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制指南:兒女如何給長輩做大壽
花隨月轉(zhuǎn)陰晴收錄于中國藝術(shù)報(bào)
壽誕禮,俗稱“做壽”。做壽和做生日,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都是慶賀生日,所不同的是其中包涵的意義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做生日大都是長輩出于對小輩的愛憐,而慶壽誕則是小輩對長輩應(yīng)盡的孝道。中國古代對人的各個(gè)年齡時(shí)段有不同的稱法,60為“花甲壽”、70為“古稀壽”、77為“喜壽”、80為“傘壽”、88為“米壽”、90為“卒壽”、99為“白壽”、108則為“茶壽”。這些壽誕盡管名稱不同,來歷也不同,但都需要兒女們用“做壽”這一方式來體現(xiàn)對長輩的愛戴和孝心。
上虞民間有“生日年年有,壽誕六十首”的俗諺,意思是說人只有到了“耳順之年”即60歲才有資格做壽。壽俗中,還有不成文的習(xí)俗,那就是“做九不做十”、“男做九、女做十”和“逢五小壽小慶,逢十大壽大慶”。如60大壽,要提前一年在59歲的生日來慶祝,俗稱“做九”。而“十”與“賊”、“九”與“鳩”諧音,鳩是兇悍之鳥,也就是說男不能做賊,女不能為鳩。20歲、30歲、40歲、50歲都不做,因?yàn)?#8220;四”與“死”諧音,與“尸”近音,意味折壽;50歲得在49歲的生日做,可“四九”就是“死久”,也不吉利。故民間有“短十八、亡十九,三十歲來做陰壽”和“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
壽誕禮在民間都比較重視,大戶人家更是有著比較隆重的慶典禮制。
發(fā)帖
壽誕前一月,由其長子或主事的晚輩征求壽星的意見后,向親戚、朋友、同僚、門生、佃戶等發(fā)出請?zhí)?,俗稱“發(fā)帖”。請?zhí)囊话銜鴮懛椒ㄈ缦?,右上角寫?#8220;謹(jǐn)詹于X月X日為家嚴(yán)(或慈母)古稀壽誕,略備薄酒一盞,敬請賜教,恭候。”另起一行,再寫“光臨”。左下方寫:“XXX頓首”,再下一行寫發(fā)帖日期?,F(xiàn)在,有的壽誕多在賓館酒店設(shè)宴,就要寫上具體地點(diǎn)、時(shí)間和包間等。請?zhí)灿芍睂懜臑闄M寫,但寫法和文字基本一致。
按俗,慶壽誕的時(shí)間可以提前到生日前,但不能延遲到生日后,即便是當(dāng)年之內(nèi),過了生日就不能再做壽。
壽禮
壽誕作為比較正式的儀式,凡小輩和至親以及受到邀請的朋友或其他人都要送禮,出嫁的女兒還要挑禮擔(dān),除了壽禮外還要特地縫制衣褲、鞋襪等作為壽禮。衣物多用蠶絲制作,象征長生不老,長命百歲。凡是壽慶用的禮物,一律冠以“壽”字,如壽袍、壽襖、壽衣、壽桃、壽面、壽糕、壽酒、壽燭、壽杖、壽畫、壽屏等等。每件壽禮必須綴上用紅紙剪出的“壽”字。壽桃是必不可少的壽禮,但如壽誕不是在果桃成熟的季節(jié),可用面粉做成的“壽桃”替代。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的壽慶,除了準(zhǔn)備前面的禮物外,還要贈(zèng)送壽軸、壽聯(lián)等書畫作品以示慶賀。壽軸多是“松鶴圖”、“福祿壽三星圖”或“百壽”、“百福”、“百祿”、“百禧”圖之類的吉祥圖。壽聯(lián)多是“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類的祝頌語。
壽堂
壽慶一般多在壽星的府第舉行,壽堂必設(shè)在正屋廳堂,正中擺放一把太師椅,壽星有功名的話,要在畫桌正中的小屏風(fēng)上掛好敕令。壽堂的墻壁上掛上一幅紅紙金字壽屏。壽屏一般請當(dāng)?shù)孛鲿鴮?,?nèi)容都是壽星的功名、德行、業(yè)績等。
