首長們在忙政績,老百姓就忙柴米油鹽,沒房子的想房子,沒有車子的想車子,沒有職稱的想職稱……總之,大家都在忙,忙了一生。莊子這里給你批死了:“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忙了一生,自己都不知道究竟為了什么!
十、人生能有不昧者乎
  我喜歡結(jié)合天文學(xué)來說這個理。你看宇宙那么大,地球這么小,人就更是可憐。這個地球村上,不管是布什也好,薩達(dá)姆也好,拉登也好,這樣那樣忙了一陣,好像熱鬧得很。如果你是在月球上看他們,看這個地球村的事情,你會覺得他們有點發(fā)神經(jīng)。如果你站在火星上、冥王星上看地球這個小不點,能不能看到地球都說不清楚,但是地球上居然這么熱鬧!
  古人寫了南柯一夢、螞蟻緣槐這些故事。我們看螞蟻的生命太簡單了,但是螞蟻生活在它的窩里,覺得還是很有奔頭的,日子還過得很滋潤。這就是《逍遙游》中談到的大小之辯的境界。小的有小的世界,大有大的世界,我們不能無視別人小的世界,但是我們要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覺得自己是萬物之靈了,不得了,了不得!但是我們只要超然其外,換一個角度來看,整個人類社會不過就像一大堆螞蟻在那里忙過來、忙過去而已。結(jié)果忙了個什么?秦始皇忙了一陣,漢武帝忙了一陣,康熙、乾隆忙了一陣,你看他們的末代子孫,還是只有哭的份。我們再過一百年,又如何看今天呢?也說不清楚。你說有沒有定論?沒有定論。但你說沒有定論吧,它又有個定論。什么定論呢?
  我們再看下面:“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謂之不死,奚益!”這個就是你的定論!你說人能夠不死嗎?就是活上一萬歲,又有什么意思呢?我經(jīng)常說在“四禪八定”中的人,也許可以活幾萬歲甚至幾百萬歲。但是在那里打坐入定的人,我把他們比喻成是放在了液態(tài)氮里的一個生命,因為沒有活動了,沒有生命和精神的過程,是一種處于冰凍狀態(tài)的生命,精神停止,生命也停止。這種活法有沒有意思呢?也沒有意思!那么如果回到前面的喜怒哀樂、勾心斗角上來,這樣有沒有意思呢?也沒有意思!你有所為,無益;無所為呢,也無益。那么怎樣才能超越這個有所為、無所為都無益的狀態(tài)呢?那么什么又是有益的呢?
  所以我們在看《莊子》的時候,他所說的這些都有點玄。我們在左邊是墻,右邊是墻,前面是墻,后面是墻的情況下,不免左右碰壁,進(jìn)退失據(jù)。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要翻身,拿禪宗的話來說你就要參,參破之后,看看里面還有什么。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形神都老化了,不死又有什么好處呢?形,我們的肉體,承載的是什么?那么多細(xì)胞,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死了以后不過是火葬場里的一把灰。即使不死,到化驗室一化驗,也就是一堆這樣那樣的東西而已。而我們這顆心呢,嚴(yán)格說起來也不是什么心,在心理學(xué)家、精神分析師看來,都是一些病態(tài)的精神內(nèi)容而已。在佛教的唯識學(xué)中,作為人來說,也就是由煩惱集聚,會有貪嗔癡慢的這套東西,“見濁爭勝”,也都是一些不干不凈的內(nèi)容。所以真正要把我們的身體、精神肢解出來,不管是物質(zhì)的生命也好,精神的內(nèi)容也好,你端上盤來就不好看。
  生命和精神不僅僅是一堆零件、一些知識擺在那里,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東西。但是這個活東西拆開來看,不就是一堆零件、一些知識嗎?莊子把這些東西,反反復(fù)復(fù)地進(jìn)行了無情的剖析,把這些丑給揭露夠了,他就要大家回歸,要大家反省這背后還有個什么東西。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芒,曖昧、蒙昧。人生在世,果然都是這樣愚昧嗎?人之心曖昧不明,能有不昧者乎?
第三部分
一、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莊子的語言是很鋪張的,但他并不是無的放矢的鋪張。他在自然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我們知識的來去等諸多方面,反反復(fù)復(fù)地把問題擺在面前,讓大家去思考——精神從何而來?生命從何而來?知識從何而來?情感從何而來?在這一切之中,我們需要獲得的是什么?用佛教中觀的話來講,莊子善用“遮法”,他善于否定,把一切一切都掃得干干凈凈,讓你最后看到底有什么。
  下面我們繼續(xù)看莊子是如何破這些凡夫見的。“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我們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成見作為判斷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對固定的。那么誰沒有是非觀念呢?誰沒有自己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呢?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大智慧的人有他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最蠢的人也有他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圣人有圣人的價值觀念,凡夫有凡夫的價值觀念。這就是每個人的業(yè)力不同,這也沒有辦法,諸色人等都是“隨其成心而師之”,每個人都是固執(zhí)己見,認(rèn)為自己的都正確,別人的未必正確。
  我們想一下,自己是不是“隨其成心而師之”?人都有心,心都有所發(fā)動,我們對事物是怎樣認(rèn)識的?先有標(biāo)準(zhǔn)還是后有標(biāo)準(zhǔn)?先有結(jié)論還是后有結(jié)論?成心,就是一個模式,一個成見,一個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到底是先有還是后有?是通過你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和知識而形成的呢,還是本身就有的?另外,誰又沒有師法、效仿的能力呢?師心自用,到底可不可靠?真理到底是什么?我們怎樣獲得真理?其實,每個人不論是聰明的,還是愚昧的,都會有自己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高明的人也好,膚淺的人也好,聰明的人也好,愚蠢的人也好,在這個上面大家都是相同的。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边@就是說,如果沒有自己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就去判斷是非,就像今天出發(fā)到越國去,但昨天就到了一樣,這是絕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看,在世間生活的人,乃至修行的人,都是有成心的人。沒有成心,沒有是非標(biāo)準(zhǔn)的人很少。只有真正的道人,他上善若水,沒有那么多成見。他從善如流,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說無師,孔夫子也有師,但是圣人無常師,他就不著相,不執(zhí)著。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這個是不可能的事。禪宗有一個公案,趙州見投子和尚,趙州問:“大死的人卻活時如何?”就是說一個死了的人,如何讓他活過來?投子和尚回答說:“不許夜行,投明須到。”就是說晚上不能夜行,但天一亮就必須到達(dá)。就像今天我們要去北京,你現(xiàn)在站在這里不準(zhǔn)動,但是過一會兒你必須到那里。實際上就是從“今日適越而昔至也”變過來的,只不過換了種說法而已。
  “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是以無有為有”,就是把無當(dāng)成了有。你把沒有當(dāng)成有,那么像大禹這樣的圣人,也做不到,也沒法理解,我又能怎么樣呢?
  今天我們說誰功夫好,誰虹化了,你又沒看見,你又沒在他身邊,當(dāng)真有這個事嗎?很多人都把無說成有了,就像在清代很多人傳有劍仙的故事,像金庸小說里段譽的六脈神劍,手一指就過去了,這種事有嗎?沒有??!但是很多人都迷信有這種事?!耙詿o有為有”,這樣的人現(xiàn)在大有人在??!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上,都把“無有”當(dāng)有。什么神通,什么預(yù)知未來,我看都差不多。某位法師是風(fēng)水大師、星相大師,很多人對他都很崇拜,實際上呢,他自己也明白很多都是“無有”的,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就吹自己有這個本事。你修了某個功法,坐著就能飛得起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旅游嗎?我看現(xiàn)在外邊很多人都在玩“無有為有”。莊子都說了,這樣的事大禹都沒有辦法,我們又能如何呢?
二、到底明白不明白
  在這里我先對《莊子》內(nèi)七篇作個總結(jié),從南郭子綦先生開始,由曠觀而忘賓。吾喪我,我是賓,那主是什么?忘賓而后得主,得主而后冥世,冥世就是對世事淡化,乃至達(dá)到空、無、虛的那種感覺。冥世而后形真,畢竟道家里還是講真人的!要找到主宰,形真而后見宗,見宗而后化成,大化成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莊子》內(nèi)七篇是一體的。內(nèi)七篇都是通過《齊物論》來完成全部架構(gòu),《齊物論》是內(nèi)七篇的核心。通過我們今天學(xué)習(xí)的若干段,我們能夠得到什么樣的感覺呢?希望大家回去后反復(fù)地看,反復(fù)地感覺,我在這里已經(jīng)說得很多了,大家有什么感覺也要相互交流交流。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本褪钦f語言不是風(fēng)吹的,你要發(fā)表議論肯定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說的內(nèi)容不是固定的,是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這個就是“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我經(jīng)常都說,一分鐘以后你想什么?說什么?你不知道。一年以后,你想什么?說什么?你不知道。盡管你正在說,說了的東西就有了,可以寫成書,錄成音像,但是在寫之前,在錄音之前,在你說話之前,你真的就有這個現(xiàn)成的東西嗎?如果是念稿子那又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你事先準(zhǔn)備好的。但準(zhǔn)備稿子之前,你也不知道稿子最終會是什么樣子。如果沒有稿子,那你說話就更是隨機應(yīng)變的了。誰會有準(zhǔn)備???沒有準(zhǔn)備。
  在清代,有些人批評某些禪師上堂,拿著稿子念開示。唐宋祖師會這樣嗎?不會的。唐宋祖師上堂一坐,該說什么就說什么,都是隨機的。祖師作開示、講公案,他都不會預(yù)備的,否則就叫念稿。就算我們說的“特未定”,那么內(nèi)容好壞的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這也說不清楚。我在這里講課自覺說得很好,有的人就說你糟糕,一點道理都沒有,當(dāng)然也有人說很好,不得了?。】傊鞘欠欠嵌加?。這就是因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為什么呢?因為人一旦發(fā)了話出來,一般都在比量之中,比量就有是非,就是未定的。
  還是回到趙州老和尚那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還護(hù)惜也無?”“至道無難”,不難啊,但“唯嫌揀擇”,只要你不去挑三揀四的,大道本來如是。你追問到底大道是什么?你管他做什么?你“才有語言”,語言必有所指,必有取舍,就像鏡頭里取景一樣,世界那么豐富燦爛,你的鏡頭指向哪里,就只能取到那一點,只能取到那一個畫面,必然就有所揀擇?!安庞姓Z言,是揀擇”,你一揀擇,就是從大道中裁剪了一小片下來,你就在天地萬物間揀擇了那么一點。“是揀擇,是明白”,你把注意力關(guān)注到這一點上,當(dāng)然是明明白白,擺在我面前,因為是現(xiàn)量不是比量,所以我肯定能明明白白。但趙州老和尚話語一激轉(zhuǎn),說:“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還護(hù)惜也無?”我不處于這種狀態(tài),而且永遠(yuǎn)不處于這種狀態(tài),你們大家敢不敢這樣莫名其妙?覺不覺得可惜?
  人類社會引以為驕傲的,不就是知識和文化嗎?但這些超級禪師把這些一掃而空了。下面一位和尚就提問:“和尚既不在明白里,還護(hù)惜個什么?”既然都不在明白里了,還護(hù)惜什么?你一護(hù)惜就是明白。趙州老和尚耍賴說:“我亦不知?!边@和尚還不放過,又將了趙州老和尚一軍:“既不知為什么,道不在明白里?!贝撕蜕蟹謩e思維很重,邏輯思維又嚴(yán)密,處處逮著老和尚的邏輯漏洞。老和尚架子大,只說一句:“問事即得,禮拜了,退!”你話問完了,磕個頭,走人!
三、語言好比川戲的變臉
  上面這則公案和《莊子》的關(guān)系如何?我們?nèi)绾卫斫膺@一系列東西?我們看現(xiàn)在佛教網(wǎng)站上的帖子,這些官司打得真熱鬧啊。在網(wǎng)上你要和哪位爭是非?哪怕你堂堂正正,老老實實,但彼此之間,誰管誰呢?人人都要一逞痛快,拿莊子的話說,“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你把自己的話表達(dá)清楚沒有?人家如何理解你的東西?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們看到,往往是前一句話還沒有理解,還沒有搞明白,后一句糊涂話馬上又冒出來了。
  西方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稱為“聾子的對話”。每個人并沒有把對方的話聽懂,也很少有人能夠非常謙虛地把自己放下,認(rèn)認(rèn)真真地聽別人表達(dá)意見。這就是人與人交流的可悲之處。很多誤會,很多是非,都由此而來。每個人都有個性,每個人都有嗔慢之心,自然每個人都有自以為是的地方。我有時候到網(wǎng)上看眾生相,哎呀,真的好看。留意一看,誰又是真謙虛的呢?都覺得自己了不得。有體會了,有高見了,有心得了,于是噼里啪啦就在網(wǎng)上甩出來。
  所以莊子說“夫言非吹也”?!按怠笔谴笞匀坏臇|西,是大道運行,可以叫“吹”。你說是“潤物細(xì)無聲”也好,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也好,不管它,那是自然的事,老天爺想怎樣就怎樣。但是語言表達(dá)出來就不是這樣,完全就是主觀的東西在里面運行,也就是表述人的認(rèn)識。人的認(rèn)識包括了情感的東西、意志的東西、知識性的東西和自以為有所得、有所見、有所知的東西。這里翻譯過來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見。什么東西能說得清楚呢?但是“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每個人的語言表達(dá)都有其模糊性、不確定性。沒有誰的語言能夠把需要表達(dá)的東西,表達(dá)得很精確、很清楚。
  好在西方的邏輯學(xué)也好,科學(xué)也好,它在自然科學(xué)、工程技術(shù)科學(xué)上非常嚴(yán)密,如果沒有準(zhǔn)確的表達(dá)就不行。人要到月亮上去,如果運算誤差一小點就上不去,設(shè)計火箭、飛船稍微不到位,就要出事??茖W(xué)技術(shù)需要絕對的準(zhǔn)確性,當(dāng)然,這個絕對也要打個引號,也不是真的絕對,但至少失誤的幾率要控制在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之內(nèi),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但是作為人與人之間,特別是情感的、文化的和事務(wù)上的交流,就不是純粹數(shù)學(xué)類的論證了,因為數(shù)學(xué)上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都可以經(jīng)過論證,那就容易。但是我們不是在數(shù)學(xué)中、物理學(xué)中過日子啊。哪怕你做生意,也還是在情感上、利害得失上過日子。既然是處于這種狀態(tài),“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那么我們所說的話,肯定就具備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
  我今天看到某人來了,心里很喜歡。如果來人是個女士,就不敢隨便說“喜歡”二字,肯定要變一下??吹嚼习鍋砹耍肱稽c銀子出來,也不可能直接說出來,你可能會九曲十八彎之后,才表達(dá)出來??吹筋I(lǐng)導(dǎo)來了,你要套點近乎,你又會想怎么個套法最好。人與人之間說話,只要涉及到利害是非,那個語言轉(zhuǎn)得啊,比川戲的變臉還要快。
四、聽蛋殼里的小雞崽說話
  下面的這幾句就更深一層了:“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我們說了話,我們真的說了那么多話嗎?你講那么多話的目的是什么?別人聽進(jìn)去了沒有?別人聽了有沒有作用?宋朝有位禪師當(dāng)著皇帝的面吼了一聲,問旁人:“有沒有?”回答說:“有?!边^了一會兒,又問:“聽到?jīng)]有?”回答說:“沒有聽到。”既然現(xiàn)在聽不到了,那就是無,但是你現(xiàn)在沒有聽到,不能否定剛才那一吼??!剛才那個就是有。你說剛才那是有,但現(xiàn)在沒有了,是無,那這一聲吼到底是有還是無?這就是非有非無??!你說無的時候,并不妨礙剛才那一聲有;剛才那個有,到現(xiàn)在沒有了,的確就是無。所以就這“有無”兩個字,我們用這么簡單的事情來解釋都說不清楚,真是玄妙無窮啊!
