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員退休制度
收藏本文 分享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有一個文雅的稱謂叫“致仕”,即“把官職還給君王”,也就是不當官,退休了。此外,還有“致事”、“致政”等雅稱。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齡的界定,各朝代對此有不同的規(guī)定。據《禮記》記載,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古時候平均壽命不長,70歲退休,對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等于是終身制了。到了明清兩代,才逐步改為60歲退休。特別是到了清朝,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皆根據職務大大提前了:“參將五十四,游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官越小,退休越早。這與兩宋時期文官年滿70歲退休、武官則可延長到80歲退休形成了鮮明對比。雖然對退休年齡有具體規(guī)定,但也有很多例外。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屢次申請退休,但皇上就是不準,結果在86歲時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退休制度的另一個要件是退休后的待遇,這關系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尊的大問題,歷朝歷代對此都很重視。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據《禮記》記載:卿大夫致仕稱“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從稱謂上就可以看出對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對致仕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三品以上官...... (本文共計1頁) [繼續(xù)閱讀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