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反復發(fā)作3年,加重28天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 男患,39歲,1984年7月21日初診。 患者10余年前曾罹摲謂岷恕保桂熘瘟埔延?。?年來常因勞累、感冒而咯出少量鮮血,或咳嗽痰中帶血絲。經(jīng)多次檢查,排除肺結(jié)核復發(fā),懷疑為“支氣管擴張”。28天前因家事怫逆,大怒之后,飲白酒數(shù)杯,昏然唾去。半夜醒來,咳嗽一陣,忽覺喉中有一股血腥味,旋即大口咯血,至天明咯血3次,出血量約400ml,急送醫(yī)院。經(jīng)住院檢查,仍懷疑為支氣管擴張。西醫(yī)予以止血、消炎、抗菌藥物,配合輸液及輸血,救治7天,仍不時咯出少量鮮血。中醫(yī)又予以龍膽瀉肝湯、犀角(水牛角代) 刻診:咯血前自覺有一股熱氣—七沖至胸膺、咽喉,血即隨之咯出,色鮮紅,微咳,偶爾痰中帶血絲,口干思冷飲,口氣臭穢,便秘,舌紅瘦欠潤,苔薄黃少津,脈弦長而稍數(shù)。 考慮為少陰陰精虧虛,陽明氣火有余,沖氣上逆之證,治宜滋養(yǎng)少陰,清瀉陽明,平?jīng)_降逆。用玉女煎加味:熟地30g,生石膏30g,淮 二診:5天來未覺熱氣上沖,亦末咯血,大便已暢,口干口臭均減輕,仍微咳,痰中偶帶血絲。上方去生赭石、生 三診:初診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帶血亦止,舌脈無明顯異常。改投張錫純補絡補管湯善后:生龍骨30g,生 2年后函訪,言咯血未復發(fā)。 【進修生甲】咯血,中醫(yī)稱為咳血,即咳嗽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因其血出于肺,當責之肺絡損傷?,F(xiàn)代中醫(yī)教材一般分為3種證型來治療:一為燥熱傷肺,用桑棗湯加減清熱潤肺,寧絡止血;二為肝火犯肺,用瀉白散合黛蛤散清肝瀉肺,涼血止血;三為陰虛肺熱,用 【進修生乙】教材上衄血屬于胃熱熾盛者用的是玉女煎加味。因其屬于實熱,方中的熟地應改用生地才對。今老師借用玉女煎加味治療咯血,患者咯血鮮紅,伴口千口臭、便秘等一派實熱之象,卻保留熟地,且重用30g,又加 【老師】患者確有一派實熱之象,但咯血反復發(fā)作3年,加重近1個月,疊用中、西藥治療,咯血猶未止,自然要考慮到“本虛”這潛在病因。而參驗其癥征,咯血前自覺有一股熱氣自少腹上沖胸膺、咽喉,顯然是沖氣上逆(《內(nèi)經(jīng)》云摮迓鑫?,逆??? 里”),大家知道,沖脈下連少陰,上逮陽明。若少陰陰精虧虛,水枯失涵,則沖氣難以安其窟宅,必轉(zhuǎn)而上逆,并夾胃氣亦上逆而沖激肺氣。故從沖氣之不靖而上逆,可以反推其少陰之虧虛。且患者之舌紅瘦欠潤,亦為陰虧津乏之象。再說脈象弦長,明代李士材說“直上直下,沖脈迢迢;其直上直下,復迢迢而長”,乃弦長脈即沖脈為病的形象化描繪。綜合以論,本例咯血之主要病機為少陰陰精虧虛,陽明氣火有余,沖氣上逆,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故遣選玉女煎加味,以原方之生石膏、 【進修生乙】老師治療血上溢的多種病證,總是用玉女煎…… 【老師】坦率地說,我臨床不大喜歡張景岳之方,但對玉女煎卻情有獨鐘,經(jīng)常使用。這得歸功于江爾遜老中醫(yī)。大家知道,江老喜用經(jīng)方,而不薄時方;對時方之迭經(jīng)驗證,療效卓著者,恒視著經(jīng)方,玉女煎便是其中之一。他臨床極善化裁本方,治療少陰不足,陽明有余之頭痛、目痛、齒痛、咽喉痛以及吐衄等多種病證,屢獲佳效。張景岳自稱本方“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如神”。“如神”云云,不實之詞不可取,可取的是經(jīng)得起臨床驗證。 【進修生丙】如此說來,陳修園有關(guān)玉女煎的尖銳批評就不足為訓了。 【老師】確實不足為訓。陳修園在《景岳新方砭》一書中是這樣針砭玉女煎的:“仲景用石膏清中,有白虎、竹葉二湯;用石膏祛邪,有大青龍、越婢二湯;用石膏出入加減,有小青龍、木 【進修生甲】三診時患者已經(jīng)半月未咯血,按近代血證大家唐宗海的治療常規(guī),血止之后,應當依次消瘀、寧血、補血。今老師只出一補絡補管湯善后,服后竟2年未復狀,是何道理? 【老師】張錫純創(chuàng)制的補絡補管湯,治療“吐血衄血,久不愈者”,其用藥頗有獨特之處。張氏說,“龍骨、 【進修生乙】我附帶提一個問題:摽┭獢是西醫(yī)的癥狀名稱,而中醫(yī)則稱為“咳血”,一般不用“咯血”一詞。咯血與咳血到底有沒有區(qū)別? 【老師】有區(qū)別。但不少醫(yī)家總是將兩者混稱,連近代血證名醫(yī)唐宗海也說,“咯血者,痰中帶血絲也”。而據(jù)(辭海)解釋,“咯”作為動詞使用時,其詞義是嘔或吐,而不是咳?!逗喢髦嗅t(yī)辭典》釋咯血“指喉中覺有血腥,一咯即出血或塊鮮血……多因陰虛火旺或肺有燥熱所致”。釋咳血“指血因咳而出,或痰中帶血,或純血、又稱嗽血、咳嗽血。多囚外感風邪不解,化熱化燥,損傷肺絡,或肝火犯肺所致”。從臨床看,咯血與咳血的病因病機似難強為之劃分,但其癥狀確有區(qū)別。咯血者不一定具有明顯的咳嗽動作,而咳血則必因咳嗽而出血。古醫(yī)家中把這一區(qū)別說得清楚明白是張景岳,他說“咯血者,于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其說甚是。故大家在書寫病歷時要注意到這種區(qū)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