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望愛友給以指點

 竟成涵丹 2011-08-06
 


 

  李桂緣    女     81歲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診斷:嘔吐。
  脈:弦滑稍虛。
  舌:紅嫩紫,乏津。
  癥:嘔吐,頭目眩暈,虛汗,煩躁,不能起坐,四年前曾患此病,住院月余少效,改服余處中藥,七天癥消 ,半月乃愈。
分析:今時臨深秋,子午君火在泉,陽火驀閉,風陽不熄,循于少陽,使正陽之氣從陽化熱,少陽弱于樞轉,氣熱不能透達,致本弱標強,且已年歲已高,元陽之氣不能用升化,濁陰之氣上拼,正氣隨風陽濁陰有上脫之險。
辨證:脈弦少胃,元陽上越。
治則:載陽還陰,載氣還血。
方藥:柴胡湯合附子湯加減拚成服之。
          黑柴胡15克,野黃芩10克,焦白術15克,西洋參15克,代赫石15克,上肉桂5克,炮附片15克,生半夏10克,全當歸15克,杭白芍15克,鮮生姜15克。
方解:方主與柴胡湯以樞轉一陽之樞機,使風陽氣熱得以布散暢通,一陽通則一陰和,表本之氣乃用,剛柔之氣乃和,合以參術,歸芍以調一陽與一陰本弱之陰,更使生升之機得以秉中洲之氣,則諸逆可平,更加入赫石者,以載氣歸本還源,加重柴胡劑以樞轉之用,桂附秉正陽之氣 以僻濁陰之橫逆,上藥放涼后,少服頻服,以定嘔止眩。全方合用化風陽以柔,濟本弱之虛,更秉中洲平衡敦厚之氣,使諸氣返本歸真,則嘔,汗,煩,眩之動得靜以養(yǎng)。
    *
      劉小毛   男    60歲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診斷:少陽病。
       脈 浮滑。
       舌:嫩胎白滑。
       癥:兩目隱痛月余,咳稠黃痰,自覺寒熱不均。
    分析:時臨深秋,脈卻浮而不斂,巽卦下爻一陰不能收納,氣熱浮動不收,陰血津水失溫失養(yǎng)而至空竅為病之證。
    辨證:少陽陽郁,厥陰受滯。
    治則:升陽散火,潛納正氣法。
    方藥:小柴胡湯,小承氣湯加減脛成服之。
          黑柴胡15克,野黃芩10克,桃仁泥12克,生麻黃2克,川黃柏10克,生牡 蠣15克,炒枳殼15克,姜厚樸15克,西大黃6克,炙甘草10克。
    方解:方與柴胡,黃芩,大黃,厚樸,枳殼清散陽郁之熱,生牡蠣潛斂浮散之陽火,黃柏封填少陰君相之火,以歸本還真,且內經曰:“腎欲枯,急食苦以堅之,以辛潤之”,故又加入桃仁,麻黃以辛運潤之,使有形之濁熱,無形之浮熱,得以宣透于陰與陽之中,且二陽之氣盛于長夏,臨秋不衰,二陽者,相對于二陰,勢又必下傷真陰,故方中看似治二陽,實則是以暗調二陰之樞,以布水火之濟,緩和以炙草者,是秉中洲有本之之炳,上下和達, 內經曰:“調其血氣,各守其鄉(xiāng)”,在這里用麻黃二克者,是以發(fā)越陽郁,且能諸藥力四布,陽熱可散,陽火可潛,陰水可封,是以有動求靜,是以在運動中調解陰陽之氣結。*
      齊老師用藥理法精當!學習了
    但是可惜 的是鄙人不通五運六氣!不能明岐黃真諦,可惜可惜!
