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這次人民公園推手會比以往人都多,
可能我是最開心的一個,在短短的兩個小時里,我有幸與八個人推手,好玩得很。
第一個是前幾次跟我推過手的六十歲左右的師傅,喜歡用冷脆勁,上次與他推,王老擔心我勁短傷他,不斷在旁提醒我:”放長。。。。。”這回已可以自己把握,當然還是禮尚往來。好幾次和他一起來的八十多歲虛胖的老者,沒跟我玩過,這回見我好玩又意善,也來試試我,功夫非常好,我如入泥潭!他能隨心所欲的控我。他只試幾下就走了,讓我感慨良多。這就是那個穿著短褲涼鞋不起眼的老人。
有一個”師兄’”功力比我稍差,與他推練中,我不斷說:”這就是我要的:”他說不知道我要什么。其實當時我也不很清楚要的是什么,只覺得這樣能把握住他。果然他一心急,他自己被彈了出去,我順勢將手拋給他,他拉住我的手才得以站穩(wěn)。其實我并沒有打他,他也知道。事后與王老分析,我才知道我所要的是對方身上沒化走開的無數(shù)的點。
上次與一個練洪拳的人推過,這次他又來了,但來者意善,難能可貴!他守中很好,松得也很好,可惜整體和拿點稍差。跟王老來他總被壓扁或推出,跟我來他又拿發(fā)得不好,他每次在我身上試放勁,我們都會意地哈哈笑,他基本上發(fā)不動我。但他能指出我的毛?。禾澮约笆刂胁粔?。在這回的推手中我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毛病。
王老的師傅第一次見我就把我當他的活教材,不斷地把我翻來覆去的扭打,以教我和向大家展示怎么用怎么打,害得我不斷叫他手下留情。
最過癮的是與一位練過某式太極拳三十年(師兄認識他)的師傅推手,他的手法自然比我高明得多了,抓了好幾次我的漏洞來打我,每次都提醒我挨打了,但并不真打,
點到既止,他見我功夫一般,意又很善,干脆把手攤開,只用身體來和我推,我也索性學他用身不用手,兩人纏繞在一起,有時侯竟然用上了下巴和頭頂。意綿綿勁也綿綿,我都分不清那邊是他的那邊是我的,好象他也是我的,我也是他的,我只想著用意合他,竟然還真合上了。感覺松透全身,妙不可言。簡直上了癮,兩人都舍不得放棄??上Ш髞硐铝擞辏覀儾坏貌唤Y(jié)束這美妙的推手。希望下次他再來。
l
在對陣時舉步不容情。
l
太極拳講究舍己從人,事有不得應反求諸己,這檔事跟容不容情無關,跟為人處事的方式有大關系(即是對處事的態(tài)度、個人的危機處理),學煉太極拳若只在拳上琢磨而不能落實到生活當中,顯然是不夠的,要知太極是道,道者不可須臾或離,所以太極要生活化,生活要太極化,……
l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還道。是任何內(nèi)家拳都走的路,太極拳也不例外。
l
將陰陽練回去!練到自然里面去,才對。
l
周天有皮毛周天,氣血周天,經(jīng)絡周天,丹道周天,法脈周天,虛空周天等.周天在古代丹鼎門里不是一個單單的法門,是一個必經(jīng)的修煉境界.那已經(jīng)很高了,他既說的是圓通無礙,也是借天上星宿運行的黃道來比喻人身的這種景象.……
l
無極樁神宜內(nèi)斂,內(nèi)斂則守舍,守舍則有魄,有魄則神形一,神形一則神氣相通也.覺明是導引過程的一種狀態(tài),是內(nèi)視的過程的一部分,方物指萬物.無極樁不僅止這些,除涌泉懸空外,還要勞宮懸空,同時百會懸空,巨闕也要虛空.更為要者是如何搭上雀橋,雀橋到位,此時無極樁則成矣!
