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服方法 退休醫(yī)生桑 中藥有三種口服制劑,即傳統(tǒng)的飲片即煎劑、濃縮的顆粒、成藥如丸、糖漿、片等,飲片煎劑是傳統(tǒng)的方法,雖較麻煩但其藥效保存好,廉價,現(xiàn)將飲片的服藥方法介紹如下。 一、煎藥用具:煎煮中藥最好用砂鍋、搪瓷器皿、鋁鍋、不銹鋼鍋等煎煮藥物。 二、煎藥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將藥物置于容器中,加溫水浸泡20-30分鐘,加水量超過藥面2-3厘米,加熱煎煮,先用武火煎沸騰,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攪拌,以免糊鍋,同時也能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文火煎煮20-25分鐘后,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后加熱水適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勻,依醫(yī)囑服用。 一般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即可。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提高療效,其液量較多,可改為一日3次服用。 三、小孩子常喂藥困難,可將藥液濃縮,具體可按: 1歲以下的小兒:胃容量較小,藥物煮好后倒出,然后再濃煎至100毫升左右(約一墨水瓶),分5~6次喂服。新生兒其味覺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將中藥湯液裝在奶瓶里,讓患兒吸吮。一般應(yīng)先喂藥后再喂奶,喂服時要耐心。 1~3歲的小兒:煮的中藥量約150毫升,分4~5次服用。這個時期的小兒味覺非常敏感,往往食入即吐,可加少量鮮姜汁,一般采用被動給藥法,即將病兒抱成半臥位,取調(diào)羹或塑料軟管吸滿中藥,將管口放在病兒上下門齒間慢慢擠滴;因體位的作用,藥液會慢慢進(jìn)入口內(nèi)而咽下。 4歲以上的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為300毫升,分3~4次服完。這時多數(shù)都具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要循循誘導(dǎo)、耐心解釋。要積極鼓勵患兒吃藥,若經(jīng)耐心勸說無效,也可采用被動給藥法。 應(yīng)當(dāng)指出的是,被動給藥時不能采用捏鼻子硬灌,以防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服后如嘔吐可補(bǔ)服之。 四、成人的服法:一般是1日1劑,成人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用;嘔吐的患者可取少量頻服。還有知道一般湯劑多用溫服。熱證宜涼服。寒證用宜熱服。服藥嘔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許姜汁,或嚼少許陳皮,然后再服湯藥,或少量頻服的方法。 五、另外,還有一些藥物需要特殊方法來煎煮,介紹如下: (1)先煎: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如龜板、鱉甲、磁石等,因質(zhì)地堅硬,難以出味,應(yīng)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鐘再下其它藥物,以使藥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質(zhì)地較輕而體質(zhì)大的藥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應(yīng)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藥汁和其余藥物和煎。 (2)后下:氣味芳香,借其揮發(fā)油取效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藥物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為防止煎藥后藥液渾濁及減少藥物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車前子、枇杷葉等,要用紗布將藥包好,再放入藥鍋煎煮。 (4)單煎:又稱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物如人參、西洋參、犀角、羚羊角等,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煮被其它藥物吸收,可另煎,將煎的藥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混合服用。。 (5)烊化:膠質(zhì)、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蜂蜜、飴糖等,用時應(yīng)單獨(dú)加溫溶化與藥液兌服,或加入煎好的藥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時易黏鍋煮焦,且黏附其它藥,影響煎出率。 (6)沖服:散劑、丹劑、水丸、自然藥汁,以及某些貴重藥物或芳香藥,如麝香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六神丸等,需要沖服,將藥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后服。 (7)生汁兌入:如鮮生地汁、生藕節(jié)、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
|
來自: 深山木槿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