  那么我們說的話,我們發(fā)表的種種高見,種種自以為是的東西,真是有嗎?真的沒有嗎?人的一生就這么一點點時間,充其量就這一百年,真的會有我們的輝煌嗎?真的又沒有這個輝煌存在嗎?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人與人之間,經(jīng)常是大家都在說話,好多都是廢話,都是轉(zhuǎn)彎抹角的話,語言都戴上了好多層戲臉殼子,把自己遮蓋起來。說來說去,就都說不清楚了。這樣的語言到底算說了,還是沒說?說不清楚。我們仔細(xì)考究一下:人與人之間往來的語言,都經(jīng)不起推敲,很多都是廢話、空話、莫名其妙的話。到底后面表達(dá)什么意思?目的是什么?動機是什么?那都是繞山繞水的,在知己面前說話都麻煩。
  我們在龍江書院都三個年頭了,大家相互說些話,有時就會引起麻煩、誤會。說話稍微不仔細(xì)點,不謹(jǐn)慎點,都會給自己或別人帶來麻煩。佛教中觀的理論說,一切語言都是戲論,既然這樣,也就沒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了!所以我們看,中觀是這樣講,莊子也是這樣看,他把這個“無?!币呀?jīng)說得很透了。
  “其以為異于音”,什么叫“音”?就是母雞孵蛋,小雞要出殼之前的叫聲。雞蛋里小雞的聲音,我們聽它說的是什么呢?我們聽不懂,就像念的咒。這只小雞說“媽媽我熱”,那只說“媽媽我冷”,但是人能知道它們說的什么嗎?聽得清楚嗎?人都不知道大公雞、大母雞說了什么,何況還是在雞蛋殼里的小雞說的話呢?對我們來說,聽起來就像天書,就是它罵你,表揚你,我們都聽不懂。
  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交流,對大道而言,也只是“音”而已,就像沒有出殼的小雞崽的語言一樣沒意義,含含糊糊的。特別以前封建王朝里,在金鑾寶殿里的很多對話,皇上一問,這些輔政大臣答話,牛都踩不爛,不知道說什么,總之是八方不沾邊,說是也不像,說非也不像。問他一些軍國大事,要喊拍板做決定,一個個斜肩膀,絕對不承擔(dān)責(zé)任,說的話比泥鰍還滑,絕對不會讓你逮到。這些都叫“音”,因為你聽不懂嘛!
  “亦有辯乎?其無辯乎?”你能明白他說的內(nèi)容嗎?你不明白他說的內(nèi)容嗎?究竟他說的有內(nèi)容,還是沒有內(nèi)容?你能認(rèn)識它,還是不能認(rèn)識它?這些都是說不清楚的。所以人與人的交流是“聾子的對話”。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們今天交流,你在想其他的事,根本沒有聽我說什么,對不對呀?那我就白說了,你也白聽了。我說的時候,你立刻以你的成見來感覺,甚至還沒有把我的話聽明白,你就開始反駁我,或者你還沒聽明白,你就開始贊同我,實際上也沒有達(dá)到真正交流的目的。真要交流的話,一定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放空,空空如也。就像這個錄音機一樣,它什么主見都沒有,它老老實實地給我們錄音,錄了音以后,它就完整地把我所說的保存下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再通過我們的理智,通過我們的般若智慧來分析它對還是不對,是還是不是。我們都要把這些看好,才能達(dá)到交流的效果。不然我在這兒說話,你馬上就“啊”一聲,這樣那樣的,或者贊嘆,或者是批評,或者是離題萬里,說一些不相干的話與我周旋,這樣就不能達(dá)到交流的效果了。
  莊子已經(jīng)說了,“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通常書上的白話解釋多不到位。到底這些語言你能夠分辯清楚嗎?你還是辯不清楚。
  所以回過頭來,看趙州老和尚那句“老僧不在明白里”,真正是高明!越是頭腦清醒的人,其實越糊涂,活得好累??!我們身邊的這樣事那樣事,你都想把它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累啊。所以鄭板橋那句“難得糊涂”,一寫出來就大行其道。難得糊涂,好舒服,好親切!特別是那些身心交瘁的人,看到這句話,那真是如飲醍醐,如醍醐灌頂,那個感覺很舒服。所以,“亦有辯乎?其無辯乎?”值得我們?nèi)マq嗎?不值得去辯嗎?能夠去辯嗎?辯得清楚嗎?
五、真?zhèn)问欠堑挠蓙?BR>  “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你說道是隱藏著的嗎?日月星辰、生老病死,明明擺在這兒的嘛!它并沒有回避我們??!它就像一個祼體模特一樣讓我們一覽無余。但是每個人又都看不見道。我們的生命明明就現(xiàn)現(xiàn)成成伴隨著我們,但是我們要認(rèn)識自己的生命,卻下不了手,無從下手??!我的真如就在我身上,我的菩提就在我身上,但是我們就是看不見,摸不著。那么它躲在什么地方了呢?它是怎么躲起來使我們看不見的呢?它明明在,我又看不見。我們明明都知道菩提、大道就在這里,但是我們就是無法進(jìn)入。
  “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危俊贝蟮浪]有躲藏起來啊,但是為什么一經(jīng)人們?nèi)ケ硎?,就有了真?zhèn)沃畡e呢?我們常會看到很多事相,這個是真的嗎?那個是假的嗎?這個是嗎?那個不是嗎?所以在學(xué)道的過程中,在認(rèn)識道的過程之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東西太多了,你摸得清楚、弄得明白嗎?
  “言惡乎隱而有是非?”你說出來的話,一個字一個字的很清楚啊,為什么人們聽了以后,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會有是非對錯之分呢?而且你說話的時候,把你的話表達(dá)清楚了沒有?有沒有隱藏啊?
  以前說要老老實實向黨交心,但是當(dāng)年向黨交心,向毛主席交心,有幾人在真正交心呢?那時說話還是繞著圈子在說。我們應(yīng)該使自己的語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必了境,也就是說讓語言都符合邏輯,讓語言的使用都準(zhǔn)確無誤。但是我們又不是專門的語言學(xué)家,也不是邏輯學(xué)家,更不是數(shù)學(xué)家,我們也不是語言機器人,平常又沒有專門的思維鍛煉和語言鍛煉,要讓我們把話說得清楚明白,滴水不漏,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語言表達(dá)的東西,思維表達(dá)的東西,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不是”?這個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呢?沒有標(biāo)準(zhǔn)。正是因為這個標(biāo)準(zhǔn)誰也無法確立,于是乎才產(chǎn)生了人的是非。東方的“是非”,西方的“是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是非”,佛教、道教,自然科學(xué)、馬列主義,誰能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誰能代表大道?
  所以“言惡乎隱而有是非”,人類社會自從產(chǎn)生以后,就永遠(yuǎn)都有是非,誰也沒有真正獲得真理。所以老佛爺說:“世間與我爭,我不與世間爭?!睘槭裁茨??一爭就完蛋,不爭就是了不得。
  如果一個人像機器人似的說話,都像中央電視臺播音員那樣說話,那就成了《新聞聯(lián)播》的語言了,那生活起來也沒有味道。一天到晚像個道學(xué)先生一樣過日子,那過起來也沒有味道。一天到晚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個日子過起來也不舒服,因為大自然不是這么回事,道也不是這么回事。道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如果你把假惡丑從自然中取掉了,自然中全部都是真善美,可能真善美就沒有意思了。就像大家都想錢,現(xiàn)在整個地球都變成黃金,那么黃金就變得狗屎不如了。我們看到的山山水水,全部變成了黃金、鉆石,那真是沒意思了。
  我聽說極樂世界,全是黃金鋪地,真是那樣的話,那個地方就簡直去不得。為什么?哪里比得上九寨溝舒服,青城山安逸呢?到了天人境界、極樂世界,連男女的分別都沒有了,連美女都看不到了,這也不舒服。絕對的清一色的東西不是道嘛,道是無所不包,美美丑丑,善善惡惡,它體現(xiàn)為豐富性、多樣性,生機和活力在其中運行。
  但是“言惡乎隱而有是非”,我們就要留意,為什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太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貴壽考,你天天陷在是非之中,本事又不大,遇到是非,神經(jīng)病來了,要上吊了,要吃耗子藥了,要吃安眠藥了,那樣就麻煩了。我們要如何面對是非?這里的“是非”不是吵架,是一種判斷。用哲學(xué)上的話來說,莊子這里談的“是”是肯定,“非”是否定,是一種肯定和否定的關(guān)系。你說一個道理,我給你否定了,就叫非;我肯定了,就叫是。并不是現(xiàn)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功名利祿之間那種是非。那種是非很低級,這里莊子談的是最高級的是非,是對真理認(rèn)識產(chǎn)生的差別。
六、真理到底存不存在
  “道惡乎往而不存?”大道到底通向什么地方?我們坐在車上或者到山里邊走路,那條路到底通向什么地方?我們?nèi)松穆猛镜降鬃呦蚴裁吹胤剑课覀兦蟮赖穆窂皆谑裁吹胤??目?biāo)在什么地方?這個道到底有沒有?大道怎樣運行的?
  大道是在運行的,我們對宇宙的看法,一個是時間的無限,一個是空間的無限,都是一個運動性。離開了運動就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用列寧當(dāng)年的話來說,沒有離開時空的運動,也沒有不運動的時空。時空就是運動的一個坐標(biāo),運動必須在時空的坐標(biāo)上才能表現(xiàn)出它的運動。說起時空,時間就離不開空間,離開空間到哪里去找時間呢?它都是在這中間表現(xiàn)。
  既然是道在運動狀態(tài)當(dāng)中,那么我們找得到一個運動狀態(tài)中的道嗎?找不到。那它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佛教中說“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學(xué)佛的人都想抓住這個不動,但是又有什么是不動的?一個念頭來,一個念頭去,一件事來,一件事去,都是在運動生滅之中。老佛爺天天在說無常,孔夫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個無常你怎樣能抓得?。俊按蟮缾汉跬?,是說大道總在運動遷流之中。為什么又說它“不存”?到底這個道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說不存在,那我們還修什么道?成什么道業(yè)?說它存在,又存在于哪里呢?到底這個道,該怎么去理解呢?
  莊子在這里只是不斷提問,自己不作結(jié)論。他通過這些問題去打開別人的思路,讓各人在自己的思維感覺中去把握。道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都需要自己用心去琢磨。
  “言惡乎存而不可?”前面的問題還擺在那里,這里又是一個問號,又在給我們提問了。你要去找答案呢,實際上答案就藏在問題里邊,就像禪宗的機鋒轉(zhuǎn)語一樣。我們的語言留得住嗎?常言道“覆水難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們的語言要想得到別人認(rèn)可不容易,除非在權(quán)力之下,頂頭上司說的就是真的,不然的話,即使你說的是真話,人家甩你兩個袖頭子,也就給你抹了。
  現(xiàn)在讓你說真理在什么地方,說不清道不明啊。真理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的語言、言論、思想到底怎么樣才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怎樣才使我們不犯錯誤?我們經(jīng)常都處于被別人批判的狀態(tài)。用禪宗的話說,就是有言就錯,出口就錯!那么怎樣才是不錯呢?
七、逃不出莊子貼的標(biāo)簽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贝蟮劳[遁乃至消失在那些有小成就的人身上,言語的真義往往會被浮華的辭藻所遮蔽,所以這才有儒家與墨家的是非之爭,互相攻擊對方的觀點。
  “道隱于小成”,我們看有些人打坐,說自己突然發(fā)光了,能夠入定了,自己辯才無礙了,寫了好多書了,名聲在外了,有好多人供養(yǎng)了,但往往就是在這些小成就面前,你就裹足不前了。在一點點榮譽、一點點成績面前就不行了。
  “言隱于榮華”,這里的“榮華”,既可以指華麗的辭藻,也可以指說話人擁有的榮華富貴。成都有句俗話:“當(dāng)官不帶長,打屁都不響?!币驗樗麡s華了,他說話就響亮了,但是真話、實話,恰恰就在這榮華富貴之中隱遁了。用這里的話說,唐宋八大家、蘇東坡、司馬遷等的文章寫得漂亮,但美中有沒有道?它藏在里邊你怎樣把它找出來?通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通過表象看到本體,我們怎么通過表象看到里面的本體?
  我們經(jīng)??催@個歌星、那個影星在電視里回答問題,你問他珠穆朗瑪峰在哪里,回答說在美國,就給你開這些黃腔。遇到這些人,你沒有辦法。我們也知道有些領(lǐng)導(dǎo)同志開黃腔,我們都沒法過問。為什么呢?“言隱于榮華”嘛。
  但是在“榮華”中的語言到底管不管用,是不是真理?誰去管那么多呢?特別是單位里領(lǐng)導(dǎo)說話、老總說話,你還敢說他不對?他說一句要頂一萬句,肯定永遠(yuǎn)是對的!領(lǐng)導(dǎo)說話就是對的。你說不對,就是你不對,你的飯碗就沒有了。這在社會生活中是個真理。除非像劉邦那樣的領(lǐng)導(dǎo),有虛懷若谷的心胸,善于改正錯誤,愿意聽不同意見,為了打天下,為了最大的利益,把自己的成見放下,這樣面對他的語言才不“隱”。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蔽覀円磸?fù)咀嚼這其中的味,因為要通過我們自己的語言來講《莊子》中的話,很多還是不容易說清楚的。本身就說“言隱于榮華”嘛!所以還是那句話:“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我們說話也逃不出莊子貼的這個標(biāo)簽。
  正是因為這樣,“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儒家和墨家的是是非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就是你認(rèn)為錯誤的東西,我要說成是正確的,你認(rèn)為正確的東西,我偏要說成是錯誤的。你要說我錯了,我可沒錯,你才錯了。就跟斗雞眼似的,不管你說什么都是錯的,先罵回去再說。我們自己的東西肯定都是對的,錯誤也都是對的?!拔倪^飾非”這個成語,就是世間實相,眾生的實相。我有錯誤,都要找一萬條理由證明是對的,找種種客觀原因,找種種理由來證明我是對的。你要說你的是對的,你的東西我可以找一萬條理由證明是錯的,而且是頭頭是道。所以我們看這一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在我們生活當(dāng)中,從古到今,俯拾皆是。
八、鏡子里的玄機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比绻肟隙▌e人所否定的,或者要想否定對方所肯定的,你就要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呢?就是“莫若以明”,就是最好以空明的心靈對待萬物。
  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塵不染,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明”。善惡兩端都沒了,是非自然就沒了。我們怎樣對待這個是非?就像一面鏡子,是,讓它給照住;非,也讓它給照住。所有的都給照住。對于鏡子來說,照住了是,它不歡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獅子,它不恐懼;照到了孔雀,它也不歡喜。鏡子是不是這樣的?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怎樣認(rèn)識這個“是非”?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自己知道嗎?自己能不能給自己立一個是非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從道上來說,我這個是道,你那個不是道,對嗎?怎樣把人類文化形態(tài)上的是非對錯搞個清楚?就是用這個“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鏡去反映事物的原樣。但這樣說呢,還是沒有趙州老和尚那句話高明,“老僧不在明白里?!蹦悴辉诿靼桌锞蜎]有是非了。你說是,我不知道;你說非,我還是不知道。你問不知道后面有什么玄機???自己去慢慢品味。品到了,就知道這里面的玄機重重。
  所以我們看莊子這些語言,盡管兩千多年了,誰又認(rèn)真對待過?包括這些著書的和搞翻譯的,是否真的進(jìn)入到莊子的精神內(nèi)涵里去了?到底寫這些是要表達(dá)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警世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去感覺。特別是修道的人,修道也要依據(jù)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是由文字表達(dá)的。怎樣在文字間去料理這些事情?怎樣使自己有正知正見?可你這頭經(jīng)典還沒背上幾頁,正知正見還沒立起來,聽見禪宗又來了個不立文字!把文字掃蕩了,超然事外,超然相外,不在文字相之中了!那又怎樣去理解這些事情?所以要抓住根本,那就是“莫若以明”。
  空空如也是“莫若以明”;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也是“莫若以明”。但是呢,六祖大師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到底這個又是怎么“莫若”?你又怎么“以明”呢?