    以后多學習了*
      學習了*
      艱難晦澀,本應該很簡單的病歷,用通俗的中醫(yī)理論解釋就的了,真不知道樓主為什么要那樣解釋呢
    還有,你寫成這樣,有多少人會感興趣,愿意去體為這種語言的中醫(yī)呢
    *
      仁者愛醫(yī),你好,我的門診病案里面是沒有五運六的概念的,而且你要是細看是沒有其他的辨證手法,因為陰與陽是分癥的病,病要么在陽,要么在陰,也就是內經所云:“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但通向半陰半陽的半表與半里卻是不被人所理解的,所以臨證中遇到的困難也就是不知如何通向陰陽的分界線,也就是陰與陽過渡的痕跡,若是不通半陰與半陽,則是不易進入傷寒論辨證之最佳期境界,同時論中的半陰與半陽,在論中也是非常的隱晦,這也是論中與現代科學宇宙不衡定論的最早出現的,這就是半字的不衡定論,其中論中陰與陽相對論也就是愛因思坦的相對論相似,只是古人用了陰陽的概念出現的,這個古人的陰與陽,也不是醫(yī)界所獨有的,他是涉及的是諸子百家的各個領域,以上只是個人的認為,望你諒解。更望能在愛醫(yī)上多交流,向人學習。*
      訪問學者,你好,現代用中醫(yī)的話說理的卻實不多了,我不是有意的這樣寫的,我也想能帶個頭,讓中醫(yī)的病例出現中醫(yī)的說理工具,那個說理工具也是很復雜的,但要是能跳出來說理,集中一點去認識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面臨這個問題,濃縮這個問題,那就是用陰與陽的說理工具,其實這是最為簡單的說理工具,也就是一二三說理工具,因為陰與陽是三陰與三陽的,三陽與三陰又分為一二三陰與陽,這樣我們在論及陰與陽時,就只有了陰與陽的概念,這也就是易經所說的純三陽與三陰,只有當陰與陽動時,才產生了一陰與一陽,此陰與陽產生的坎離水火卦,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陰陽互根,轉化,消長,對立者,也正是從半陰與半陽中過渡來的,當然了大道是從簡的,而且能夠醫(yī)易同源,才能是高瞻遠著的,可見中醫(yī)的辨證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例如同是一個外感病,卻處的處方為何不一樣呢,卻能收到同樣的療效呢,這就是中醫(yī)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上純是個人見解,但能夠互相交流的,也就是共同享受了愛醫(yī)給預的感恩平臺。*
      學習了.*
      有不同的風格是好事 如果一看就明白那也沒什么進步了*
      齊老師我看了您的醫(yī)案!確是辯證精準,法自仲圣,六經升降,法度井然!
    余確想學,然這非一時之功也!
    以后還請老師多指教才是*
      炮附片15克 生半夏10克  
    用十八反的藥如果出事就慘了!
    能感覺到齊老師對中醫(yī)的一番用心良苦!
    鮮花代表我的心!*
      仁者愛醫(yī),你好,半夏我用了二十幾年了,而且還是生半夏,與炮附子同用的,你放心只管大膽的用,只是要先煎 煮 二個小時以上,現供的法半夏我看看他們都 用石灰水浸泡的,有的泡了十幾天還沒有勞出的樣子,作一個臨證醫(yī)生,看了心里就不好受,因為把半夏的藥力都泡沒有了,我們古人為什么有一味叫敗鱉加呢,那就是用水每一天的換水浸泡直到其敗裂的地步才能取其藥效,可想泡半夏雙加了石灰,藥力幾乎就沒有了,更談不上治療的藥力了,而且生半夏在八幾年中醫(yī)雜志也報到過用生半夏的經驗。*
      先煮2小時,不但麻煩,而且浪費能源了。生半夏敲破,煎煮25分鐘足夠,60克生半夏加15可生南星煎煮25分鐘我都喝過,不會麻口了,故最多30分鐘足夠。炮附子15克打碎,先開水浸泡30分鐘,下去一起煎30~40分鐘,也是足夠了。不信自己煎好嘗嘗,是否麻人?*
      經驗經驗,各取其一,我羽豐矣!
