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夏藝術(shù)史(2) DM
李公麟的作品見于歷代著錄的,約三百余件。經(jīng)《宣和畫譜》著錄的也有百余件。傳為他的作品至今仍有相當數(shù)量,自然對這些作品的鑒別歷來也有不同的見解。李公麟除畫釋道、人物鞍馬外,還多作經(jīng)史故事、山林文士等。
如現(xiàn)存《免胄圖》(可能是李氏作品的摹本),畫的內(nèi)容是描寫唐代大將郭子儀在涇陽免去戎裝,單騎會見回紇統(tǒng)帥,使敵對的雙方和解的故事,畫家在表現(xiàn)這一片刻眾多人物各自不同的內(nèi)心活動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畫家之所以表現(xiàn)這一歷史題材,研究者認為,是曲折地流露出他對北宋命運和民族關(guān)系的關(guān)心?,F(xiàn)存《維摩詰像》,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優(yōu)秀代表作之一。懈閑、頹唐、寧靜且微妙的神情,充分揭示出那個時期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特質(zhì)。在畫法上,這幅杰作標志著李公麟 白描 技法的巨大成功,它證明,憑借墨筆線條的勾描——粗細、濃淡、輕重、剛?cè)帷⑶?、虛實等運用,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對象的形體、質(zhì)感、量感,以及空間感、運動感。李公麟在繼承唐代以降的筆墨傳統(tǒng)上,獨創(chuàng)出 掃去粉黛,淡毫輕墨 , 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 , 云行水流有起倒 的白描畫法,從而成為獨立的一種繪畫樣式。此后,數(shù)百年來,代代相傳,先后出現(xiàn)如賈師古、趙孟頫、張渥、陳洪綬、丁云鵬、蕭云從諸名家,畫法無不源出李公麟。 李公麟有《龍眠山莊圖》,是其山水類佳作。表現(xiàn)出他故鄉(xiāng)山石家庭園林之美,據(jù)說全用王維《輞川圖》畫法, 行筆細潤,乃有超越之意 ,今天所見到的是后人摹本。 李公麟一生作畫非常勤奮,晚年患風濕病臥床, 呻吟之余,猶仰手畫被作落筆形勢 ,可見他獻身繪畫藝術(shù)的精神。 (2)文同文同(1018- 1079年),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寧)人?!端问贰酚袀?,曰: 漢文翁之后,蜀人尤以石室名其家 ,因此世稱 石室先生 ,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文人畫家之一。他的 文湖州竹派 ,不僅名震當時,流風綿延不絕,而且對后世無數(shù)畫家也起著典范和啟迪的作用。 文同出身于士族,但三代未做官,自幼發(fā)憤讀書。皇祐元年(1049年) 中進士,先后任邛州、洋州等地知州。他為人謹言慎行,身居官場,卻向往山林,時值王安石后行新法,他思想上傾向于舊黨,行動上卻對黨爭采取遠避的態(tài)度。他在《野徑》一詩中云: 山圃饒秋色,林亭近晚清。……排石鋪衣坐,看云緩帶行。官閑惟此樂,與世欲無營。 表露了他悠閑、超脫的心態(tài)。 文同在藝術(shù)上的見解與蘇軾頗為一致,二人在詩文書畫上多有切磋,在畫竹上,蘇軾經(jīng)常向文同請教,并自稱也是 湖州派.他和蘇軾一起探討過畫墨竹的方法: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fù)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這段關(guān)于 成竹在胸 、 振筆直遂 的見解,明確地闡述并強調(diào)繪畫創(chuàng)作主客觀因素必須統(tǒng)一,尤其要發(fā)揮畫家的主觀能動作用——情思感受和理解;深思熟慮,爾后一揮而就;強調(diào)藝術(shù)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和靈感。這些見解,顯然不僅是指畫竹,而是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 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真是 不可一日無此君.據(jù)說他在洋州(今陜西洋縣)時,廣栽竹木,又常在篔筜谷筑亭賞竹,他 朝與竹乎為游,暮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 ①。他贊美竹子的 心虛異眾草,節(jié)勁逾凡木的高潔品格。為此,他常畫竹以自況。他的居室取名為 墨君堂 、 竹塢 、 此君庵 等。他寫詩作歌,盡抒情懷: 故園修竹■東溪,臺水侵沙一萬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應(yīng)是怪歸遲 ②。把自己 意欲不仕 的隱衷,通過竹的 怪歸遲 來表達,體現(xiàn)畫家處世瀟灑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 文同畫竹,真正是興之所致, 見精練良紙輒憤筆揮灑,不能自己 (蘇軾),但又絕非像后世一些文人畫家那種信手涂抹的 墨戲 ,而是洋溢著畫家飽滿的創(chuàng)作激情。《宣和畫譜》評贊曰: 與可工于墨竹之畫,非天資穎異而胸中有渭川千畝、氣壓十萬丈夫,何以至于此哉! 文同筆下的墨竹,竹葉附枝,呈瀟灑生動之姿,仿佛有風吹過一般,力求突出竹的氣韻。蘇軾曾題文同墨竹說: 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在畫法上,則始創(chuàng) 葉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 的方法,以顯示竹葉的正反面,在出枝撇葉的用筆上,則采用正動流暢的行草書筆法。 現(xiàn)存文同《墨竹圖》,畫倒垂竹枝一梢,著葉雖多,卻疏密有致;莖多新枝,漬以淡墨,葉用濃墨,折旋向背,各具姿態(tài)。撇葉鋒長而毫芒不露,竹節(jié)間距頗遠而不顯,渾然一體,生趣盎然。 據(jù)史料記載,文同初畫墨竹,不甚珍惜,常常被人索去,后來求畫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應(yīng)接不暇。一次,弄得他心情極為厭煩,把求畫人送來的絹扔到地上,憤憤地說: 我要拿這些東西做襪子穿了! 后來,蘇軾畫竹,亦取法文同,當時蘇軾正在徐州做官。于是文同就向求畫者說: 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徐州附近),可往求之。 同時,寫信給蘇軾,說: 對不起了,做襪子的材料要聚到你那兒去了! 一時傳為笑談。 文同的傳世作品,還有《墨竹圖》軸、《墨竹》單頁。據(jù)說,除墨竹之外,他還能畫怪木枯柯、山水、人物等。他作《晚靄圖》,有人盛贊功力可比王維、關(guān)同。另一幅《竹上鸐鵒圖》,黃庭堅稱道云: 功破造化窟。 ?、佟 ?莊綽:《雞肋編》卷上。 ② 曾鞏:《蘇明允哀辭》。 相傳墨竹始于唐代,又有創(chuàng)于吳道子或王維之說,后五代有李頗、黃筌,宋有燕肅、程堂、劉延世、李昭諸名家,乃至一般文人皆擅畫竹,到此時,畫竹已注意到風、晴、雨、露中的不同情態(tài)。文同則超越前代和當時諸家而創(chuàng) 湖州派 畫法,為當世和后人所寶愛,被盛譽為如 杲日升堂,爝火俱熄。黃鐘一振,瓦釜失聲 ①。 ?。ǎ常┨K軾北宋中、后期之際,畫壇上正式出現(xiàn)了 士人畫 , 士人畫中有一部分基本上即后世所說的 文人畫.當時新起的文人畫家,堪稱領(lǐng)袖的是蘇軾、米芾。尤其是蘇軾,作畫完全是典型的文人游戲筆墨用以解 胸中盤郁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他所流傳下的畫跡很少,但他對當時畫壇和后世影響最大的則是他的繪畫理論和美學思想。 蘇軾(1036- 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父洵,弟轍,皆為北宋著名散文家,世稱 三蘇.