  所以我們看莊子的這些東西,既要從這頭看,又要從那頭看,去其兩端,空空如也。要反反復(fù)復(fù)去找相應(yīng)的感覺。不要落入兩邊,也不要落到中間。不落兩邊又不落中間,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我們總結(jié)一下前面說的?!胺蜓苑蚍谴狄病保?,是指道之動;言,指道表現(xiàn)出的種種形態(tài)。在大道里,可以表現(xiàn)的形態(tài)無窮無盡,善惡對錯都是道,一切的一切都是道。它究竟怎么表現(xiàn)的呢?“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那就說不清楚啦??梢哉f東,可以說西,可以說是,可以說非,正是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立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覺。所以“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于是就有儒墨的“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如果要超越這些是非,那怎樣提高自己的境界以超越這個局限呢?歸根結(jié)底,就是“莫若以明”。
  老子也說:“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薄懊鳌本褪恰爸!钡倪@樣一種智慧。我們?nèi)绻麤]有更高的智慧,是不可能駕馭是非,不可能超越是非的。
第四部分
一、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從這一段開始,就對具體事物的彼、此、是、非、因、果等等關(guān)系,進(jìn)行了一番精彩的辨析。下面我們逐一講解,看看莊子是怎樣辨析的。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笔裁唇斜??什么叫是?因為從這里到后面反復(fù)都在談彼、是,所以我們首先就要把這一對概念搞清楚。我們可以把這一對概念理解為“因”和“緣”的關(guān)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因”,也都有它的“緣”。任何事物都是由自身具備的種種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是有因有緣,有緣有因。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任何事情都是外在的,都是相。彼,就是外在的相;同時它又是內(nèi)在的,都是心所生法。是,就是心所生法。我們看佛教中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些道理,都可以理解成“物無非是”。盡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也不妨礙“物無非彼”,也不妨礙天地萬法自住本位,萬相森羅,萬相生滅,都不影響它們自身的存在。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我們看,天地萬法之所以是萬法,樹木我們就說它是樹木,不可能把石頭說成樹木。但是要“自知則知之”,要通過人的感覺來認(rèn)識。用玄奘大師的話說,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用康德的話說,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本來沒有春夏秋冬,老天爺并不說春夏秋冬,人給它安了個春夏秋冬之名。人對自然規(guī)律有所認(rèn)識,有所感覺,“自知則知之”。這里馬上就進(jìn)入一個很深的命題,可以說是從佛教中觀的理論系統(tǒng)來講了。
  認(rèn)識了這個“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跟我們自身的修行有什么關(guān)系呢?你真的認(rèn)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找到了修行的方向,你就明白為什么修行要在“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上面下工夫了。
  我們平常有沒有“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樣一個修行體驗?這個實際上一點都不玄,我們也經(jīng)常處于這個狀態(tài)上。像太平洋某個島國有什么事情,我們既然都不知道,所以既談不上是,也談不上非,也談不上照與不照。我們經(jīng)常處于這種狀態(tài),說穿了,就是現(xiàn)在此時,這“當(dāng)下一念”的狀態(tài)。怎么講呢?就看你把這當(dāng)下一念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此就在此上,放在彼就在彼上,放在是就在是上,放在非就在非上。但是你這個當(dāng)下一念,畢竟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只是截取了大道中的一個片斷而已。這個片斷與大道是渾然一體的,我們把渾然一體的大道攝取一個片斷來說是說非,就像中醫(yī)或西醫(yī)的方法一樣。西醫(yī)在你身體里抽幾滴血,就判斷你身體里的是與非;中醫(yī)老師三個手指頭一搭,最多看看舌頭,也可以評判你身體里的是與非。這些是或非,它與你幾十年生命的運行,與你自己的生活習(xí)慣、氣候變化是融為一體的。那么在這一體中,你攝取其中某一片段,是否能以此做準(zhǔn)確的判斷?
  當(dāng)然,“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也是一種方法?!耙坏嗡锌梢苑从程柕墓廨x”也是一種說法。禪宗也有“一毫端見寶王剎”、“芥子納須彌”這樣的說法。我們怎樣在這之中找到這種協(xié)調(diào)?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北耍褪蔷?,是客觀的。是,就是因,是主觀的?!氨顺鲇谑恰保陀^是從主觀認(rèn)識中來的。另外從認(rèn)識論的角度講,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判斷。每個人都有一個對是非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比如這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我們才有對象的確定性。用佛教唯識學(xué)的話說,就是“識必了境”??!我們的認(rèn)識必須要對對象有一個準(zhǔn)確的判斷。這個判斷是出于什么呢?出于是,還是出于非?“不是”也是“是”的一個形相?!笆恰笔恰笆恰钡囊粋€形相,“不是”是“是”的另外一個形相。所以這里說“是亦因彼”。
  盡管我們有主觀,但是也要緣起,要“根塵相即”才能產(chǎn)生“識”。光有根,沒有塵,不行。根塵必須相合,才能產(chǎn)生我們的認(rèn)識。所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彼與是和合、根與塵和合,我們的認(rèn)識就自然生起了。
二、莊子與中觀
  我們再看下面:“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BR>  我們從佛教緣起論的這個角度來說,世上的萬事萬物、天地萬法都是生生滅滅的,都在我們心里來來去去的。外界的法相生生滅滅,永遠(yuǎn)都是處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狀態(tài),這個就不用多說了。那么“方可方不可”呢?有的事情你看是正確的,但是馬上就有不正確的一面冒出來了。你看這個是好事,但好事里邊就藏有禍?zhǔn)?;你看這個禍?zhǔn)?,禍?zhǔn)吕镞呉矔龊檬??!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嘛。這個就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我們在認(rèn)識事物的時候,沒有什么絕對的、必然的、非如此不可的。所以《論語》中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笨追蜃咏心悴灰敲垂虉?zhí)。萬法都是變遷無常的,你說它可的時候,它忽地就不可了;你說它不可,它一會兒又可了。說是的時候呢,它又給你非了;說非的時候呢,它又是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道理,你知道了,能夠在人情世故之中運用自如了,你才能體會它的妙處。
  老子《道德經(jīng)》里說“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樣的靈動啊。佛教講的般若智慧,它是無形無相的,就是表現(xiàn)在“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這些方面。我們不能把這個僅僅停留在哲學(xué)思辨的范疇,還應(yīng)該把它納入我們的修養(yǎng)上、修行上、見地上,使我們自身就具備這樣的素質(zhì)。在生活之中,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之中,在對待法的事情上,也應(yīng)該找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感覺。
  譬如某人是學(xué)南傳佛教的,但站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立場上看來,你那些算什么呢?小乘啊,不了義啊,諸如此類的話就來了。漢傳佛教認(rèn)為自己了不起啊,但是站在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立場上看,卻又可能認(rèn)為你那些是莫名其妙的。所以我們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往往各宗各派之間就有這些扯不清的事。凈土說禪宗的不行,禪宗又說唯識的不行,唯識又說天臺、華嚴(yán)的不行……彼此都是這樣那樣的,扯不清楚。
  實際上,都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永遠(yuǎn)都是這樣。所以才是法無定法、般若無相、菩提無相,這才是真正的道理。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一個法上,即使是非常了不得的法,那么我們也會落入法執(zhí),陷入永遠(yuǎn)被別人批評的境地。為什么呢?下面說了,“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你在說“是”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在那里做對比。你在說“非”的時候,就有一個“是”在那里做對比。我們說一個事情正確,比如我說這個錄音機非常好,我可以找一萬個理由來證明它非常好。過兩天我不喜歡它了,玩膩了,我又可以找一萬個理由來證明這個錄音機差得不得了。如果我們感情好呢,你的缺點就成了優(yōu)點;如果我們感情不好呢,你的優(yōu)點就全部成缺點了。所以這些都是無常的,都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我們怎樣來看這個?
  所以從這里看啊,莊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觀還直接。因為“中觀”的東西現(xiàn)在都變成“中觀見”了,成為理論體系、知識系統(tǒng)上的東西了。就像藏傳佛教里邊一談就是“中觀見”,這對不對呢?對,也不對。
  為什么呢?你學(xué)修中觀,一定要納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來才行!我們的認(rèn)識本身,它的這個本來面目,就具中觀見,更是中觀的體??!我們的根本智,就是中觀的體嘛。你如果還有一個“見”在那里,就是頭上安頭了。而且知識化、學(xué)問化了的東西,再好的都會變成知見障,那也不行。
三、世間哪里無是非
  前面我們說了那么多道理,下面這一句就是一個總結(jié):“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圣人不經(jīng)過是非之途,而能如實反映自然萬物的根本規(guī)律,就是因為前面講的這些道理啊。
  這里借用佛教的話就比較好理解。這是一個“比量”和“現(xiàn)量”的關(guān)系。你在是非之中,在肯定和否定之中,一定是“比量”。佛教因明就是談這些的?!笆且允ト瞬挥桑罩谔臁?,我們都是用現(xiàn)量,通過眼耳鼻舌身,通過這些感官的當(dāng)下感知,把它確定下來。可不可以呢?當(dāng)然也可以。比量這個東西,是非這個東西,屬于人的精神主觀判斷。中觀實際上就是談“是非”二字,只不過中觀偏重于非,少談是,它是只破不立,以非為是,這是中觀的特點。那么,我們?nèi)绾纬竭@種彼是關(guān)系、是非關(guān)系,憑什么踏實地坐在真如之上,坐在大道之中?“亦因是也”,就是依據(jù)這個!
  超然于是非之外,超越于彼是之外,超越于“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之上,自然就能“照之于天”。什么叫“照之于天”?那就是我們的根本智,也就是真如,它不通過這些是非、彼是的辯論,不通過一系列精神推理活動,就一下深入進(jìn)去,一下子洞悉天地萬物。所以這里的“圣人不由”,就已經(jīng)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感覺了。“而照之于天”,就是一下子回歸于法身。為什么呢?“亦因是也”,因為我們本來就有這個東西,它根本沒有離開過我們。什么叫“因是”?就是唯心!就是當(dāng)下!就是這個!離開這個,就什么都談不上了,就沒有什么道理了。
  緊接著,莊子這里又反過來照應(yīng)前面的一層:“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心就是物,物就是心,眾生即是佛,佛就是眾生。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有是有非,有它生存的道理,也有它滅亡的理由。所以生住異滅、生老病死都在它之中,每一法都有它發(fā)起的動力,但就在它發(fā)起的動力中,也有它毀壞的根基在其中。
  我們說孔夫子很了不起,但現(xiàn)在就有人說他的不是。我們說佛法了不得,出家人了不得,現(xiàn)在也有人說些不好聽的話。為什么呢?一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不一樣,立場不一樣,他都可以找到批評你的地方,也可以找到歌頌?zāi)愕牡胤?。站在佛教的立場上說,出家人這樣了不得,那樣了不得,萬德莊嚴(yán)。但是古代也有人批評佛教是三破主義,“入家破家,入國破國,入身破身”。批評得對不對?沒錯啊,他站的立場不一樣,看問題的層次不一樣。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啊!永遠(yuǎn)都是世間相。如果我們沒有把分別見、我執(zhí)、法執(zhí)徹底打破,就永遠(yuǎn)都在是非之中打轉(zhuǎn)。
  三祖大師的《信心銘》里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贝蟮垃F(xiàn)現(xiàn)成成,本來就不難,但只要你有揀擇,馬上就有是非了,就有判斷了,要想認(rèn)識大道,就千難萬難了。為什么禪宗要強調(diào)“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就是要把我們心中的這些是非相全部掃掉,讓真如佛性現(xiàn)出來,當(dāng)然就沒有是非了。
  但是真的就沒有是非了嗎?我們回過頭來看自己生活的圈子,世間哪里無是非?哪怕你明心見性了,你證悟菩提成菩薩了,你面對社會、面對眾生,同樣還是在是非之中。老佛爺也一樣在是非之中,一樣要涅槃!為什么呢?套用《金剛經(jīng)》的句式,是非者,即非是非,是名是非!
  我們看,這里莊子對人世間的這些是是非非,真的是刨根問底了。用禪宗的話來說,莊子的理論還真是有“徹法源底”的能耐!其他且不論,不管你張口說什么,就是“是非”二字把你批死了,不管你搞什么,不外乎一個肯定一個否定。
  這就是人類思維的根本功能,離開了是非這個功能,就沒有人類文明,就沒有人的精神世界了。人類文明就在是非之中,才演化出如此豐富的世界。我們使用電腦計算機,它的基本原則就是所謂的二進(jìn)制,就是一個零,一個一。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是,一個非。計算機的運算,也就是在是非之中運行。然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如果是在道里面,就沒有彼是的區(qū)別了,它渾然一體,是就是彼,彼就是是。這個彼,不管你在哪個地方,只要你把它盯住了,它就變成了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蹦弥袊脑拋碚f,哪個地方?jīng)]有陰陽呢?此亦陰陽,彼亦陰陽。男人是陽,女人是陰,可是男人身上分陰陽,女人身上也分陰陽啊。誰沒有是?誰沒有非?沒有優(yōu)點的人找不到,沒有缺點的人也找不到。
四、莊子的不二法門
  正因為有上面那么多是是非非的辨析,所以莊子在這里又給我們提問題了:“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假如你能站在大道的角度來看,到底有沒有是?有沒有非?我們今天看屋子里的蒼蠅、蚊子、老鼠,覺得煩得很,但在上帝的眼里,這些蒼蠅、蚊子,是理所當(dāng)然的。蒼蠅、蚊子也有它們生存的權(quán)利,也還是理所當(dāng)然的。蚊子長了個吸管,它不吸別人的血,就要餓死;耗子不在你屋里偷點東西,又吃什么呢?它也要生兒育女啊。所以說“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我們把這些看透了,再把境界翻上一層,就是“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從上邊看,從下邊看,從左邊看,從右邊看,從里邊看,從外邊看……這樣看來看去,真的有彼、有是嗎?真的沒有彼、沒有是嗎?
  我們看看地球上發(fā)生的事,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搞得一塌糊涂,美國攻打伊拉克……如果站在火星上看地球,覺得地球上在搞什么名堂嗎,就沙子那么大個亮點,還鬧得那么兇!如果站在銀河系的另一端,你看都看不到地球。哦,原來這里還有個地球,還有什么一萬年的文明,還有什么金字塔。金字塔也算是奇跡?真正想一下,這些有什么意思呢?就像莊子講的寓言,說蝸牛頭上有兩個角,一個叫蠻國,一個叫觸國,發(fā)生戰(zhàn)爭了,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就是這個樣子。
  莊子的確是得道高人,著眼點就是和平常人不一樣。我們老是把自己看得很大,都覺得自己怎樣怎樣,每個人都有個“我”,都有個“我所有”,都把這個“我”看得很實在,把“我所有”看得很貼心。他就沒有看到“我所有”是一場空,連“我”都是一場空。放在大道里,“我”算什么?“我所有”又算什么?就是要這樣找“果且有彼是乎哉”的感覺啊。
  但莊子不停留于此,他在破了“有”之后,也不住于“空”。他下邊又說了:“果且無彼是乎哉?”這就更高明了?!肮矣斜耸呛踉??”這是一個否定,破了有邊,但這樣就容易落入頑空?!肮覠o彼是乎哉?”這又破了空邊,從頑空中活轉(zhuǎn)來了。先是把它否了,但后面還是要給人家留下合理的空間。雖然是蝸牛角上競雄雌,盡管很可憐,但人家總還是有嘛。
  所以,言者有言,彼是彼非,一切一切,我們就要有一個總體的輪廓,找到這個總體的感覺。我們就是要在這兒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不要因“果且有彼是乎哉”,我們就住在無事匣子里,也不要因“果且無彼是乎哉”,我們就熱血沸騰,去熱鬧一番。我們要在兩點之間搞平衡,搞和諧,搞親密無間。這就是莊子的不二法門。
第五部分
一、莊子筆下的人間社會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wèi)?!痹唬骸稗蔀檠桑俊痹唬骸盎芈勑l(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貒L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敢运勊计鋭t,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dá)人氣;名聞不爭,未達(dá)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shù)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可謂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整個社會一片混亂。孔夫子對于這樣的局面,完全無可奈何。道家學(xué)說,特別是莊子,對當(dāng)時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得可以說是入木三分的。從莊子的角度看來,當(dāng)時整個社會極為險惡,整個人心也極為險惡。怎樣在這種險惡的社會、人心環(huán)境之中,以不變應(yīng)萬變,使自己能夠養(yǎng)生、全身、保命?這些問題就是《莊子·人間世》這一篇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
  實際上,我們從佛教的理論來看也是如此。佛教把這個人類社會稱為“五濁惡世”,這與莊子在《人間世》中表達(dá)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人世間有它陰暗的一面,有它險惡的一面,但究竟是怎樣陰、怎樣險呢?通過《人間世》中顏淵與孔夫子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一二。
  另外,從本篇顏淵與孔夫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暴君,處濁世,與人交際,應(yīng)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文章通過層層推進(jìn),層層辨析,最后引出了“心齋”的學(xué)說。所以《人間世》的這一段,在整個《莊子》的三十三篇里也是比較特別的,因為《莊子》三十三篇里,只有這一篇是大量地、深入地介紹了人世間的陰暗面。
  好,下面我們看正文。
  文章一開篇,翻譯成現(xiàn)代的語言,即是顏回去見孔子,向他辭行??追蜃泳蛦査?,你要到哪里去呢?顏回說,我要到衛(wèi)國去??追蜃佑謫査阋プ鍪裁词虑榘。款伝鼐驼f出了自己的抱負(fù):愿意以自己平生所學(xué),去救民于水火,治國平天下。
  顏回跟自己的老師說:“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貒L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我們來看看衛(wèi)國的國君是什么樣的人?!盎芈勑l(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這是一個年輕氣盛,辦事專斷的國君。其實,不光是國君,就是我們一般的年輕人,都容易犯這種錯誤。特別是既年輕又有權(quán)的人,往往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不明白怎樣應(yīng)對身邊的環(huán)境,自然就會“其年壯,其行獨”。
二、輕用其國的后果
  從歷史的經(jīng)驗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是這樣干的。修長城,動用一兩百萬人;南開南越,動用五十萬人;修驪山陵,又動用七十萬人。后來還修了阿房宮。那個時候,搞得全國再也沒有壯丁在田里干活了,老百姓只要稍微有點過失,就充軍發(fā)配!葬送了秦朝的漢高祖劉邦,當(dāng)年也好幾次帶著服勞役的人到咸陽去,最后一次由于不能按期到達(dá),要受懲罰了,才起來造反。再看楚霸王的戰(zhàn)將黥布(后來稱為英布),臉上刺了字,是犯人,也曾參加驪山陵的修建,只不過他命大,逃出來了。秦始皇這些“其行獨”、“輕用其國”的行為,弄得民怨沸騰,他去世的第二年,全國就爆發(fā)了推翻秦王朝的大起義。
  隋煬帝也是輕用其國的典型。他修大運河,還連續(xù)幾次發(fā)動對高麗的戰(zhàn)爭。開運河以后多次巡行江南,鋪張浪費,不問國事,最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再往后,被金人擄去的宋徽宗,他要地方上進(jìn)貢花石綱,也是這個樣子。從浙江弄到首都開封的石頭,小則幾噸,大則幾十噸,從陸路、水路一直運到開封。石頭還要這樣布置、那樣打扮,弄得花里胡哨的。人民不堪其擾,沿途的老百姓簡直活不下去!“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這是肯定的,因為你不愛惜民眾,那么“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人命就像草芥一樣不值錢,死者如山。戶籍史料顯示,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時,全國有兩千多萬人,到劉邦統(tǒng)一天下時,全中國就只有五六百萬人了。算算看,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死了多少人?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是“十余二三”。
  到東漢末年,官方的全中國人口數(shù)字是六千多萬,為歷朝歷代(清朝以前)最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高峰時期。(就算唐朝“開元盛世”的時候,全國也只有五千多萬人。)然而,經(jīng)過了三國的紛亂,這么多人口到了”三國歸晉“的時候,全國就只有五百來萬人了!在我們四川,劉備的這塊地方,只有八十多萬人了,其中部隊就有十多萬人,且不說還有那么多的行政官僚。老百姓基本上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士兵,剩下的盡是些老弱婦孺,沒有辦法維持正常的生產(chǎn),國家根本拖不動!東吳比蜀國好一點,那時候也不過一百多萬人;曹魏實力最強,也不過三四百萬人。到了”三國歸晉“的時候,全國也就五六百萬人!相比之下,人口竟然驟減了十分之九!
