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22A“猛禽”(資料圖) 今年12月13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最后一架F-22A“猛禽”走下生產線,宣告這款世界最強戰(zhàn)斗機的停產。這架新戰(zhàn)機是第187架生產型F-22,另外還有8架試驗機。 F-22的價格之高昂,生產數量之少,作為一款主力戰(zhàn)斗機來說是空前的。據報道指出,最后一架F-22的造價已高達3億美元,而不是官方報價的1.53億美元。作為F-22的數量補充,F(xiàn)-35盡管造價已突破1.3億美元(最高的估計已達1.8億),但仍顯得可被接受。 美國國會長期以來一直禁止對外出口F-22,避免先進技術的流失,但也因此造成F-22的尷尬。由于F-22數量太少,加上F-35A的空戰(zhàn)能力飽受詬病,美國空中優(yōu)勢是否能夠保持下去已受懷疑。 F-22在2011年還遭遇嚴重技術故障,據稱該機的供氧系統(tǒng)存在嚴重問題,導致飛行員在高空會出現(xiàn)暈眩甚至昏迷。美國空軍曾在1月下令,“猛禽”戰(zhàn)機飛行高度不得超過7600米。5月3日,美國空軍干脆宣布停飛F-22,直到9月19日才宣布恢復飛行。 供氧系統(tǒng)并不屬于戰(zhàn)機技術中的高科技環(huán)節(jié),而且F-22服役已達6年,卻仍出現(xiàn)重大紕漏。這款價格高昂、數量稀少的主力戰(zhàn)機,能否在未來戰(zhàn)爭中順利發(fā)揮作用,讓美國公眾難以放心。今年爆發(fā)的利比亞戰(zhàn)爭,存在重大故障的F-22未能參戰(zhàn),失去了首次檢驗戰(zhàn)力的機會。 各項評分: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20 2、
空軍型F-35A“閃電II”(資料圖) 2011年7月14日,美國空軍接受的首架F-35A戰(zhàn)斗機,抵達佛羅里達西北部的埃格林空軍基地。盡管F-35“閃電II”戰(zhàn)斗機的試飛工作仍在繼續(xù),但首批用于訓練的F-35A已開始交付美國空軍。此外,向英國、加拿大空軍提供的F-35A也在這一年正式下線。 作為第二款四代戰(zhàn)斗機,F(xiàn)-35A定位為低成本、通用型,最終目標是替代F-16的“世界戰(zhàn)斗機”地位,預期市場需求達4000架之多。F-35以通用、多用途作為主打形象,擁有三種基本型號:空軍型F-35A,短距/垂直起降型F-35B,航母艦載型F-35C。盡管F-35A屬于低成本戰(zhàn)機,但采用了大量比F-22更先進的技術,例如新型全向光電觀瞄系統(tǒng)、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tǒng)、DSI進氣道、更復雜的機載軟件等等。 F-35的“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tǒng)”(MIFRS)集雷達、通信、導航和射頻電子戰(zhàn)功能于一身,采用AN/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綜合了空對空搜索與跟蹤、空對地攻擊作戰(zhàn)、合成孔徑雷達測繪、單脈沖地面測繪、電子干擾、空中交通管制及一些通信功能。此外,F(xiàn)-35首次配備了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tǒng)(EODAS),可有效對抗隱身戰(zhàn)斗機,這一點是F-22所不具備的。F-35的綜合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IEWS)的綜合化水平也是世界領先的,不僅和APG-81雷達相交聯(lián),還和EODAS等其它機載任務傳感器相連通,使飛行員更為高效地掌握戰(zhàn)場態(tài)勢,從而大大縮短了飛行員實施電子對抗措施的決策和反應時間。 F-35的飛行性能一直飽受批評,最大速度與三代機相差較大。2011年10月的試飛中,該機才首次達到1.6馬赫的最大極限速度。有報道稱,F(xiàn)-35A推重比勉強超過1,機動性能只相當于三代機的平均水準,與三代機的格斗對抗并無明顯優(yōu)勢。