蘇軾自小即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文學藝術(shù)才華,22歲中進士,宋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后知密州、湖州、徐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謫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后出知杭州,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即位,遇赦北還,次年卒于常州途中。 蘇軾天資極高,且學識淵博,在文學、書法,繪畫及理論諸領(lǐng)域內(nèi),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蘇軾擅畫墨竹和枯木怪石,據(jù)說人物也能。他以水墨的竹石抒發(fā)雅興,表達自己清高傲岸的情懷,同時在運思立意的籌劃和筆墨技巧與磨練中,使自己的繪畫藝術(shù)獲得了高深的造詣。如他畫墨竹,是在認真觀察、深入領(lǐng)悟的前提下,然后蘸墨揮灑一氣呵成。而且,在畫法上也極獨特,他作墨竹, 從地一直到頂 ,有人問他為何不逐節(jié)分,他說: 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耶? ①他畫的墨竹,出枝挺拔,以勢取姿,著葉雖不多,卻疏密有致,以氣韻感人。 有時畫一竹枝倒垂于懸崖,筆酣墨濃,運筆如草書飛舞,顯出委曲爭生的倔強活力。在墨色上,多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同時追求一種水墨淋漓的效果,進而造成一種單純突進的 傲風霜、閱古今之氣.蘇軾曾寫詩自詡云: 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為竹傳神 (蘇軾次子蘇過亦能畫竹石,惜作品已不傳)。黃山谷稱贊蘇軾繪畫時說: 石潤竹勁,佳筆也! ②可知 勁 ,為蘇軾畫竹的特色。 蘇軾傳世作品現(xiàn)僅存《枯木竹石圖》一卷,流在日本。此圖畫石一塊,拳拳如螺狀,枯樹一株,蟠曲虬姿,極富意趣,石左側(cè)有幾枝短竹,木右下腳有野草數(shù)莖。用筆不計工拙但發(fā)墨清晰,毫無滯澀之處。勾、皴、破、醒、干、濕,諸法皆備,工用分明。造型怪怪奇奇,寥寥落落,不苛形象妍媸,樹枝畫法也極其草率,看得出約略示意而已,而于象外別具意蘊。米芾說: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倪,不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①黃庭堅也說,他的枯槎、森木、叢筿、斷山,筆力跌宕于風煙無人之境。 ②蘇軾在自己的詩作《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中云: 枯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寫向君家雪色壁…… 在《自題偃松圖》中云: 怪怪奇奇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現(xiàn)世者也。 這些都可以說明,蘇軾借自己筆下的枯木頑石寄情遣興,寫胸中逸氣,寄托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懷。 ?、佟 ?《資治通鑒》卷一九五,胡之省注木棉。 ?、佟 ?《評》。 ?、凇 ?曾鞏:《蘇明允哀辭》。 ?、佟 ?《蘇文定公文抄引》。 《枯木竹石圖》本身無款印,后接紙上有劉良佐和米芾的詩跋。劉、米二人都是蘇軾的好友,因之此畫稱蘇軾的真跡當屬可信,且亦符合文人畫的發(fā)展情況及蘇軾的繪畫修養(yǎng):精鑒而不精能,重于意識觀念的發(fā)揮,在技法上還處于探索提示之中。 蘇軾的繪畫理論雖沒有以專著行世,但卻散見于他的許多論畫詩文中,其見解之精辟、深刻和卓越,亦足可使之躋身我國古代著名繪畫理論家、美學家之列。歸納其內(nèi)容可有如下幾個方面:(一)他首先提出了 士人畫 的概念,并指出 士人畫 之不同于 畫工畫 ,就在于注重 意氣 ,講求 常理 : 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尺許便倦。漢杰,真士人畫也。 ③士人畫不在于 形似 ,而在于寫其生氣,傳其神態(tài)。這在他的一首詩中,表現(xiàn)最為強烈: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①士人畫要清新、疏淡,疏淡中含有精勻,折枝上只畫 一點紅 ,卻解無邊的春意。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BR> 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于此,蘇軾以 形 、 理 得失的利弊關(guān)系,說明了表現(xiàn)物象精神實質(zhì),刻求氣韻神采的重要性,反之,繪畫多取形似,實為末節(jié)。只有形神兼?zhèn)?,以至神妙之境界,方為上乘?BR> ?。ǘ┧J為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是: 得之于象外 、 妙在筆畫之外 ,要 蕭散簡遠 、 簡古 、 淡泊.他曾經(jīng)將吳道子、王維二人作比較: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③吳道子的畫雖 雄放 、 妙絕 ,但和王維相比則遜色,因為,王維的畫能 得之于象外.另可從蘇軾關(guān)于書法和詩歌的議論中,更可看出他對藝術(shù)境界的最高要求: ?、凇 ?劉大漠:《序》。 ?、邸 ?宋蘇軾:《又跋漢杰畫山》。 ① 《古文析義》初編卷六,林云銘評。 ?、凇 ?宋蘇軾:《凈因院畫記》。 ③ 宋蘇軾:《鳳翔?八觀》。 余嘗論書,以為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唐末司空圖…… 論詩日: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①(三)反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因襲模仿,力主變化創(chuàng)新。蘇軾曾給李公麟所作《憩寂圖》題仿詩道: 東坡雖然湖州派,竹石風流各一時。前世畫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 認為自己畫竹既有學文同 湖州派 的一面,同時也有創(chuàng)新而風流各一時 ;認為李公麟一意模仿王維,縱然惟妙惟肖,但也是不足取的,他的批評是中肯而幽默的。另有一傳說,相傳蘇軾在試院乘興作畫時,以朱色寫竹,有人問: 世間哪兒有朱色竹? 他則反問: 世間又哪有墨竹? 可見蘇軾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總是努力擺脫舊形式的覊絆,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新意,用新法。 (四)注重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切身感受。據(jù)宋岳珂《書畫譜?桯史題跋》中記有這樣一個故事:李公麟畫《賢己圖》,作數(shù)人擲骰子,盤中已有五顆成六點,一顆旋轉(zhuǎn)未定。此時,畫中有一人正張著嘴疾呼 六.黃山谷和秦少游觀后稱其 卓絕 、 纖秾態(tài)度,曲盡其妙.而蘇軾看了卻說道: 李龍眠天下士,顧乃效閩人語邪? 眾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蘇軾笑而問道: 四海語言,言六皆合口。今盤中皆六,一猶未定,法當呼六。而疾呼者乃張口何也? 李公麟聽后,深深信服不已。 (五)強調(diào)詩畫的關(guān)聯(lián)性,要求畫中蘊有詩意。蘇軾認為 詩畫本一律 ,認為文同畫竹乃是 詩不能盡,溢而為圖,變而為畫.