    *
      白術散先生你好,我是個體中醫(yī),一般的情況下我的中醫(yī)是七劑在一起煎 煮 的,量也同時就大些,故需煎 煮 的時間就長些,上面沒有說明這一點,望 見 諒。*
      丁濟英      女     67歲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診斷:少陰病。
      脈:右寸關沉數,左寸關沉弦,兩尺沉衛(wèi)。
      舌:嫩紫暗淡水滑,中間有裂紋縱橫,舌衛(wèi)顫。
      癥:頭暈眩悶痛,心口下滿,寐 不佳 ,時發(fā)心悸,房顫搏衣,發(fā)作時,食不下,腰痛背重,下肢尤軟,全身乏力,疲憊,少精神,咽時痛,有皮膚過敏史,平時身上騷癢,起紅疹點,面上衛(wèi)壅,氣短似喘,咳 嗽,下肢麻木。有高血壓病史。
    分析:少陰為病,二陰不樞,即虛且寒,陰陽水火不能宣泄,釜中少火,相對二陽郁滯不化,下遏真陰;兩尺脈沉衛(wèi),關寸弦沉,舌紫暗有裂紋者,皆是精血失養(yǎng),離實坎虛所致上證是也。
    辨證:少陰為病,陰樞失和。
    治則:二陰二陽同治法。
    方藥:真武湯,承氣湯,苓桂術甘湯加減拚成服之。
         炮附片20克(先煎九十分鐘),紫丹參30克,酒大黃8克,杭白芍25克,焦白術15克,明黨參20克,炙甘草12克,桂枝尖10克,云茯苓 25克,姜厚樸20克,炒枳殼20克,鮮生姜20克,
    上藥每劑連煎 煮 三次,將每次的藥汁混合在一起后,分三次服用。
               方解:少陰陰樞為病,水火血氣不能宣達,陰與陽為之郁滯,元陽失溫于下,氣火不達于上,且二陰相對于二陽,二陰失運,水凝呈實,濁陰腐著,二陽不通,腑氣不降,火郁不釋,且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機不達,中樞不運,乾陽不能育陰,多致絕化源之機,故方與真武湯以鎮(zhèn)水焙土,使先后天持有源本之氣,更加以苓桂術甘,以溫陽化濁;加以承氣湯,以潔水津之源,暗凈水濕之濁,更復二陽之通降,二陽通則臟腑之氣得和,虛實乃得以更替。方中桂枝與炙草配伍,以復君相之陽火,助以黨參,是以氣還胸助陽,丹參化陰血之凝滯,配以承氣湯以加強推陳致新,以虛離陽之火,這也正是內經所云:“陰陽者,水火之征銚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由于其有基礎病,故方中加重白芍用量,合以大黃以總調陰滯之凝結,以開三陰之血氣,使陽能入陰,合以真武鎮(zhèn)元陽得以歸還少陰之本。
      *
        林麗   女   33歲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診斷:少陽與少陰合病。
        脈:兩寸關沉弦稍滑,兩 尺沉衛(wèi)稍弦。
        舌:紅嫩紫乏津。
        癥:時發(fā)陣眩暈,平時頭暈悶重,畏寒,背后自覺恍動,不能平穩(wěn)狀,口干,月經延后半月之久。
      分析:少陽陽郁熱閉,則脈來弦而偏滑,呈標陽之勢,兩 尺沉衛(wèi)稍弦者,少陰陽弱不振,元陽不足,啟發(fā)少力,故在少陽則一陽不能透達而郁滯,在少陰則二陰不能宣透則釜中火弱,且頭為髓海,至陰之精,得靜則養(yǎng),得動則眩,清陽不升,一陽不達,水火不樞則清空之竅失養(yǎng)失煦而致上證日久不愈。
      辨證:陰陽樞病,髓海失養(yǎng)。
      治則:調二樞,養(yǎng)氣血。
      方藥:小柴胡湯,桂枝附子湯,當歸四逆湯加減拚成服之。
            黑柴胡150克,野黃芩80克 ,明黨參90克,杭白芍90克,香附米100克,桂枝尖80克,全當歸90克,川芎片80克,炮附片120克,麥門冬80克,春防風45克,炙甘草70克,延胡索70克。
      以上共為極細末,水泛為丸,赤小豆大,次服80粒,一日三次。