  隋文帝統(tǒng)一天下后,經(jīng)過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隋朝其實已經(jīng)相當(dāng)富裕了,文治武功并不比唐太宗的時候差。但給隋煬帝那么一折騰,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統(tǒng)計戶籍的時候,也只有幾百萬人,不到一千萬。由此可見,只要遇上了勞役、瘟疫、戰(zhàn)亂這樣的事情,就很可怕了!
  我們舉了這么多遠(yuǎn)的和近的例子,應(yīng)該有所體會了。所以到現(xiàn)在,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害怕國家混亂!一進(jìn)入戰(zhàn)亂、暴亂這么一種狀況,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真的就危險了!十三四億人到時候拿著這個爛攤子怎么辦?所以,我們還是像古人說的那樣,“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
三、先自度而后度眾生
  顏淵跟著孔夫子學(xué)圣賢之道,看到衛(wèi)國的國君胡作非為,“民其無如矣”,老百姓都沒有辦法,沒有可歸之處了,所以就對孔夫子說:“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蹦憷先思也皇墙?jīng)常教導(dǎo)我們嗎,一個國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沒有必要再待在那兒了,你應(yīng)該到亂國去,到那些沒把國家治理好的地方去效力!高明的醫(yī)生,面前永遠(yuǎn)是病人多多。我愿意根據(jù)老師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到衛(wèi)國去,幫助它解決政治問題。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可以把衛(wèi)國的這些麻煩給解決了。
  顏回的這個發(fā)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觀念里,一個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國平天下嘛。然而,孔夫子這里卻反對他去。為什么反對他去呢?按理說,顏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誨來辦的,他不應(yīng)該反對呀!我們再來看孔夫子的回答。
  “嘻!若殆往而刑耳!”就你?。亢俸?,你要是到衛(wèi)國去,謹(jǐn)防挨上一刀!不但幫不了衛(wèi)國的忙,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為什么呢?“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弊⒁饬?!這個是一個大原則??追蜃拥倪@句話我們可以單列出來看?!暗啦挥s”,在道家學(xué)說里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宗旨,就是抱元守一。道術(shù)忌雜,我們學(xué)、我們修、我們?yōu)槿颂幨?,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應(yīng)該學(xué)會“抓住主要矛盾”。我們在任何時候,只能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此時你在北京,同時你又在上海。所以道術(shù)忌雜是我們用心、做事的一個根本原則。
  有的人是藝多人膽大。藝多了,你未必能精。你要專精,就必須要集中精力和時間投入。很多人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干這樣,明天干那樣,結(jié)果一件事都料理不好。這就犯了道術(shù)太雜的毛病。所以莊子的這一句,就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yōu)槿俗鍪拢欢ㄒг匾?,不要去多想多為?BR>  “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這個道理中間的因果關(guān)系是必然的。你一雜了就多,多了當(dāng)然會擾,干擾你的心智,干擾你的判斷。當(dāng)你事情多了以后,你東邊也在救火,西邊也在救火,東邊去踩,西邊去壓。如果超出你能力的范圍,超出你的可控距離了,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會擔(dān)憂、發(fā)愁。“憂而不救”,當(dāng)你從事上的麻煩變成心里的麻煩以后,誰又來救你呢?事情沒干好,就是自己沒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边@里,孔夫子開始談“至人”,談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是怎樣來處理這些事。至人是“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讓自己得道解脫,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來說,就是先自度而后度眾生。
  這又是一個根本的原則。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總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滅敵人。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犧牲了,就談不上消滅敵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些原則,都是我們?nèi)粘I钪袘?yīng)該考慮到的。在日常的修為當(dāng)中,一定要先以道來成就自己,有了這個本錢,你才能夠“存諸人”,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還沒有本事,沒有本錢,在道上沒有什么心得體會,那么哪有資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這個暴君呢?用成都的丑話來說,就是自己屁股流鮮血,卻給他人醫(yī)痔瘡。這簡直就是笑話!
四、老莊哲學(xué)的根本原則
  下面孔夫子繼續(xù)教導(dǎo)這位心愛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BR>  孔夫子問顏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蕩、智慮出”是因何而起的呢?“德之所蕩”,一個有德的人,他內(nèi)在的魅力自然會釋放出來。不僅僅是內(nèi)德會釋放于外,而且是”知之所為出“,智慧同樣也會表現(xiàn)出來。但是,道德是怎么釋放出來的?智慧又是怎么樣釋放出來的?我們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德之所蕩”,“知之所為出”,是我們修為過程中要認(rèn)真留意的話?。?BR>  孔子談到這里,并沒有繼續(xù)說下去,話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德行與智慧的麻煩來?!暗率幒趺龊鯛?。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蔽覀兛吹竭@幾句話,大家都千萬要留心!“德蕩乎名”,你的德行一出來就有了名氣,有了名氣,你這個德,也就有點麻煩了。
  中國佛教發(fā)展到南北朝蕭梁時,有一個僧人慧皎寫了部《高僧傳》。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其他的僧人寫了個《名僧傳》。但慧皎不用“名僧”這兩個字,為什么呢?他說一個出家人,本來就是要舍去名利的。我們修行,要脫離生死苦海,要舍棄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真正有修行的人,應(yīng)該是高僧,不應(yīng)該稱之為名僧。所以,慧皎就寫了中國的第一部《高僧傳》。那么他的這個本意,也還是出自《莊子》的“德蕩乎名”。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氣都大了,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現(xiàn)在廟頭,這樣職位,那樣職位,今天坐飛機,明天當(dāng)個CEO,煞有介事。前幾天,我還和朋友談到了那個“旅行大師”,把某某某這樣一個著名寺廟當(dāng)企業(yè)來運作,經(jīng)常坐飛機去美國、去歐洲,帶一批武僧到處表演。這些武僧,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這兒來了一個河北滄州的,也參加過河北的禪修夏令營。這位朋友三十多歲,學(xué)武功,也學(xué)道術(shù),也還很有成就的樣子,能水上漂。據(jù)他說到東湖去的話,他可以在水面上從東岸跑到西岸,不會沉下去。另外,他說他的龜息術(shù)也小有所成,能夠五花大綁地在坑里活埋五六個小時,沒事兒!而且有脫逃術(shù),同樣五花大綁,腳鐐手銬戴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內(nèi)脫逃。但收徒弟的費用就不低了,一萬元一人,學(xué)一年,保證你能學(xué)會其中的一兩樣技能。他有這樣的本事,都還想到成都來訪高人。我給他講了幾位“高人”,他聽了后說,算了,不學(xué)了。
  當(dāng)然我說的那些人,用的是術(shù),不是道上的東西。我們再來看,德和智,是我們生活當(dāng)中離不得的。德和智的修養(yǎng),當(dāng)然就是道上的東西了。但道上的東西,它又有所忌諱!德,因名而消失;智,因爭而愈出!所以說“名也者,相軋也”。有了名之后,麻煩也就跟著來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爭等等。有些人什么事都要爭第一,千千萬萬的人,你要踏下去多少?踩下去那么多人,不累死你???
  “知也者,爭之器也。”我們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對矛盾的駕馭上,用在爭斗上。而且通過爭斗,積累經(jīng)驗教訓(xùn),這方面的智慧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這就叫智因爭而愈出。如果智和德牽扯上名、利以后,這個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惡了。所以,“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蔽覀兛础独献印防镎f“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莊子》里,比老子的話更進(jìn)一層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兇器!
  我們經(jīng)??吹剑芏嗳嗽臼呛懿诲e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有些本來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可愛,結(jié)果一變聰明之后,也糟糕了。為什么呢?因為開啟智慧了,掌握了世間的爭斗之智、謀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殺,別人對他就敬而遠(yuǎn)之了。所以說名和智,的確是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這些都不是究竟之道。我們知道在老莊的學(xué)說中,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棄圣絕智,這里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棄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講的那一套仁義禮智信等等拋棄不用;絕智,智慧也不能用,因為用智就有機心,有機心就與大道不合。大道是沒有機心的,是自然的,而我們?nèi)诵闹畡樱沁`反自然的,違反大道的。所以老莊學(xué)說的棄圣絕智的原則,在《莊子》中表現(xiàn)得非常之堅定。
五、以他人之惡顯自己之美
  孔夫子給顏回講了一通棄圣絕智的道理之后,又接著來給這位弟子洗腦:“且德厚信矼,未達(dá)人氣;名聞不爭,未達(dá)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shù)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边@一段到底講的什么呢?我們下面再來好好琢磨一番。
  “且德厚信矼,未達(dá)人氣?!背M,作憨實來理解。這句是說一個人的德行淳厚,信譽篤實,但是呢,你還“未達(dá)人氣”,即不懂與人意氣相投的那一套交際功夫。憨實的人是不善于玩這一套的,而靈巧的人,卻最喜歡搞這些的,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善于“勾兌”。善于與別人相交的人,通過各種物質(zhì)的、精神的、語言的、行為的方式,在觀念和事物上與人交流,使彼此有所了解。但是,有些時候也未必需要這些過程,有的人有時候突然一見面,就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覺。
  “名聞不爭,未達(dá)人心?!比绻悴蝗幟麪幚?,那么你就往往不懂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shù)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這里,孔夫子批評顏淵的功夫做得死板、僵化了,你既不懂得如何與人意氣相投,又不了解別人的內(nèi)心,如果你把仁義禮智信的那一套拿來衡量衛(wèi)國的這個君主,那就是以他人之惡來顯自己之美。你在批評別人這樣不對、那樣不對的時候,反過來說呢,就是表現(xiàn)自己這也了不起,那也了不得!那么,有這種行為,就“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什么是菑人?就是一般人說的害人精!菑,即是災(zāi)害的意思。菑人,你可以這樣理解:凡是栽贓、陷害、揭發(fā)、檢舉、投訴、控告別人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菑人。你去算計別人,收拾別人,那么別人也要反菑于你。
  “若殆為人菑夫!”所以孔夫子就說,你顏淵要是真的去游說、去勸說衛(wèi)國的國君,如果你說他不仁不義,那他就一定會反過來收拾你!你愿不愿意落到菑人或被人反菑的地步呢?
六、仁義之道的困境
  下面,孔夫子給顏回講了一段更嚴(yán)重的話,分析他去衛(wèi)國兇多吉少的原因?!扒移垶閻傎t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我們在社會中生活,都是“悅賢而惡不肖”的。我們書院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大家都是相尚以道,而討厭那些莫名其妙的是是非非,這個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你如果過于固執(zhí)地堅持這點,你想想,既然人家已經(jīng)是“悅賢而惡不肖”了,已經(jīng)是親賢人而遠(yuǎn)小人了,那么“惡用而求有以異”,你又何必非要把這一套拿去,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呢?
  孔夫子把前面的理由講清楚以后,繼續(xù)告誡顏淵:“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币馑季褪钦f,你把仁義禮智信這一套拿到衛(wèi)國國君那里去說,反而表現(xiàn)了你種種揭人之短的心性,別人反過來就要收拾你!你若因此而無言,“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王公大臣就會挑眼,找茬子批斗你。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你的目光也游移不定了,容貌氣色也卑微了,自己當(dāng)然就更沒有自信心了。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這一部分的話,道理都很簡單明了。我們看看白話翻譯,把前后文聯(lián)系起來參考一下,也就可以明白了。
  這一段是說,如果你的德性淳厚,信行篤實,但卻未必能投合別人的意氣,很好地與人溝通,即使你不與別人爭名奪譽,也未必能達(dá)到投合人心,讓人家心服口服。如果你強用仁義規(guī)范的言論陳述于暴人的面前,這是用別人的過失來顯示自己的美德,人家就會認(rèn)為你是在害人。害別人的人,別人必定反過來害他,你恐怕要為人所害了。況且,假如衛(wèi)君喜歡賢人而厭惡不肖之徒,你何必去顯示自己有異于別人呢?除非你不向他諍諫,否則衛(wèi)國的君臣們必定乘你言論的漏洞而群起攻之。這時候,你就將眼神迷惑,面色平平,口里唯唯諾諾,態(tài)度恭順卑微,內(nèi)心就會遷就他的主張了。這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叫做愈救過錯愈多。你一旦開始順從了,順從就會沒有窮盡。假如一開始他就不信你忠厚的言論相勸,那你就一定會死在暴君面前!
七、古往今來的這些事
  孔夫子把上面的道理講完之后,大概怕顏回小看了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又舉了一些實際的例子:“且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BR>  從史籍上看,夏桀殺關(guān)龍逢、殷紂王殺比干,應(yīng)是有歷史根據(jù)的,不然諸子百家也不會經(jīng)常談?wù)撨@些事。因為夏朝的滅亡,商朝的興起,是歷史上的大事,這樣的大事情,肯定有相當(dāng)多精彩的故事在里面。成湯為什么會興起?夏桀為什么會滅亡?一定會有種種的事理,來證明夏朝的無道、成湯的仁德。夏桀殺害關(guān)龍逢,應(yīng)該是史有其事的,盡管沒有地下文物為佐證,我們也沒有必要懷疑大家都公認(rèn)了的事情。
  為什么夏桀會殺關(guān)龍逢?殷紂王為什么會殺他的叔叔比干?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這些賢臣們修身蓄德,以居于臣下的地位,去愛護(hù)君王的民眾,以居于臣下的地位,違逆了上位君主,使其猜忌。所以,這些殘暴的君主就因為他們的修身蓄德而排斥他們,最后殺害他們!