l
無極式樁的練法
首先入靜.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動源.合動言靜,其實也枯;離靜言動,其實也枵.其次天圓地方:天圓求頭正,一心一意;地方求兩足方形,固而扎根.兩足與肩同寬,十趾抓地,涌泉懸空,含胸拔背,身體自然正直,兩臂貼兩側(cè),自然下垂,無絲毫用力,全身放松.舌頂上腭,提肛收胯,雙目微閉,牙輕扣,排雜念,無思無慮,無形無象,無物無我,無我無他,渾渾浩浩,空空洞洞,無所向意,毫無所求,一氣混元,處于茫茫無知無覺之中.要神清靜,先心靜,心靜神寧,神寧心安,心安理得,理得自靜.清靜則無感無物,無物氣通暢,氣暢絕象,絕象覺明,覺明神氣相通,此時方物歸根.無極功法,妙于用,在推手中,對手難撼,其根深也!無極樁之后有<虛無含一氣>樁. 虛無含一氣樁之后有太極樁。
l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
l
練功之余多一點關愛他人之心,出手/出口時便不會太重了,如心存?zhèn)酥猓v無傷人之行也不太好。
l
外圓而內(nèi)方。人活一世,內(nèi)不方就會沒有個性,生活沒什么色彩;外不圓也不行,畢竟這世界是大家的世界,相互關愛才會其樂融融。
l
很多問題,就是分合問題,而分合問題之中什么在被分合,因應什么而分合,何時分合。關鍵在于意動與心動,而意和心的關鍵在于意識和無意識。有人比喻為海面上浮動的冰山的一角為意識,水面下的為無意識。
l
練太極拳頭部和頸只要保持正直就行了,意念不要上頭,氣也不要上頭,意要放在勁源或丹田,但這只是一時,練熟之后還要去掉。要以氣摧形,不要以形帶氣!“以形帶氣必傷。”
l
頂頭懸是沉肩墜肘往下的意思。
l
妙與竅:老師說:常有欲而求其竅,常無欲而觀其妙。武功入手之法,因人而異,求竅講法、求巧尋徑、分層次、講經(jīng)脈.....須有師傅指導,有欲而求。此外,如悟得規(guī)矩,身邊無師的學者,亦可循規(guī)矩、講基礎,踏實修煉,觀其妙、悟其竅,歸一后進而無法,說不定也可無欲而悟。就像慧能所說:道由心悟,豈由坐也。
l
分與合:我覺得“氣、意、神”等還屬于人的虛體,行、體、架屬于人的實體,像實數(shù)、虛數(shù)組成復數(shù)一樣,人是由實體與虛體組成的復合物(復物質(zhì)),最根本的分和應是虛實相合。在隨意太極中我非常強調(diào)意形訓練就是練的意形相合,進而達到虛實相合。真達到虛實相合,氣意神不出尖了,就感覺不到了,也就是意不走大腦的所謂真意了。也就是一項運動技能達到條件反射,”自動化“了,也就是一些同仁所說的返先天了。但此時先天絕不是原來的先天,這一先天是融入了運動技能的先天。達到這一步是練功人理想。
太極雜說40
2009-04-06 10:08
l
1與0: 1與0是我的一個公式,即:1/0等于無窮大。
求解人生:社會回饋的絕對值是1,不論正與負回饋都是1,自己的所欲所求為0,則人生幸福等于1/0,無窮大。(王建同學,千萬不要將負的回饋當成-1,代入公式,得到負無窮大,笑談,笑談)
求解佛門極樂,果是1,空是0,極樂等于1/0
.曾在千山與老禪師閑談,禪師說:好個1/0,省卻了佛法的千言萬語呀!但0是什么,我說0不是沒有,0是正負分界。禪師說:0與0有何區(qū)別,我說:凡夫頑空而退志,士大夫體空而進德,此區(qū)別之一也。禪師說:好好,需知悟在一時,證須終身啊,切記。
求解道家無不為,1是有為?0是無為?1/0等于無不為?
求解武家:1是后天技能?,0是先天無法,1/0是無法不容、應物自然、武功化境....
l
作為完整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太極拳,它(作為拳術(shù))應該還有圈的概念、內(nèi)外相合的概念、開合鼓蕩和呼吸配合的概念、一氣呵成、連綿不斷的概念,剛?cè)嵯酀?、快慢相間的概念,蓄發(fā)相變的概念等等(出圈是危險的,但有大勇之人得機會也可以出圈,話說回來,苦心研究的太極高手身手敏捷,一般情況下何必出圈?)。否則,那太極拳或許是不完美的?
l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點明太極生于無極。何為無極?無極者,將人體后天人為所產(chǎn)生的力量松凈,本能習慣卸掉,回歸至人生初始,象嬰兒那樣,方稱無極。但無極又要靠陰陽才能求得。陰陽,這里是指先天陰陽,即神與意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即神守于腦,注于祖竅,貫于骨骼,清靜至虛,即虛靈頂勁。動指行功;分是意念由大腦與神分離,再沉于丹田,行于身體至四肢,為靜合,即氣沉丹田。神意互戀,至明至活。能練就這些理論的要求,然后再求懂勁。
練功者還得了解何為太極,太極在人體的功能與組成。太極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對立,四個方面組成。二者四個方面還要各歸其位組成一個整體,它們分別是元神(后天只能稱“神”);元氣(后天只能稱“意念”);無極的身體(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體);內(nèi)勁(后天無,只有“力”)。這四個方面各歸其位:元神歸骨,稱收斂入骨;元氣沉于丹田,行于身體至四肢;內(nèi)勁由元氣推運,再運行無極身體運動,太極始動。無極身體為陽,內(nèi)勁為陰,元神為陽中陰,元氣為陰中陽。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jié)合,方能陰陽相濟。”