F-35B和F-35C由于設計特殊,飛行性能比F-35A還要進一步下降。 但F-35的真正優(yōu)勢是其隱身能力,RCS值可能比F-22搞一個量級,但仍比所有三代機有絕對優(yōu)勢。美國正是希望借助隱身性能,取得相對于其他戰(zhàn)機的不對稱優(yōu)勢,因此不惜犧牲相當多的其他性能。 在必須發(fā)揮隱身性能的時候,F(xiàn)-35只能使用內置武器艙存放2噸左右的武器彈藥(空空導彈4枚或JDAM炸彈2枚),大大限制了戰(zhàn)力發(fā)揮。F-35A的外掛能力雖然可達6噸的水平,但使用外掛則要放棄隱身能力,導致該機的實戰(zhàn)使用存在巨大矛盾。 F-35大部分技術比F-22更先進,但在性能指標上刻意采取低端路線,以確保低成本,例如AN/APG-81雷達的零件比F-22的AN/APG-77先進10年以上,但探測距離要短得多。盡管如此,F(xiàn)-35成本管理已明顯失控,F(xiàn)-35A的造價已經超過1.22億美元,全系統(tǒng)造價則超過1.8億美元,甚至超過了F-22A的1.53億美元官方報價,與最初“3000萬美元低廉戰(zhàn)機”的宣傳大相徑庭。 目前,F(xiàn)-35成為西方唯一可選擇的第四代戰(zhàn)斗機,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都已發(fā)出意向訂單,而沒有可替代的對象。無論F-35造價如何繼續(xù)攀升,西方國家將卻自覺自愿地被“綁架”。出于同樣別無選擇的情況,日本在2011年12月也宣布訂購42架F-35戰(zhàn)斗機,盡管日本國內對這款戰(zhàn)機的能力存在很大質疑。 各項評分: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18.5 3、
英國皇家空軍的“臺風”戰(zhàn)斗機(資料圖) 今年10月,第300架“臺風”戰(zhàn)斗機完工下線,表明這款戰(zhàn)斗機的生產,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仍有條不紊。目前歐洲戰(zhàn)斗機公司手中仍握有400架以上的確認訂單,在新一代戰(zhàn)斗機中仍名列前茅。 今年“臺風”戰(zhàn)機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首次投入實戰(zhàn),在利比亞戰(zhàn)爭中執(zhí)行了數月的轟炸任務。由于作為對手的利比亞實力太過弱小,首次投入實戰(zhàn)的“臺風”、“陣風”都沒有可圈點的戰(zhàn)績。 目前,“臺風”戰(zhàn)斗機的報價已超過9000萬美元,但與F-22、F-35和F-15K超過1億美元的水平相比,昂貴程度已不那么明顯。目前,“臺風”戰(zhàn)斗機正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印度“中型戰(zhàn)斗機”競標中,“臺風”和法國“陣風”聯(lián)手打敗美俄產品,但在最后關頭卻陷入僵局,至今仍無結論。2011年年底的日本競標中,“臺風”又輸給了F-35,導致當年的市場努力最終毫無成果。 “臺風”目前的主要問題仍源自經濟危機。按照計劃,“臺風”戰(zhàn)斗機應該從2012年的第三階段生產開始換裝“捕手-E”(又稱CAESAR)有源相控陣雷達。但由于資金嚴重不足,歐洲戰(zhàn)斗機公司已宣布雷達換裝推遲到2015年。與其他新一代戰(zhàn)斗機相比,仍采用ECR-90“捕手-M”多普勒雷達的“臺風”顯得有些不足,但對于當前實戰(zhàn)環(huán)境卻已足夠。 除雷達外,“臺風”的機載設備不弱于美國的最新產品,擁有先進集成輔助自衛(wèi)子系統(tǒng)(DASS),紅外搜索/跟蹤系統(tǒng)(IRST),以及頭盔顯示器、語音控制系統(tǒng)等控制的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的座艙顯示系統(tǒng)。 另一方面,“臺風”的機動性能被譽為僅次于F-22,配套的EJ200發(fā)動機加力推力可達90千牛,帶有全權數字式控制系統(tǒng)和燃油管理系統(tǒng)。前置鴨翼三角翼構造空氣動力學不穩(wěn)定設計提供高度的敏捷性、低空氣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機翼使用無縫隙襟翼。