  學(xué)了《人間世》,就會給我們一些相應(yīng)的啟發(fā)。我們在單位、在機關(guān)中應(yīng)該如何處?對上應(yīng)該如何對?對下又應(yīng)該如何對?對左鄰右舍又應(yīng)該如何處?人際關(guān)系中有種種的忌諱。你要去向善,對別人就是暴惡,對別人就會不好。怎樣使環(huán)境陰陽和合,像古人一樣垂衣裳而天下治,在不露聲色、不暴露自己意圖的情況下,能夠暗暗地把一些情況調(diào)控住?這需要相當(dāng)高的技巧與手段,不然你去有所為,反而會動輒得咎,搞成很麻煩的事情。
  桀、紂要殺關(guān)龍逢、比干,關(guān)龍逢和比干,他們都是因為修身,憫愛老百姓,不得已而越位犯上,于是乎君上不容。君上見你有這種美德,就會把你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就非把你除去不可!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睘槭裁词虑闀沁@樣的呢?君臣都好名嘛!你做臣子的有了好名聲,一國之君就落下個不好的名聲;你做臣子的把老百姓都收服了,老百姓都擁護(hù)你,只有你對,都覺得我是個暴君。那么,我就要收拾你。古往今來的這些事情,這些是是非非,其實是很麻煩的。
八、圣人也難過的關(guān)口
  下面孔夫子又舉例子,繼續(xù)批評顏回:“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這里呢,孔夫子又進(jìn)一步說這個道理,其實,暴君誅殺賢臣是這個道理,大國滅亡小國,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追求名實嘛!
  過去,堯帝攻打叢枝、胥敖,后來的大禹又攻打有扈這樣的國家,使這些國家成為了廢墟,國君也被殺掉了。我們看堯帝、大禹,都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圣君??!老子說過,“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奔幢闶菆蛩从頊@樣的圣君,只要你用兵不止,追求田賦不停止,就會給老百姓帶來災(zāi)禍。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結(jié)果。更何況每一個手里拿著槍桿子,掌握了政權(quán)的人,都會給自己涂脂抹粉:我永遠(yuǎn)是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的,你永遠(yuǎn)是背時倒霉、逆天而行的??傊?,是要把你從現(xiàn)實的到道義的合法性,全部都打壓下去。
  所以在這里,莊子借孔夫子之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這話如何理解呢?“不能勝”,難以抗拒、難以戰(zhàn)勝。我們看歷史上那些當(dāng)皇帝的人,都想自己成為堯舜之君,而當(dāng)臣子的人呢,都想成為諸葛亮,都想成為魏征,都想成為包公,都想成為海瑞,都想留名千古,流芳百世。所以這個名實啊,是圣人都難以抗拒的誘惑,難以闖過的關(guān)口?!岸鴽r若乎”,又何況你小小的一個顏淵呢?你自以為學(xué)了一肚皮的仁義道德,也想用這個去求名、取利嗎?哼,面子上還說是為老百姓請命。
  孔夫子在前面鋪張地說了一大串,實際上,已經(jīng)把顏淵給批死了。圣人都難以抗拒名實這樣的誘惑,你到衛(wèi)國去又能怎樣呢?不過,顏回畢竟是自己的學(xué)生,總還要給他留出一條轉(zhuǎn)身之路,讓他能在這件事上有所領(lǐng)悟,有所提高才行。
  “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不管怎么說,你既然敢去,可能你自以為還是有本錢、有能力的,那么你把你的本錢、你的能力、你的治國方略,說給我聽一下吧!
  那么,顏回的治國方略是什么?行不行得通?又得到孔夫子怎樣的評價呢?我們下一講再來說吧。
第六部分
一、端而虛,勉而一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zhí)而不化,外合而內(nèi)不訾,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nèi)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nèi)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吾無以進(jìn)矣,敢問其方?!敝倌嵩唬骸褒S,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鳖伝卦唬骸盎刂邑殻ú伙嬀撇蝗闳澱邤?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被卦唬骸案覇栃凝S?!敝倌嵩唬骸叭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BR>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芍^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nèi)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前面我們講到孔夫子把顏回批評了一通,又問他到底有什么本事去衛(wèi)國做事,顏回就回答老師說:“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我們仔細(xì)來看看顏回的答話,“端而虛,勉而一”。嚴(yán)格地說,能做到這六個字,已經(jīng)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真要做到這六個字了,就可以說真正的萬事大吉了!“端而虛,勉而一”,從修養(yǎng)的角度來看,這個已經(jīng)是無可挑剔了。
  什么是端?我們常說人要端方、端正,那就是說為人端正、正直。那什么是虛呢?就是謙虛嘛。虛者空也,就是空空如也嘛。一個人能夠做到謙虛、虛心,把自己擺在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位置上,把一切都能放下,在這么一種精神狀態(tài)做事,就會很受人歡迎的。勉,就是勤勉,對工作不偷懶,很精進(jìn)。一呢,就是一心一意,純一不雜,全心全意。我們在工作中如果能做到純一不雜,那已經(jīng)是極高的境界了。
  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端而虛,勉而一”。為人正直而又謙虛,對工作勤勉而且一心一意,這樣的人如今已經(jīng)很難找了!但即便是顏回能夠做到這樣,孔夫子還是對他說:“惡!惡可!”不對!你這樣是不行的!
  為什么不行呢?孔夫子下面就接著說了:“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zhí)而不化,外合而內(nèi)不訾,其庸詎可乎!”
  看來,孔夫子還是很了解衛(wèi)國這個年輕的國君的。他告訴顏回,衛(wèi)君這個人是陽充于外。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他這個人從內(nèi)到外,都充滿著一種剛強之氣。這樣的人呢,就是“采色不定”,就是喜怒無常啊!他這個人啊,常人不敢違逆其意,而他自己又以壓抑別人的真實性情、打擊別人對他的勸告,來暢快自己的心。所以,你即使每天用小德來慢慢感化他,都不會有成效,更何況大德呢?他必將固執(zhí)己見而不會改變,即使表面贊同,內(nèi)心也不會對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你顏淵所用的方法怎么能行得通呢?
  總之,用”端而虛,勉而一“的辦法,處理一般的事情,解決我們一般在工作中、事業(yè)中的麻煩還是可以的,但是若遇到衛(wèi)君這種精力極其旺盛,同時又喜怒無常、頑固不化,喜歡隨意壓抑、打擊別人的上司,這個方法那就大有問題了。
二、委曲求全的功夫
  顏淵提出用“端而虛,勉而一”的辦法,在孔夫子那里吃了一悶棒之后,還不死心,又提出了另外一套委曲求全的辦法。
  顏回說:“然則我內(nèi)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nèi)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
  這一段話呢,很有趣。我們在生活當(dāng)中,特別是當(dāng)我們的地位處于副手時,經(jīng)常不自覺地就會處于這種狀態(tài)。你面對自己老板的時候,本來一肚子的主意,但是呢,往往人家瞪你一眼,態(tài)度一強硬,自然而然地,你就進(jìn)入這種狀態(tài)了。
  “內(nèi)直而外曲”,內(nèi)心有自己堅決的主張、一貫的主意,但外邊你得要順從環(huán)境,特別要順應(yīng)領(lǐng)導(dǎo)的臉色、心情?!俺啥媳取?,什么是上比?自己本來有自己的思想,但還要找點領(lǐng)導(dǎo)的言論來做擋箭牌,掩飾自己的真實目的。
  我們把顏回這一段話解釋過來,是這樣的:內(nèi)心正直是與大自然結(jié)為友。與大自然結(jié)為友,就知道人君和我,都是天生的,何必非要將自己的言論祈求別人稱善,或者祈求別人稱不善呢?像這樣的人,人們都把他叫做天真無邪的童子,這就叫做和自然同類的人。外表上委曲求全的人,是與世人同類的人。擎笏跪拜,曲身拱手,這是做人臣的禮節(jié),人們都這樣做,我敢不這樣做嗎?做一般人都做的事情,人們也就不指責(zé)我了。這就叫做與世人同類。
  在這個地方,顏回是說,人云亦云,人趨我趨,濫竽充數(shù),所謂法不治眾、隨大流,你怎么能找得出我的岔子來呢?這個樣子應(yīng)該可以保身了吧?同時,顏回又說了,自己在發(fā)言的時候,援引成說,上比古人,和古代賢人同類,援引的言論雖然都是教訓(xùn)和諍諫的根據(jù),但是古代就有這種情況,并不是我創(chuàng)造的。像這樣,雖然直率正直而不出毛病,這就叫做和古人同類。這樣做可以嗎?
三、此齋非彼齋
  我們從這兩段來看,已經(jīng)看到顏淵的態(tài)度,從自己最初的立場上大大地退步了,遭孔夫子幾句話一套,自己開頭那種雄赳赳氣昂昂要糾正衛(wèi)君的錯誤,要保國保民的想法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從他的方法來看呢,“端而虛,勉而一”這一套拿出來遭孔夫子否定以后,他又拿出另外一種和光同塵、委曲求全的方式來接近衛(wèi)君,實際上已經(jīng)從最初的直線救國,變成了曲線救國。大家想一想,自己在生活當(dāng)中遇到這些情況,又是怎么辦的呢?
  但是,即便是這種和光同塵、委曲求全的辦法,仍然受到了孔夫子的否定:“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BR>  “大多政,法而不諜”,“大”這里作“太”講,指辦法太多了,雖然有法度,但是不方便,不通達(dá)。雖然能夠保身,不會被別人抓到把柄,但僅此而已,怎么可能達(dá)到感化衛(wèi)君的目的呢!你太堅持自己的成見了,你還是不得要領(lǐng)啊。
  當(dāng)然,孔夫子這樣一批評,顏淵就沒有進(jìn)一步的辦法了,只好老老實實地向老師請教:“吾無以進(jìn)矣,敢問其方?!蔽掖_實已拿不出進(jìn)一步的方法了,請問老師您的方法是什么呢?請老師指點一二,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呢?
  “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孔夫子見他不再堅持己見,就跟他說道:你要先齋戒啊,齋戒好了之后,我再告訴你該怎么做。你有成心、成見,去做事,哪里會有這么容易呢?如果你以為容易,就是與老天爺?shù)囊馑枷噙`背了?!皶堤觳灰恕?,就是不合自然之旨的意思。
  從這里開始,就要引出整個篇章中最重要的概念——心齋。顏回一聽,要齋戒啊,于是就說:“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莊子筆下的顏回,與儒家的文獻(xiàn)記載里是一樣的。顏回是個窮棒子,自己窮,哪有資格喝酒啊,所以,“不飲酒不茹葷者數(shù)月矣”,已經(jīng)幾個月都沒有喝過酒吃過肉了,這個樣子算不算是齋呢?
  我們年齡大一些的人,凡是經(jīng)過了上個世紀(jì)“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人,也算是吃了三年的齋,盡管那個時候,每個人還都配了極少量的肉票。那時的豬牛羊同樣沒有東西喂,是很可憐的,它們早點死,也就算是早點解脫了。人都吃不飽,哪有豬牛羊吃得飽的可能性呢?所以,那個時候真正吃到的肉,就是貨真價實的“三凈肉”,都是死豬、死牛等等。記得那個時候,有一次我吃到一份回鍋肉,哎呀!含到嘴里香得不得了,根本舍不得吞!顏淵過的這種日子,要過一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味道。
  但是孔夫子說了:“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贝她S非彼齋啊,顏回不吃酒肉的這個齋,是祭祀之齋,而非是心齋。
  在古代的祭祀里,祭祀前,國君、相關(guān)的大臣,乃至一般的工作人員,都必須要進(jìn)行齋戒、沐浴的。但孔夫子在這里否定了這種齋戒,他說這種齋只是一般性的祭祀之齋,不是能凈化人心,使之合于大道的“心齋”。
四、全篇的重中之重
  前面孔夫子說了很多,那種種的社會現(xiàn)象、種種的人心險惡,我們應(yīng)該怎樣面對呢?所以,這個“心齋”呢,我們就要認(rèn)真對待了。
  于是顏回就問了:“敢問心齋?!蹦鞘裁词切凝S呢?下面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修為的一個關(guān)鍵之處??追蜃痈伝卣f:“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一段關(guān)于心齋的解說,如果我們有雅興,不妨把它抄下來,背實、背牢!自己靜坐的時候,也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觀法來修。我們打坐,靜不下來,就要學(xué)這個心齋。
  “若一志”,前面孔夫子批了顏淵的“端而虛,勉而一”,但現(xiàn)在還是要將它歸在“一”上來。其實我們的志啊,經(jīng)常都處于散漫的狀態(tài),成天東一下子西一下子的,所以要“一”,要心神凝住,要把精神專注于一點?!盁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這里雖然只說了一個耳,其實我們也要無視之以眼、無嗅之以鼻、無味之以舌……總之我們要關(guān)閉六識,以心來感受萬事萬物?!奥犞孕摹?,就是關(guān)閉六識而任化。任什么化呢?任造化!不僅僅如此,還要“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為什么呢?因為心有知覺的功能,它會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攀緣取舍。為什么要“聽之以氣”呢?聽之以耳、眼等,我們就會隨外境轉(zhuǎn);聽之以心,我們同樣可能躁動不安。那么聽之以氣呢?這在道家或中醫(yī)醫(yī)家里,講究就很多了。氣無情慮嘛。氣是無情態(tài)、無社會性的,是純自然的,也可以說是一個似有似無、很空靈的東西。
  我們從一生下來,這顆心就反反復(fù)復(fù)在受社會情態(tài)的影響。我們真正靜下來打坐了,關(guān)閉了眼耳鼻舌身,你坐下來后,可能是眼耳鼻舌身都不用,而只在內(nèi)心深處觀照。但內(nèi)心受社會情態(tài)污染的那種慣性仍然存在,它同樣會在你打坐的時候強烈地釋放出來,來干擾我們的修為。所以,“聽之以心”仍然是靠不住的。
  莊子借孔夫子之口告訴我們:“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那是一個從“聽之以耳”,再到“聽之以心”,再到“聽之以氣”的過程。這是一個“損之又損”的過程。聽之以氣,就要對我們心里面的情感、知識、智慮進(jìn)行損減,最終要損減到“至于無為”的狀態(tài)。
  下面孔夫子繼續(xù)解釋了:“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敝?,是依靠的意思。耳朵的功能就是聽。用佛教的觀念來說,外界的聲音稱之為“聲塵”。如果我們把聲塵去掉了,盡管我們內(nèi)有耳根、耳識,但耳根與耳識也不會起作用。同樣的道理,外界的色,即是“色塵”,沒有了色塵,眼根、眼識又看什么呢?所以“聽止于耳”,相對還是好理解的。
  但“心止于符”,就不是那么好理解了。心的功能在于什么呢?念頭、概念、符號,心依靠的是概念、符號等,也就是俗話說的念頭。念頭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所以這個符呢,也可以作見解講,也可以作概念、念頭來講。我們的心啊,必然是附著在這些“符”上面的,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它的功能。但是,道家所說的氣就不一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氣這個東西,它是無形無相的。虛,并不是沒有,它不是空,也不是非空。
  “唯道集虛”,大道體虛,無為無相,不生不滅,大道把所有的這些空、無、虛,都集于一身。所以我們怎樣使自己通過對氣的感受,來達(dá)到對“唯道集虛”的一種感受?“虛者,心齋也”,你對這個虛有了真實體驗了,你懂得什么是心齋了,進(jìn)而你就可以體道而行了。
五、與人交往,與天交往
  顏回聽了孔夫子對心齋的一番開示之后,馬上就有自己的體會了:“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芍^虛乎?”他說啊,我在聽老師的教導(dǎo)、開示之前呢,確實有個我顏回自身的存在,還沒有把這個我放下;聽到老師的這番開示之后,就覺得沒有我顏回存在了,已經(jīng)放下了。這個可以叫做“虛”嗎?