他還稱贊大詩人兼畫家王維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這些名言,精辟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概述了詩和畫兩者的密切關(guān)系,因而歷來被視為評價優(yōu)秀作品的美學準則和術(shù)語,也成了古今無數(shù)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努力追求的藝術(shù)境界和標尺。這是蘇軾的重要理論貢獻。再看他的繪畫作品之所以被人們珍愛,無疑是由于他實踐自己理論和思想的結(jié)果。 (4)米芾、米友仁明董其昌在其《容臺別集》中說: 唐人畫法,至宋乃暢,至米又一變耳 , 詩至少陵,書至魯公,畫至二米,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董其昌推崇米芾,并以米芾為中心建立起他的 南北宗 論。雖然,董氏的偏愛顯得有過,但他的評價卻博得當時和后世的認可。米芾父子在中國山水繪畫史上別開蹊徑,且以巨大影響使其成為獨領(lǐng)風騷的赫赫大家。 米芾(1051- 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自稱楚國羋氏之后。他的別號很多,有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等?!端膸烊珪嵋分^:芾性好奇,故屢變其稱如是。 米氏世居太原,后遷往襄陽,曾長期僑居鎮(zhèn)江等地?;兆诔瘯r召為書畫學博士,后任禮部員外郎,人稱 米南宮.米芾自幼聰慧好學,六歲時日讀詩百首,過目能誦。七、八歲學書,十歲臨碑,人贊其有李北海筆意。十八歲入仕,但為人清高。曾以詩自況: 棐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 米芾一生,是典型的奇特的封建文人雅士的一生。《宋史?米芾傳》記其: 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育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 不僅如此,米芾甚至可以說是個很隨便以至玩世不恭的人,有時竟故意裝瘋賣傻,用以驚俗。史載: 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丑,芾見大喜曰:' 此足以當吾拜。' 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 ①另有一則記載則更詳細,云: 米元章守濡須(即無為)日,聞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游之玩。石至,遽命設(shè)席拜于庭下曰:' 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可見米芾裝癡佯狂竟如此地步。時人為此皆稱米芾為顛。 ?、佟 ?《跋子由棲賢堂記后》。 米芾一方面自認為癡,但又自辯其不顛,還自書了一個《辯顛帖》?!逗铛涗洝分杏洈⑦@樣一段逸事:蘇東坡在維揚(今揚州)時,一日召客十余人聚會,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士。米芾當時也在座,飲酒至半,米芾忽然起身 自贊 說: 當今人都認為我米芾為癡顛,我今想請教一下子瞻(蘇東坡)有何看法? 蘇東坡聽了,笑著回答: 吾從眾! 看來東坡對米芾的為人是很喜愛和欣賞的。但黃山谷的態(tài)度似乎不同于蘇東坡,他曾勸過去揚州的俞清老不要鼓勵米芾裝瘋,更不必像許多人那樣學米芾裝瘋,他說米芾在揚州, 游戲翰墨,聲名藉甚 ,說盡管人們稱他是 狂生 ,但 觀其詩句合處,殊不狂.所以,他實際上多是故意裝作顛癡,目的用以 驚俗.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一些官僚顯貴,似乎并不喜歡他,認為他終非 廊廟之材 ,結(jié)果終身不過是 服五品 的禮部員外郎。米芾一向不以功名權(quán)位為意,甚至鄙視像杜甫那種 汲汲于功名 的做法。他的全部心思、樂趣、迷戀都在書畫上。 米芾為官期間,能關(guān)心到人民的疾苦。在作雍丘令時,正值荒災(zāi)之年,上司仍以 宣糧 為由向饑寒交迫的老百姓征收租稅,米芾對此十分氣憤,寫了《催租詩》以表達自己沉痛憤懣的心情,并表示自己無力相助百姓只好棄官而去了。 米芾酷嗜書畫,非一般文人所能比,為了得到世藏的古代書畫真跡,不惜耗盡巨資,也費盡苦心。他的好友蔡肇在《故宋禮部員外郎米海岳先生墓志銘》中回顧云: (米)家故饒財,即仕,悉以分族人。后貧,不以為悔。 遇古書名畫,必極力購取之乃已…… 米芾自言: 平生喜書畫,老親見聽,值有不足,至親授以首飾使購之。 又謂收古畫最多,晉唐古帖有千軸。并很愜意地說: 余平生嗜此老矣,此外無足為者。每得一圖,終日寶玩,如對古人,雖聲色之奉,不能奪也。 《清河書畫舫》輯有《米南宮秘玩目》,根據(jù)《書史》、《畫史》中記述,顯然那個目錄還不是全部,只載了米芾的幾十件 銘心絕品 ,如謝安的《慰問帖》、王羲之的《破羌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顧愷之的《凈名天女》圖、戴逵的《觀音》圖等,最為米芾寶愛。因這些都是東晉名人的寶跡,米芾因此將他的書齋起名為 寶晉齋.米芾精于鑒賞?!端问罚勘緜鳌贩Q 米芾精于鑒裁.他本人也以此自負。他把書畫收藏者劃分為兩類:一是好事者,一是賞鑒家。 賞鑒家謂其篤好,遍閱記錄,又復(fù)心得,或自能畫,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資力,元非酷好,意作標韻,至借耳目于人,此謂之好事者.米芾則是真正的賞鑒家,是賞鑒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博記強聞,且又深通書學畫理,加上實踐有素,能人所不能,知人所不知,于古人書畫作品的筆、墨、紙、絹、款、印、題跋等,俱詳加辨比,剖析毫芒,自和一般以耳代目、隨眾美惡者不可同日而語。 ?、佟 ?《宋史?米芾傳》。 米芾如此篤好古人書畫,如此精于鑒賞,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習古人的本事。米友仁跋米芾所臨《右軍四帖》時寫道: 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于幾上,手不釋筆臨習之。夜必收于小篋,置枕邊乃眠。好之之篤至于此,實一世好學所共知。 米芾臨摹功力極深,可 至亂真不可辨 ①。 在漣水時,客鬻戴嵩《牛圖》,元章借留數(shù)日,以摹本易之而不能辨。 又, 嘗從人借古畫自臨,并以真贗本歸之,俾其自擇,而莫辨也。 ②所以,米芾早年臨摹的古書畫,其中有很多后來被收藏家誤作古人真跡買去收藏。 米芾是當時的大畫家,但其畫跡至今無一遺存。史書記載他精于山水,也能畫人物,長于 寫真 ,曾作《古忠賢像》。被人取作范本,傳模移寫,流傳甚多,在當時起過影響作用。在人物畫上,他批評李公麟筆跡神采不高,自詡作畫得之天性,不像李師法吳道子而 終不能去其氣.同樣,對當時山水畫家多師法關(guān)仝、李成的風氣,他也極為鄙夷,而要自己的畫 無一筆李成、關(guān)仝俗氣.米芾尤其不喜危峰峻嶺的北方山水之作,卻一再盛贊董源和巨然江南山水的 天真平淡 、 不裝巧趣 、 真意可愛 ,特別賞識江南山川頃刻變幻的 煙云霧景.《畫史》云: 余家董源《霧景》橫披,全幅山骨隱顯,林梢出沒,意趣高古。 這幅董源《霧景》,也許即是 米家云山 的發(fā)源祖本。 米芾的 云山 之景,據(jù)說是 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工細,意似便已。 米芾(及其子友仁)所作,據(jù)觀存米友仁遺跡來看,大概是這樣:山石以清水筆潤澤,淡墨漬染,稍濃墨筆破皴出層次,再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山頭——這種獨創(chuàng)的點,即后人所稱的 米點 ——上密下疏。云氣以淡墨筆空勾、渲染。樹木大都以濃墨一兩筆勾畫,上以大渾點作葉,山腳坡岸以濃淡筆墨橫掃。顯然,這種筆法,與董、巨常作披麻皴的山石和不加勾勒而漬染成的煙云,又不甚相同。