l
無極者,太極而生。
無極,太極本無分別,雖曰一體一用。然還是無別。因為無極說的就是道體,而太極是其生之。所謂“道自虛無一氣生”。就是“道生一”。一是沒有分離的。雖說是“一生二”,但是生二者就非太極了。我的老師說無極于象上就是一個圓,太極于象上就是圓中間的那一點,這就是真太極。先天太極。有了變化,就是兩儀。太極圖那是逆修,由二而一的一個過程,如果一有動就是二生三,就是分別對待。所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說的就是針對太極而言,意思是說內(nèi)里的靜極而動,關鍵是不是真動,而真動的前提是不離太極的狀態(tài)。陰陽是孕育萬物的必須。內(nèi)里的生命再造的主宰也是太極的狀態(tài)??梢哉f,太極就是神氣的無離,無極則是清虛的心境,于后天來看稱為意。唉!我總覺得這是落于后天的說話!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此動是人為之動,人為之動,就離了清虛的心境。不是真太極的真動。所以,緊接著說,靜之,則合。就是說不要主動為之,物來則應,物去不留。能這樣的不追不棄方是正道,這個正道就是隨其生滅而不生滅。絕不牽強。我把這段話給分開了,因為我是在先天上解釋她的??!分開后我發(fā)現(xiàn)這是兩個動名詞語法(動之。靜之)。所以,意思一下子就明了了。而且還把無過不及,隨屈就伸聯(lián)系到了靜之,則合為一體。
我好象還有什么沒說明白的!那就是具體的應用啦。在應用上,因為是道家先天太極的練法。所以首先是要站樁。樁法不是練力,是練的氣。坐法不是枯坐,練的是神。而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是離不開意,離開意,就沒入手的途徑了。只要法度作的對,那就能一身平和,念慮少欲----萬物歸三,而又由三歸二。此時是太極圖象。這就是神氣,而外面那個圓不是別的就是意----心境。意到此不能用了,一用就是那個人為的動,但是她還是存在的。反正就是返歸,返歸再返歸,沒有分合的對待說法。證到那個一就是一陽萌生,全體舒泰,心境清涼,這時就可以坐了。此一是真一,再造變化之時,都是她,你說無為的真造化能以后天的分合見解而論之嗎?當然我是很注意樁法的修煉,這也是我老師常要求的。有此一,行功走架就又不同了!純是先天的東西。我很佩服孫祿堂先生的架子結(jié)構(gòu),那里就是為了一而創(chuàng)編的。如果只是走架,我個人認為,不代表我的門派,那孫老先生的精華就將成絕響。
l
打手不用手,腳下飄著走;用意不用力,沒有就是有。
l
練養(yǎng)結(jié)合,以養(yǎng)為主。
l
把站樁和劃圈結(jié)合起來,感覺很不錯,我的做法是:腰下和跨連接處還有腿和襠要象站馬步壯和渾圓樁,有意識的讓它穩(wěn)當,能產(chǎn)生一種特別穩(wěn)的感覺;而且下盤站好之后,上半身非常放松,感覺上半身沒有很大力氣想有僵勁都不行,只能劃圈了,所以我想,松腰是一種狀態(tài),而不是一種意念或者要求,你想讓它松,不見得就會松,而你把馬步下去,把襠撐圓,下盤穩(wěn)定了,腰自然會松,上半身自然靈活.
l
直心是道場
l
道德經(jīng)》密意只有四個字:虛心實腹,是入手處。“虛心實腹意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此心是指天心,有位置。
l
太極按照地域和風格,以及練法應該分為兩派。一為南派,一為北派。因為南派更多的保留了道家的修習要求和門訓,所以其派有實難見。相傳是張松溪先生一脈。甘鳳池先生就是這一派的顯著人物。到了清朝的時候,甘鳳池的嫡孫甘淡然先生云游至北京城。據(jù)說,那時他已九十有余。經(jīng)王蘭亭先生的介紹,遂于李派創(chuàng)始人,李瑞東先生相識,相見有緣,加之李瑞東先生最愛學習天下各家太極,在誠誠之心下,終得江南派太極得精華。后來這也成了李派太極的鎮(zhèn)門絕技。還有就是,李瑞東先生一生學盡天下,還得到了陜西派太極一系,只是我沒問過我老師有關陜西派太極的情況。所以不知為不知。抱歉!我猶龍派的確始自三豐祖師,是在清朝中末以后由武當?shù)篱T傳出來的。這個爭論是沒有必要的?!段洚敗冯s志社的挖掘小組在建社初期就開始了這一派的尋找。這是有記載和有權(quán)威部門經(jīng)過周密的考察肯定了的。受傳之人就是我門內(nèi)的第三位祖師-司星三先生。王蘭亭,李瑞東,司星三他們?nèi)磺拜呍跅畹摾p先生逝世后,常在一起,王蘭亭先生的絕技我不太清楚,但是功夫很高。估計也是另得道門別傳。后入神秘大山隱修而無記載!李瑞東先生的絕技是“江南派太極八法奇門拳”,技擊不同于任何一家太極,都是走奇門,踏洪門的步法,老師說那是一步就三丈的打法,厲害的不得了。有“野蠻太極”和“武太極”的說法。司星三先生的絕技是“猶龍派太極”。司祖師自得“猶龍?zhí)珮O”,遂與以前功夫分別開來,他本來就是一個不愛言語之人,深得隱修的內(nèi)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