  孔夫子聽顏回這么一談感想,覺得孺子可教,于是進(jìn)一步對他說道:“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則幾矣?!?BR>  不錯啊,這說到要害了,我繼續(xù)為你說吧?!叭裟苋胗纹浞?,你如果用心齋的這個境界,到衛(wèi)國去,進(jìn)入衛(wèi)國的人事圈,“而無感其名”,千萬不要去做涉及名利的事啊。“入則鳴,不入則止”,他們聽得進(jìn)去,愿意聽呢,你就給他們說;他們要是不愿意聽,聽不進(jìn)去你的話,你就不說。“無門無毒”,你要使自己無所立也無所破,不自立門戶與壁壘,也不去鉆營門路,千萬不要去豎起自己的旗幟。這里的“毒”通“纛”?!耙徽⒂诓坏靡选?,你只要制心一處,精神專一,目的純潔,同時做任何事情都隨眾而不執(zhí)著,“則幾矣”,那就可以了。
  下面這幾句話,孔夫子說得也很精到,凡立志在道上行的人,對這些語言都應(yīng)該留意。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nèi)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我們還是慢慢來體會這一段話的味道吧。
  “絕跡易,無行地難?!蹦阋胱约翰涣艉圹E很容易啊,不出門就可以,你不說話,也可以不留下任何話柄。但是“無行地難”,你一旦有所行,同時又不露痕跡,有所說而又不留下話柄,這就很困難了?!盀槿耸挂滓詡?,為天使難以偽?!蔽覀兣c人交往呢,會很容易落入虛偽,但是與天交往,你就不會虛偽了。
  你看,我們平常的為人處事,人打交道,都要用禮貌來包裝一下自己,以禮為貌嘛。我們的語言、行為都會很圓滑、很委婉,不會輕易得罪人。但是,如果我們跟自己養(yǎng)的狗啊牛啊的,你與它們打交道,那就很天然了!你就沒有半點虛偽,該怎么就怎么,用不著跟它繞圈圈。你要是想跟狗繞圈圈,動心眼,它也搞不懂嘛,動再多的心眼也沒有用!但是,人與人打交道肯定就要繞圈圈,也必須要繞圈圈才行。所以,“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我們與純自然的東西打交道就沒有辦法使偽,因為你使偽沒有用處,自然、天然的東西沒有被人文污染。
六、這才是心齋的大用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莊子文章里的這些話,如果我們從禪宗的角度看,那也是非常到位的。不管是鳥類、蜻蜓、蝴蝶,它要飛,總得要有翅膀才行,我們就從未看到過沒有翅膀也能飛的東西。
  莊子善用比喻,他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我們要透過這些優(yōu)美的語言來體會文中的神韻。這兩句話就是說我們要行事無跡,就像禪宗里面經(jīng)常愛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我們也經(jīng)常說到洞山祖師的“鳥道玄路”,你看,其實鳥道玄路的這些章法,在莊子這里已經(jīng)有了。
  “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蔽覀冎宦牭竭^有智慧才能去了解事情,沒有聽到過無智慧也能了解事物的。但是,道家的修養(yǎng)恰恰超出了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要你無翼而飛,就是要你“以無知知者”。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無翼而飛呢?就是要棄圣絕智。這才是心齋的大用!一般人都是有知,就是要通過已知求未知,他們就不知道以無知求知的道理。我們想要體道而行,就要丟棄已有的知識,而求得無知這么一種大智慧。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句話呢,我們在丹道家里經(jīng)??吹?,就是說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那么就能“虛室生白”了。闋,就是空虛,要把我們這個屋子擺空,就是說我們心里本來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我們能不能把自己心里面所知、所見、所寶貴的一切東西,全部都空掉?用佛教禪宗的話來說,就是放下。要把自己種種了得、了不得的,種種見地上的東西,種種勝解、圣解,種種知識上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下。放下了之后,你就能“瞻彼闋者,虛室生白”。白,就是光?!疤撌疑住?,也不是純粹的虛空,它也是有生機、有光明,但是也不著有,不著光明之相。
  虛室要生白,前提是要虛下來。我們平常打坐也好,日常行事也好,能不能把自己內(nèi)心空掉,進(jìn)入一種無人我狀態(tài)?這里說的無人我狀態(tài)呢,也不是死水一潭、空無一物,它也還有生機,就是生白。生白,就是光明透出來了,力量也就透出來了,所以,也才談得上“吉祥止止”。這種狀態(tài)是一種非常吉祥的氣韻,這種氣韻在我們內(nèi)心鼓蕩,我們自己也就長處于這樣一種吉祥之中。
  一些修學(xué)佛教的人,有時候愛問別人:你“止”于什么?以前在賈老(賈題韜)那里的時候,大概是1989年吧,有一位極有名氣的老先生,有一次到賈老那里去請教。賈老也不客氣,問他:你現(xiàn)在是名聲在外,是大居士了,你住于哪兒???他說,住于樂。我們知道《涅槃經(jīng)》里說的“常樂我凈”,所以修學(xué)佛法要得樂,才會有切身體悟。當(dāng)時我在場,等他們走了后,賈老問我:你說一下,他住于樂,這種說法怎么樣?我當(dāng)時就說:空都不能住,何況住于樂!
  現(xiàn)在很多人愛修密宗,修密宗呢,就要空樂雙運嘛,但是呢,也要空樂雙遣!都不能住。凡有所住,皆非菩提!所以不能住于樂,樂也只是一個過程中的光景而已。當(dāng)然,修佛法的人不得樂也不行,天天在那里“枯木倚寒崖,三春無暖氣”,也是不行的!沒有生機嘛,當(dāng)然不行!一旦有了樂,就有生機了。有些人依于空,有些人依于樂,這些都是過程中間的事情。依于空,空也要遣去;依于樂,這個樂也要去掉。這樣呢,才能真正地“吉祥止止”。
  為什么這里要用兩個“止”字呢?就是說吉祥之氣也不能貪戀!只有這樣,我們的功夫才真正上得去,才能達(dá)到真正的道人境界。
七、萬物順化于我心
  如果一個修道的人,平時顯得拘謹(jǐn),氣色灰暗,那么這個修行就沒有上路。修行上了路的人,他有歡喜心,但這個歡喜心也顯得很平淡。在平淡之中,你就能看得到一種吉祥,那個陽氣,是透得出來的。
  以前賈老講,成都街頭有一個篾匠趙升橋,修丹道有成就,人稱趙神仙,蚊子都不得咬他!因為他周身有一圈“衛(wèi)氣”,蚊子在他身邊立不住,就像有個氣罩把自己罩住了一樣。他可以十天半月不吃飯,但一旦吃起來,食量又大得驚人,可以吃完一斗米、一只全羊!賈老是趙神仙的大徒弟,他說只要你看到趙神仙,就會有“吉祥止止”的感覺。那么,我們自己的修為,能不能夠做到“吉祥止止”呢?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比绻阈闹共蛔?,氣止不住,那就不是“坐忘”,而是“坐馳”了,外靜而內(nèi)躁。我見了很多打坐的人,人是坐在那兒,眼觀鼻,鼻觀心,外表看到是很靜的,但實際上是內(nèi)躁,心里在大鬧天宮,只不過呢,只有他自己知道,你從外面看是看不出來的。
  “夫徇耳目內(nèi)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這句話是說啊,如果真正做到了六根內(nèi)向,關(guān)閉六識,掃除知見,那么鬼神就會來舍。這個鬼靈呢,不要往玄乎的地方去想,它就是自己的神識!用禪宗臨濟大師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個“無位真人”,在我們的面門出入,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被眼耳鼻舌這些感官牽著在走。反過來,如果我們六根內(nèi)向,關(guān)閉六識,外于心知,掃除內(nèi)心的種種知見,那么自己的神識,自己那一點靈性,就自然“來舍”,它到這里來安家了,你就安穩(wěn)了,那么,人又其奈你何啊?
  “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只有我們達(dá)到了這么一種萬物順化的狀態(tài),不去干預(yù),讓萬物順化于我心,那么,心也就順化于萬物了。這就是堯、舜、大禹等修身治國的樞紐之所在,也是伏羲、幾蘧等人終生奉行的準(zhǔn)則。“而況散焉者乎!”什么是散焉者?就是平常人修為的最高境界,就是回歸于平常,使自己得平常心,做平常人。
  高峰原妙禪師大徹大悟后,就感慨地說道:原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悟前悟后的對比,大家一定要留意。道教里面也有個說法,就是“散人”。全真七子最后一位孫不二,就稱為“清凈散人”。
  這部分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六根、六識的功能,由外向內(nèi)逐步地淡化,使自己最終進(jìn)入“吉祥止止”的境界。進(jìn)入這樣的境界之后,自然就有妙用,就能修齊治平、濟世利人。這個就是“心齋”。
第七部分
一、春秋末年的國際關(guān)系
  葉公子高將使于齊,問于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zhí)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葉公子高將使于齊,這個故事就和前面講顏回到衛(wèi)國去的故事有所區(qū)別了。衛(wèi)國的暴君是不好侍候的,除非你已經(jīng)有了“心齋”的功夫,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這個故事呢,是說葉公子高要到齊國去當(dāng)外交大使,出使之前就遇到了麻煩,有了很多心病。這些心病也不都怨他,不是事事皆因他自身惹起的,也有種種因果在里面。我們說一件事辦得好辦不好,都要看因果。如果這個人的承載能力不夠,就會有種種麻煩出現(xiàn)。一個人有沒有承擔(dān)精神,要看他在大的事情面前怎樣料理自己的身心,以使自己具備完成任務(wù)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
  在《論語》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曾經(jīng)到過楚國,那時就住在這位葉公子高的家里,是葉公子高接待的他們。這件事情也是在春秋末年,和孔夫子是同時代的事。
  葉公子高,名諸梁。在出使齊國之前,他向孔子請教:“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背踅唤o我的使命很重大啊,但齊國對待使者,總是表面上規(guī)格很高,實際上卻并不是這么回事。
  在孔夫子時期,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當(dāng)然那個時候吳、越也起來了,沒有幾年越就滅了吳。那個時候,楚國想和齊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吳國,因為吳國是楚國的心腹大患,夫差的父親闔閭和伍子胥很厲害,差一點就把楚國滅掉了。吳國呢,也多次領(lǐng)兵伐齊。把長江和淮河之間打通,修了一條邗溝,算是中國的第一條人工大運河。邗溝修好后,溝通了江淮,吳國的水兵就可以到齊國去作戰(zhàn)??赡芫褪窃谶@么一種背景下,楚國想和齊國聯(lián)手來對抗吳國。他們不會聯(lián)合去對抗晉國,因為晉國當(dāng)時是趙簡子當(dāng)權(quán),正處于權(quán)力重組時期,正忙于內(nèi)而無暇對外。所以楚君派給葉公子高的任務(wù)很重,是要他去和齊國達(dá)成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齊國對待楚國的使者,肯定在禮儀上是很隆重的。
  但是“甚敬而不急”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結(jié)合史實來看,就是齊國并不想牽扯進(jìn)去,并不真想和楚國建立戰(zhàn)略同盟關(guān)系。
二、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葉公子高向孔夫子訴苦道:“匹夫猶未可動也,而況諸侯乎!吾甚慄之?!弊屛胰フf服齊國,說老實話,一個普通老百姓還不容易說服呢,更何況是老奸巨猾的齊國!我真的很害怕啊。
  我們今天想做一件事情,就拿書院內(nèi)部來說,我們讓新來的這個小哥兒們整理錄音,他都未必能夠按時完成,也未必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古時候,要想讓其他國家的諸侯領(lǐng)導(dǎo)們都來和你心貼心、手牽手,就更不容易了。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上辦事情,特別是辦企業(yè)的,大家喝酒喝茶的時候,可能親熱得很,但是一遇到說是要簽合同,要讓人家簽個字,那還是很不容易的?!捌シ颡q未可動也”,小場合都未必能處理好,大場面又怎么能擺平呢?所以,葉公子高當(dāng)然感到戰(zhàn)戰(zhàn)兢兢,很恐懼了。
  “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孔夫子你老人家經(jīng)常教導(dǎo)我說,凡事不論大小,很少有不按大道的要求而能夠把事情辦好的。同樣的,任何事情,無論大小,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充滿歡喜心地去遵循道義要求,把事情辦好。這樣的人很少。
  其實,我們做事情也是這樣。我們經(jīng)常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嬲茏龅揭浴皹分摺钡母杏X來辦事情的,少得很??!別說樂之者,就是好之者,都很少??!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像我們趙哥子這樣投入到對中醫(yī)的學(xué)習(xí),并樂在其中的,是很不容易的。像我們勇哥,對刑偵這門科學(xué)技術(shù)的這種投入,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但正因為這樣的投入,也只有這樣的投入,人才能在事業(yè)上成功。我們看從河南來的這朋友,那可不是開玩笑的!毒藥都敢吃,砒霜也敢嘗,以身試毒,來尋找醫(yī)治絕癥的竅門。這些人,才是能夠成就大事的。
  《易經(jīng)》上面說,“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币龅健暗酪詺g成”,確實是不容易的。我經(jīng)常在說,自己能不能夠做事,能不能夠做得成事,就要拿這個指標(biāo)來權(quán)衡一下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這種能耐,有沒有這種狀態(tài)。如果自己不具備這種狀態(tài),就成了“寡不道”了,事情就不容易辦成功。
  當(dāng)然,這個事情就像《齊物論》中說的一樣,是有成有虧的?!坝谐膳c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钡?,這個葉公子高使于齊,是明確了他的任務(wù)的,這個事情明擺著就在眼前,要么成,要么不成。
三、莊子的心理學(xué)
  葉公子高繼續(xù)引用孔夫子的話,來表明自己所處的兩難境地:“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BR>  什么是“人道之患”?這里的人道,不是儒家講的夫婦之事,而是說君臣之禮。事情如果辦不成,行政記過也好,追究刑事責(zé)任也好,都是說不清楚的,所以會帶來各方面的麻煩。在國際外交事務(wù)中,我們設(shè)想一下,只要有了重大失誤,那主管外交的官員就要下課,直接負(fù)責(zé)這個事情的大使呢,也要下課,或許還有更麻煩的在里頭。所以葉公子高擔(dān)心“人道之患”,還真是說不清楚的。比如,公司要做筆大生意,叫底下的人去辦事,辦好了當(dāng)然好,辦不好,老板或許就要對你采取某種措施,壓力是很大的。
  “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哪怕事情辦好了,但是在整個辦事的過程之中,還是會有事端發(fā)生。我們看,莊子的心理學(xué)是非常厲害的,他把一個人臨事的狀態(tài)和心理,簡直是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了。什么是“陰陽之患”呢?就是喜懼交加,陰陽二氣失調(diào)了,就會致病。
  我們在承擔(dān)事情的時候,在運作一件重要事情的時候,如果對未來的結(jié)果心中無數(shù),恐怕就會心潮起伏,晚上連覺都睡不著,手心發(fā)熱,腳心發(fā)熱,說話嗓門有時不知不覺就會高八度,有時候呢,莫名其妙地又要低八度。勇哥是搞刑偵工作的,在遇到大案的時候有沒有這些感覺?人遇到壓力之后,按西方醫(yī)學(xué)的話來說,腎上腺素就要升高;用中醫(yī)的話來說呢,就是心腎不交。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吃飯不香,只想抱著冷水喝,就像后面說的那樣,要喝冷飲了。這些事時常會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特別是年輕人,沒有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經(jīng)驗,初任大事時,總是會遇到這些麻煩的。
  就拿勇哥來說,你雖然工作了很多年,現(xiàn)在馬上喊你去給局長匯報工作,或者是給省廳級領(lǐng)導(dǎo)匯報工作,或者是市委書記突然到了你的管轄區(qū)域內(nèi),你恐怕還是會有些緊張吧。天知道當(dāng)官的今天喜怒如何呢?你明明做得好好的,他覺得你不好,還不是要糟糕?有時候呢,你明明做得不好,他還覺得你做得對,這就看各人的運氣了。常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啊,要不怎么會流行這樣的俗話:說你好,不好也好;說你不好,好也不好。
  所以“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沒有調(diào)控的本事,遇到事情的時候,無論輕重緩急,都可能打亂我們內(nèi)心陰陽的平衡,使我們進(jìn)入喜怒哀樂憂恐驚的不良狀態(tài)。進(jìn)入這種狀態(tài),就麻煩了,陰陽就失衡了。
  下面一句,“若成若不成而后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辈还苓@個事情做得成做不成,自己要沒有后患,這個后患不僅僅是指在社會上名譽地位的影響,還有自然狀態(tài)下身體、精神的影響,內(nèi)外都立于不敗之地,只有有德者才能做到。
  看到莊子的這幾句話,我們自己就要檢查一下,看自己平時的修為如何,是不是具備了這方面的能耐。具備了這樣的能耐,我們才能說是“有德者”。一個真正修道的人,有修為的人,絕不會去計較事情的成敗得失。
四、古時候的飲冰者
  莊子在《齊物論》里面,講的是齊物的境界:“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把這一切都說明了,都說白了。那么,我們該怎樣料理自己的身心呢?
