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①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②;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③;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④; 質(zhì)真若渝⑤; 大方無隅⑥;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注釋: ①建言:古語,立言。 ②夷:平坦。纇:不平。 ③辱:黑。 ④建:通“健”,剛健。偷:怠惰。 ⑤質(zhì):定。真:正。渝:變。成語有“堅貞不渝”。 ⑥隅:棱角。 ⑦貸:施與。 意譯: 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施;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放聲大笑。要是他們不笑,那也就不叫道了!所以常聽人說:明擺著的道卻好像找不到,上坡的道卻好像下坡的道,平坦的道卻好像崎嶇的道。崇高的德好像低矮的谷,太過顯赫反而如同被埋沒,廣布天下的德卻好像很不充足,已然確立的德倒像是權宜之計,質(zhì)樸純真卻像是假冒的贗品,大的方形就沒有角落,大的器具總要晚些造成,大的聲響卻反而聽不見,大的形象就說不上個形狀。“道”讓人感覺不到而沒有任何名分,但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并且成就萬物。 點題: 這一章里,老子交待人們觀察事物的方法,指出事物的實質(zhì)與表面現(xiàn)象不同,告訴人們要透過現(xiàn)象去看本質(zh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根本之所在。 |
|
來自: 老子網(wǎng) > 《道德經(jīng)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