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解四:六氣治法《四圣心源》的方子是在說法,如果能夠領(lǐng)會進去,就可以舉一反三,不至于抱著幾個方子,不知變通。所有的方子都是隨證處方,道理看明白了,書可以扔了。 厥陰風木為病 厥陰風木,對應(yīng)桂枝苓膠湯: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姜、大棗,是桂枝湯加味。 厥陰風木應(yīng)春氣,在臟為肝,肝體陰而用陽,本身就是比較潤的一股氣,津血虧虛,木氣不潤,就會郁而為風,要想很好的生發(fā),要有足夠的陰津。所以黃元御治療厥陰風木為病,在桂枝湯的基礎(chǔ)上加當歸、阿膠,桂枝湯主生發(fā),當歸、阿膠補陰血;中焦土氣容易生濕,濕氣濡軟緩滯。茯苓去中焦?jié)駳?,木氣會升達得更通暢一些。 疾病輕重不同會用不同的藥物,厥陰風木為病,陰血比較充足時,單純的不能升達,直接用桂枝湯就可以了。陰津有所虧虛,加當歸、阿膠。酸味入肝,能斂能柔,如果肝氣虧虛得比較厲害,就需要用酸味藥來急救真氣。有些婦科大出血,崩漏不止的時候,會用大量的醋來煎藥,就是取這股酸味兒急救收斂,來救肝臟的真氣,能很快的止血。 木克土之用 中焦土氣容易生濕,濕氣濡軟緩滯。木克土,就是用木的生動之氣,帶動土氣跟著斡旋起來。所以正常情況下,木克土,是我們需要的一種作用。中土濕氣比較盛的時候,我有時喜歡用點升達木氣的藥,象用一點麻黃、量比較多的生麥芽,有時也用桂枝,治療一些脾胃病,效果也很好。 陽明燥金為病 陽明燥金之氣主降,陽明為二陽,是一股火氣,這股火氣降不下來,就會灼傷陰津,化為一股燥氣?;鹦匝咨希拘允峭献叩?,想降的話,一定要有陰柔、鎮(zhèn)降的藥物來引導他。 陽明燥金為病,對應(yīng)百合五味湯:百合、石膏、麥冬、五味子,是白虎湯合生脈飲意思。 西方之域,金石之地,都是斂降的金氣,石膏就是一股金氣,用來鎮(zhèn)降不能自己斂降的火氣。百合、麥冬是比較清涼滋潤,陰藥本性是下降的。一場秋雨一場涼,秋老虎很熱,下場雨就涼快了。燥金之氣要降,一定是潤降。五味子,偏收,可以認為是補腎的藥,這是提前從腎水收藏的角度治療不降,眼光更長遠。 陰陽和合的一氣 一氣本身就是陰陽一體的,木氣體陰而用陽,金氣體陽而用陰。木氣宜升,金氣宜降。一旦為病,木氣不升,金氣不降,治療的時候,要從陰陽和合為一氣的角度去治,既要考慮到用,也要考慮到體。就像一個噴泉,木氣往上升發(fā),首先底下要有水,就是要有陰精,有東西可升。金氣要降,也要有足夠的陰精來潤降,否則陽氣無所依附,就散了?;鹦匝咨希粫约航迪聛恚躁柮髟锝鹬畾庖獫櫧?。 氣以行血,血以載氣,就是陰陽和合的意思。臨床用藥,更要注意這一點。木氣升發(fā)不暢的時候,大量的桂枝、附子都有消耗陰精的弊端。任何讓一氣升或降的時候,不要單純從陽氣的角度來考慮,也要從陰精的角度來考慮。一氣包含了陰陽,金氣,木氣只是偏于陰或者偏于陽,不是純陰或者純陽,都是陰陽和合的一股氣。用藥也是要考慮到陰陽和合,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有些朋友學習火神派的溫陽行氣思路的時候,往往會犯一些錯誤,忽略了養(yǎng)陰回陽,就是因為他對一氣周流,一氣圓融的整體認識不足。火神派本身是圓融的,鄭欽安先生對陰陽兩方面都做了很精辟的論述,所以我們學的時候不能學偏了。一氣周流,周流就是動,也是看重陽氣,但注重陽氣的基礎(chǔ)上,更加注意如環(huán)無端陰陽和合圓融的這種境界。
太陰濕土為病 中土之氣容易生濕,黃元御給出的治法:固運中土,滲利濕氣。術(shù)甘苓澤湯:甘草、茯苓、白術(shù)、澤瀉。甘草,甘溫之藥固中土。土氣就像打地基一樣,培補得厚一點。茯苓、澤瀉,把濕氣往外帶一帶。中土是一氣周流的樞紐,能升降,能運轉(zhuǎn)。中土之氣虛的時侯,需要去補和運,白術(shù)這個藥,即能補又能運,使得中土之氣既得到培補又能夠轉(zhuǎn)起來,白術(shù)一藥兩能。 澤瀉利的力量比較快,正氣虛時我就換成薏米,柔和一點,還有一點扶正氣的作用。中土濕氣盛時侯,利濕氣比運中焦見效更快。所以很多入脾胃的中藥,在炮制上會用土炒、麩炒。土炒、麩炒之后,就多了一些溫燥的土氣,這股溫燥的土氣也能夠治水氣,叫燥濕,因為濕氣本身屬陰。溫燥之氣可以運轉(zhuǎn)濕氣,讓它動起來,所以用炒過的藥溫燥之氣比較足,土能克水的意思。 中土為病,大部分是吃得不合適,比如吃得生冷,受涼了,上吐下瀉,胃不舒服,吐酸水。首先是中陽之氣受損,陽不能化濕,產(chǎn)生各種病癥。溫燥利濕,是太陰濕土的治法。