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眩暈(包括低血壓眩暈) 證候:本證多因久病不愈,耗氣傷神,老年體弱,陽氣日衰;飲食失節(jié),操勞過度;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虛弱,使中焦運化失權(quán),升提無力,清陽不升,不能上榮于腦。癥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勞累饑餓或突然起立則更重,平臥片刻即可緩解。氣短聲低,面色少華、胃下垂、脫肛等。大部分病人血壓偏低,多在100—80/60—50毫米汞柱之間。脈虛無力。舌質(zhì)胖嫩有齒痕,色淡有白苔。 治則:補中益氣,健脾升提。 方藥:炙草5克 白術20克 陳皮10克 黨參15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當歸12克 葛根8克 桂枝6克 生芪30—50克,大棗二枚為引。 加減: 1、有子宮下垂、胃下垂者加枳實(無下垂不加)因枳實可提高平滑肌緊度,但破氣導滯力強。 2、有消化不良、納食不佳者加雞內(nèi)金10克,谷麥芽各10克。 3、有腹脹便溏者加白叩10克、云芩10克、炒扁豆10克。 4、有血虛者加枸杞10克、元肉10克、炒山藥15克。 方解:本方乃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成。方中炙黃芪為補氣要藥,尤以補益中氣為最?!侗静菡x》說:“黃芪補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足,脾土虛弱,清氣下陷最宜,與補氣藥同用可增強補氣作用。陳皮理氣開胃,與補藥同用則補,與瀉藥同用則降,補中益氣湯中陳皮既補又升但用量不宜過多。升麻、柴胡主要是起升提作用,有人試驗,補中益氣湯中雖有黨參、黃芪、白術,但沒有升麻、柴胡該方得升提作用也就不大,故二藥用在此處起畫龍點睛之效,足見前人構(gòu)思與配方之妙。葛根性平,歸脾胃經(jīng),本方中起升發(fā)清陽,鼓舞胃氣之效(量不宜過大)。當歸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扶虛補孫,與黃芪配用氣血雙補。桂枝溫中補虛與黃芪配后,能振奮中陽,但用量不可過多。 針灸: 百會、足三里、氣海 針灸操作:以上三穴,第一天針刺,第二天艾灸,交替應用,10次為一療程。針刺時用緩慢出針,及按針孔揉按片刻之補法。艾卷溫和灸,每次10—15分鐘。 方義:足三里屬胃經(jīng)合穴,又為四大總穴之一,能強健脾胃,補中益氣,是中醫(yī)強壯保健的主穴,常用于諸虛百損等病,尤對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最效;百會可升提固脫,健腦寧神,與足三里配伍,一上一下,一升一攝,一補一提,使清氣上充于腦,減輕眩暈。氣海乃元氣之海,針灸該穴可賠補元氣,激發(fā)中氣,強健脾氣。 食療偏方: 生黃芪400克,紅棗200克,生姜50克,羊肉2市斤。方法:先將黃芪(飲片)用二市斤冷水浸泡2小時,文火煎煮30分鐘撈出,再用1市斤冷水浸泡1小時煎煮30分鐘去渣,兩次藥液合并,將羊肉(切小塊)大棗生姜及適量食鹽,花椒放入,文火煮至羊肉綿爛可口,然后放入冷藏或冷凍處,分30次服完,每日一次,中午飯時與其他事物同服。如不食肉或在夏天時可去掉羊肉,只用前幾味仍用同法煎服。 病案舉例: 李XX,男,退休干部,主因頭暈目眩,不能久立就診。二年前漸生頭暈,久立或蹲下起立時更甚,但未治療。近數(shù)月病情增重,晨起也不減輕。素患胃下垂。納食不佳,食后腹部墜脹,精神不振,體軟乏力,診時形體贏瘦,面色不華,舌淡胖,有薄白苔,六脈俱虛。血壓84/50毫米汞柱。半月前查血色素11克。此乃素有中氣不足,未加調(diào)理,致病情日重,以至清陽不升,精微布化失權(quán),不能上容于腦,髓??辗Χ鴷?,故應補中益氣,升舉中陽方用。 炙黃芪30克 炒白術15克 陳皮10克 黨參15克 升麻8克 柴 胡8克 當歸12克 炙草5克 桂枝5克 生姜三片,大棗二枚,五劑。 針灸: 足三里、百會、氣海,一日針刺,一日艾灸,交替應用。 二診:5天后頭暈稍減,精神振作,血壓86/52毫米汞柱。吃飯有增,腹墜脹不減,脈舌同前,前方雖效,藥力尚不足,黃芪加至50克,黨參、炒白術均改為20克,再服6劑,仍用前法針灸五天。 三診:頭暈減去大半,體力有增,納食轉(zhuǎn)佳,血壓90/60毫米汞柱,脈稍有力,舌脹減輕,要求治療胃下垂,原方加枳實10克(現(xiàn)代研究能增強胃腸平滑肌緊張度)10劑,教病人每晚自己在兩側(cè)足三里各艾灸10分鐘。 