這種新手法、新畫風,顯然是對董、巨山水 刪繁 提煉并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當然,最根本是他酷愛山川自然、認真觀察、師法自然所致。米芾青年時代,即開始游宦南方,先后在桂、湘、浙等地游歷,30歲左右定居鎮(zhèn)江,后又在江淮、豫中、皖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 喜覽山川,擇其勝處,立字制名,后來莫之廢也。過潤州,愛其江山,遂定居焉。 ①《洞天清錄》記云: 米南宮多游江浙間,每卜居必擇山明水秀處。其初本不能作畫,后以目所見,日漸模仿之,遂得天趣。 他有一首《訴衷情》詞,有句云: 奇勝處,每憑欄,定忘還,好山如畫,水繞云縈,無計成閑。 足見他素喜真山真水,對大自然美的魅力感受體會極深,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 米家云山.據(jù)說,米芾作畫,除用毛筆外,還 或以紙筋,或以蔗滓,或以蓮房,皆可為畫.又說其畫不用絹,紙不用膠礬。顯然,這是因為生紙上客易產(chǎn)生墨色渾化效果的緣故。 另有一點必須提及的,即在蘇軾、米芾之前,畫家也有在畫上簽名或題年月以及圖名的,但大多寫得較隱蔽,有的竟寫在石縫、樹根之中。清人方薰《山靜居論畫》云: 款題始于蘇、米,至元、明遂多以題語位置畫境者,畫亦因題益妙。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fā)之,后世乃濫觴。 畫加題款,使繪畫和文學、書法結(jié)合一體,形成我國繪畫藝術(shù)獨特的審美情趣,且流傳久遠,蘇、米功不可沒。又何況,他二人書法、文學都是一流的,其號召力與影響力則非他人可比。 ?、佟 ?《宋史?米芾傳》。 ?、凇 ?《清波雜志》。 ?、佟 ?參見陳元暉、尹德新、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米芾生平畫作不多,不如書跡流傳之廣。無怪乎像鄧椿那樣自稱 古軸舊圖猶得披尋 的人,在米芾謝世不過60年后成書的《畫繼》中說:米芾 字札流傳四方,獨丹青誠為罕見 ,而只看到《松》和《松、梅、蘭、菊》二圖,沒有見過后世妙稱的 云山.南宋人中,朱熹嘗言曾見米老《下蜀江山》數(shù)本,其他則絕少道及。米芾畫之 稀如星風 ,可想而知了。 崇寧三年六月,米芾復(fù)召入京,除書畫學博士,徽宗賜對便殿,進呈其子米友仁所繪《楚山清曉圖》。旅擢升為禮部員外郎,因言者而罷,出知淮陽軍,圍號淮陽外史,一年后,頭上生瘍,上書辭官,未獲準,于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卒于任所,時年57歲。 米友仁(1074- 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暉,小名虎兒,米芾長子,故又號 海岳后人.承家學,好古善鑒,以書畫名世。因其畫山水 風氣肖乃翁 ,后人遂稱米芾為 大米 ,友仁為 小米 ,又并稱為 二米 ,因小米曾官 敷文圖直學士 ,故后人又稱其為 米敷文.米友仁精于鑒賞,宋高宗每得法書名畫,輒命他來鑒定并在后面題跋。 紹興二十年,小米時在臨安,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特來拜詩,并攜其所藏前人墨跡請他題跋,友仁看到李清照藏品中有乃父米芾的真跡,感慨系之,欣然命筆,為之作跋。 小米的山水畫和其父畫風極相似。流傳至今、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奇觀圖》,可稱得上是 米氏云山 的代表作。此畫長289。5厘米,高19。8厘米。畫的右端是一片云海,向左,漫漫云海中露出些許山巔,再左,山巔盡沒于云中,近處畫有一低岡,再左,畫一排山峰,云層漫過山腰,山岡與遠山之間,夾一水溪,對岸一片密密樹林。至此,眾山一列而排。再向左,即有重疊山峰、云霧漫漫,再左,山岡生有雜樹,岡下為一大溪,溪之對面亦是一片云山。再左,近處又是山岡,樹叢中畫有一座低矮的長形房屋…… 從此圖來看,除了米氏獨創(chuàng)的 落茄點 畫法外,畫云則用線空勾,并少加渲染,遠山、近岡和坡腳則不勾而以筆蘸墨掃抹而成。某幾處還可看出曾用清水沖洗過,也是米家畫法。但這一切做法都是自然而然,隨意而至的。 看不出一般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過程中 嚴肅 、 認真 、 謹慎 的制做味道,也不至于因有一筆之失而使全幅皆廢的不快現(xiàn)象。因此,米友仁為這種畫法起了個準確甚極的名字: 墨戲.《瀟湘奇觀圖》是古代山水畫杰作。和米友仁同世的洪適看后在卷后題道: ……朝市之士久喧囂,則懷丘壑之放,古今之理也?!稙t湘圖》曲盡林早煙波之勝,遐想鷗鳥之樂,良不可及。 ①元人劉守中題小米《瀟湘奇觀圖》云: 山川浮紙,煙云滿前,脫去唐、宋習氣,別有一天胸次,可謂自渠作祖,當共知者論。 米氏云山雖大米創(chuàng)其始,然大米的主要成就在書法,享年未永。又人物、梅蘭松菊、山水皆畫,然就其 云山 成就,或許還不如小米成熟。清人王概說: 友仁蓋變其父之家法,而于煙云奇幻,縹縹渺渺,若有樓閣層層藏形于內(nèi),一洗宋人窠臼。 ② ① 宋洪適:《鐵網(wǎng)珊瑚》。 ?、凇 ?清王概:《芥子園畫傳》。 毫無疑問,米氏父子在山水畫上的成就,在中國畫史上卓然成為一家,但也正如明人王世貞在其《藝苑卮言》所評說: 畫家中目無前輩,高自標樹,毋如米元章。此君但有氣韻,不過一端之學,半日之功耳。 因此,米氏父子的山水可以稱另一派別。因為,從事實上看,山水畫的發(fā)展沒有沿著二米的道路走下去。南宋風行的是李、劉、馬、夏的畫法,依然是有筆有墨,至于以后的元、明、清山水,更無一沿米派山水方向發(fā)展。 那么米氏父子給予后世巨大影響的該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們的 寄興游心和 墨戲 的美學思想。他們以此及其繪畫實踐,同蘇軾、晁補之等文藝巨匠,共同奠定了 文人畫 的理論基礎(chǔ),并無愧為后世的典范和先行者。 ?。ǎ担钛a之、馬和之、鄭思肖、趙孟堅、龔開楊補之(1097- 1169年),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南昌(今江西南昌) 人。其生平事跡不詳。據(jù)《松齋梅譜》云:楊補之于 高宗朝,以不直秦檜,征不起。秦死,再有詔,則沒三日矣。 這 沒三日 之說與他卒年不相合,但可知他一生未做過官。補之詩文書法皆善,尤長畫梅,深得北宋華光之法。 華光和尚名仲仁,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居衡州華光山,平生酷愛梅花,于寺中植梅數(shù)株,開花時節(jié)即移床樹上觀賞終日,偶于月光之下見窗間梅影橫斜, 遂以墨規(guī)其狀 ①,一變歷來設(shè)色法為墨暈法。黃山谷對其畫梅極為折服,贊以 嫩寒清曉,行孤村籬落間,但欠香耳.師承華光畫法人很多,其中佼佼者,即楊補之。 據(jù)曾敏行《獨醒雜志》云: 紹興初,花光寺僧來居清江慧力寺,士人楊補之、譚逢原與之往來,遂得其傳。 這個 花光寺僧 ,可能是仲仁的弟子,楊補子正是從他那里學來的絕技。補之墨梅出于仲仁,但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師法自然,據(jù)說他的庭前,植有一老梅, 大如數(shù)間屋,蒼皮蘚斑,繁花如簇。 他日夕觀賞、臨寫, 大得其趣 ,巧妙地表現(xiàn)出 籬邊月下,疏影橫斜 的不同神態(tài)。詩人劉克莊非常推崇他,曾云: (王)維詞客畫師自命,(鄭)虔有三絕之名,本朝文湖州、李龍眠亦然。過江后稱楊補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紙千金,所制梅詞《柳梢青》十闕,不減《花間》、《香奩》及小晏(幾道)、秦郎(觀)得意之作,詞畫既妙,而行書姿媚精絕,可與陳簡齋相伯仲。 ①《四梅花圖》為楊補之代表作,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圖畫有四枝梅花:第一枝,花含苞待放,作未開狀;第二枝,花開一半,做欲放狀;第三枝,花瓣全展,作盛開狀;第四枝,或開或落,呈凋零狀,或僅?;ㄈ?,已成開殘狀。四梅為一系列,表現(xiàn)梅開梅謝的全過程,疏枝寒蕊,每一過程,觀后都會令人有所思味,仿佛是一篇篇簡潔含蓄的抒情文字,娓娓敘說著畫家的情懷。