飛行員通過每秒自動控制40次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全權四余度主動控制數字式電傳系統(tǒng),可在不使用矢量發(fā)動機的情況下發(fā)揮優(yōu)異的超機動性能。 “臺風”盡管不是真正的隱身戰(zhàn)斗機,但RCS指標在1平方米以下,優(yōu)于除F-22、F-35外的多數戰(zhàn)斗機,在實戰(zhàn)中具有很高生存能力。 目前,“臺風”戰(zhàn)斗機已裝備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和沙特阿拉伯,而且約400余架訂單將生產線排得很滿,因此“臺風”的出口需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迫切。如果印度最終選擇“臺風”戰(zhàn)斗機,最早交付也要在五年之后。 各項評分: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16.5
4、 美國海軍的F/A-18E戰(zhàn)斗機(資料圖) 2011年4月20日,波音公司向美國海軍交付第500架F/A-18E/F。也是在同一年,波音完成向澳大利亞空軍交付最后四架F/A-18E/F。 “超級大黃蜂”雖然貌不驚人,但美國三代戰(zhàn)斗機的階段改進往往由它開始,例如AESA雷達技術在美國三代機中就是F/A-18E/F首先采用,相關升級經驗還向F-15、F-16延伸?!俺壌簏S蜂”最新的改進方案,包括了大屏幕顯示器、低可觀測的外掛武器吊艙、翼根保形油箱以及增強型F414發(fā)動機等,改進重點是提高隱身能力,同時增強了飛機的作戰(zhàn)半徑。采用新改進方案的“國際版大黃蜂”,被波音作為國際市場上挑戰(zhàn)F-35的主力產品。 “超級大黃蜂”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其多用途能力,配備新型AESA雷達后,空戰(zhàn)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都有了進一步提高,多用途作戰(zhàn)性能在世界范圍內可名列前茅。“超級大黃蜂”在設計時也充分考慮了隱身能力,但與F-35等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新改進方案中,低可觀測的外掛武器吊艙可進一步減少戰(zhàn)機的RCS值,這套技術對其他三代機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超級大黃蜂”的主要缺點還是機動性較差,相對于F/A-18C/D“大黃蜂”放大機身的設計,降低了機體靈活性。盡管發(fā)動機推力有一定提高,但“超級大黃蜂”推重比還是降低到0.93(“大黃蜂”為0.96),海平面爬升率只有228米/秒,在三代機中明顯屬于較低的水準。因此,“超級大黃蜂”在空戰(zhàn)中更加依賴雷達、電子對抗等美軍優(yōu)勢技術,這也是該機比F-15、F-16更早升級機載設備的原因之一。 “超級大黃蜂”雖然在未來美國航母上,將和F-35搭配使用,但兩者作為兩家競爭對手的產品,在市場上卻并非合作伙伴。“超級大黃蜂”今年在印度和日本先后競標失敗,分別輸給“雙風”和F-35,對其國際市場拓展是較大的打擊,未來數年的出口成績并不樂觀。 各項評分: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15
5、 利比亞戰(zhàn)爭期間,“陣風”戰(zhàn)斗機從航母上起飛。(資料圖) 2011年有關“陣風”戰(zhàn)斗機的最大事件,就是該機作為法軍主力首次參戰(zhàn),對利比亞卡扎菲政權進行了猛烈空中打擊。在這場戰(zhàn)爭中,“陣風”搭載“米卡”空空導彈、“風暴之影”空地導彈,充分展示了優(yōu)秀的多用途作戰(zhàn)能力。 在戰(zhàn)爭爆發(fā)伊始,就有輿論指出,法國積極打擊利比亞有為“陣風”戰(zhàn)斗機造勢的嫌疑?!瓣囷L”研制成功多年,雖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但出口成績至今為零。