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胃痛 (一)寒邪犯胃: (主證)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溫胃脘部可使痛減,口不渴,喜熱飲,苔白,脈弦緊。 (分析)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積于中,陽氣被寒邪所遏不得舒展,而至疼痛。 (治法)散寒止痛。 (二)肝氣犯胃: (主證)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 多 薄白,脈弦。 (分析)情志不舒,肝氣郁結(jié),不得疏泄,橫逆犯胃而作痛,氣病多游走,脅為肝之分野, 故疼痛攻撐連脅。氣機不利,胃失和降,故胃脘脹滿,噯氣,大便不暢。脈弦主肝病,主痛,故見弦脈。 (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 (三)飲食停滯: (主證)胃脘脹滿,甚則疼痛,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大便不暢,苔厚 膩,脈滑。 (治則)消食導滯(此外因蟲積而致胃痛的以后請參考“腹痛”篇。 (四)肝胃郁熱: (主證)胃脘灼痛,痛勢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分析)此屬肝氣郁結(jié),日久化火之證。肝胃郁熱,火邪犯胃,故見胃脘作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且肝膽互為表里,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干口苦。苔黃脈弦或數(shù),為肝胃郁熱之證。 (治法)以泄熱和胃為主。 (五)陰虛胃痛: 胃痛隱隱,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多細弦。 (分析)胃痛日久,郁熱傷陰,胃絡失養(yǎng)故見胃痛隱隱,陰虛津少上乘則口燥咽干或口渴,腸道失潤則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弦,為陰虛胃痛之征。 (治法)養(yǎng)陰益胃 (六)瘀血停滯: (主證)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痛為刀刺或刀割,舌質(zhì)紫暗,脈澀。 (分析)氣滯日久而致瘀血停滯,由于血瘀有形,故胃脘疼痛,痛有定處而拒按。舌質(zhì)紫暗脈澀,為瘀阻血行不暢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七)脾胃虛寒: (分析)脾胃陽虛,脈絡失于溫養(yǎng),且運化遲緩,水飲停胃,故胃痛隱隱,泛吐清水,納食減少。虛者喜按,寒者喜溫。脾主運化,主四肢,陽虛則手足欠溫,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白,脈軟弱,為中虛有寒,脾陽不振之征。 (治法)溫中健脾。 (八)吐酸: 有兩種分述如下: 1. 熱證:吐酸而兼見心煩,口干,口苦或口渴,脈弦或數(shù),宜清肝泄火。 2. 寒證:吐酸而兼見胃脹不適,喜溫喜按,喛氣臭腐,苔白,脈弦。治宜溫養(yǎng)脾胃。 (九)嘈雜:有三種分述如下: 1. 胃熱:嘈雜而兼見口渴喜冷,口臭心煩,苔黃或見數(shù)脈。治宜和中清熱。 2. 胃虛:嘈雜而兼見口淡無味,食后脘脹,舌淡脈虛,宜健脾和胃。 3. 血虛:嘈雜而兼見面恍唇淡,心悸頭暈目眩,舌淡,脈細,治宜補宜心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