      方解:方與柴胡劑加入香附,防風,黨參,以樞陽之標,加入桂枝,白芍,當歸,川芎,麥冬,延胡者,以益其本陰之體,是陽通則氣通血活,且婦人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故肝又有血海之稱,遞屬于沖任,其本者,必秉標陽之氣乃和,其標者,又必得本陰之體乃用;另加以炮附子以啟少陰之樞,使水與火得以布達,精與血得以充養(yǎng),配以丸劑者,是以靜中求陽,藥力緩至,時至病失。*
        不錯*
        齊天年  男    81歲   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診斷:水氣 病。   
        脈: 沉弦,兩 尺不及。   
        舌:暗淡水滑,胎白濁膩。
         癥:全身浮腫,按之陷下不起,(如按泥狀),心口下脹滿,食不下,咳嗽衛(wèi)喘,身上出紫癜。
      分析:三陰為病,太陰不開,清陽不升,濁陰不化,下遏真水,傍橫風陽,上伏君火,使少陰陽弱不振,命門火弱,水寒且虛,濁陰呈實,郁而腐著,金匱水氣篇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又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又曰:“脾氣衰則騖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且三陰與三陽相對,三陰不開,三陽亦為之不開,不開則聚濕類水,冰伏血脈氣機而致上癥之候。
      辨證:腐水內攻,坎離不釋。
        治則:開鬼門,潔凈腑,去菀陳唑。 方藥:五苓 散,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皮飲加減拚成服。       白桑皮45克,福澤瀉60克,茅蒼術60克,焦白術60克,云茯苓60克,商陸片40克,豬苓片 30克,生麻黃10克,北細辛15克,黑柴胡60克,炮附片60克,鮮生姜60克,車前子40克。
      以上同煎煮,將三次藥汁混合后,共服五天,一次二兩 ,一日三次。
        方解:方與生麻苦溫以開鬼門,且發(fā)越陽之郁,細辛溫散水陰之聚,炮附子辛溫大熱,秉元陽之氣以主命門之火,以追復亡散之氣津,使表里陰陽相通,氣津衛(wèi)陽相和,隨麻黃以開三陽,隨細辛以開三陰,陰陽得開,濁氣化津,形成升降出入之勢,此也正合內經所云:“飲食入胃,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統(tǒng)調水道,水津四布,五經并行”;五苓散改湯者,以潔凈腑,量大力宏,決水壅以速洲都;五皮飲者,以消腫除滿,另加高陸,車前子以解水毒之浸淫,加柴胡者,以解郁結之水氣,一陽得樞,相對一陰得和,所藏之陰血得疏,此所以另辟去菀陳唑之溪徑,同時麻黃與雙術合用者,行水濕之氣于三陰與三陽,使津汗同源,行水而不伐水,合炮附片者,引諸水歸源潔流,更鎮(zhèn)攝陰與陽以歸宅,此與金匱水氣病中所曰:“腰以上腫者,當發(fā)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者,也正暗合陰水與陽水之秘笈。*
        炙甘草湯中的麻子仁,歷來都有爭議,有認為是酸棗仁,有認為是胡麻仁,或曰是柏子仁,這些認識也都與論中的病因與病機看似相符的,試看論中所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其養(yǎng)心陰安心神之功,皆是治療心悸的效果藥,單單是麻子仁,《神農本草經》曰:“補中益氣,久服肥健”,其味甘平,現代中藥學曰其潤燥滑腸,滋養(yǎng)補虛,活血通淋,其通潤降者多,滋養(yǎng)補虛者少。故除了緩潤滋通外,似乎沒有養(yǎng)心陰與養(yǎng)心神的功能,而且還有通降潤下之蔽,似乎與心動悸,脈結代之病因病機不相因果,不利于心臟失養(yǎng)之病因,且病心中動而悸,脈已結代者,病已至深,故方中應有以去麻子仁,加入以上三仁者,可能更接近治療效果,故歷來學者爭之者多,代替麻仁說者亦眾。
