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孔子與《論語》6 81、《易》是如何形成的? 《易》原始作用是用于占卜,其有一個產(chǎn)生、沿襲、演變過程。最古老的圖書目錄《漢書藝文志》中說:“易道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這是說,由“八卦”到“十翼”,源遠流長,經(jīng)過悠久的時間,累積多位圣賢的心血而成。“三圣”是指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近古的孔子。他們?nèi)藢Α兑住返呢暙I最大,伏羲畫八卦;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期間,推演六十卦,發(fā)奮作“卦辭”,形成《周易》;孔子又為《周易》作《傳》。在演變過程中,夏代有《連山》易學、殷代有《歸藏》易學、《周易》當然是周代的易學,古稱《三易》。 《易》這一含義,開始有多種說法:一說“易”是飛鳥的形象,另一說“易”即蜥蜴的象形;還有一種說法,“易”字是由日、月兩字組成,代表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這些說法都寓變化的含義,后來就引申出“簡易”、“變易”、“不易”這幾種含義,因而具有哲學中的辯證法的意義了。按辯證法行事成功機率就高,所以孔子說他如多些時間學易“可以無大過”!特別是經(jīng)孔子作《傳》之后,表現(xiàn)事物辯證法思想的因素就更豐富了。例如,在《系辭下》第五章中,對《易經(jīng)》噬嗑卦“上九”的爻辭“何棱滅耳,兇”,其意是說肩上扛著枷鎖,磨破了耳朵,這是兇惡的象征。“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說明人的死罪是由小惡積累而成。這就明顯地具有事物的性質(zhì)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辯證法則。 82、如何理解《易》中的“卜筮”? 學習《易經(jīng)》免不了講“卜筮”的內(nèi)容。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與社會活動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把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作為天的意志、神的力量去理解,而統(tǒng)治者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有意宣染和擴大這種現(xiàn)象的影響力。凡是一些重大活動如征戰(zhàn),祈雨、會盟(外交)等都要先作一番祭祀活動,其內(nèi)容之一就是“卜筮”。即向“天”、“神”問是兇是吉。“卜筮”在殷代尤為盛行,其方法就是用龜甲占卜,以燒裂龜甲的紋路去占斷吉與兇。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龜是圣物,神意會寄存于龜甲上。這就是“卜”。“卜”字就是裂紋的象形。到了周朝,改用蓍草占卜,稱作“筮”,其方法也有改進。周代還設有稱作太卜的官,依據(jù)《三易》,職掌占卜。由此可知“卜筮”是《易經(jīng)》中的原始內(nèi)容之一,其用意祈求上天與神力促成人事,逢兇化吉。在今天看來,這顯然是落后的思想和行為。今天我們對《易經(jīng)》中“卜筮”這一古代文化現(xiàn)象,要從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去理解。積極方面:不僅消極地問結(jié)果如何?而且更進一步問應當如何?這樣,《易經(jīng)》不但啟示事物發(fā)生的時機,并要指出應當如何臨機應變,避害趨利。這當然是積極的處世智慧,從而進入哲學的范疇了。當然,“卜筮”的消極方面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科學不發(fā)達的遠古,對我們的祖先積極尋求“應變”這一思想應無可指責。但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若還有信守“卜筮”(如抽簽)之道,就是食古不化了,其結(jié)果當然是既害人又害已。 我們今天讀《易經(jīng)》,主要是作為一本古代哲學書和倫理學經(jīng)典來讀,從中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巧益智。 83、《論語》中的《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論語》中多次談到《書》,《史記·孔子世家》也寫道:“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這里的《書》是指《尚書》。這部書在古代很受重視,曾經(jīng)尊為經(jīng),所以又稱《書經(jīng)》。 《尚書》是一部古代的重要歷史文獻。為什么叫《尚書》呢?《荀子·勸學篇》說:“書者,政事之紀也”,許慎著《說文解字·序》說:“著于竹帛之書”。這說明在古代書是寫在竹帛上的政事記載,這種政事記載原來只叫《書》。王充《論衡·正說篇》解釋說:“《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以上史料把“尚”解釋為“上”,把《尚書》解釋為上古的書??