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利比亞曾經一度有意購買“陣風”,但半路反悔,最終反成為“陣風”轟炸的靶子。 通過利比亞戰(zhàn)爭,“陣風”終于獲得了寶貴的實戰(zhàn)經驗,對其國際市場宣傳也大有好處。2011年里,“陣風”的出口目標險些實現(xiàn),在印度戰(zhàn)機競標中連創(chuàng)幾關,和“臺風”戰(zhàn)機形成最后對決,但印度方面的最終決策卻出現(xiàn)遲疑,令“雙風對決”出現(xiàn)變數。 2011年年底,國際市場上還傳出另一個好消息,巴西方面有意恢復對“陣風”的采購。2009年前,巴西總統(tǒng)盧拉和法國總統(tǒng)薩科奇達成采購“陣風”的意向,但卻在2010年巴西大選后出現(xiàn)反復,新政府重新評估“陣風”采購案,據稱可能會被取消,但最新的結果對法國達索公司來說卻是天大的利好。 目前,“陣風”改進 AESA雷達的工作已接近完成。泰萊斯公司宣布生產型RBE2 AESA雷達已經裝備“陣風”戰(zhàn)斗機進行驗證,未來將配備“陣風”F4批次,但F4批次的服役時間可能推遲到2013年。 各項評分(陣風F3標準):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15 6、
新加坡空軍的F-15SG戰(zhàn)斗機(資料圖) F-15在2011年的新聞不多,裝備和出口動向都乏善可陳。目前,波音公司已將F-15SE“無聲鷹”替代F-15SG、F-15K,作為出口主打產品,試圖作為F-35隱身戰(zhàn)斗機的市場替代品,但沒有任何斬獲。 新版本F-15戰(zhàn)機均配備了AN/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頭盔顯示系統(tǒng)、高精度瞄準吊艙等先進設備;配備高性能的F110-GE-129發(fā)動機,其中F-15SG和F-15K的作戰(zhàn)半徑超過1800公里,最大載彈量10噸。綜合性能大大超過美軍自用的F-15C、F-15D、F-15E。 另一方面,美國空軍自己裝備的F-15C正在進行AESA雷達改裝工作,計劃對178架F-15C換裝AN/APG-63(V)3有源相控陣雷達。美國空軍計劃將這178架F-15C及224架F-15E服役到2025年以后。AN/APG-63(V)3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性能相對于早期型號有較大提升,主要增加了作用距離和分辨率,而且具備多目標跟蹤能力,能同時制導8枚AIM-120C攻擊8個不同目標。 F-15系列至今仍保持著出色的戰(zhàn)斗機記錄,迄今為止各型F-15共擊落過104架敵機,自己在空戰(zhàn)中無一損失。這個戰(zhàn)績有半數是以色列空軍的F-15制造的。 波音最新的隱身版F-15SE“無聲鷹”戰(zhàn)斗機,試圖在隱身戰(zhàn)機市場上奪得一席之地。該機借鑒四代機的部分技術,采用了新型保形油箱和內置武器艙。據稱,F(xiàn)-15SE的RCS指標將可達到F-35的水準。 在2011年里,美國政府首先宣布將為沙特阿拉伯空軍升級70架F-15戰(zhàn)斗機,另外在當年年底,又傳出將向沙特出售84架最新型F-15的消息。可見,F(xiàn)-15這款戰(zhàn)斗機的市場生命力還非常旺盛。 各項評分(以F-15SG為準):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機 體:★ 市場評價:◆◆ 總分:★14.5 7、
瑞典空軍的“鷹獅”戰(zhàn)斗機(資料圖) 2011年11月,薩伯公司終于接到了好消息,瑞士空軍宣布訂購22架JAS-39E/F,該型號即最新版的“鷹獅NG”?!苞棯{”系列以低成本高性能著稱,但在世界戰(zhàn)斗機市場上卻很少斬獲大訂單。盡管如此,“鷹獅”卻多次收獲小訂單,已經先后在南非匈牙利、捷克、泰國等國服役,數量均在10-20架左右,充分顯示了該機競爭此類小訂單的優(yōu)勢。 “鷹獅”戰(zhàn)斗機也在2011年首次獲得實戰(zhàn)經驗。當年3月29日,瑞典空軍出動八架“鷹獅”參加了北約在利比亞上空的“禁飛區(qū)”行動。雖然“鷹獅”只提供掩護任務,并沒有直接參與對地攻擊,但在實際操作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苞棯{”配備的Litening Ⅲ激光照射吊艙和Link 16數據鏈,存在尚無法實現(xiàn)目標信息共享的問題,主要是吊艙的精確度未能確認。 