當然中土也有傷陰的,像大承氣湯,陽明燥熱傷了陰精,土氣都是一片燥火,需要緊急通下?;蛘哂幸恍┪s性胃炎患者,也是中土陰津不足,火氣有余,需要潤養(yǎng)。但大部分情況,中土為病最常見的癥狀,還是濕氣盛,所以要運中焦,溫燥利濕,這是原則,只要濕氣比較盛,就這樣治療。 少陰君火為病 水火兩極不能正常地發(fā)揮作用,火不能降,水不能升,就會一氣散失陰陽離決,就是危癥了,需要急救,水不能升,用姜附升達陽氣;火不能降,黃元御用黃連來降。黃連大苦大寒,就是當頭一棒,趕緊把這火氣藏下來。張仲景在用通脈四逆湯時,用大量的附子回陽,危癥時,要在藥里要加豬膽汁、人尿,豬膽汁大苦大寒,也是藏君火的藥,火味苦,苦味救君火,苦味入五臟,救五臟之精。很多人知道水不能升,就是陽虛,用桂附,用附子去升,但不知道君火怎么去降,要用大苦大寒。 黃連丹皮湯:黃連、白芍、生地、丹皮,第一味藥就是黃連,后面白芍生地丹皮都是輔助的藥,都是陰藥,沒有一味陽藥。后面有個說明:若有下寒,當用椒附,如果水不能升了,水火都有問題了,救火要用黃連,救水要用附子。 太陽寒水為病 苓甘姜附湯:甘草、茯苓、干姜、附子,用到了干姜附子,所以水火兩端,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是危癥急癥。水火穩(wěn)定,就像有了天地一樣,才能化生萬物,產(chǎn)生一氣周流,所以治水之藥,都是溫燥,治火之藥都是苦寒。我們天天講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很少談到水火立極,是因為出現(xiàn)的概率少。但不是沒有,危癥急癥,要注意水火兩端。 水火兩極為病,下元腎水更多一些,真正少陰君火外露,腎水肯定也有問題,水火本身是一體的。所以黃元御又說,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如果剛剛出現(xiàn)君火不藏的時候,用點黃連恢復一下還是可以的。時間長了,君火也就散了,黃連也不能用了,只能用附子先救水,然后用膽汁、童便啊苦寒之性相對柔和的藥來防止君火繼續(xù)外散,所以治少陰君火的方子不能常用,不能久用,要恰到火候,見效即止。黃連比較霸道比較猛,用多會把君火按住了,走不動。 少陽相火為病 柴胡芍藥湯: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姜、大棗、白芍。相火跟君火不一樣,相火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常見的上火呀,火氣不降呀,都屬于相火,只是局部火氣不通,或郁而化火,疏通一下就好了,所以用小柴胡湯的意思。小柴胡湯加白芍,柴胡疏達木氣,黃芩去去郁火,甘草、半夏、人參、生姜、大棗運中通降,白芍清清風木,整個方意疏通郁火。這種情況最常見,一氣周流,凡病則郁,都是郁火,所以有的老大夫一輩子就用小柴胡湯加加減減,什么病都能治。多數(shù)情況下危癥少見,不過氣郁,所以用小柴胡湯加加減減,可以應(yīng)付絕大部分情況。 六氣歸一氣 六氣為病,除了水火兩極需要緊急處理,溫升或者苦降,其他都是比較緩和的情況,主要的思路就是疏通。中土不能轉(zhuǎn)了,運轉(zhuǎn)一下,加上點利濕的除除邪氣。木氣不升的時候幫他升一升,養(yǎng)一養(yǎng),增加一下化源。金氣不能降得時候,幫他降一降,滋潤一下,增加向下降的力量。如果不是明顯升降問題,只是有點火氣郁著了,一氣不通暢了,用小柴胡的意思,疏達一下氣機,清清郁火。今天除了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又談到水火立極的問題。水火立極雖然少見,但比木升金降、中土斡旋還要重要。 不管是水火立極也好,還是陰陽之藥的搭配也好,還是一氣周流的結(jié)構(gòu)也好,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實現(xiàn)陰陽和合,如環(huán)無端的周流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一氣就是一股緩和的土氣,有升有降,陰陽合一,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所以黃元御的一氣周流,它并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人體本身就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就是按這個模式來運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