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60
太極網(wǎng)羅http://www./archiver/?tid-3458.html&page=4
心如白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東西
l 墻上掛畫或釘釘子、下楔子是人們對太極拳技擊形式的一種叫法而已,你也可以稱之為貼餅子或打榔頭,不同的是在發(fā)勁時(暫不考慮其他因素如路線、方向、角度、落空等)所用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如果用放慢鏡頭的效果看,發(fā)勁只是推了一下。好的太極拳手能快能慢,運用自如。一般初學者只會慢不會快。也有的只會快,不會慢,慢了便沒把握,要不然班侯怎么能將自己的女兒失手打死。楊露蟬一輩子沒見打死一個人。
l 我也很推崇李雅軒先生。他的拳照,保持了楊澄甫先生的渾厚沉著,氣魄雄偉的英姿,又更上一層樓,有所突破,進入了既含蓄蘊籍,又神氣飄逸的境界,將太極拳上升到更富一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美的高度。李確實強調(diào)“上有領(lǐng)勁,下有沉勁”的身勢。他說“關(guān)于身勢,只要一身松開,虛著頂起勁來,氣自然的沉到丹田,也就夠了。上有提勁,下有沉勁,物必然自直,并且勁整。全身松開,自然會下墜,神頂起來,自然會有靈機。”
l 功夫欲達到高層次,要有靜心靜氣心性的修練,沒有心平氣和,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洞穿浮世的眼力和認識,是不可能做到靜水流深,深藏不露的。毛毛燥燥,爭名奪利之流,不可能進升到高層次,他們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絕不會掌握到一門藝術(shù)。
l 節(jié)節(jié)貫穿主要是針對練法和用法而言的。松到某種程度可以達到節(jié)節(jié)貫穿,運勁的傳遞應該節(jié)節(jié)貫穿。
l 李雅軒先生的許多看法是符合實戰(zhàn)需要的,值得一學的,在我?guī)熃涛覀冞@些學生時,多次提到李雅軒先生對“太極十要”的看法,在這“十要”里,他更強調(diào)上有頂勁、下有沉勁這二勁,有了這二勁,其余的也就有了,如處處都去顧全“十要”,則會顧此失彼,一要都不會得(這是大意,非原話)。而在實際應用中,有了此二勁,則既能提起精神,氣勢騰然,又能在保持重心時不失靈活便捷,然一切都要在“無過無不及”之內(nèi),在有意無意間求得。
l 張義敬寫的<<太極拳理傳真>>,里面有很多李雅軒先生寫給他的信,談的一些拳理,令我豁然開朗。李先生在信中寫道:“我還反對裹襠,有的人認為裹襠可以加強根力的穩(wěn)固,同時兼具保護前陰的效果,初看似乎有理,其實,兩漆相對內(nèi)扭是違反自然的,必然會帶來某些不必要的緊張,違背放松的原則。全身松開了,沉下氣去,根基自然會穩(wěn)固。裹襠只能導致下肢的僵滯緊張,不能使其靈活,更無助于穩(wěn)固。”所以,我爭取做到松胯就好了,自然一點。李還提到“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這一條規(guī)矩,也不可強調(diào),不然也會練不出很自然的功夫來。”“太極拳是以端正為主要的基礎。在這種基礎上,胸腰脊背為了動作的需要,是有時含有時挺有時凸有時凹。這是身勢動態(tài),不能抓住這個含字,就說一定非含不可。”
l 太極拳法本武技,
松勻穩(wěn)靜尚自然。
此中高低大不同,
高者養(yǎng)生兼寓焉。
動靜渾融神氣忘,
無象之象勢翩翩。
于此若能契至理,
何必逐未問汞鉛。