  在本篇前面的部分,莊子又講了心齋,要我們以心齋的修養(yǎng),去知見,高精神,把我們的精神和智慧提起來。這里呢,他又借孔夫子對葉公子高的說話告訴我們,不管是“人道之患”,還是“陰陽之患”,即使是在內(nèi)外交迫、內(nèi)外煎熬的狀態(tài)之下,也要做到無患,要坦然處之,以平常心對待。這確實是要有修養(yǎng)、有功夫、有德的人才能辦得到。
  葉公子高就說到自己受命要去出使時身心的不良反應(yīng)了?!拔崾骋矆?zhí)粗而不臧,爨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他說,平日里我的伙食很簡單啊。就像我們這里的波師兄一樣,天天吃素,家里的鍋灶,也不會弄出什么冷飲之類的。古代的“欲清”之人,在王室貴族中也是有的。他們冬天把冰和雪收集起來,堆在地窖里面儲備起來,天氣熱的時候就可以拿來解暑。以前的中醫(yī)用水是很講究的,但還是要高明的人,才懂得如何用。我們趙哥子推薦了一部韓國片《醫(yī)道》,里面就講了很多水的用法。有河水、井水、雨水、冰水、雪水等等。水都分了幾十類,歸經(jīng)以后,五臟六腑、奇經(jīng)八脈,在里面升降沉浮,水的作用都要區(qū)別對待。古時候真正行醫(yī)的人,就要講究這些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人心、我們的精神,需要這種相對應(yīng)的東西。
  “飲冰”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酒肉吃多了,上了火,就要飲冰。葉公子高平常大概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吃粗糧雜糧,搞道家修行的,平時屋里也沒有什么冷飲可飲。但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早上才得到楚王交給他的這個使命,晚上他就睡不著覺了,虛火上浮,就要飲冰降火了。他這還不是因為心中焦躁憂懼,從而引發(fā)內(nèi)熱了嗎?
  下面他說得更是慘兮兮的:“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哎呀,我還沒有去辦事情,身體就已經(jīng)有陰陽之患了,已經(jīng)陰陽失衡了。如果事情再辦不好,那么這個行政的處罰也來了,免職降級也來了,說不定還有更嚴(yán)重的禍?zhǔn)乱涞筋^上來??!“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這兩個方面,我作為人臣,都沒有能力來擔(dān)當(dāng),我的修為不夠?。±蠋煱?,您有什么可以救我的方子呢?您老一定要開示我,為我指點迷津啊!
五、普天之下有兩條大戒
  莊子的筆法確實很妙。他通過葉公子高使齊,把他認(rèn)為人世間的麻煩通過孔子的開導(dǎo)說了出來,又讓孔子順著這個語脈繼續(xù)講。
  孔夫子見葉公子高遇到了如此為難之事,于是便開導(dǎo)他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
  孔夫子這里說,普天之下有兩條大戒,一個叫做“命”,一個叫做“義”。那么,什么叫“大戒”呢?就是大的根本性原則。這個原則放在我們現(xiàn)在,也是跑不脫的,同樣還是要遵循這兩條準(zhǔn)則和規(guī)范。什么是“命”?什么是“義”?我經(jīng)常都在說,儒家講社會性,社會性就是“義”;道家講自然性,自然性就是“命”。作為一個人來說,這個“命”,到后來還是自然性與社會性合到一起了。不過在這里,這個“命”還是講的自然性。這里的“命”,就是人的自然決定的;“義”,則是人的社會規(guī)范性。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就拿我們自己打比方,我們對自己的家族成員,父母妻子兒女,每個人都會有親情,這是自然之性,是誰也放不下的,這就是“命”?!安豢山庥谛摹?,就是放不下,老是放在心里面。而作為一個臣子侍奉君主,儒家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為五常。這三綱五常,是社會的原則和準(zhǔn)則,也是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脫的準(zhǔn)則。盡管現(xiàn)在沒有名義上的君了,但是領(lǐng)導(dǎo)遍地都是啊!居委會有領(lǐng)導(dǎo),街道辦事處、派出所也有領(lǐng)導(dǎo),縣上有父母官,市上也有父母官,層層都有領(lǐng)導(dǎo)。在企業(yè)里面,老板也是領(lǐng)導(dǎo),你想要逃,又怎么逃得脫呢?講民主講法制,走到哪里都還是有領(lǐng)導(dǎo),都要遇到領(lǐng)導(dǎo),這是沒得辦法的。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碑?dāng)然,這里是莊子以孔夫子的話來表達(dá)自己的思想。道家通過孔夫子的表達(dá),實際上也承認(rèn)了這條準(zhǔn)則。莊子的思想被人稱為避世之學(xué),因為他討厭這些原則,不愿意被這些原則和規(guī)范套住,所以他要遁世,乃至出世。你要遁世、出世可以,但是,只要你還參與這個社會生活,這個所謂的綱常就是原則,你是跑不脫的。
  后世儒家就最喜歡《莊子》里的這一句話:“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彼蚊骼韺W(xué)還把這句話大加發(fā)揮,當(dāng)然這是為統(tǒng)治階級、為皇權(quán)服務(wù)的。我們這里有喜歡道家的學(xué)員,說他最討厭的就是這一句。我們也很討厭啊,但這是客觀事實!比如在家庭里,如果爹媽經(jīng)常把我們管著,抱雞婆一樣整天守著,我們就會不安逸,因為做子女的都不愿意父母整天嘮嘮叨叨的,但是這件事情是“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那是你的父母,再煩也是沒法的。
六、哪些原則犯不得
  就像我們蛇妹妹在網(wǎng)上寫她的父親,是個神經(jīng)衰弱、很緊張的人。蛇妹妹不是本地人,懷了孩子后,她父親馬上就全方位考慮了:這怎么辦呢?以后娃娃有沒有準(zhǔn)生證?戶口又上在哪里?考慮自己家里的人還不算,還要幫著人家考慮。說遠(yuǎn)房親戚的一個侄子,平日里很匪氣,現(xiàn)在出去打工,惹事了怎么辦?惹事后可能要被人打斷腳桿的哦,打斷腳桿了媳婦都找不到,又該怎么辦?有些人就是這樣,每天都在想天遠(yuǎn)地遠(yuǎn)的事情。
  蛇妹妹的父親,看來有嚴(yán)重的臆想癥。現(xiàn)在談起來,大家會覺得很驚異,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臆想癥,每個人都在打妄想,只不過輕重不一,各人打妄想的半徑不一,妄想的對象和內(nèi)容不一樣而已。不管你怎樣想,上面一節(jié)已經(jīng)說了,“天下有大戒二”,“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這就是一個根本原則。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遵循了這個原則,哪怕是委屈,哪怕是麻煩,總的來說都會比較太平。如果你不遵守這個原則,要打破這個原則,你就會“人人得而誅之”。如果你的命確實大,當(dāng)了皇帝,成了“竊國者侯”,那可以另當(dāng)別論。
  我們以前看那個《推背圖》,據(jù)說是袁天罡和李淳風(fēng)編的,里面透露出的信息是不久天下將大亂,十八子當(dāng)?shù)锰煜隆J?、二十年后,果然姓李的?dāng)了皇帝,建立了唐朝。雖然是李家當(dāng)了皇帝,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有千千萬萬姓李的人頭落地了!為什么呢?有了這個傳聞之后,姓李的人就開始相互琢磨了:啊,以后是姓李的當(dāng)皇帝,你姓李,我也姓李,恐怕天命在我不在你。于是,好多人就這樣去冒險,結(jié)果被逮住之后“喀嚓”一聲,腦袋就沒有了。又換一個,腦殼一樣又沒有了。
  四川人過去做皇帝夢的有很多,從解放前到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好多個“皇帝”。黃泥巴腳桿推起雞公車,找到一個破廟就“登基”,甚至還三宮六院都封齊了,這可不是笑話嗎?我就知道好幾個這樣的“皇帝”被抓了。聽起來也蠻有意思的。但是,這些念頭一起,就會惹來殺身之禍!要是在以前的話,那是要誅九族的。
  所以我們說,這些原則是犯不得的,一犯就麻煩了。這是中國幾千年來鐵的政治定律。哪怕領(lǐng)導(dǎo)錯了,你情愿跟著他錯一下,都不要以下犯上。
  那天我到勇哥的轄區(qū)玩,正遇到他們那個拆遷辦主任談窩心的事情,說上面的一些政策他們覺得有點傷民,不愿意去辦,但是還是要虛與委蛇,面子上敷衍著,底下還是悄悄制定一些對策,讓老百姓不至于吃那么大的虧。這個也是在遵守“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原則。
  誰要是覺得煩,不想料理這些原則,也很簡單,就學(xué)蛇妹妹,炒了老板的魷魚就是。讓自己徹底下崗,徹底遁世,這也是可以的。只要你不插著旗子去造反,人家也無可奈何。
  上面說的是“義”的原則,我們再看下面講的,要如何事親?如何事君?
七、事親、事君與自事其心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蔽覀儗Υ约旱挠H人,就要“不擇地而安之”,不管你是官員也好,老板也好,土包子也好;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富貴騰達(dá),還是窮困潦倒,對你的親人都要“安之”,要盡到你在家庭中的責(zé)任。這個就是“孝之至也”。當(dāng)然,古代的這個孝,基本是對父母而言。如果你是事君呢,那么交給你的任務(wù),無論輕重、緩急、難易,都要盡力把事情做好,這個就叫“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下面是更關(guān)鍵的語句了,“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薄白允缕湫恼摺?,這個就是懂得內(nèi)修的人。我們平時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懂得“自事其心”?我們平時是怎樣料理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樣料理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價值觀念調(diào)整過來沒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念調(diào)整過來了,就和《中庸》中說的一樣,“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又如《通書》中所說的:“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蹦隳苓@樣修學(xué),那就達(dá)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為什么呢?如果我們心里有一個目標(biāo),遠(yuǎn)遠(yuǎn)高于我們在具體事情上的是非得失成敗,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了。殺生、舍生,生命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仁義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今天做生意虧了,但是我成就了仁義,那也無所謂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些大老板傾家蕩產(chǎn)也要支援前線,要保家衛(wèi)國。從生意上來說,他虧了,但是他心也安了,也就不覺得虧,而是覺得自己該這么做。如果單純是在生意場上做虧了,他就會覺得自己這樣沒有對,那樣沒有對,簡直是太笨了。當(dāng)他有了崇高的目標(biāo),要舍棄這些的時候,也會覺得心安。
  所以“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不管事君也好,事親也好,關(guān)鍵還是在于要自事其心,把自己的內(nèi)心料理好。自己內(nèi)心料理好了,才有一個高的價值觀。價值觀不高,就不可能有高的境界。只有把自己的價值觀調(diào)整到圣賢的價值觀念,才能有圣賢的取舍。如果你還是匹夫匹婦的價值觀念,那么也就只有匹夫匹婦的取舍,精神世界也只具有匹夫匹婦的精神世界。當(dāng)我們的價值觀念轉(zhuǎn)變到圣賢的價值觀念時,世界觀和喜怒哀樂都將在圣賢的境界上了。到了這種境界,人間的大戒,不管成還是不成,都不會讓你動心了。不動心,那是多么妙的境界啊,佛教里講,那就是不動地菩薩啦!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边@幾句在《莊子》里邊,確實是極為精辟的語言。只有懂得內(nèi)修,內(nèi)修有成之后,在世上才算是超越了榮辱是非。超越了榮辱是非,超越了是非得失,哀樂在我們面前就失去了作用,就不會在我們心里面鼓蕩,把我們搞得揪心揪肺的。
  “知其不可奈何”是什么呢?大道的運行是什么呢?用我們幾十年學(xué)來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就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客觀存在。既然不能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那你又有什么辦法呢?只能無可奈何,只能安之若命。
八、菜市場上的哲學(xué)思考
  如果能夠真正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能夠在不自由的狀態(tài)下安于本分,用《易經(jīng)》的說法,就是要守位、知止。你做到了這些,才能叫做“德之至也”。知止,才會不隨便超越自己的半徑,吃得虧,忍得氣,這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平時有人是一觸就跳,一點點利害就跳八丈高,這些人的德性就很薄。但是,如果吃得大虧,無所謂的同時又能安之若命,這樣的人就值得我們刮目相看。所以蘇東坡的《留侯論》里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yuǎn)也。”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關(guān)鍵就在這個“安”字上。安之若命,不是無能,而是德之至也!我們看到有些人安于本分,就覺得這個人不行,沒有出息,窩囊得很。那也未必!往往就是在這種你以為窩窩囊囊的狀態(tài)下,人家卻能享盡天年。那些看似不窩囊,成天精力旺盛,一蹦一跳的人,到頭來卻把自己輸?shù)镁?,一點本錢都沒有了。社會這個大戲臺演出的劇目,從來就是如此。
  《人間世》里,從顏淵與孔夫子之間的對話,到葉公子高這一段,都是講這個的。我們看這一段里,葉公子高還沒有遇到像衛(wèi)君那么棘手的人。衛(wèi)君是“其年壯,其行獨”。葉公子高還沒有這些麻煩,但光是他自己的心病,就惹出了很多麻煩,還沒出門心里就不好受了。早上楚王把任命書交給他,任務(wù)一拿到手,晚上就虛火上揚,覺得有麻煩了。這還只是自己的事,有什么呢?其他的都還沒有招惹他嘛。所以莊子要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BR>  以前古希臘一個哲學(xué)家坐船的時候,遇到風(fēng)暴來了,一船的人都很驚恐,陷入了恐懼之中。船上喂了兩頭小豬,它們才不管船顛不顛簸、沉不沉沒,只管埋頭呼啦啦地吃食。于是這個哲學(xué)家就說,哲人如果能像豬一樣就對了。
  我住在肖家河,那個菜市場上的雞鴨兔關(guān)在籠子里,這邊又殺又剮,血腥撲鼻,那邊還沒有被殺的呢,照樣還是很安靜,只管在一邊啄米吃草。它們就安之若命?。∥铱吹搅硕加X得相當(dāng)羞愧,覺得我們?nèi)吮绕疬@些雞鴨兔來說,差得太遠(yuǎn)了!遇到好事情倒是很歡喜,遇到點是非得失,壞事情來了的時候,就總是放不下,有點揪心的事情,晚上都睡不著覺。這就說明自己的修為太差太差了。所以,我們?nèi)绻芟顸c殺場的雞鴨兔一樣安之若命,那修養(yǎng)就到位了。真的,大家都去看一下,你會覺得很受震撼的!
九、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下面孔夫子又說了,“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BR>  為什么說“固有所不得已”呢?你在一個單位,上面有領(lǐng)導(dǎo),如果你只是一個辦事員,肯定是做不了主,說不成事的。政策方針是上頭制定的,任務(wù)是上面給你指派的,你肯定是不得已的。
  “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我們出去辦事,根據(jù)上級領(lǐng)導(dǎo)的指示安排,辦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各人的狀態(tài),但要把事情辦好,就要忘其身!如果能夠黨叫干啥就干啥,一切聽從黨的安排,有這種狀態(tài)就不錯了。
  20世紀(jì)那個時候,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志在四方,確實沒有多少人去計較利害得失。我們當(dāng)年下鄉(xiāng)的時候,在成都火車北站,一列列悶罐車裝了一兩千人,送行的親人攔著車哭,真的是“哭聲直上干云天”。那時候,父母親朋好友在哭,要下鄉(xiāng)當(dāng)知青的紅衛(wèi)兵小將們也在哭,哭聲是聲震十里。我那個時候呢,傻乎乎的,不覺得有什么悲傷,就像點殺場的雞兔一樣,還覺得出去到農(nóng)村,那么好玩的事,為什么要哭呢?在城市里待了十幾年,我下鄉(xiāng)時已經(jīng)十九歲,快二十了,覺得好容易有機會掙脫牢籠,進(jìn)入廣闊天地,居然大家還要哭,覺得不可理喻。當(dāng)然,人家看到我,也會覺得不可理喻,覺得我簡直是傻乎乎的,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還不知道前途陰暗呢!說起前途的危險和苦難,我確實是不覺得?!昂蜗局劣趷偵鴲核?!”那種時候,黨叫干啥就干啥,這就對了!你何必去產(chǎn)生這些多余的悲傷情緒,來煎熬自己呢?