      醫(yī)圣卻單單選用了火麻仁,為什么呢?脈結者,陽結滯已無力,陰代嘗已無氣,心之本體失養(yǎng)失溫,《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古人有結生代死之訓,故論中急以炙甘草為君,以急救胃氣 ,胃氣得以留,垂絕之氣可還,二陽相對于二陰,二陽得以合,火熱得以回,二陰水火得以復,精血得以生,血氣得以從。
      若是甘緩之氣還,空間不得立,升降不得以出入,中焦少斡旋之速,且冬,地,膠,參,棗之滋膩配陰津者多,桂,姜,酒輕浮宣透配陽熱者少,陰藥雖救津液之虛衰,卻有礙陰伏陽之滯嫌,更礙中樞之運轉,陽藥雖救君相之虛弱,卻有飄浮無根之危險,陰與陽藥不得互生互用,中氣雖得甘緩以留,卻無運轉之速,中焦之氣 不得斡旋,臟腑之氣不得更替,空間節(jié)構不得成立,大氣不得布展其中,離陽不虛,坎水不實,胃氣雖存卻不得通透,正氣雖還卻不得滋補,如果此時再與胡麻仁或酸棗仁及柏子仁者,加重濁陰之厚,且無滋補之用,況且方中已有膠,地,參,棗之滋補,故方中此時利用火麻仁半升者,正是以緩,潤,滋,通,亦虛實胃腸之氣于標,實更臟腑虛實之氣于本,更引藥力深入,是臟腑之氣得以動,陰藥之味得以滋,津血之氣才能化,脈胃神氣乃生根,心悸乃緩解,坎離能互卦,又在陽藥桂,姜,酒的作用下,主持津血之液,以復整結脈之滯,代脈之歇,心悸之動。
      且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內五味的變化者,正是胃腸之虛實的變化,胃腸虛實的變化,也正是臟腑虛實更替的變化,此變化者,正是陰與陽在火麻仁的通降緩潤下才能完成,此火麻仁之靜藥而用其動者,正是火麻仁之特點所決定的,試想酸棗仁類除滋養(yǎng)心血外,能否帶動陰陽之靜與動,故方中仍當是以火麻仁為用。
      若以藥測證時,自當有虛竭之證可現,臨床當有頭眩暈,心中躁煩,心悸怔忡,五心灼熱,大便秘澀,甚則是肢厥神昏;再以證觀藥,可知火麻仁者,醫(yī)圣唯恐后人不知,是純陰純陽正氣不受,更放在救陰之中,是后人反以為不能滋陰救液,相反有了火麻仁的功能,才使諸藥滋而不膩,以靜致動,以動帶靜,以恢復升降浮沉之用,更使甘緩之中,氣因靜而得動,因得動則才能標志著胃氣生根的的成功。*
        太精彩了!實在是佩服!希望樓主多多發(fā)帖!*
        炙甘草湯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首先要理解脈結代與心動悸的病因病機,然后才能理清楚炙甘草湯方中,炙甘草的君藥地位及立方立法之意義,否則就會在理解上發(fā)生上混亂,不能正確理解炙甘草湯的理論淵源與臨床運用。
      首先是脈與證,脈為何會結與代,結脈者,是緩止而來,或結氣于陰,或結氣于陽,是脈無力以續(xù),正氣虛結;是先虛于內,后加于外感 ,也就是表里同病,陰陽血氣俱衰;脈因虛結而邪氣內陷,是陷于少陰,少陰主陰樞,主樞水火,少陰者,水火同氣為二陰,因其用乃產生水與火之功能,《素問 靈蘭秘典》篇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明則下安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又云:“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又云:“陰者,藏精而起極也”,由此可知此脈所結者,皆因為虛滯結于本,因脈結滯而緩行,因緩行而脈來結滯,是脈因于陽氣不及,血氣凝滯所致,脈力緩行而結止,脈律不整而有間歇者,亦是虛衰之險象是也。