臺(tái)門和大門懸掛彩球、彩帶。壽堂上張燈結(jié)彩,點(diǎn)滿寫上“壽”字的壽燭,大紅色壽燭表面配有龍鳳圖案。八仙桌上供壽面、壽桃、壽糕、壽酒、壽筍“五福”,桌的兩旁擺萬年青、長青藤或松柏之類的植物。從“暖壽”開始,府第中所有的燈彩和壽燭都必須點(diǎn)燃。
祭祖
壽誕禮一般要連續(xù)舉行三天。壽星的壽誕日稱為“正壽”。正壽的前一天,俗稱“暖壽”。按俗,“暖壽”由出嫁的女兒承辦。正壽由兒子承辦。
正壽這天,壽星身穿壽服,賀壽者也要穿著吉服。黎明時(shí)分就要“請壽星菩薩”。正午時(shí)分再“請祖宗羹飯”。請壽星菩薩時(shí),桌上供奉肉、雞、魚“三牲”福禮或肉、雞、魚、羊肉和甲魚“五牲”福禮,點(diǎn)上壽燭香火、焚燒元寶,虔誠拜祝壽星菩薩。請祖宗羹飯時(shí),除了前面的“三牲”或“五牲”福禮外,還要增添清茶和清酒。
祭壽星菩薩和祭祖宗時(shí)都要燃放爆竹、鞭炮。
拜壽
壽慶時(shí),壽星的壽誕日最為熱鬧。是日,至親、故交、門徒、下屬、近鄰甚至上司都來祝壽。大門外有專人司鑼,壽堂旁有樂隊(duì)伴奏。凡有祝壽者到達(dá)門口,司鑼敲鑼兩下后高呼:“貴客到”或“客人到”!樂隊(duì)聞聲奏樂。壽星隨即在高椅上整衣正坐,長子站伺一側(cè)。祝壽者上堂作揖,口稱“祝壽”。前來祝壽者如果是平輩的至親、故交,壽星起立相迎,如果是晚輩或下屬,就由長子代為回禮。
如果是佃戶或農(nóng)戶借祝壽之際送禮或前來請求租田種地的,一般不進(jìn)壽堂。收下壽禮后,由行堂直接帶到廚房,讓其吃飯后離開。如果是上司或顯赫的親朋,壽星下堂迎接,拱手作揖,并邀入客堂聚談。
至親賓朋基本到齊后,拜壽儀式正式舉行。儀式多請專業(yè)司儀主持。拜壽儀式開始后,樂隊(duì)奏樂,壽星上坐,親朋好友一一入坐,然后司儀介紹壽星簡歷、功績、子嗣情況。家中晚輩按輩分順序和親疏遠(yuǎn)近,依次向壽星行“三跪九拜”禮,拜祝時(shí)要口念“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祿雙全”、“長命百歲”、“健康長壽”等吉祥語,并送上壽禮。壽星受拜時(shí),要贈(zèng)送“壽禮包”,俗稱“子孫錢”。拜壽儀式完畢,主賓同吃壽桃和壽面,吃面寓意長壽綿綿,吃桃意謂長生不老。
壽戲
拜壽儀式結(jié)束后,大戶人家要請專雇的戲班上演壽戲。壽戲的劇目大多為喜慶、歡快、圓滿的傳統(tǒng)劇目,尤其戲的結(jié)尾必以大團(tuán)圓謝幕,以圖吉利。
看壽戲時(shí),壽星坐在中間主桌、上司及地位顯赫者圍坐兩側(cè),兒孫等家庭成員坐在第一排,然后按輩分依次坐定。
戲班在演正戲前,一定要先演“八仙慶壽”的開場戲。唱詞如“壽桌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鮮花朵朵開,魚鼓一聲響,引出眾仙來,今日乃是壽星XXX的壽誕之日,你我駕起祥云,往瑤池一走,壽山連福海,福壽萬萬年!”然后“八仙”一壽,以示慶賀。
做壽戲一般為連續(xù)三天。
壽宴向壽星拜
壽宴,也稱“桃觴”,桃即壽桃,觴為酒器,“桃觴”之謂就是壽誕舉觴祝賀之意。前來祝壽的客人都要吃壽宴,壽宴要連辦三天,以正壽的晚餐最為豐盛。前來祝壽及送壽禮者依次入席,按輩分大小和身份高低或事先劃分好的位置坐定,共同舉杯祝賀壽星,祝福語大多是吉祥用語,如“祝XXX福體安康、長命百歲”等。
壽宴時(shí)要先吃壽桃、壽面,再吃壽菜、壽酒,“酒”與“九”諧音,故民間有“吃了壽誕酒,活到九十九”的諺語。菜肴除了傳統(tǒng)的十碗頭外,大戶人家有的還用全雞、全鴨、全魚、全鱉甚至用銀耳、海參等下八珍,干貝、鮑魚等中八珍,以及熊掌、燕窩等上八珍。
分壽
壽宴結(jié)束,本家要拿“長壽食品”,如壽桃、壽面、長生果等當(dāng)做回禮,分送給家人、親戚和朋友,以分享長壽。同時(shí),出嫁的女兒要挨家挨戶地向鄰居分送“長壽果”以示同喜同賀!舊時(shí),“長壽果”都為壽桃、壽面、壽饅頭、長生果、甘蔗、荸薺、硬糖等,現(xiàn)多為小包裝的方便面、蛋糕、花生、桃酥、巧克力、水果等六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