鬃酉埠醚芯抗偶渡袝酚质顷P于上古時期有關政事的古書,所以常讀《尚書》和引用而談及《尚書》就不足為奇了。 《尚書》作為古代歷史文獻,在先秦時的篇數(shù)很多,相傳有幾千篇,孔子刪為百篇。其記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序,是指排列,孔子刪為百篇而按時代次序加以排列。在孔子之后,《尚書》遭遇了“焚書坑儒”毀滅性打擊,幾乎失傳。后來的漫長歷史中,在社會上共出現(xiàn)四個版本,弄得真?zhèn)坞y辨。最后的版本經(jīng)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它真?zhèn)坞s糅。再經(jīng)前人的不懈努力,《尚書》的真實性得以澄清,這就是《尚書》中前28篇得到公認,后25篇是偽作。但其中也有從古籍中輯出的部分。先秦古文史料價值極高?!渡袝?8篇分三類。虞夏書:包括堯典、皋陶謨、禹貢、甘哲4篇;商書:包括湯折誓、盤庚(上、中、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書:包括牧誓、洪范、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有專家認為,全書內(nèi)容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文字。子夏曾向孔子問及《尚書》的內(nèi)容大要??鬃幼髁艘环识叨雀爬ㄐ缘幕卮穑?#8220;吾于《帝典》見堯、舜之圣焉,于《大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勛焉,于《洛誥》見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范》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戒。通斯七者,則《書》之七義舉矣”《孔叢子·論書》。 84、我們學習《尚書》有什么價值? 我們今天學習《尚書》的價值重點在于歷史文化與語言兩方面。 歷史文化方面。這部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事件,例如堯舜的禪讓,夏禹治水和統(tǒng)一中國,商湯伐桀,盤虞遷殷、武王伐紂,周公東經(jīng)和統(tǒng)治東方各國的事跡,都保存在這里面。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治國大法、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也都有許多真實反映。它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司馬遷寫《史記》時有的整篇地引用。 語言方面。這部書保存了許多古義,例如殷表示正,訛表示化、懷表示包、久表示信、北表示別,等等,它確實是上古訓古的寶庫。另外,這部書還反映了許多古代語法的特點,為我們深入研究上古漢語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材料。 《尚書》是古文言文,非常難懂,目前附譯文的讀本有三個,其中由周秉均譯注、岳麓書社出版的《白話尚書》較適宜中學生閱讀。 四、師徒共鑄華夏魂 85、孔子哭顏回是怎么回事? 《論語》中直接或間接論及顏回的內(nèi)容大約有17處之多,其中第十二篇用顏回的名字為題,可見顏回這個弟子在孔子心目中有著不同凡響的地位與影響。當顏回去世時,孔子極度悲傷而慟哭一場,并說,天亡我,天亡我:“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還對安慰他的人說,我不為這樣的人悲傷到極度還為誰呢! “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篇》)。從十多處涉及顏回的內(nèi)容分析,孔子哭逝去的顏回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因素。 一是感情因素。顏家父子倆都是孔子的弟子,師生情誼深厚,兩家交往長久。還在顏回小的時候,孔子就去顏回家里吃過飯,發(fā)現(xiàn)顏回是棵好苗子:有禮貌且好學,對生活的要求很隨便??鬃臃Q贊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后來,顏回成了孔子的弟子又與孔子在外流亡。在一次圍困中顏回與大伙走散了,當顏回趕上隊伍時,孔子對顏回說“吾以汝為死矣”。顏回說“子在,回何敢死?”(《先進篇》)。當孔子看到顏回趕回隊伍時說: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說:夫子在,我顏回怎么敢死!顏回對孔子的追隨是出自真心的,不帶任何功利的目的,所以才真誠地說出讓人動感情的話來。后來,顏回死了,孔子的弟子們要厚葬他,孔子不同意:要求大伙依照顏回生前生活儉樸本性來辦喪事??鬃诱f:“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孔子不愿自視與顏回的師生情如父子之情,既可為顏回的后事作主,又不違背顏回生前儉樸之風范,恰到好處地把握這一層特殊關系。 感情因素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孔子的母親顏征在與顏回家族可能有某種淵源??