畫幅后有作者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以行楷書之,清逸秀潤,觀畫、讀詞、賞字,令人賞心悅目,玩味不已。 補之畫梅另辟蹊徑,有別于北宋 院體 的壯健凝煉,而開清疏幽逸的寫意畫風,且又不失細麗灑脫之感。據(jù)說他的畫,曾呈送給徽宗皇帝,趙佶譏之為村梅.補之借此而自稱為 奉敕村梅 ,后作畫更求 疏枝冷葉,清氣逼人 ,彌漫出 萬花敢向雪中出 的動人詩情。 ?、佟 ?《畫史會要》。 ?、佟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補之筆下的梅花,清雅閑野,高雅不凡。樓鑰題補之畫梅曰: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百卉千華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②可知擅長畫松竹梅歲寒三友。當時有 江西人得補之一幅梅,價不下千百匹 ③之美談,可見他的墨梅為世人寶愛和推重。 楊補之還有《雪梅圖》傳世。 馬和之(1130- 1180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紹興中進士,官至工部侍郎。善畫山水、人物,追求文人情致, 筆法飄逸,務(wù)去華藻,自成一家。 ①據(jù)記載,宋高宗趙構(gòu)和孝宗趙眘特別重視、喜愛他的畫,曾書《毛詩》三百篇,命他補圖。周密《武林舊事》將馬和之歸入 御前畫院 ,但從他本人身份及畫的題材、風格都屬于文人畫范疇。 從流傳下來的作品可知,馬和之是一個多能畫家。如表現(xiàn)《毛詩》內(nèi)容,則人物、山水、花鳥必須全能。尤其他畫人物, 行筆飄逸,時人目為小吳生,更能脫去習俗,留意高古,人未易到也。 ②所謂 仿吳裝 和 小吳生 的美稱,是指他人物畫線條吸收唐代吳道子筆致飛動的特點。他的畫風,總的看來是 清俊閑雅.今存宋代《詩經(jīng)圖》約有16種之多,上海博物館等處藏有13卷;日本京都、美國波士頓、英國倫敦等地的博物館藏約有七八件。這些都曾被認為是馬和之手跡,經(jīng)專家研究已被否定。而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唐風》卷和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小雅?鹿鳴之什》卷和《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卷才真正是馬和之的筆墨。另有故宮博物院所藏《后赤壁賦》卷,描寫蘇軾偕友夜游赤壁,一葉孤舟,飄于大江之上,水闊天空,山高月小,再現(xiàn)了東坡筆下的壯觀景象。 鄭思肖(1241- 1318年),字憶翁,福建連江人。南宋為元所滅后,他隱居吳下,坐臥必南向,并自號所南,又將居室命名為 本穴世界 ( 本穴 可拆拼為 大宋 二字),以表示自己對宋室的忠誠與懷念。他畫墨蘭露根而無土,人問之,他說: 土為番人奪去!.他還在墨蘭卷上題句: 純是君子,絕無小人。 亦表其忠憤之心和高潔志向。現(xiàn)傳他的《墨蘭圖》卷,用筆飄逸,墨色淡雅。題詩云: 問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xiāng)? 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 他還愛畫菊花、墨竹。有《畫菊》詩云: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自題墨竹詩云: 萬項瑯玕壓碧云,清風幽興渺無垠。當時首肯說不得,不意相知有此君。 詩中所寄心志,與墨蘭題詩完全相同。 趙孟堅(1199- ?年)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宋室南渡后居嘉興海鹽。孟堅雖為宗室裔親,而家境卻清寒。宋寶慶二年中進士后,只做了一些地方小官。史書載他博雅好古,人比之為米南宮。 善水墨的描水仙、梅花、蘭、山礬、竹石,清而不凡,秀而淡雅。 ①今傳世作品有《水仙圖》,畫汀沚岸邊,叢叢水仙,葉密花繁,生氣勃然。畫法則用白描勾勒花與葉,微微渲染濃淡墨,分出陰陽向背及層次。葉之舒展,花之怒放,極富情致,畫法新穎,獨創(chuàng)一格。另有一幅《歲寒三友圖》,畫松、竹、梅于一幅,枝葉交錯,如剪枝插花,筆墨清潤。 ?、凇 ?樓鑰《攻媿集》。 ③ 《洞天清祿集》。 ?、佟 ?卓人月:《詞統(tǒng)》。 ?、凇 ?元湯垕:《畫鑒》。 ?、佟 ?《臨江仙》序。 龔開(1222- ?年),字圣予,號翠巖,曾任兩淮制置司監(jiān)當官,宋亡不仕,以賣畫為生。他善畫墨鬼及瘦馬,所畫《中山出游圖》卷形象怪詭,妙趣橫生。又有《駿骨圖》,上繪有一匹瘦骨嶙峋馬匹,借以自喻身世遭際。 4。宋代的宮廷繪畫建立畫院的歷史,可以向上溯源到周代,而到五代西蜀、南唐時,最為完備。趙匡胤統(tǒng)一天下建立翰林圖畫院,吸引了南唐、西蜀及梁的許多畫家,紛紛前來歸附,翰林畫院擴大,官秩名稱,遠比西蜀南唐時增多,除翰林待詔、圖畫院待詔、圖畫院祗候外,還有翰林應(yīng)奉、翰林畫史、翰林入格供奉、圖畫院藝學、御畫院藝學、圖畫院學生、畫學諭、畫學正等。南宋乾道年間,又增祗應(yīng)修內(nèi)司、祗應(yīng)甲庫等名稱。但北宋初期,畫院大抵沿襲五代舊制。 到徽宗崇寧三年,皇帝為培養(yǎng)宮廷繪畫人才,又設(shè)立了畫學,隸屬國子監(jiān)。 大觀四年(1110年)三月,又將畫學并入翰林圖畫局。畫學成員分 士流 (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及 雜流 , 別其齋以居之.學習有所分科, 畫學之業(yè) ,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學習設(shè)科目, 以《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余書皆設(shè)問答,以所解義觀其能通畫藝與否 ①,不僅注意技巧,而且重視畫家修養(yǎng)?;兆诳崾葧?,亦愛書畫人才,曾以米元章為書畫兩學博士,并把繪畫并入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之內(nèi),開教育上之先例。鄧椿《畫繼》記載: 徽宗始建五岳觀,大集天下名手,應(yīng)詔者數(shù)百人,咸使圖之,多不稱者。自此以后,益興畫學,教育眾工,如進士科下題取士;復(fù)立博士,考其藝能。 當時畫士們應(yīng)詔赴試,為同一試題競相展示才思的情景皆成了畫史上稱道的趣聞。 宋代畫院畫家的創(chuàng)作主要為皇帝宮廷服務(wù),其任務(wù)有下面幾種:(1)繪制敕建宮觀壁畫。如北宋大相國寺和玉清昭應(yīng)宮壁畫,皆高益、高文進、武宗元、王道真、燕文貴等名手所繪。南宋時西湖顯應(yīng)觀西太乙宮有蕭照、蘇漢臣等壁畫。 ?。ǎ玻┭b飾宮廷及高級官署的屏風障壁。如太宗朝,命董羽在端拱樓畫龍水,真宗時陶裔畫御座屏風,英宗時易元吉在開元殿畫百猨圖,神宗時使郭熙畫禁中殿壁不計其數(shù),徽宗建龍德宮時,命待詔畫屏壁,等等。至于貴戚重臣宅第使畫院人繪圖裝飾者,則蔚然成風。 (3)表彰賢臣。如英宗治平時于景靈宮建孝嚴殿,供奉仁宗神主,并命畫人于神御殿兩廊圖畫創(chuàng)業(yè)戡定之功?;兆诔鐚幦辏ǎ保保矗澳辏?,圖繪熙寧元豐功臣于顯謨閣。 ?。ǎ矗┮詧D繪教育鑒戒臣僚后代。如仁宗皇祐元年,命待詔高克明等畫三朝盛德之事,凡一百事,名《三朝訓鑒圖》,并鏤板頒賜大臣宗室。 ?。ǎ担┧言L、鑒定名畫。太平興國二年,太宗詔諸州搜訪先賢筆跡圖書。 不久,又命畫家高文進、黃居寀搜訪民間圖畫?;兆?、高宗時畫院都有鑒別臨摹古畫人才。 ?、佟 ?《宋史》卷一五七,《選舉志三》。 ?。ǎ叮榛实鄞P。如徽宗時,畫院中有劉益、富燮兩位高手來專為皇帝代筆,因此,趙佶作品中有一部分乃院人捉刀。 還有其他任務(wù),不一一贅述,但不管怎樣,畫家們作畫,必須領(lǐng)承皇帝之意旨,適應(yīng)皇帝好尚,必須在皇帝支配下進行。史載: 畫院眾工,必先呈稿,然后上真 , 其后寶箓宮成,繪事皆出畫院,上時時臨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堊,別令命思 ①。