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為韻語,《尚書·益稷》載舜與皋陶唱和詩“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薄霸酌鳎ㄗx芒)哉,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奔礊轫嵳Z。詩三百篇,除周頌有幾篇無韻(?),馀皆押韻。此后歷代詩詞不僅押韻,且越來越嚴。不獨中國,泰西辭賦,從荷馬到拜侖,亦大體押韻,不押韻僅惠特曼等數人而已。傳統詩詞必押韻已是不刊之論,如何押韻本無問題,唯今有革新家出,要對傳統詩詞“大卸八塊”,“打爛了重組”。按“雙百”方針,你“革”你的“新”,我“守”我的“舊”,各行其是也就罷了。無如有人稱不用普通話押韻便是那話兒,押平水韻便是押死韻,是“我手寫死人之口”。是“給古代的死人當供品擺設的”。還有更難聽的話。仿佛沾得“革新”二字,便可“奉旨申斥”。 盡管說得恨恨有聲,照著做的人未必多。其所舉“革新”而有成者,不過數公而已。此數公其實算不得革新家,數公本來就是寫白話詩的,不過是將寫白話詩的章法用來寫傳統詩詞。不遵格律亦非數公所創(chuàng),早就有所謂“解放體”“自度曲”,更遠一點,漢魏六朝也不講格律,故是復古,復漢魏六朝之古。范光陵博士之“新古體詩”就其體式看,不過是五言古絕,算不得創(chuàng)新。真正對傳統詩詞動過大手術的是胡適等提倡白話詩,不僅將傳統詩詞大卸八塊,而且掃地以盡,全無格律押韻等束縛,長可數百行,短可一句話,何等自由!覺得傳統詩詞束縛者,寫白話詩好了,何必扭住傳統詩詞不放! 一、“以普通話語音作為詩詞創(chuàng)作的審音用韻標準”行不通。西人稱漢語語音貧乏,其所指當是“Mandarin”,今人稱國語或普通話。其語音音素確實是漢語諸方言中最貧乏者之一。以四聲論,它缺乏入聲。入聲不僅廣泛存在于南方音系各省,如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中;北方音系之河北、山西、內蒙、四川西充、西昌,貴州局部,重慶之綦江、江津、永川,成都周圍之雙流、什邡、樂山、大邑、仁壽、都江堰等地,也都存在入聲,至今仍有差不多一半的中國人說著帶有入聲的方言。不僅我國,日本使用漢字音讀,也有入聲,他們叫促音變。 普通話不僅缺乏入聲,聲母韻母也相對缺乏。如ng、v等聲母都沒有,屬古疑母諸字,如額娥愛艾等,普通話都讀成零聲母。以m收聲之韻母,普通話中已不存在。卻存在于眾多方言,乃至域外語言,例如韓文中。普通話(國語)雖然流行了數十年,遠未取代各地方言,它其實只是傳媒語言,工作語言也說不上。對方言影響也很小,例如西南官話區(qū)中之娥俄我等,僅我字少數中青年受普通話影響讀成窩之陽平。故普通話在全國推廣絕非朝夕可就。即使全國人都能講普通話,也不要廢棄方言。保留方言就保留了我國語音的多樣性及其豐富內涵。方言最貼近生活,極有可塑性、創(chuàng)造性,許多新詞匯都創(chuàng)自方言。下愚倒要吁請各地即早將當地方言錄音、整理,作為語音素材存檔。有能力的地方可以編纂方言詞典。如果方言消失,將是語言學民俗學不可彌補的損失。 正如地方戲要在地方二字上立論,傳統詩詞也要在傳統二字上立論。普通話推廣了,地方戲還能不能存在?能用普通話唱越劇、粵劇、川劇、豫劇、高甲戲嗎?真唱了,地方戲也就完了。即使京劇,也未按普通話音韻演唱,連快板、數來寶也押十三轍。能說這些戲劇曲藝是在給古代死人擺設供品?是在與推廣普通話對著干? 有人稱我手寫我口,古人把話寫下來就成文章。天大的誤解。昔人稱言之無文,其行不遠??梢娧耘c文早有區(qū)別。古人書寫工具簡拙笨重,為使文章學術得以傳播,必將其精簡到極致?!墩撜Z·憲問》“子曰:‘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焙螄L是率爾操觚,我手寫我口! 有人稱不以普通話押韻,就是以活人之手寫死人之口。其實,用韻與口音不符,絕非今人才有的事。真的實行我手寫我口,不僅今人讀不懂古人文章,古人亦將讀不懂古人文章。唐大詩人賀知章云:“少小辭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可見他說的方言必與長安的秦腔大相徑庭,如果他“我手寫我口”,恐怕他的摯友李白也讀不懂。 “平水韻”刊于南宋,北宋填詞用韻,已超出平水韻范圍??梢姳彼?、當然包括南宋,其口語音韻已與平水韻有很大距離。但南宋人寫詩仍依平水韻,并未覺得它是束縛。元蒙入主中原,國師西藏人八思巴用回紇字母造蒙古文字,實行入派三聲,從此北方音系基本失去入聲。歷元明清三代至今,北方音區(qū)大體說著與普通話相去不遠的官話,他們(包括近人魯迅)寫詩仍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度曲用曲韻,毛澤東寫詩填詞也不用普通話,他們都在用活人之手寫死人之口,都在為古代死人擺設供品?真要我手寫我口,將不只是用韻問題。我口(絕大多數人之口)說的是大白話,傳統詩詞多用文言;我口平時說話講什么平仄對仗按什么曲譜詞譜,怎么能每句只說五字七字?那將不只傳統詩詞,連白話詩都該打倒,白話詩絕非口語。 二、“平水韻”不可輕廢。人稱平水韻為死韻,此說不確。它固與今人語音有一段距離,但遠未成為化石,不可輕言廢棄。1、傳統詩詞多講平仄粘對,廢棄平水韻,字的平仄歸屬將發(fā)生極大變化,人們將極難適應,所造成的困難比保留它的困難更大。例如主張用普通話押韻的某些刊物,其所載詩作,一會兒風讀feng,與庚青蒸押韻,一會兒又讀fong,與東冬押韻,普通話中已讀平聲的入聲字,詩中又用為仄聲,令人無所適從。每種文體都有其語言范疇,用山東快書寫物理論文,必定費力不討好。詩詞用語與一般用語有別,不獨中國,泰西亦然。他們的詩不僅押韻,所用字詞,有的連形聲也與一般文體有別。保留平水韻就是保留詩詞獨特語音,也利于詩詞愛好者回過頭去閱讀欣賞古典詩詞。2、海外華人來自各省,并未推廣普通話,日、韓等國愛好漢詩者未必皆曉普通話,他們寫詩也只能用平水韻。3、從我國眾多方言來看,平水韻更貼近民間用語。如目前仍有幾億人說著帶有入聲的方言。入聲已經消失的西南官話,其語音也與平水韻相近,如屋韻,去掉收聲的k讀為陽平聲,木竹肉菊六等都押韻,在普通話中都不押韻。 三、考慮到某些韻太窄,今人讀音已無大區(qū)別,對于初涉門徑者,可以放寬到與其鄰韻通押。通押乃權宜之計,最好是遵平水韻。 按:五十年代推廣普通話,企圖引進V聲母,如讀“我”為“VO”讀“偉”為“VEI”等,后不果行(1999 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