鬃訌男∨c母親在曲阜闕里生活,而這里顏氏家族較有影響力,孔子與母親孤兒寡母得到顏氏家族的幫助自不在話下。孔母顏氏早逝,孔子心中的念母情結(jié)揮之不去。感情因素還有一件事就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就在顏回去逝之前而先于孔子而逝,加上又聽到消息說對自己忠心不二的弟子子路在衛(wèi)國遇難,傷感之事接踵而來,這些因素在孔子心靈中是重創(chuàng)之傷,如何讓他不慟哭! 二是學業(yè)與思想因素。孔子授徒三千,賢者七十。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心目中,顏回首推為孔學的繼承人,如今顏回早逝,孔子思想的傳播可能就斷了線,學業(yè)后繼無人的悲痛只有孔子自己才有體會。 孔子希望弟子好學上進,顏回做到了。魯哀公、季康子這些魯國的國君與大夫都問過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都推舉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篇》)??鬃釉u價說:顏回是弟子中最好學的人,他從不把氣出在別人身上,同樣的過失,他決不犯第二次??上г缡?,現(xiàn)在就沒有聽見這樣好學的人了。既好學,又“不遷怒,不貳過”是真正的品學兼優(yōu),顏回做出了榜樣! 孔子希望弟子會思考,顏回做到了。當孔子問另一高足子貢:你與顏回誰強些?子貢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篇》)。這里可把子貢的話看作是對顏回勤奮學習,善于思考的高度評價。大意是:當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誰強些?子貢恭敬地回答說:我么,遠不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聽到一番道理就可以推知十番道理,我呢?聽到一點就是知道兩點??鬃右渤姓J子貢不如顏回。 孔子希望弟子用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推進學業(yè),顏回做到了:“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篇》)。跟他談論學問而能始終不怠惰的,只有顏回了呀。“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同上),孔子談到顏回時說:我只見到他不斷地前進,未曾見到他停下腳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先進篇》)??鬃诱f:顏回對我并不是有什么實際幫助的人,可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孔子希望弟子學習和實踐由他倡導的仁義道德,顏回做到了。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篇》)。顏淵向孔請教為仁的道理,孔子說:為仁就是克制自己,循禮而行,仁是由自己去行的,不合禮制的言論與行為都不參與。顏回表示,我雖然不聰敏,一定做到老師這番話。“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鬃釉u價說:顏回能長時間依仁而行,心志不移;別的人就只能偶然達到仁的境界罷了。 從孔子對顏回的高度評價的內(nèi)容看得出,顏回不僅悟性好,更主要的是與孔子在學術觀點方面趨同;在仁義道德的傳播和實踐方面,顏回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對這樣一位得意門生的早逝,孔子當然是痛惜不已啦! 86、子夏有什么優(yōu)點?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這從《先進》篇第三章所例十個弟子名字可以看出。在《子張》篇中有11章是直接引入子夏的話。在《論語》中,子夏是第一篇中第三個出場的人物??鬃涌隙ㄗ酉脑谖膶W方面的特長。“文學:子游、子夏”(《先進篇》)。子夏作了莒父的邑長后而向孔子問政時,孔子說出了“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篇》)著名的語言,說明子夏也擅長政事。所以孔子對子夏寄予厚望“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篇》)。縱觀《論語》,子夏這個人敢于在實踐中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道德修養(yǎng)與學業(yè)兩方面。 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子夏看重誠信并主張把住大節(jié)兩個重點,一是言而有信。他提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名言(《學而篇》),至今仍是 子夏對有高度道德修養(yǎng)的人有獨到的評判:“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篇》)。意思是說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人,遠看他嚴肅莊重,接近他溫文爾雅,聽他說話嚴厲不茍。 