否則,皇帝不高興了,后果則不堪設(shè)想。如有個叫李雄的人,畫好,但不喜從俗,太宗時,在圖畫院任祗候。一次皇帝命畫家們畫紈扇,然后進呈皇帝,李雄說: 臣之技,不精于此,所學不過鬼神,雖三五十尺,亦能為之。 李雄說的是實話,但皇上認為他找借口故意不畫,于是,氣得皇上要拿劍殺李雄。而李雄又是個擰種,無半點兒屈服之意,結(jié)果后來被趕回老家去了。 畫院有考核制度,其標準是: 筆簡意全,不摹仿古人而盡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韻古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而設(shè)色細,運思巧為中;傳模圖繪,不失其真為下。 ①可見非常注意創(chuàng)造及修養(yǎng)。 徽宗時,畫院考試,常摘詩句為題,敢其意思超拔者為上。 如試題為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絕大多數(shù)畫手畫的是系空舟岸側(cè),或船間立一鷺鷥,或船篷落一烏鴉。而第一名畫手,則畫一舟人伏臥船尾,吹橫笛,以示無行人渡河而頗為悠閑。 試題為 亂山藏古寺 ,很多畫手畫山中古寺廟或露出的鴟吻,而最成功者所畫,是亂山中露一幡竿。與此相似又有 竹鎖橋邊賣酒家 一題,善繪者用筆不多,只在橋邊竹林中露一酒簾,據(jù)史書所載,此善畫者即是大畫家李唐。兩者構(gòu)思皆巧妙,突出 鎖 和 藏 ,借酒簾和幡竿引起觀畫者的聯(lián)想。 又有 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一題,被選中者,不像一般人畫春天的紅花綠葉,而是在春柳掩映的樓頭,一著紅衣的女子倚欄而望。 構(gòu)想新奇,引人遐思。 又有 蝴蝶夢中家萬里 題,雖畫者多有構(gòu)思,但都不相上下,只有戰(zhàn)德淳一畫為出類拔萃。畫中寫漢代被匈奴拘留在北海的漢使蘇武,在牧羊時酣然小睡,使觀者聯(lián)想到他離家萬里夢回漢家的眷眷鄉(xiāng)思,這樣將原詩中客子懷妻的惆悵心境的內(nèi)容提高到對民族英雄蘇武的刻畫,其思想內(nèi)涵更為擴大了。 踏花歸去馬蹄香 一題, 不可得而形容,無以見得親切 ,但有一杰出畫者卻能 克盡其妙 ,他畫一群蝴蝶在馬蹄后邊追逐翻飛,生動地表現(xiàn)出 馬蹄香 的蘊意。 在創(chuàng)作上,畫院極是重視格法,要求形象描繪精確。《畫繼》云: 四方召試者,源源而來,多有不合而去者。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茍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故所作止眾工之事,不能高也。 畫院畫家還要求品貌風度,徽宗時劉益,因相貌不揚,雖一直為皇帝代筆,但卻不能被召見,因而埋名終生。有的追求過度精細逼真,如《畫繼》記一畫作云: 畫一殿廊,金碧輝煌,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于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 ① 宋鄧椿:《畫繼》。 ① 黃庭堅:《小山集序》。 宋初,畫家地位尚不高,太祖曾 詔天臺學生,及諸司技術(shù)工巧人,不得擬外官.真宗朝時,畫人身份則稍有提高。到了徽宗朝時,畫人升遷有一定程序,待遇也比其他技術(shù)人員優(yōu)異?!懂嬂^》記載云: 本期舊制,凡以藝進者,雖服緋紫,不得佩魚。政宣間,獨許書畫院出職人佩魚,此異數(shù)也…… 南渡以后,雖以小朝廷偏安江左,但畫院仍沿襲北宋舊制,且規(guī)模宏大,名師蔚起。如紹興年間,除徽宗時的李唐、劉宗古、李迪、蘇漢臣等人外,還有馬和之、馬興祖、蕭照等諸名手。寧宗時,畫院益盛,劉松年、李嵩、馬遠、夏圭、梁楷、蘇顯祖等,皆為當時巨擘。有人總計南宋畫院人名,有近百人之多。未得考定者,估計亦不在少數(shù)。其中李唐、劉松年、李嵩,以及宮廷畫人趙伯駒、趙伯骕等,青綠巧贍畫風工致精麗。而馬遠、夏圭、梁楷等,乃水墨粗皴,呈蒼勁健秀之格。由此畫院山水,可分為青綠巧整和水墨蒼健二派,同工異曲,各臻其妙。南渡偏安之后,戰(zhàn)事依然不息,但宋室王臣閑情逸致不減昔年,除多少是借此以點綴升平、掩飾江左偏安之窘局外,主要則是由于南宋諸君皆篤嗜書畫無度,這點和北宋君主很是相同。 ?。ǎ保┧位兆谮w佶宋代嗜畫之風,盛行朝野,出現(xiàn)了一代又一代文采風流的 太平天子.史載:仁宗、徽宗、欽宗、高宗都妙擅丹青,其中以徽宗趙佶,最為突出。 他自己曾說: 朕萬幾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 ①趙佶(1082-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元符三年,神宗六子哲宗皇帝去世,因哲宗無子,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 徽宗未立時,曾有人說他: 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后來果然言中。他于政事昏庸無能,卻會窮奢極欲。搜羅天下花木樹石,供自己賞玩,這運送的花木樹石稱為 花石綱.又修九成宮、艮岳山、延福宮,用石萬計。他整日在這些地方寫字、作畫、聽歌、賞舞?!端问??徽宗志》云: 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 公元1125年,金人南侵,徽宗倉皇無措,急忙讓位給其子趙恒,自己逃往揚州等地,后又返回汴京。靖康二年,徽、欽二帝被人掠走,后囚死于金人的五城國。 徽宗政治上昏庸腐朽,但在藝術(shù)上卻極有造詣。他能詩、善書,尤工于繪畫,人物、花鳥、山水,皆為其所長。他與附馬都尉王詵和宗室趙令穰等畫家交往甚密。即位后,把宋初建立的畫院辦得更紅火, 益興畫學,教育眾工 ,并設(shè)進士科,下題取士,復(fù)立博士,考其藝能 ,他實際上已成為北宋后期畫壇的領(lǐng)袖。 趙佶的興畫學辦畫院及繪畫活動,系出于政治的、宗教的及美化奢侈生活的需要。比如 始建五岳觀,大集天下名手,應(yīng)詔者數(shù)百人,多不稱者,自此之后,益興畫學。其后寶箓宮成,繪畫皆出畫院 ; 龍德宮成,命待詔圖繪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 ; 明達皇后閣初成,左廊有劉益所畫百猿,后(薛)志于右畫百鶴以對之,舉動各無相妃,頗稱上者 ①。所有這些大規(guī)模的繪畫活動,都無不結(jié)合皇家殿堂及道教宮觀的興建而進行的。 據(jù)史載,趙佶曾圖繪各地所獻名花珍禽等,如 動物則赤鳥、白鵲、天鹿、文禽之屬,擾于禁禦,植物則檜芝、珠蓮、金柑、駢竹、瓜花、耒禽之類,連理并蒂,不可勝記。乃取其尤異者,凡十五種,寫之丹青,亦目曰《宣和睿覽冊》?!黾硬灰?,至累千冊 ②。這種達一萬五千余幅的浩繁圖冊,絕大多數(shù)雖非趙佶親筆,但卻可知曉他依此繪制成祥瑞圖畫,用以達到粉飾太平的目的。 ① 宋鄧椿:《畫繼》。 ?、佟 ?夏敬觀手批:《子野詞》。 ?、凇 ?宋鄧椿:《畫繼》。 凡名手多入內(nèi)供奉,代御染寫, ③畫院中高手大多為皇帝代筆,而畫后不能署自己名。據(jù)研究者考證:流傳至今有趙佶題款和鈐押的作品有工拙二類,屬工整細膩的大抵是宣和畫院畫家代作,如盧章、劉益、富燮等。而略顯拙樸粗獷的一些水墨畫作品,被視為趙佶親筆。根據(jù)專家們的鑒定,現(xiàn)存趙佶簽押的作品中,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五色鸚鵡圖》(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翠竹雙雀圖》(現(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瑞鶴圖》(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等,其中畫面部分間有畫院畫家捉刀之處,只有《柳鴉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和《四禽圖》卷可視為趙佶的親手之作。 