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李清明
談及人才,先輩們曾諄諄教導我們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所謂干部者,就企業(yè)經(jīng)商而言乃人才也。 “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的寶貴的資本中最寶貴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資本。應該了解,在我們目前的條件下,干部決定一切?!边@是斯大林的名言。 現(xiàn)代企業(yè)領袖們的觀點更是一 一則“牧師和兒子”的故事也蠻有意思。一天早晨,牧師的兒子約翰哭嚷著要去迪斯尼樂園。為了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牧師將一幅色彩繽紛的世界地圖撕成了許多小碎片,對兒子說:“你如果能把這張世界地圖拼起來,我就帶你去迪斯尼樂園?!睕]想到,不到10分鐘,小約翰就拼好了。每一片碎紙片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一起,整張世界地圖又恢復了原狀。牧師很吃驚,問道:“孩子,你怎么拼得這么快?”小約翰回答:“很簡單呀!地圖的另一面是一個人的照片,我先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塊,然后把它翻過來。只要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多么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話語啊。 怎樣以人為本,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我認為就是在企業(yè)始創(chuàng)之初,我們在訂立一些條條框框的所謂若干管理制度時,就應有一個標準,即每一個條款,都是為了公司正常地運作,不斷地發(fā)展。而要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你唯一可依賴的,只能是人,也就是公司里的干部和員工。只有在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公司才會像一臺“永動機”,朝著你希望的方向運轉。 聯(lián)邦快遞的亞洲地區(qū)總裁說得好,“我們照顧好員工,員工就會照顧好客戶,進而照顧好我們的利潤”。照顧好員工,說起來輕巧,實際上卻要求我們用心為之。人是千差萬別的,本身的性格、愛好,其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等等,作為管理者,你必須心中有數(shù)。做不到這一點,說要求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從而會讓他們日漸變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毫無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甚至尸位素餐,得過且過。心中有數(shù)還不行,還得知人善任,據(jù)其才能大小、差別,各行委派。司馬光說:“夫人之材,各有所宜。雖周孔之材不能偏為人之所為,況其下乎?固當就其所長而用之?!薄稕芤白觾绕分幸灿袀€相似的例子。某人有五個兒子,卻“子子不同”,他們分別質樸、聰明、瞎眼、駝背以及瘸腿。但某人并不因自家五子三殘疾而“心常戚戚焉”,而是根據(jù)五個兒子自身特點,擇其所長,安排質樸者務農(nóng),聰明者經(jīng)商,瞎眼者按摩,駝背者搓繩,瘸腿者紡線。真是令人拍案叫絕。李世民說:“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用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拱角,無曲直長短,各種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彼羞@些例證均與上文所述異曲而同工啊。 俄國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寓言。說的是有一個人怕剃刀鋒利不好把握而劃傷臉皮,改用鐮刀刮胡子,結果刮得滿臉是血。企業(yè)用人,也是如此,好的人才可能難管理,也可能應付的工資較高,但成效明顯;差的人才也可能老實聽話,也可能廉價,但其作用則是“出血的鐮刀”了。 我一向認為,企業(yè)中不存在好人和壞人,只存在好的心態(tài)和不好的心態(tài)。好的機制可以使不好的心態(tài)變好,壞的機制也會把好的心態(tài)變壞,主要是要把握一種健全的尺度和良好的管理機制。 當然,除了制度之外,還需努力培育一種健康向上的企業(yè)文化氖圍,要注意教育引導企業(yè)干部員工。教育他們還要有企業(yè)主人翁精神,要與企業(yè)同艱苦、共命運,明白鍋里有,盆里才有,盆里有,碗里才有的道理。教育干部員工不能完全為金錢不講感情,也不能完全為了感情而不講金錢,要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 人都是有缺點的,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員工完美。這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自身首先就不能做到完美?!凹核挥?,勿施于人。”己所不能,當然也就不能要求別人能。要做到以人為本,我們還得學會寬容。 鮮見有小肚雞腸、錙銖必較成大事者。官場如是,商場亦如是。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人才必定能生財。游戲如此,賺錢亦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