在學業(yè)方面,子夏也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鬃影炎酉膭澐衷谏瞄L文學的優(yōu)秀弟子類,并表揚子夏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八佾篇》)。孔子的意思是說:能啟發(fā)我的是子夏呀,現(xiàn)在可以跟你談談《詩經(jīng)》了。在關于增進學業(yè)方面,子夏有兩個觀點受到孔子稱贊。其一,注重向?qū)嶋H生活學習知識,且主要是學會做人做事。子夏說:“賢賢易色父母,能竭其力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篇》)。大意是說:一個人能尊敬賢者,孝順父母,以命報國,和朋友交往誠信不欺。這樣做人做事,雖沒讀過什么書,我一定把他當作知書達禮的人。子夏用這些話來說明學問的目的,是學會做人做事。其二,“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篇》)。這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官當好了就去學習。學習好了就去當官。更深層的意思是:無論古人今人,不但要讀書,讀懂書,而且把工作經(jīng)驗和學問融化在一起,既向書本學習,也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學習體會經(jīng)驗,做到終身學習! 在學習方法上,子夏的經(jīng)驗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每天學會些自己不知道的,每月不忘掉自己已經(jīng)能干了的,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這與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妙在高師與名徒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并感慨:學問無盡,歲月難留。 在學習的指導思想上,子夏提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意思是說:一個人為求廣博的知識而篤志不移,但學問和立身之道要切實際,并進行審問和慎重的思考。近思即包含勤于思考,又含有不要想得太虛玄太高遠,要切近平常與實際之意,這樣做有益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 子夏后來也從教授徒,繼續(xù)傳播孔學,這與他有明確的學習指導思想,并能勤奮學習和獨立思考,對孔子的思想有所突破是分不開的。 87、如何看待子貢的精彩人生?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孔子的學生。是在《先進》篇中受孔子贊揚的十弟子之一,其特長是口才文筆好,且善于經(jīng)商。《論語》中子貢出場不少于22次。當季康子問孔子,賜(子貢)可否從政時,孔子回答說“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意思是說:賜呀事理通達,對于參政有什么不可以呢!這可看作是孔子對子貢的總體評價。 孔子肯定子貢成器了,但其思想道德及悟性不及顏回。子貢問孔子說“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子貢的意思是問孔子:我現(xiàn)在怎樣了?孔子說:你成器了。子貢問成什么器?孔子說:你像宗廟里盛糧食的瑚璉。當孔子對子貢說:“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弗如也”(《公冶長篇》)。這里,孔子以及子貢自己都承認,比較起來,顏回更優(yōu)秀。有一次,子貢自我表白:“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指出:“賜也,非欠所及也”(《公冶長篇》)。子貢的意思是說:我不希望別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希望加到別人身上??鬃诱f:賜呀!你還沒做到這個地步。后來,子貢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并向孔子提問:有一個字可以一輩子照著做的嗎?孔子說:“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篇》)。這個“恕”字可讓人一輩子照著做,自己所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與子貢的師生關系是密切融洽的,這種關系來自于子貢的勤學好問。子貢不斷地向孔子問仁、問君子、問文、問友、問士、問政。此外,師生間還經(jīng)常討論、互相交流學識與見解。子貢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子貢認為:《詩經(jīng)》上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我們這樣的討論問題吧?孔子說:對呀,這才可以跟你說到《詩經(jīng)》了,告訴你過去的話,就可以懂得今后的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篇》)。