《柳鴉圖》,為紙本淡設(shè)色,為《柳鴉蘆雁圖》卷的前半幅(全畫共有四段,分別描寫的是杏花山雀、海棠蠟嘴、雀嗓寒梅、竹枝山鵲)。全畫呈現(xiàn)出一種生動自然、簡樸純美的風格,不尚鉛華,而得天然風致。柳樹和烏鴉采用沒骨畫法,設(shè)色淺淡,構(gòu)圖洗練。尤其是粗壯的柳干、細嫩的枝條、姿貌豐腴的棲鴉,描畫得都很精細工整。棲鴉形態(tài)自在安詳,點睛用生漆,明亮出神,栩栩如生。整個畫面在黑白對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很大的成功。 上鈐趙佶 宣和中秘 朱長文方印,半鈐明內(nèi)府 紀察司印.《祥龍石圖》,此圖原為《宣和睿覽集》冊中之一。工筆繪一玲瓏剔透的湖石——祥龍石。細觀其狀,果然有 騰涌若龍出 的 巧容奇態(tài).石的畫法不是用一般勾勒皴擦法,而是以水墨層層漬染而成,因此而愈顯堅厚濕潤、玲瓏透剔。不僅狀寫出奇石蜿延勢若龍 的情態(tài),同時,生動地傳達出 云凝好色 、 水潤清輝 的靈秀之氣。石上有趙佶親筆書 祥龍 二字,左方又自書小序和七言律詩一首。末款 御制、御畫并書 ,押 天下一人 ,鈐 御書 朱文印。 《芙蓉錦雞圖》,絹本設(shè)色。圖中木芙蓉與菊花傲霜而放,一只羽豐毛麗的錦雞飛落在芙蓉花枝上,壓得花枝搖曳不停。畫家把錦雞側(cè)首注目的神態(tài)和芙蓉花的嬌弱艷麗,描寫得極為生動富有情致。其寫實技巧相當高妙,錦雞羽毛和尾翎上的斑紋畫得細致而有光澤,可稱得上是一幅形神兼?zhèn)涞幕B佳作。畫之右上方有趙佶用瘦金體書法題詩一首: 秋勁掃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畫右下方書 宣和殿御制并書 ,押書 天下一人.專家研究認定,此圖非徽宗親筆,乃屬御題畫。 《聽琴圖》,絹本設(shè)色。畫面正中有蒼松一株,枝葉郁茂,上有凌霄花盤繞,樹旁翠竹數(shù)竿。松蔭下有一尊者危坐彈琴,其前左右各一人,相對而坐,側(cè)耳傾聽,一小童拱手侍立。畫中央下方是一塊奇石,上面供有佳花和鼎彝。畫家那出神入化的描繪,生動地再現(xiàn)出彈琴者反視收聽、和融憑虛的神情,聽琴者或心領(lǐng)神會,或仰首凝思,其情態(tài)的刻畫亦令人嘆為觀止。畫中道冠緇衣的彈琴者,曾被認為是趙佶自畫像,旁邊穿緋衣的聽者則是蔡京①。因趙佶曾自稱 教主道君皇帝 ,故此看法有些道理。但緋袍者是否是蔡京,還待察考。此畫右上有趙佶手書 聽琴圖 三字,左下有 天下一人 押書,正上方又有蔡京七言詩題。云: 吟徵調(diào)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天弦一弄中。 ③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 ?、佟 ?吳曾:《能改齋漫錄》。 《瑞鶴圖》,絹本設(shè)色,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此圖畫一莊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云繚繞,十八只神態(tài)各異的丹頂鶴,在碧空祥云中盤旋飛翔,另兩只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仿佛回蕩著悅耳動聽的仙鶴齊鳴聲。 畫后有趙佶瘦金書敘文一段。 趙佶有傳世山水杰作《雪江歸棹圖》,據(jù)專家考證,此為徽宗真跡。亦可見卷末有蔡京題跋云: 臣伏觀御制雪江歸棹,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筆,備四時之景色,究萬物之情態(tài)于四圖之內(nèi),蓋神智與造化等也?!?由蔡題可知,趙佶原是畫了四圖,包括春、夏、秋、冬四景,現(xiàn)僅存冬景。圖中間山峰突起,左右山脈綿延起伏,后面一片遠山。殿閣寺塔,隱約于云霧之中。江心有小舟三葉,近岸漁船一只,在大雪寒江上欲泊岸而歸,點出畫意。全圖渾茫曠遠,意境清奇。右上角有徽宗書 雪江歸棹圖 五字。左下角書 宣和殿制 和 天下一人 畫押。 ?。怠K未B畫(1)概說統(tǒng)觀宋代花鳥畫的發(fā)展,與山水畫有許多類似之處,從北宋時期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看,一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它在繼承前代諸多風格時又偏重一種風格的繼承發(fā)展。五代時期,各國分據(jù)一方,畫家們各居一隅探索著繪畫的表現(xiàn)力,因而形成帶有地域特色的不同畫風。 山水畫同時有北方的荊、關(guān)體系和南方的董、巨風格,花鳥畫則西蜀黃筌的畫法和南唐徐熙的畫法同時并存,當時流行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之說。 郭若虛評論 徐、黃異體 時認為: 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 北宋早期的花鳥畫在承襲五代余緒時,宮廷畫院的花鳥,則以 黃家富貴 的畫風為圭臬,因為這種端莊富麗、細膩逼真的繪畫,非常符合帝王權(quán)貴們的欣賞口味和宮廷屏壁裝飾的需要。據(jù)《宣和畫譜》云: (黃)筌、居寀畫法,自祖宗以來,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yōu)劣去??;沈括《夢溪筆談》中亦曾提到,徐熙到過北宋宮廷,結(jié)果他的野逸畫風受到黃筌的批評和排斥,稱之為 粗惡不入格 ,結(jié)果未能進入宮廷畫院,迫使徐熙之孫崇嗣不得不改弦更張,變其家風而效諸黃體。 盡管黃家畫風在宋初居統(tǒng)治地位達百余年之久,但同時,徐熙畫風仍受人推崇,承繼者大有人在,徐崇嗣在繼承中還開創(chuàng)了 沒骨 畫法。社會上則有更多的花鳥畫家,以辛勤的實踐擴展豐富了花鳥畫的題材和繪畫技巧,如越昌寫生設(shè)色堪稱妙手,易元吉入深山密林觀察描摹野生猿猴的形態(tài)習性,曾云巢畫草蟲、傅文畫禽鳥等都到了殫精竭慮、精益求精的地步……也正是這些人,才使宋初花鳥畫風格漸有改變,黃家畫風呈現(xiàn)衰落之狀。宋徽宗時期,趙佶本人粗筆水墨花鳥畫是畫院花鳥畫的一種新創(chuàng)造。北宋的花鳥畫家們,注重師法自然,當時即稱為 寫生 ,在追摹自然真實的同時,也力求給觀者以情感方面的感染力。以至代表官方意見的《宣和畫譜》在《花鳥敘論》中,特別強調(diào)了要賦予花鳥畫以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 花之于牡丹、芍藥,禽之于鸞鳳、孔雀,必使之富貴;而松竹梅菊、鷗鷺雁鶩,必見之幽閑;至于鶴之軒昂,鷹隼之擊搏,楊柳、梧桐之扶疏風流,喬松、古柏之歲寒磊落,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 這一時期,花鳥畫的題材更為豐富和廣泛,除了宮廷苑囿里的奇花異獸仍是畫家們熱衷描繪的對象外,自然界中的荷塘衰柳、蘆花鳧雁、山花野禽的荒寒之趣,梅、蘭、竹清幽孤高之韻,也都成了一些畫家筆下詩意濃郁境界清幽的圖畫。同時,文人學士繪畫潮流的勃起,以水墨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墨竹、墨柏、墨蘭等,給精工雅麗的花鳥畫壇送來一股清雋的風, 意足不求顏色似 ,在院體花鳥畫興盛的同時,拓開了另一片新天地。 兩宋時,花鳥畫家隊伍甚為壯觀,夏文彥《圖繪寶鑒》一書收有兩宋畫家七百四十余人,其中花鳥畫家則有二百七十余人,占總數(shù)三分之一強。與山水畫、人物畫已成鼎足之勢,且有后來居上之趨向。 ?。ǎ玻S居寀黃居寀(公元933- ?年),字伯鸞,黃筌之子,工擅花卉翎毛,畫法深得家傳。他筆下的花鳥,妙得生動自然之態(tài),還精于描繪怪石、山景。在蜀宮 圖畫墻壁屏障不可勝記.他曾與其父合作《四時花雀圖》、《青城山畫》、《峨眉山圖》等,在四川地區(qū)的宮觀寺廟中,亦有他不少作品。居寀原為孟蜀時畫院的翰林待詔。32歲時進入北宋畫院,得太祖太宗眷遇,令其 搜訪名畫,銓定品目,一時儕輩,莫不斂衽 ,因此,當時黃氏花鳥畫在 圖畫院為一時之標準,較藝者視黃氏體制為優(yōu)劣去取.到北宋末期,宮廷內(nèi)府存其作品已達332軸。 