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寧 梅、蘭、竹、菊,在中國畫中被稱作“四君子”,宋代開始就漸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畫科。“君子”是對于具才德的人的尊稱,以物寓志,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以貫之的“天人合一”、“物我貫通”的思維方式。而鄭思肖,可以說是歷史上借物抒懷,以蘭言志的一個典范。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字憶翁,連江(今屬福建)人。曾以太學(xué)生應(yīng)博學(xué)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寺觀和陋巷。他悲憤于南宋滅亡,改名為“思肖”,肖字暗指趙宋;改字為“所南”,坐臥必面向南;他題其書齋名“本穴世界”,將“本”字的筆畫十移入“穴”字,就構(gòu)成“大宋”兩字。他首先是一個詩人,著有《心史》、《所南詩集》等,又好繪畫,雖說不過畫水墨的蘭、竹,但與他的題詩相輝映,卻含意深刻地抒發(fā)了他對亡宋的懷念之情。其墨竹未見傳世,但從所作墨蘭看,往往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奇之,問他,他說:“土為番人奪,忍著耶?”嘉定一縣吏要他畫蘭,并以勞役相脅迫,鄭思肖昂然以對:“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在他的畫上,經(jīng)常蓋的一方白文章是:“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fēng)今古?!逼滹L(fēng)骨如此! 《墨蘭圖》是其尚存的四件蘭畫之一,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紙本水墨。蘭葉寥寥數(shù)筆,兩朵花蕾,一盛開,一含苞,筆墨不多,但清氣洋溢。古人云“喜氣寫蘭,怒氣寫竹”。畫竹用筆須剛勁爽利,而畫蘭用筆則須柔韌舒緩。畫蘭難在畫葉,而蘭之美也在葉。這是一條極其優(yōu)美的線條,須先從根部藏鋒起筆,分左右向上撇去,依葉的面與背的轉(zhuǎn)折而呈粗細(xì)變化。難在須柔中有剛,而其運筆的方法,又與書法略有不同,書法大多從上向下運筆,自有一股“壓”勢,而畫蘭葉須從下向上運筆,處于“頂”勢,且軌跡又長,更增添控筆難度。然而蘭葉之組合則更難。畫訣云:“一筆起手式,二筆交鳳眼,三筆破鳳眼,四筆鯽魚頭?!钡谝还P是定位、取勢,第二筆既是順勢發(fā)揮,又破了第一筆的線。此后的數(shù)筆,就是不斷地以線條的粗細(xì)、長短、疏密、曲直、穿插、避讓作破和立,務(wù)必求精求簡。而鄭思肖此圖用筆剛勁挺拔,蘭葉的組合極其簡練,無一贅筆,氣格高古,神韻清逸,千百年來被學(xué)者尊為楷模。 圖中落款:“丙午(1306)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其時南宋已亡了30年,而鄭思肖也垂垂老矣。他在畫上自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xiāng)?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睋?jù)說他似乎很看不起宋宗室而仕元的趙孟頫\,終生痛心自責(zé),臨死還請好友唐東嶼書寫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令后人益發(fā)崇敬其畫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