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知可分為如康德劃分的三類形式:感性、知性、理性。感性是指人對事物外在的表象直接地感知和認識,它是專注于眼前現(xiàn)象的印象,是尚未了解到其構成因由的一種對事物的初步認知。知性是人對事物地推理和了解其產(chǎn)生根據(jù)或者是通過現(xiàn)象判斷其結果的一種先驗性的認知,這是直接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理解和認識。理性則是人不僅對事物存在現(xiàn)象還是因果關系等,通過抽象思維形成概念,并運用邏輯思維來證實其必然性的認知。 叔本華認為:“與作為空洞形式的時間和空間自身相關聯(lián)的感知能力,康德稱之為純粹感性。而與物質(zhì)或因果關系相關聯(lián)的感知能力叫做知性。知性最簡單直接的表現(xiàn)便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這一感知是通過因果關系的知識來獲得的,因此所有的感知都是一種直觀的把握。但是,沒有知性就不會有直觀。通過感官所獲得的只是一些作為認知起點的感覺材料,這還只是一種動物性反映。只有通過知性運用認知因果關系的能力對這些感覺材料進行整理,才能獲得對世界的直觀,這世界也才作為表象而存在。這作為表象的世界,只是相對于知性而存在。知性從結果中推知原因的純粹認識,從而也是以因果律為前提的。因果性的認識完全是先驗的,是經(jīng)驗以它為條件而不是相反”。 叔本華又認為:“人類高于動物的諸多表現(xiàn),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能力造成的,這就是人類的理性……知性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直接認識因果關系。和知性一樣,理性也只有一個功能,這就是構成概念。通過這個功能就很容易說明人和動物之間的種種不同,人們常說的合理與否也只是應用或沒應用這個功能的區(qū)別……動物由于缺乏理性而把自己限制在直觀的表象上,也就是限制在現(xiàn)實的客體上,而人類則能借助抽象認識的能力來掌握整個的過去和未來,從而綜觀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這三種認知形式的不同功能上來說,感性是人對事物在知覺上的初步印象和認知,感性為人對事物的知覺;知性是人對事物其內(nèi)在必然性上的直觀和揭示,知性為人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直觀;理性則是人對這種內(nèi)在必然性發(fā)現(xiàn)在證實上的邏輯思維;理性為人對事物因果關系的實證。因而,感性是人首先對事物的初步印象,是人認識事物的前提。但是,人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一層面上,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認識事物外在的表象層面上,永遠未能知曉其內(nèi)在本質(zhì)及其形成變化原因。知性是人對事物前后或因果關系的直接認知,如果人只處于知性階段,他就難以證明該所認知事物的實際演化過程及原理,因而,無法確認和證實其真實性。理性是人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證明和確定,理性雖然能證明事物本質(zhì)、變化過程及原理,但它卻在覺察和洞見事物因果關系方面表現(xiàn)為遲鈍或無能為力。因為理性的主要功能在于實證而非發(fā)現(xiàn)上。因此而言,人只有將此三種認知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挖掘和發(fā)揮出自身整個認知能力。 當然,感性作為知性與理性的基礎,這既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步認知,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認識世界的前提條件。爾后,知性才能依據(jù)這一條件以自身的智力和悟性來超經(jīng)驗的直接認知事物本質(zhì)。最后才有了理性去證明其真實性存在。其中,知性與理性地相互支持也是哲學能力中一大功能,開拓了知性的視野和增進演繹能力,促進其先驗的洞見力和提取力的形成。因為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思維在推進和發(fā)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起著基礎和傳導作用,沒有這個支撐,人類的智性和對世界的廣泛認知就很難建立和發(fā)展起來。抽象概念的事物雖然會因此而失去和被剝除了具體的形象,但它卻可以在人與人的意識之間進行傳導和演繹,如事物的原理等;而具體而形象的事物卻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