另一方面,實戰(zhàn)飛行也充分展示了“鷹獅”戰(zhàn)機出色的人機接口性能?!苞棯{”戰(zhàn)斗機的雷達、激光照射吊艙、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和其他子系統(tǒng),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戰(zhàn)場態(tài)勢感知能力。從這一點看,“鷹獅”雖然采用了大量進口產品,但薩伯公司的綜合設計能力確實非常出色,在低成本平臺上實現(xiàn)了高性能。 目前,“鷹獅”在瑞典等國的裝備數量已經超過150架,目前最新服役的仍是JAS-39C/D型,造價在4-6千萬美元左右(不含維護費等)。配備AESA雷達的JAS-39E/F在瑞士獲得了出口訂單,22架的全項目費用在33億美元左右,每架約1.5億美元(含全壽命維護費等),這個價格目前已算是非常有競爭力。 “鷹獅”可攜帶西方幾乎所有空對空武器,包括AIM-120、流星、IRIS-T、米卡導彈等、使用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非常高,但對地對海武器并不是“鷹獅”的重點,目前只有“鋪路爪”激光制導炸彈、RBS-15反艦導彈等,但對于瑞典這類小國空軍已基本足夠。 各項評分(JAS-39C/D標準):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性能:★★☆ 隱身性能:◆◆◇ 總分:★14.5 8、
交付俄羅斯空軍使用的蘇-35S戰(zhàn)斗機(資料圖) 隨著T-50的首飛,曾經大受追捧的蘇-35S(蘇-35BM)幾乎被媒體鏡頭所遺忘,俄羅斯“最新、最先進”戰(zhàn)斗機的頭銜,已自動被轉讓。但T-50的服役仍遙遙無期,未來數年的戰(zhàn)斗機排行榜上,蘇-35S作為本國唯一代表仍需單打獨挑。 2011年1月,俄羅斯空軍正式接受第一架生產型蘇-35S,這則消息已來的太晚,“蘇-35即將服役”的報道在數年來不斷被傳播,但一次次推遲。從這個現(xiàn)象,可以看出俄羅斯戰(zhàn)斗機研發(fā)一直受到技術、資金的阻礙。蘇霍伊集團憑借政策傾斜,確保了T-50項目的推進,但從蘇-35的經驗看,T-50在2016年投產的目標未必能順利實現(xiàn)。 蘇-35S作為僅次于T-50的俄羅斯先進戰(zhàn)斗機,其大部分技術已顯得有些過時。蘇-35S配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仍采用無源(PASA)體制,與西方新一代戰(zhàn)斗機普遍采用的有源(AESA)體制有較大差距。盡管“雪豹-E”號稱最大探測距離達400公里,但對戰(zhàn)斗機的有效識別距離仍存在質疑,多數分析認為相當于200千米以內。俄羅斯號稱該雷達可在90千米外捕捉隱身飛機,實戰(zhàn)效果則缺乏說服力。 蘇-35S的一些設備,大多數經過蘇-30MKI和蘇-30MKK的技術驗證,例如無源相控陣雷達、“游隼-E”光電瞄準吊艙等,并非十分新穎的產品。蘇-35S的機載設備最大進步還是玻璃化的座艙,特別是采用兩個大型MFI-35彩色多功能液晶顯示器的戰(zhàn)術控制系統(tǒng)。整體上看,蘇-35S仍體現(xiàn)了俄羅斯電子設備落后的實情,甚至與中國相比也顯得缺乏優(yōu)勢。 超機動是蘇-35S的最大優(yōu)勢之一,配套的117S(AL-41F)矢量推力發(fā)動機可提供142千牛的加力推力,使該機的推重比達到了1.1。蘇-35S雖然氣動外形基本沒有變化,但矢量推力可大大增強空戰(zhàn)靈活性,相對于傳統(tǒng)戰(zhàn)斗機有巨大優(yōu)勢。 蘇-35S的市場成績可說是比較失敗,今年利比亞戰(zhàn)爭的爆發(fā),直接讓利比亞的訂單泡湯。目前僅有的俄羅斯空軍50架預期訂單,對這款研發(fā)時間很長的戰(zhàn)機來說,真的太少了。 蘇-35S的電子設備、武器系統(tǒng)、機動性能的評價都很高,幾乎都名列前茅,但隱身能力卻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該機的整體評分。 各項評分: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能力:★ 市場評價:◇ 總分:★14.5 9、