在子貢看來,人窮時不向權貴獻媚,富了不驕傲,可以了吧!孔子則認為:可以的,卻不如窮時還開心,富了仍愛好禮儀的人呀 。當師生倆討論仁的時候,子貢把仁看得廣大莫及,孔子循循善誘,講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名言(《雍也篇》)。有一次子貢開玩笑說:“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篇》)。在這里子貢把孔子比作一塊美玉,笑著說是擺在柜子里藏起來?還是找個好價錢賣了。孔子也笑著回答:賣了它!賣了它!我在等著別人出好價錢! 子貢能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為商紂王討回一些公道。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張篇》)。這里,子貢前兩句是說:紂王的罪行,不像講的這樣嚴重吧。后兩句是提醒人們,尤其是領導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壞的時候,天下的錯會都歸到他身上,因此,要慎重為政為人啊! 在對待過失上,子貢的觀點也很鮮明。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篇》)。意思是說:人,不要怕有過失,特別是上面的人、領導者(君子)有過失,就像日蝕月蝕一樣,大家都看得見,他一改過,大家仍舊仰望他的道德與威信。 以上兩章實質(zhì)同時說明了子貢的道德觀。 子貢的精彩人生之一,在于他用謙遜的態(tài)度涵養(yǎng)了寬闊的胸懷。子貢不計較孔子對自己的批評與某方面的否定,在孔子生前死后,子貢敬仰之情始終如一。是子貢首先用“溫、良、恭、儉、讓”高度評價了孔子的高深修養(yǎng)。后來,又堅決維護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駁斥別有用心者對孔子名聲的污蔑與毀謗!特別是有人借夸獎子貢比孔子高明時,子貢頭腦清醒,高度評價孔子的道德文章。 子貢的精彩人生之二,是善于捕捉商機,連孔子都夸獎他:“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篇》)。意思是端木賜不受官府之命,而經(jīng)商營財,推測市場行情,往往猜中了而獲利。子貢經(jīng)商的才干與成功,為孔子及弟子們提供了不少的經(jīng)費。 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比孔子小31歲,曾先后當過魯國、衛(wèi)國的宰相?!妒酚洝吩u價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從政治的業(yè)績上看,子貢的影響比孔子大,但子貢的能干及政治上的輝煌,與孔子的精心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 88、閔子騫的品行好在哪里?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閔子騫的道德修養(yǎng)突出表現(xiàn)在三方面。 一是不愿去魯國的權臣季氏費邑做總管。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雍也篇》)。季氏要派閔子騫到季氏的食邑做總管。閔子騫對來人說道替我辭掉吧,如果再有人來召我,我一定逃到汶北的各國去了。閔子騫為什么要辭掉這個“肥缺”?因為“季氏富于周公”(《先進篇》),占有許多不義之才。孔子教育弟子“見利思義”!閔子騫以義為先,表現(xiàn)了他道德修養(yǎng)在利益面前的純潔與高尚,這與一些人千方百計尋找“肥缺”機會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進篇》)。這是孔子對閔子騫品德修養(yǎng)的贊賞:閔子騫不太說話,一說就說到點子上!這是我們,特別是青年人要學習的地方。一方面,為人處世不要亂說一氣,要說就應“言必有中”,有依有據(jù)說到點子上。否則,引出是非,影響團結(jié),甚至誘發(fā)嚴重事端。另方面,對工作和任務能“言必有中”,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有效措施,這樣有益于個人在實干中增長才能。 三是孝順父母。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篇》)??鬃淤潛P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于他父母兄弟稱贊他孝順的話完全同意。 閔子騫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表現(xiàn),符合孔子提出的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鬃右笞约?#8220;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閔子騫的行為正是按這兩項基本要求去做的,而且在事公卿時堅持道義,事父兄時做到誠心誠意,因此,孔子把閔子騫例為有德行的弟子之例。 89、冉有的從政才能為何受孔子器重?