  我們平時的精神狀態(tài),好多都是不必要的,不相干的,莫名其妙的。但是我們好多人還是要去東想西想。如果我們在修為之中,能夠把這些臆想、這些不相干的念頭剝離了,就可以輕裝上陣。這樣的話,我們的工作能力,工作的敏銳性,我們的靈感,都要比平時增加若干倍。
  我們勇哥去辦案的時候,也不會去想我今天去把這個案子辦成了,就會受到表彰,會升官,他沒有這些念頭。做事情就是做事情,他沒有去考慮這些事情的因果成敗,這樣反而能夠?qū)P娜ふ野盖榈木€索。如果他一天都在考慮辦得好又如何,辦得不好又如何,像葉公子高一樣心火上揚,睡不著覺,那又能辦成什么事呢?那樣的話,我們就少了一位優(yōu)秀的偵破專家了。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就必須要做到這一句:“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就像以前住在南岳的懶殘和尚一樣,一天到黑鼻涕長淌,都懶得去擦。有一天,唐德宗皇帝派人來請他去接受供養(yǎng),他對人家說了一句:“尚無余力拭寒涕,哪有工夫?qū)λ兹耍俊惫?,我連擦拭鼻涕的工夫都沒有,哪里有時間應(yīng)付皇上派來的使官呢?我們就是要從這些語句之中,找到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啊!段公子,你經(jīng)常去青羊?qū)m,那里的道長們給不給你講這些?天尊可能要講這些,道長就不一定會講這些了。
  “夫子其行可矣!”孔子給葉公子高說了這么一堆話后,接著就鼓勵他說:你辦事情就認(rèn)真辦事情,不要想那么多,不要去想什么悅生惡死的事情,出差就出差,該做什么就認(rèn)認(rèn)真真去做吧。
第八部分
一、溢美與溢惡
  “丘請復(fù)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yuǎn)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乙郧啥妨φ?,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言者,風(fēng)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fēng)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厲。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yīng)之,而不知其然也。茍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w令勸成殆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BR>  在上一講中,我們看到孔夫子對葉公子高進(jìn)行了一番開導(dǎo)和鼓勵,給他講明了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引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一道家生命哲學(xué)的關(guān)鍵點。接下來,孔夫子又繼續(xù)為他如何處理好人際、國際的各種關(guān)系,進(jìn)行了一番教誨?!扒鹫垙?fù)以所聞”,就是另外呢,我孔丘再多給你說幾句,把我了解的事情再給你多啰嗦幾句。下面就分了三條來說。
  “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yuǎn)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人與人的交往也好,國與國的交往也好,凡是處在近處的,就要以信用去達(dá)到順通暢達(dá);處在遠(yuǎn)處的呢,就必須傳達(dá)你的忠誠、友善之情。但是無論或遠(yuǎn)或近,都必須通過使者來傳達(dá),要憑他們來傳達(dá)語言,傳達(dá)這種信息。信息傳達(dá)了之后,就會有兩種后果:“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要傳達(dá)讓雙方都?xì)g喜或者讓雙方都不高興的事情,使者是很難辦到的。
  “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要想達(dá)到兩喜,讓雙方都高興,那么你的舌頭就要甜,語言也不能老老實實,必然要花言巧語,雙方都要討好。所謂溢美之言,就是贊美得多余、過分的話。“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則正好相反。但兩者往往會相互轉(zhuǎn)化,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無常”。國與國之間關(guān)系的無常,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無常,一切都是無常!我們怎樣才能在無常的世間、無常的生命之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呢?
二、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孔夫子又說了,“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辈还苣闶且缑酪埠?,溢惡也好,語言只要脫離了實際,超越了準(zhǔn)則,那就稱之為妄。為什么佛教經(jīng)常說不要打妄想?。恳驗橥胪秃蜁r節(jié)因緣不相匹配,不相切合。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在單位與單位之間的交往中,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交往中,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中,溢美之言、溢惡之言都統(tǒng)稱為“妄”?!巴齽t其信之也莫”,如果你說話都超越了實際范疇,人家相不相信你呢?沒有人相信你了。莫,就是懷疑的意思。既然沒人相信你了,都懷疑你了,你中間傳話的人,當(dāng)然就有禍?zhǔn)铝恕?BR>  我們這里以前有個哥兒們,跑到深圳去到處給人家說他有藏獒,要送這個送那個,跑到石家莊去,也是許諾要送這個送那個。結(jié)果,人家石家莊的哥兒們就問我,馮老師啊,你那里有個哥兒們說要送藏獒給我呢。我就對他說,現(xiàn)在藏獒好值錢啊,都是幾十萬一只,你覺得會有這樣的好事嗎?這些話你都要信???他是姑妄言之,我們就只能姑妄聽之。如果要當(dāng)真,就是你自己犯傻了啊!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經(jīng)常都會出現(xiàn)妄言妄聽的狀態(tài)。凡是出現(xiàn)了這種狀態(tài),人家肯定就會“信之也莫”,肯定要在腦袋中打個問號。你不打問號,肯定就要上當(dāng)受騙。當(dāng)然,這個孔夫子一開始也是“聽其言而信其行”,吃了虧之后,才變成了“聽其言而觀其行”,都會經(jīng)歷這么一個過程。
  我們學(xué)了這些經(jīng)典就知道,莊子在揭露人心陰暗面的時候,比孔夫子更加入木三分??鬃釉凇墩撜Z》里也表現(xiàn)有這樣的東西,同樣也是葉公子高,我們在學(xué)習(xí)《論語》的時候就知道,只有簡簡單單十幾個字。你看這里,在莊子筆下,孔夫子和葉公子高的對話就豐富多了。同樣是論述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力度也加深得多了。
  “莫則傳言者殃”,使者傳話給對方,如果對方懷疑你所說的真假,那么你就要倒霉,要遭殃了。俗話說:幫人帶錢要帶縮,幫人帶話要帶漲。我們經(jīng)常就處于帶話要帶漲的狀態(tài)之中,一旦你中間有添油加醋了,傳話的人就要承受這方面的因果,出現(xiàn)的不良后果,你就只有自己擔(dān)著了。
三、帶著竹片上路
  孔夫子又引用《法言》當(dāng)中的文句,向葉公子高說明了給人傳言的原則和要領(lǐng)。
  “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鼻f子這里提到的《法言》,傳說是春秋末期或戰(zhàn)國初期,法家之祖李悝著的一本書,相傳后來商鞅去秦國變法,就是帶著李悝的這本書。這本書后來失傳了,現(xiàn)在也看不到了,希望我們今后的地下發(fā)掘工作者們,在哪個古墓里面能夠找到這些文字,整理出來給大家看看。
  其實在莊子之前,還有一些書我們都看不到了,比如在《逍遙游》里面提到的《齊諧》這本講志怪的書,還有《孫臏兵法》等?!秾O臏兵法》在以前一度被人認(rèn)為沒有這本書,盡管這本書在《漢書·藝文志》里面寫有,但是一直沒找到,人們就推斷古人大概是把孫武和孫臏混淆了,把《孫子兵法》當(dāng)成《孫臏兵法》了。結(jié)果呢,后來考古工作者在臨沂銀雀山漢墓發(fā)掘時,竟然發(fā)現(xiàn)真的有這本書,不僅有,還很全,有幾十篇呢!所以,古人著書立說,一般都是很嚴(yán)謹(jǐn)?shù)模幌窈髞硎翘煜挛恼乱淮蟪?。有些書是古籍有記載而失傳了的,尤其是一些經(jīng)典中的記載,我們不能隨便去懷疑,自己沒見到就說它根本沒有過。
  那么《法言》里面說了什么呢?這里只引用了“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這就是說,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本本分分,原汁原味,不要夸大其詞。當(dāng)然,現(xiàn)在有郵政、電信、網(wǎng)絡(luò)等等,傳話就方便得不得了,但是寫證明要求別人蓋章按指印,特別是一些容易引起麻煩的交道,還要到公證處去公證一下。就像我們勇哥搞刑偵,就特別注重證據(jù),你就要隨時準(zhǔn)備把這些證據(jù)都保留好。
  但是,以前帶書帶話沒這么方便。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都是在竹片上寫字。就算寫信,你能帶多少竹片上路呢?就算要寫,也不會寫很多。更多的內(nèi)容,更多要表達(dá)的,還是要通過使者用語言來進(jìn)行表達(dá)。《法言》這本書,弄不好可能比《論語》都要早,那個時候,說不定連竹片都沒有,也說不定是用甲骨文寫的呢。都說不清楚。
  在這種傳媒和印刷都還談不上的情況下,就只能靠語言來傳遞信息。那就要求做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說話不能夸張,要實事求是。只要是守住了實事求是這一原則,不夸張也不縮水,那么“則幾乎全”,就基本上可以保全自己了。
四、莊子筆下的眾生相
  孔夫子又說:“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边@個也是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事情。我們這里有好運動的,喜歡打太極拳的,不管你是打拳也好,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也好,大家都在以巧斗力。開始大家都很規(guī)矩,都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發(fā)展到后來,就開始亂整了,什么興奮劑也用上了,種種陰謀詭計也都用上了。這個就是“始乎陽,常卒乎陰”。
  什么是“大至則多奇巧”呢?就是一項斗勝的競技或活動,發(fā)展到了最盛行的階段以后,味道就變了,令人出其不意的花招就出現(xiàn)了,什么遭人氣恨的毒辣主意、方法就都冒出來了。為什么呢?要爭第一嘛!古代的角力,有時候是生死存亡的,就像古羅馬的角斗士,不是你死就是他活。那個時候,是要玩點巧,乃至于玩點“奇巧”,什么陰謀詭計都可以用上,不擇手段地暗器傷人,武俠小說里常見的什么五毒散、攝魂術(shù)啊等等,這些都可能用上。
  我們社會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也都一樣,剛開始好好的,大家都守規(guī)矩,時間一長就變了,亂套了,什么把戲都能玩出來。這個也是人性之中的常情。如果我們要在社會人事的各種圈子、各種關(guān)系里周旋,就要把這個看清楚、看透!
  下面這一句也很好理解:“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大至則多奇樂?!蔽覀兛匆豢醋约褐車那闆r,到現(xiàn)在都沒有超越莊子筆下的這個眾生相??!你看大家一起喝酒的時候,開始都很克制,很有禮節(jié),相互推辭說不能喝啦,只喝一杯啦,喝二兩就夠啦。大家敬酒的時候,開始也是彬彬有禮的,你敬我一杯,我回敬你一杯。但是等到后來,等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了,桌子一拍就要換成大杯子了,倒?jié)M!喝!感情深一口悶。開始的那點理性,那點章法分寸,喝到后頭就全都亂七八糟了。你看,這就是“始乎治,常卒乎亂”。
  飲酒本來不是壞事,大家在一起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加深感情嘛。但是飲到后來呢,好像是光飲酒已經(jīng)不行了,已經(jīng)無法表達(dá)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了,這就到了“大至則多奇樂”的時候。大家酒喝得盡興了,就要想辦法找更多的“奇樂”了?;蛘呔陀腥苏f還要去夜總會,找?guī)讉€小姐玩一下;或者有人說,我今天弄了點白粉,我們大家玩新鮮,都來嘗一口啊。特別是現(xiàn)在的娛樂界和影視圈,玩大麻白粉的八卦不斷被報道出來。好多人都玩這個,而且玩得很過分!在競技場中,在社交場合中,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的這類情景。
  孔夫子在教育葉公子高的時候,就這樣通過角力,通過飲酒,談到了生活之中的必然性,社會游戲上的必然性,人性中陰暗一面的必然性。開頭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到后來就莫名其妙,乃至于在莫名其妙中還要莫名其妙。
五、描述現(xiàn)代的事情
  “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這一句仍是接著上一段中的語句來的。我們來看,其實民間的什么事情都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很美好,友情也好,愿望也好,大家接觸起來都很規(guī)范合理。但是后來的結(jié)局呢?往往彼此的表現(xiàn)就很惡劣,不歡而散,乃至結(jié)怨而終。開始大家交朋友的時候,碰頭香,熱絡(luò)得不得了。交往了一段時間后,心里就起疙瘩了。再過一段時間,就不歡而散了。再過段時間,說不定就成仇人了。
  我最愛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十多年前,我有兩個哥兒們,好得不得了,你的錢就是我的,我的錢就是你的。他們在我面前說,馮老師,你看我們兩個多好,我們不會為金錢吵架,不會為女人吵架,你看我們的關(guān)系多鐵啊。你說我們這個關(guān)系能不能長久?我直接就說,不長久。他們聽了很驚訝,就問為什么。我就說,你們兩個的意氣都很重,哪一天弄不好就要一拍兩散。果然,話說了不到一個月,他們兩個就鬧僵了。原來兩個人一起合伙做生意,這個有這個的章法,那個有那個的路數(shù)。結(jié)果談不攏,就開始相互不舒服了。哎呀,今天你又用了我這么多,我那天才用了你一點,這樣一算賬,以后就成仇人了。
  人與人交往,意氣重了不好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那都是意氣。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意氣相投,覺得很舒服,很安逸,但是你要看到,意氣既然可以使你們相投,也可以使你們相左。稍不對頭,意氣一來,朋友就變成仇人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克制自己的意氣。一切事、一切情緒,都要進(jìn)入一種常規(guī)常態(tài),這樣才行。在好的時候,你要防止它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對于那些會讓好朋友變成仇人的因素,你就要抑制住。特別是自己,要把自己的麻煩盡量克制住,怕朋友變成仇人或者路人,就要先檢查自己的原因,把自己的麻煩念頭控制住,才能使彼此的感情能夠長期維持。長久維持是需要一定功夫的。有的人只會抱怨因緣,覺得自己因緣不好,只會抱怨客觀性,從不找自己的主觀性。我們不能老是抱怨客觀,要從主觀上找原因才行。莊子把這個東西入木三分地給我們解釋出來,我們要想一下,自己到底該如何對待這件事。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我們現(xiàn)在做很多事情,都要做預(yù)算、搞設(shè)計、做規(guī)劃,開始看起來很簡單,結(jié)果到了后來,就發(fā)現(xiàn)預(yù)算越堆越高,事情越來越麻煩。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也是這樣的,開始看起來簡單,三下五除二就料理了,結(jié)果到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根本料理不住。
  凡事都是這樣,開始認(rèn)為簡單,到了結(jié)果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麻煩之大,收不了場。這就是“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你看莊子厲害不厲害?他把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好多弊病都看到了。這一段就像在描述我們現(xiàn)代的事情,怕以后也還是如此?。∥覀兛垂攀ハ荣t的東西,哪里會過時呢?
六、在言和行之間
  孔夫子又繼續(xù)給葉公子高上課:“言者,風(fēng)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fēng)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
  我們成都有句方言,“說話風(fēng)吹過,打者鐵實貨?!闭f話就是風(fēng)波,無風(fēng)不起浪,語言就可以傳播風(fēng)波。所以《易經(jīng)》里面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彼哉Z言這一關(guān)我們一定要過。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要時時注意我們的語言,要控制好我們的語言。怎樣使自己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的時候,有一種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dá)方式呢?這里孔夫子說的,也涉及到了這方面的內(nèi)容。說話,就必然會帶來“風(fēng)”,也會帶來“波”。
  “行者,實喪也”,這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行為得失的因果關(guān)系看住?!胺蝻L(fēng)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憋L(fēng)波是很容易動起來的,因為大家都有嘴,隨時都可以說話,而且很多人還喜歡不負(fù)責(zé)任地亂說話。尤其是現(xiàn)在,這樣說話的人更多。
  比如吵架時有人說:“我要殺死你!”勇哥,按照刑偵來說,你覺得這話能算什么?如果把刀都摸出來了,這又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刀捅進(jìn)去了之后,又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從這些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說話、行為,以及這些動作以后所產(chǎn)生的因果關(guān)系,是不能小看的。語言確實能夠挑動人心,引起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波動。這個波動如果只停留在口頭的階段,“言者,風(fēng)波也”,當(dāng)然還不是很嚴(yán)重的。但是“實喪易以危”,就麻煩了!你一旦付諸行動了,“行者,實喪也”,那就是得失難定,就說不清楚了。這時候,自己就可能走到虛坎坎里頭去了。那就很危險,后果難以預(yù)料了!
  “故忿設(shè)無由,巧言偏辭?!边@就是說,在言和行之間,是有這么一種因果關(guān)系的。一個人為什么會憤怒起來?是什么把仇恨的心情挑逗起來的?恰恰就是“巧言偏辭”激起的??!
  我們在學(xué)《論語》的時候就學(xué)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就是過分機巧的言論;偏辭,就更具有極端性了。往往這些巧言和偏辭,就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在社會團隊之間,乃至于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產(chǎn)生極大的麻煩。
  我們平日里偏辭用得比較少,尤其是在我們書院學(xué)習(xí)的同學(xué)們。偏辭,偏激的言辭,大家學(xué)國學(xué),心平氣和的,很少有偏辭的時候。但是巧言還是很多的,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大家一起時,總覺得你好我好大家好,和氣生財嘛,但是久了之后呢,還是會給人家一種虛假的感覺。這個也不好,還是要實事求是地來面對我們共同的事業(yè)。
  所以,巧言不行,偏辭更不行。它們都會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麻煩,人與人關(guān)系的麻煩。這是吃一塹長一智的事情。我們有些朋友平日里很謹(jǐn)慎,在與人打交道時,語言也很節(jié)約,不多說話。有的人語言就要多一些,總之多一些不如少一些。我就發(fā)現(xiàn),語言多的人,往往不是那么穩(wěn)得住,反而是語言少的人穩(wěn)得住、熬得長。這些在人與人之間的必然性,的確可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引起我們的注意。
  我們通過學(xué)習(xí)莊子的這些思想,也可以給自己敲點警鐘,可以為我們指出涉身入世的方法。怎樣調(diào)控好自己的語言?怎樣調(diào)控好自己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1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