l 我是一個專揭名家們短兒的小卒,因為名家大多數(shù)是吹牛吹出來的。比如萬籟聲,被他的徒子徒孫吹上了天,什么“曾獲得首次國術(shù)國考的狀元”等等,結(jié)果一查當年的記錄,原來萬籟聲僅僅獲得過中等,在他前面還有15個最優(yōu)等和37個優(yōu)等。也就是說他充其量也就是個第53名。萬籟聲的徒弟一吹,傅振嵩的徒弟馬上跟著學,什說傅振嵩獲得了首屆國術(shù)國考的第一名,結(jié)果一查記錄,原來傅振嵩根本就沒參加對抗比賽,僅僅參加過預賽的表演,通過了預試。于是又吹自己當過中央國術(shù)館的八卦掌總教師,結(jié)果一查檔案,原來當年傅振嵩僅僅在中央國術(shù)館當過兩個月的練習員(相當于陪練員)。更能自吹自擂的要數(shù)王薌齋,什么“所遇通家兩個半”、什么“威震上海十里洋行”,經(jīng)考證,王薌齋是在杭州挨了揍,占不住腳了,跑到上海靠著朋友混飯吃。沒混出半年他就滾出了上海灘。如今的名家們更敢往死里吹了,這邊王培生自吹能隔空打人,那邊王安平就敢稱他吹口氣就吹倒了一位散打冠軍。難怪笑先生要喊打,確實他們該挨打。武術(shù)需要革命,首先就要革這些靠自吹成名的所謂的名家們的命。技術(shù)要進步需要打假,武術(shù)要進步更需要打假。本人愿作一名專打吹牛家的馬前卒。
l 讀《李雅軒的回憶和經(jīng)驗談》有感
李雅軒講“在杭州民權(quán)路大禮堂,我與周聲供用的反掌打。以右手向其面部虛揚一下,他以右臂向上猛架時,其右肋已露出,我便以右手由上往下一翻,向其右肋輕脆一彈,他便兩臂抱胸蹲地,說不出話來,以手示意要回宿舍。我扶他起來,送他到宿舍,修養(yǎng)7天,連吃了幾劑七厘散而愈。蓋因我去之勁雖不大,但正在他呼吸的時候,于不知不覺之中被彈了一下,打隔了氣,并非是打傷了他。”
看來這個周聲供不懂勁,對方來勁時采用“猛架”,這時,不只是右肋露出,而且整個身體也會隨之上升懸起,正在吸氣,當接觸點驟然變化時,反映不及,挨打是必然的。
李雅軒用的這一招如果套拳勢,就是撩掌,按四正推手,是由棚勢轉(zhuǎn)為擠勢打人。套用八卦掌,用的是掖掌。
用此招打人如果沒有把握容易傷人,輕的造成內(nèi)傷,重的斷其肋骨或斃命。李雅軒對周的這一下,可能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環(huán)境所至,不一定是沒把握。
我?guī)熗踅谈辉么藙荽蜻^我,為了不傷我,變點后用的是放長勁,將我打在墻上,我的感受是自己輕的完全沒了體重,飛了起來,上墻后被震地頭腦一片空白。
l 讀《李雅軒的回憶和經(jīng)驗談》又感
看到一篇叫《李雅軒的回憶和經(jīng)驗談》的文章,介紹的是李雅軒先生回憶楊澄甫、班侯、健候、少候等人推手發(fā)勁的情形和他自己推手發(fā)人的情形,從中看到了楊家太極前輩及后人練習太極拳的艱辛和得到真功之不易。楊露蟬的后人可算是門里出身,其太極工夫卻各有所得,不盡相同。楊澄甫先生弟子上千,真正高手者不多。正如李雅軒所感嘆:如此更可知太極拳之難也,很難出現(xiàn)一位完全的好手,實在不易,故一百多年來,只出了楊露蟬先生一人,其次班侯、健候及澄甫老師也。再說李雅軒先生,跟隨澄甫先生十多年,卻“不喜歡與人沾沾粘粘的鼓涌”其實他這種不喜歡實際是吃硬不吃軟的現(xiàn)象,這是喜歡用功力克人的通病,一旦到了軟硬通吃的層次,就達到了太極拳的自由王國。就在澄甫老師離他而去的20年后,1955年1月,才突然找到了這種勁。所以當李雅軒提出連太極拳要大松大軟的理論時,很多人難以理解。
l 行拳走架。只有樁勁出來一些后才可。想和不想有很大區(qū)別,不想之走是平和的不先不后,用干凈來形容可能會有所幫助;相反想的是緊張的,不干凈的。
道中情 發(fā)表于 2009-4-21 12: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