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他是被孔子列入善于主政類的優(yōu)秀弟子。在《論語》中孔子兩次提到冉有有主政才能。一次是孟武伯向孔子問及他的弟子們?nèi)什蝗蕰r,孔子沒正面回答,只講了仲由、冉求,公西赤幾人的特點。其中對冉求是這樣講的:“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篇》)。意思是說:冉求呀,一千戶人家的大邑,百輛兵車的大夫家,可以派他當總管,卻不知道他仁不仁。又有一次,季康子問孔子,哪些弟子可以從政,孔子點了仲由的果斷、端木賜的通達,冉求的多才多藝。“求也藝,予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是說冉求多才多藝,對于參政有什么不可以呢! 孔子為什么向季康子推薦這三個人從政?從孔子介紹的情況看,這三個人具備從政的三個主觀條件:果斷、通達,多才多藝。而多才多藝者更兼有這三個條件,所以,孔子特別器重冉有的從政才能。由此可見,并不是誰都可以去從政做官的,這是因為在有些人身上才學與實際能力會脫節(jié),如孔子總結(jié)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篇》)。孔子總結(jié)經(jīng)驗說到:有的人念了三百篇詩,算有文化了,把政事交給他,做不通,派他到外國辦事,不能單獨應對外交與公關事務;學得雖多,又有什么用處!可見,從古至今,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而從政者無論是果斷、通達、多才多藝類,基本一條是會應用掌握的知識應對復雜的社會事務??磥砣接惺蔷邆溥@些條件的,所以孔子一再推薦他出來從政。 話說回來,孔子對冉有的教育是從嚴要求的。孔子曾批評冉有作為季氏的家臣,不能阻止季氏超規(guī)格去泰山行祭祀禮。一次,公西子華出使國外公干,冉有作為公西子華的同學,就向孔子為公西子華的母親請求點小米??鬃诱f給一釜,結(jié)果冉有給了五秉,這是冉有做錦上添花的事,是不道德的行為。聯(lián)想到前面孔子評說不知道冉有仁不仁,說明孔子對學生的德性看得很準。孔子事后批評冉有,說“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篇》)。意思是告訴冉有:君子救濟窮急的人,不給富有的人增財。有句俗話: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有一次,冉有對孔子說:我對你的學說學起來是心有余力不足,孔子引導他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篇》)。意思是說,力不足是走到半路才不走,如今你劃地為界,不肯走了??梢?,批評也是真正愛護人,冉有的成長應驗了嚴師出高徒這句話。 90、如何看待宰予這個人? 宰予,字子我,在《論語》中他出名次數(shù)不多,卻列為孔門四科的才子,他的才華在于口才與文筆好,與子貢的優(yōu)點同類。宰予因白天睡覺而被孔子嚴厲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公冶長篇》)。宰予這個人可能個性較強,這種個性化的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向孔子提出的問題有些滑稽,如宰予問曰:“仁者,雖告知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鬃踊卮穑?#8220;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意思是當宰予問道:作一個仁者,即使有人告訴他說,井里有個仁人在那里面,難道就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呢?君子可以前往設法救助,卻不可陷害他;可欺侮他,不可以蒙騙他。另方面,宰予敢于向孔子的一些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比如按照古代禮制,子女要為逝去的父母親守孝三年,孔子是極力宣揚孝道的人,宰予向孔子提出問題:“三年之喪,斯已久矣”(《陽貨篇》),認為守孝三年為期太久了。三年不學習、不干事,不僅誤了禮樂之制,連生活保障都成問題。因此,宰予提出改革這一禮制:“期可已矣”,認為一年期就可以了??鬃诱J為這是宰予不仁,并說:兒女生下三年,才能離開父母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普遍的喪期,宰予呀,在他父母那里也得到三年之愛吧。師生倆人思想觀難統(tǒng)一,孔子固守古制不放! 宰予提出對古代守孝的禮制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說明宰予有主見。“學而不思則罔”,說明宰予既學習又思考,才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宰予的優(yōu)點在于獨立思考并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 后來,孔子自己對宰予的態(tài)度作了反思,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肯定了宰予的優(yōu)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