阿聯(lián)酋空軍的F-16E戰(zhàn)斗機(資料圖) F-16和臺灣軍售總是扯不開關系,2011年美國宣布將為臺灣F-16A/B提供升級服務,包括改裝AESA雷達、Litening II先進吊艙、頭盔顯示器以及AIM-9X“響尾蛇”導彈等。通過這個改裝計劃,臺灣的F-16A/B性能將接近F-16E/F的水準。 在目前所有F-16家族中,僅有阿聯(lián)酋購買的F-16E/F裝備了APG-80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但另一方面,美軍和其他國家F-16大規(guī)模升級雷達的工作,即將全面展開。2011年6月,美國空軍正式發(fā)出征詢書,啟動數百架F-16戰(zhàn)斗機的升級工作。11月,韓國空軍也開始了F-16升級AESA雷達的競標活動。F-16升級AESA雷達擁有多種可選方案,美國多家公司為此已進行多年的技術產品積累,現(xiàn)成的AESA雷達就包括了APG-80、APG-79、SABR等,甚至英國BAE系統(tǒng)公司也試圖分一杯羹。 F-16開始大規(guī)模升級的同時,也宣告了這款“世界戰(zhàn)斗機”的停產即將來臨。2011年印度中型戰(zhàn)斗機競標,F(xiàn)-16IN鎩羽而歸,同時美國為臺灣升級F-16A/B,等同于消滅了F-16C/D的出售可能。這兩項出口計劃,是F-16保留生產線的最后希望。 雖然F-16即將停產,但對競爭對手的威脅并未停止,美國政府有意將大批二手F-16低價投向國際市場。美國宣布向印度尼西亞“免費”(升級費用另算)提供F-16后,菲律賓也提出索取“免費”F-16的要求。在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開始批量裝備F-35的同時,二手F-16大批流向第三世界國家,勢必造成相當大的沖擊。 各項評分(以F-16E/F為基準):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性能:★★ 市場評價:◆◆◆ 總分:★14
10、 進行試飛的殲-10B戰(zhàn)斗機(資料圖) 在2010年里,殲-10B仍被稱為中國戰(zhàn)斗機最新技術的代表。但進入2011年后,殲-20的首飛成功,令外界對中國航空技術的突飛猛進感到震驚。從殲-10B到殲-20,中間的技術跨越已經很大,但殲-10B也明顯和殲-20有部分技術共通性和繼承性。 在2011年里,正在進行試飛的殲-20和殲-10B戰(zhàn)斗機頻繁亮相,也令專業(yè)人員有更多機會對性能進行分析。從各個角度看,殲-10B相對于殲-10A的改進幅度很大,性能提升十分顯著。殲-10B已被確認采用相控陣雷達,但可能采用的是PESA體制。另一方面,殲-10B采用了更新的機載設備,特別是光電觀瞄系統(tǒng),可有效對抗隱身戰(zhàn)機,這也是F-35、臺風等新型戰(zhàn)機所用技術。 殲-10B另一項關鍵改進就是隱身能力,通過改用DSI進氣道,增添隱身涂料等,據稱雷達反射截面(RCS)比殲-10A降低了一個數量級,估計可能在0.1-0.3平方米左右。目前,“三代半”和改進型三代戰(zhàn)機在隱身設計方面都有較大進步,“陣風”和“鷹獅”的RCS值在0.1-0.3左右,“臺風”已降低到0.1以下,F(xiàn)-15SG、蘇-35則從F-15C、蘇-27的10降低到1-2左右。隱身能力的提高,能夠大幅削減對手的雷達性能優(yōu)勢,因此在本期排行榜內已成為關鍵指標。 殲-10B的弱點仍是缺乏動力和武器方面的問題,目前中國國產“太行”發(fā)動機雖然指標較高,但缺乏足夠的可靠性,部分殲-10B有可能仍采用進口AL-31FN發(fā)動機,推力難以保證殲-10達到較高的推重比。此外,中國現(xiàn)有的機載武器仍與西方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仍較為缺乏,只有少數激光制導炸彈、反艦導彈,缺乏杰達姆、風暴之影、小牛這類武器,影響了多用途能力的發(fā)揮。 各項評分(以殲10B為準): 電子設備:★★★★ 機動性能:★★★★ 武 器:★★★☆ 隱身性能:★★☆ 市場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