黃居寀的可靠傳世之作,現(xiàn)僅存《山鷓棘雀圖軸》(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畫水邊石堆上,有一山鷓俯首翹尾,神態(tài)安詳自在,背景上是山石和灌木,有七只麻雀或飛或棲,或鳴或止,生動可愛。石側(cè)水濱有翠竹、野草、鳳尾草等疏落灑脫,與鷓雀富麗醒目的形象相互映襯,更令人賞心悅目。本圖上方隔水有宋徽宗趙佶所書 黃居寀山鷓棘雀圖 數(shù)字。 ?。ǎ常┐薨状薨?,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生卒年失考。 花鳥畫經(jīng)過北宋前期百年左右時間的醞釀,于熙寧元豐之際,其藝術(shù)水準達到空前未有的新高度,而崔白則以其豐富高妙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崔白于仁宗嘉祐年間藝術(shù)已臻成熟,神宗熙寧初為畫院藝學,元豐時仍在畫院供職,在其盛名的二十余年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藝術(shù)珍品。 崔白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尤以表現(xiàn)野情野趣的敗荷、鳧雁、鵝馳譽畫壇,另外,道釋人物鬼神,也無不精絕。他作畫時可放筆揮寫而不用起稿,作界畫亦可不借助繩尺,而如長弦挺刃,人稱為絕技。 《雙喜圖》,絹本設(shè)色。圖中樹干上有作者自題 嘉祐辛丑崔白筆 的款識,可知是崔白于1061年所作。畫面是深秋景象,疾風勁吹,樹枝搖動,使二喜鵲鳴噪不安,也引得樹下野兔回首仰望。鳴禽一飛一止,動態(tài)極為傳神??萑~、敗草、細竹、荒坡都以酣暢的半工半寫的筆墨勾寫,嚴謹而有氣勢,疏放而有靈動性,設(shè)色淺淡,格調(diào)雅潔,體現(xiàn)了前人所說的 體制清淡,作用疏通 的藝術(shù)特色。 《寒雀圖》,絹本設(shè)色,藏故宮博物院。一棵偃仰曲伸的枯樹上,九只麻雀飛鳴、跳躍、憩息、窺視其間,形態(tài)各異,神情動人,野趣盎然,要是有人驚動它們,好像就會脫紙而飛,令人觀賞玩味不已。 作品的可貴在于通過對極平凡的自然生物的刻畫,創(chuàng)造出極動人的藝術(shù)形象和藝術(shù)魅力。北宋繪畫鑒評家董逌論道: 崔白畫蟬雀,近時為絕筆,非居寧、牛戩輩可頡頏其間。 ①崔白也擅長人物道釋畫,英宗治平年問,他在相國寺廊東壁畫熾盛光佛及十一曜(應(yīng)為修補高益之熾盛光佛降九曜壁畫), 廊之西壁,有佛一鋪,圓光透徹,筆勢欲動 ②,甚為時人稱道。 崔白的花鳥畫在畫壇影響巨大,追隨者眾多,其成就突出者有崔愨及吳元瑜等人。崔白等人的成功,取代了百年一貫、連皇帝也看厭了的黃派花鳥畫。 ?。ǎ矗├畹侠畹?,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為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畫院祗候, 工畫花鳥竹石,頗有生意 ③,亦能作山水小景,畫牛也很出色,在南宋中葉,活躍宮廷畫壇數(shù)十年,繪制了很多傳世珍品,流傳至今的尚有不少。 《雪樹寒禽圖》,絹本設(shè)色,(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上有 淳熙丁未歲李迪畫 題款,可知為公元1187年作。畫中雪坡上有枯樹叢竹披雪而立,山禽棲于枝頭,羽毛豐潤,凝目遠矚,極為傳神。竹葉以雙勾法畫成,枯木筆法勁健,以淡墨染出陰霾天空,以灑粉法表現(xiàn)天空飛雪,很是生動別致。 《雛雞待飼圖》,絹本設(shè)色,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圖上有小楷題署: 丁已歲李迪畫 ,即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作。這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年代最晚的一幅,當是晚年之作。其筆墨精妙,可見功力之深湛。 圖中僅畫二雛雞,毛色茸茸,甚是可愛。一臥一立,都向畫外鳴叫,從都盯著同一方向的眼神來看,好像腹中已感饑餓,正呼喚母雞來飼喂它倆。 那迫不急待的神情,煞是惹人喜愛,把可愛的雛雞描繪到此種意境,令人嘆為觀止。此圖約是畫家暮年筆墨,其精細不苛,意到筆隨的功力,亦可說明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精力是何等充沛和旺盛。 李迪另有《風雨歸牧圖》,為古代繪畫中描寫牧歸類題材畫作中的杰作。 畫面上天色迷蒙,風雨驟至,柳枝搖曳,水波奔涌,滿地落葉紛飛……對環(huán)境和氣氛的渲染,使人有如臨其境之感。稍遠處,兩個身披簑衣、騎著水牛的牧童,頂著風雨,匆匆踏上歸程。畫中對人物細節(jié)描繪極力細膩:一童俯身前傾,在風中以右手扶笠,左脅緊挾牛鞭;另一童則爬于牛背上,轉(zhuǎn)身欲拾被風吹落的斗笠。二童子的動作、神態(tài)之生動,有如見其人之感。兩條水牛,一前一后,踟躕而行,前邊的大牛,邊走邊回顧,好像在呼喚后邊的小牛,后邊的小牛則急步前趨,哞哞鳴叫著,仿佛在呼應(yīng)著大牛。細觀之,八只牛蹄有起有落,或進或駐,節(jié)奏鮮明??梢姰嫾移饺沼^察精細和描繪高妙。 再看牛體各部分以至蹄角、毛皮、肌膚的凹凸處,都表現(xiàn)得細致入微。此作筆墨生動,設(shè)色雅致,形態(tài)曲肖,已達出神入化的境地。更為絕妙的是,畫家并未用一筆一墨直寫風和雨,而是以人、牛的動作、細節(jié)和神情以及環(huán)境色彩的描畫烘托,生動地表現(xiàn)出風雨歸牧的動人情景。李迪的這種表現(xiàn)手法,使后人在描繪風雨題材的作品時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啟示。 ?。ǎ担┓ǔ7ǔ?,號牧谿,蜀(今四川)人。約生活于宋末至元初,為杭州西湖長慶寺僧人。他性格剛正鯁直,蔑視權(quán)貴,曾仗義直言觸怒了權(quán)奸賈似道而受到追捕,不得不避難于紹興丘家?!端芍褡V》里說他 圓寂于至元間. ?、佟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② 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 ?、邸 ?《圖繪寶鑒》。 在花鳥畫吏上,法??胺Q寫意花鳥的先驅(qū)。他 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 ①等。在技法上他很有獨創(chuàng)精神,他的畫不曾設(shè)色,常用甘蔗渣捆結(jié)成筆狀,再隨意點墨而成, 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不具形似,荷蘆俱有高致.這種隨筆點染,形簡而意足的畫風,和當時的梁楷的意筆人物畫風相通,為寫意花鳥畫開了先河。 然而法常的寫意花鳥在宋末元初尚有不同評價,如莊肅說他的畫 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合以助清出耳! ②夏文彥譏之更甚: 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但事實上, 江南士大夫處今存遺跡,竹差少,蘆雁多贗本 ,可見,他的畫法還是被許多人所喜愛。尤其到明朝之后,法常的寫意花鳥更得士人贊賞,如大畫家沈周對其評譽極高: 不施彩色,任意墨瀋,儼然若生,回視黃筌、舜舉之流風斯下矣。 從明清花鳥畫大家如沈周、陳淳、徐渭、朱耷的作品中,都可以明顯看到他們繼承法常畫風的痕跡③。 法常畫跡現(xiàn)有《猿、鶴、觀音》三圖,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大德寺。是南宋理宗朝時,由來華的日僧人攜回的法常精品。所畫觀音大士儀態(tài)端莊、溫藹可親,旁有竹石,清幽宜人,所畫軒昂悠閑的鶴和親密依偎的子母猿,亦栩栩如生,形神兼妙,果然超凡。 《老松八哥圖》,亦藏于日本東京大德寺。畫面下方為一段側(cè)斜的老松主干,畫面上部有一松枝橫出,筆簡而意到。一黑色八哥落于松干上,埋首梳理自己的羽毛,寥寥數(shù)筆而趣味無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