四診:眩暈基本消失,精神納食大增,血壓100/65毫米汞柱。面色潤澤,脈緩和有力,舌正常。X光拍片胃下垂較前提高3公分,建議再服補中益氣丸10合需訪三年未發(fā)。(包括低血壓眩暈) 證候:本證多因病不愈,耗氣傷神,老年體弱,陽氣日衰;飲食失節(jié),操勞過度;先天吡稟賦不足,后天脾胃虛弱,使中焦運化失權(quán),升提無力,清陽不升,不能上容于腦。癥見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勞累饑餓或突然起立則更重,平臥片刻即可緩解。氣短聲低,面色少華、胃下垂、脫肛等。大部分病人血壓偏低,多在100—80/60—50毫米汞柱之間。脈虛無力。舌質(zhì)胖嫩有齒痕,色淡有白苔。 治則:補中益氣,健脾升提。 方藥:炙草5克 白術20克 陳皮10克 黨參15克 升麻8克 柴胡8克 當歸12克 葛根8克 桂枝6克 生芪30—50克,大棗二枚為引。 加減: 1、有子宮下垂、胃下垂者加枳實(無下垂不加)因枳實可提高平滑肌緊度,但破氣導滯力強。 2、有消化不良、納食不佳者加雞內(nèi)金10克,谷麥芽各10克。 3、有腹脹便溏者加白叩10克、云芩10克、炒扁豆10克。 4、有血虛者加枸杞10克、元肉10克、炒山藥15克。 方解:本方乃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成。方中炙黃芪為補氣要藥,尤以補益中氣為最?!侗静菡x》說:“黃芪補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足,脾土虛弱,清氣下陷最宜,與補氣藥同用可增強補氣作用。陳皮理氣開胃,與補藥同用則補,與瀉藥同用則降,補中益氣湯中陳皮既補又升但用量不宜過多。升麻、柴胡主要是起升提作用,有人試驗,補中益氣湯中雖有黨參、黃芪、白術,但沒有升麻、柴胡該方得升提作用也就不大,故二藥用在此處起畫龍點睛之效,足見前人構(gòu)思與配方之妙。葛根性平,歸脾胃經(jīng),本方中起升發(fā)清陽,鼓舞胃氣之效(量不宜過大)。當歸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扶虛補孫,與黃芪配用氣血雙補。桂枝溫中補虛與黃芪配后,能振奮中陽,但用量不可過多。 針灸: 百會、足三里、氣海 針灸操作:以上三穴,第一天針刺,第二天艾灸,交替應用,10次為一療程。針刺時用緩慢出針,及按針孔揉按片刻之補法。艾卷溫和灸,每次10—15分鐘。 方義:足三里屬胃經(jīng)合穴,又為四大總穴之一,能強健脾胃,補中益氣,是中醫(yī)強壯保健的主穴,常用于諸虛百損等病,尤對脾胃虛弱,中氣部長足最效,百會可升提固脫,健腦寧神,與足三里配伍,一上一下,一升一攝,一補一提,使清氣上充于腦,減輕眩暈。氣海乃元氣之海,針灸該穴可賠補元氣,激發(fā)中氣,強健脾氣。 食療偏方: 生黃芪400克,紅棗200克,生姜50克,羊肉2市斤。方法:先將黃芪(飲片)用二市斤冷水浸泡2小時,文火煎煮30分鐘撈出,再用1市斤冷水浸泡1小時煎煮30分鐘去渣,兩次藥液合并,將羊肉(切小塊)大棗生姜及適量食鹽,花椒放入,文火煮至羊肉綿爛可口,然后放入冷藏或冷凍處,分30次服完,每日一次,中午飯時與其他事物同服。如不食肉或在夏天時可去掉羊肉,只用前幾味仍用同法煎服。 病案舉例: 李XX,男,退休干部,主因頭暈目眩,不能久立就診。二年前漸生頭暈,久立或蹲下起立時更甚,但未治療。近數(shù)月病情增重,晨起也不減輕。素患胃下垂。納食不佳,食后腹部墜脹,精神不振,體軟乏力,診時形體贏瘦,面色不華,舌淡胖,有薄白苔,六脈俱虛。血壓84/50毫米汞柱。半月前查血色素11克。此乃素有中氣不足,未加調(diào)理,致病情日重,以至清陽不升,精微布化失權(quán),不能上容于腦,髓??辗Χ鴷灒蕬a中益氣,升舉中陽方用。 炙黃芪30克 炒白術15克 陳皮10克 黨參15克 升麻8克 柴 胡8克 當歸12克 炙草5克 桂枝5克 生姜三片,大棗二枚,五劑。 針灸: 足三里、百會、氣海,一日針刺 一日艾灸交替用。 二診:5天后頭暈稍減,精神振作,血壓86/52毫米汞柱。吃飯有增,腹墜脹不減,脈舌同前,前方雖效,藥力尚不足,黃芪加至50克,黨參、炒白術均改為20克,再服6劑,仍用前法針灸五天。 三診:頭暈減去大半,體力有增,納食轉(zhuǎn)佳,血壓90/60毫米汞柱,脈稍有力,舌脹減輕,要求治療胃下垂,原方加枳實10克(現(xiàn)代研究能增強胃腸平滑肌緊張度)10劑,教病人每晚自己在兩側(cè)足三里各艾灸10分鐘。 四診:眩暈基本消失,精神納食大增,血壓100/65毫米汞柱。面色潤澤,脈緩和有力,舌正常。X光拍片胃下垂較前提高3公分,建議再服補中益氣丸10合需訪三年未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