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更加深入地看問題? 孟: 唐:就這個問題,小丁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想法。所以她老不愛說。 ?。?/STRONG>嗯。 唐:但是當(dāng)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來,并且也讓他能夠看到的時候,一方面是幫助他在進(jìn)步了,另一方面你的智慧就在提升了。在看到一個人的自我很強(qiáng),偏見很大的時候,自己就很煩,這種煩就是自己的不智慧。這時候你幫不了他。你可能就差這一點。小丁也是,她的進(jìn)步可能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了,她就缺了能夠去解決這個問題的這一點,但是她到這兒就不去做了。她會覺得反正我心里知道,我就不理他了。 到了那個時候,你還能夠說清楚嗎?你還能夠平心靜氣地去一步一步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嗎?這是不容易的,到了那個時候,往往你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法說了——為什么沒法說?因為自己受到這個問題的影響了。自己的情緒開始被動搖了。如果到了那個時候你還能平心靜氣地去說完它,掰開揉碎了讓對方把這個事情看清楚,這就是你的心達(dá)成的那個平等。這時候你的智慧就在提升了。 楊: 唐:如果你能夠知道自己的情緒起來了,你可以說,我有情緒了,我不說了。這就是很好的。而當(dāng)你的情緒起來了,還不讓自己停下來,這就是在讓自己的愚蠢污染著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差了。當(dāng)你帶著情緒的時候一定是更愚蠢,而這時候你對別人的說服又恰恰是希望表現(xiàn)自己不愚蠢。人都是這樣,尤其是在平等對話的時候,你越是帶情緒,越想證明自己不愚蠢,這個時候就一定表現(xiàn)得更愚蠢。 楊:可是您剛才說的是她們?nèi)绻娴钠叫撵o氣地幫助別人的話,智慧就在提升,但這個時候,如果她們真的覺得再說的話就會起情緒,您以前建議過他們有情緒了就不要說話了,這個時候怎么又建議他們說話呢? 唐:她們是說到起情緒了不說了,還是壓根兒就不說?比如,不起情緒的時候說嗎?還是都懶得說?她有沒有做這個嘗試? 我們看一下你這個問題。你在這么問,問了以后有些人就會覺得蠻有道理的。但是我一反過來問,這些人一聽 ,又會覺得這樣也有道理。一個問題到了你這兒就是“正”和“反”,這就是這個層次的答案。而我再去說“這部分正、那部分反”的時候,大家一聽就發(fā)現(xiàn),這個說法更好了。對不對?這樣就更深入了一層,對不對?比如說你剛才說,“ 那么我剛才說的那句話有問題嗎?沒有,只是你的理解就在這樣的水平,只是在這一層次去理解,當(dāng)然就覺得有問題、有矛盾了,因為你的平等品質(zhì)到不了下面這一層。而當(dāng)我再往下深入一層時,你馬上會覺得,“呀,有道理了”。 我們看這些話: “發(fā)現(xiàn)自己有情緒了不說”,有道理啊?!叭思野l(fā)現(xiàn)自己起情緒了,停下來不說話,你為什么又說人家不對?”這句話也有道理啊,是吧? 然后再往下一說: “她們是說到起情緒了不說了,但沒有起情緒的時候說不說?她有沒有做這個嘗試?”嗯,對,這句話更有道理啊。 那如果我說到剛才的問題,你不是說出你的問題,而是私下里一講,大家都覺得有道理,會認(rèn)為是“老唐自相矛盾”。如果你把問題講出來了,然后我們再往下一分析,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老唐說的確實有道理”。這就是平等思維為什么強(qiáng)調(diào)一定要坦誠。 你在不同的層面聽到的問題就是這樣,就是會聽到不同的結(jié)果。那么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可能在哪里?我的解答在于在這個問題上我可能比你們更深一層,也可能深十層,等你們能夠更加深入了,才有機(jī)會探到。比如說你接下來再問一個問題,我也許還有個答案,也許問十個我都能繼續(xù)回答,但是你能問下去嗎?是到了這兒你覺得滿足了,覺得這個問題回答得挺好了,然后就下不去了。是吧?也許你下一個問題再問出來,我再回答,你又會看到另外一個層面的分析。這時候你們的平等的品質(zhì)必須達(dá)到那樣。現(xiàn)在你們跟我對話的時候還到不了這兒,能深入一層就已經(jīng)不錯了。但到了這個層次不說出來,這種交流就沒有,對不對? 像這樣的問題就是不錯的問題。就是在往下走的問題,就在引著往下走了。這就不是我們上次說的輕飄飄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