          脈代者,論中所云:“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是指脈搏動時有一止,歇止之后不能自還,即不能隨即再動,而是要間隔較長時間再動,或待下次搏動而復動者,即是代脈,是有代替之意,反映出少陰陰陽血氣虛結之甚,脈代嘗的間歇較長,是脈已少胃氣之險,故論中所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所謂心動悸者,是因為血脈少津血之源于二陽之氣,少陰水火代表陰與陽,精與血,升與降,坎與離,寒與熱,又與二陽相對,少陰二陰虛寒者,二陽少合機之陽熱,相對即虛且寒,致大氣下陷,心脈先失溫失養(yǎng)于精血津液,后津血因虛衰而陰亦為之枯澀,心動者,有頃動體顫之危,悸者,體陰之所傷是也,心中怔忡虛弱有致脫之險。
      由于陰與陽相對,少陰之陰樞為二陰,陰陽同體,因于所用為水火之氣,又為元陽與元陰之氣;元陽者,代表陽火,其排列為陽,熱,火,氣,發(fā)展為三陽,元陰者,代表陰水,其排列陰,寒,水,血,發(fā)展為三陰。但三陰與三陽者,皆秉中樞乾坤之氣,中樞之氣動,臟腑虛實更替,又因三陽動而生一陰,為離之中爻,中爻主陰水精血;三陰動而生一陽,為坎之中爻,中爻主陽火氣熱,二陰即系于此,為少陰之陰樞,其同體為水火,其用為陰陽,其變化為血氣,在表為營衛(wèi),二陰正與二陽相對,二陽又多氣多血,主敷燥熱汗津之氣,以腐熟水谷之精氣,為后天之本,二陽陽經者,獨行于至陰之腹,以升化三陰之氣津 為營血之源,今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是病機于虛竭,脈歇止于結滯弱代,可知病已至深及本,脈已少胃,神,根之氣,若是急救二陰者,冬,參,地,膠等皆甘寒秉陰之氣,此時元陽與元陰已不受任藥力,則有藥至病竭脈停之憂,二陰者,即上為精血,下為水津,中受乾坤互卦之氣,此三陰所生之一陽,正為命門之火,與離之中爻互卦,是皆因為秉中樞之氣是也,故炙甘草湯者,以炙甘草為君者,是以急救二陽之氣,留得胃氣,胃氣亦留,脈氣生根,脈中有神,則諸臟皆秉中樞之氣,得以斡旋于升降出入之中, 更以還二陰之水火,交通坎離之陰陽,心腎之精血,炙甘草者,蜜炙而得甘緩純正之氣,也正體現了甘緩則津回陽還脈生,是以甘緩之靜,以救欲脫之動者,是水火坎離者,又皆秉中樞乾坤之氣而重生。
      是二陽秉純正甘緩敦厚之氣,相對虛竭水火陰陽之氣于二陰,使脈先得中正三陰三陽相對之氣,后得水火陰陽精血資生之氣, 次得營衛(wèi)血脈體用之氣,故方中炙甘草湯,乃是以炙甘草為君者是也。試看論中之炙甘草者,四逆湯用之,亦是救陽以緩,留中以急,救陽以急,散寒以緩,桂枝甘草湯者,補心陽為緩,亦留中為急,救津以急,養(yǎng)陰以緩,體現了《內經》:“得谷則昌,失谷則亡,有胃則生,無胃則亡”之旨,標本緩急之中以得仲景辨證用藥之真諦。且《神農本草經》曰:“主五臟六腑之寒熱邪氣”者,正是內傷脾胃,乃百病由生,臟腑之氣不得中樞之系,則不能更替虛實之用,諸病一時峰起,《內經》又曰:“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 則少陰不藏,腎氣獨存”者,此又皆是不得秉中土之所氣也,所謂中土為化者,乃是化生,長,收,藏之氣是也。*
        精采
      *

      免責聲明

      對使用本站點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后果,本站不作任何承諾。我們只能在此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虛擬網絡與真實世界的差別。

      對由于使用本站所產生的任何直接、間接或偶然性的損失或破壞,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無論該損失或破壞是否源于疏忽、違約、誹謗、侵權甚至電腦病毒。

      本站的言論并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如果上面的言論對您造成傷害,我們將協(xié)助您及有關部門清除相關內容并查找IP記錄,但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