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是一種眼光與度量 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者,忍耐與謙讓中和。一般來講,社交過程中發(fā)生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zé)任,如果都從自身找原因,就不會為了一己之見,而勞民傷財。有時間的話,不妨反省一下:吾日三省吾身,也許會升華自己的境界。達到寧靜之目的,修身養(yǎng)性之功效。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捕風(fēng)捉影的輕信,流言蜚語的制造……此時,生氣于事無補,惱怒不會春風(fēng)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復(fù)你應(yīng)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贊美。還記得六尺巷的典故嗎? 據(jù)《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quán)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滴跄觊g,張英在朝廷當(dāng)文華殿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h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dāng)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yīng)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了個中之理,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欺人的做法在民間傳為美談。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 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jīng)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yīng)該謙讓、平等。 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桐城市城內(nèi),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我們處理問題時,是不是應(yīng)該比封建時代的人更高一著? 孟子日:“君子之擇,五世而斬。”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富不過三代。”何以至此?原因有四:驕傲自滿、奢侈浪費、荒淫無道、安逸現(xiàn)狀。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忍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他更需要自信和堅忍不拔的品格。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游,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zhàn)書”的報國壯志,也寫下“忍志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頑強、堅韌的高貴品質(zhì)嗎?晉朝朱伺說過:“兩敵相對,惟當(dāng)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 忍讓是一種眼光與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修養(yǎng)和力量的并存,是雄才大略的表現(xiàn)。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不忍則亂大謀也。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jīng)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quán)當(dāng)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