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榆槐臟連丸【方 源】 丁澤民效驗方【組成用法】 黃連375g 黃芩225g 槐角150g 炒槐米112.5g 地榆炭112.5g 生地112.5g 當歸75g 荊芥75g 阿膠75g 豬大腸80g 將豬大腸煮爛,余藥共研細末,諸藥混合加煉白蜜為丸。【功效主治】 清化濕熱,涼血止血。治療腸熱便血、臟毒下血、肛門水腫、灼熱墜痛者。丹地涼血湯【方 源】 周仲瑛效驗方【組成用法】 鮮生地15g 赤芍12g 丹皮12g 水牛角片(先煎)15g 大黃10g 煅人中白10g 黑山梔12g 紫珠草15g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煎服。病重勢急者,每日2劑。【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熱涼血、散血化瘀作用??捎糜谥委煼谓Y(jié)核、腸傷寒、各種急性感染并發(fā)DIC引起的瘀熱型血證。臨床表現(xiàn)為血出黯紅或深紫,或夾有血塊,肌膚斑疹顯露或瘀斑成片,發(fā)熱夜甚,煩躁,譫語如狂,舌質(zhì)紅絳或有瘀點。大便下血方【方 源】 張子琳效驗方【組成用法】 烏梅9g 當歸9g 白術(shù)9g 椿根白皮15g 焦槐實9g 阿膠9g 訶子9g 枳殼6g 川軍6g 僵蠶6g 黑地榆9g 黃芩6g 甘草3g 灶心土半斤,用冷開水沖開澄清,用水煎藥,空心溫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腸泄熱,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腸風下血,日久滑脫,其下血益甚者。活血化瘀湯【方 源】 李今庸效驗方【組成用法】 當歸10g 川芎10g 制香附10g 赤芍10g 桃仁10g 制乳香10g 紅花10g 青皮10g 炒枳殼10g 大黃10g 制沒藥10g上11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功效主治】 本方有養(yǎng)血活血,行氣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瘀血內(nèi)阻的便血,癥見大便色黑而易解,腹痛,或見胸悶,舌質(zhì)有青紫色瘀斑,脈澀等。雞蘇飲子加減方【方 源】 余瀛鰲效驗方【組成用法】 雞蘇15g 生地30g 石膏(先煎)30g 竹葉12g 通草10g 瞿麥15g 鏡面草30g 水煎服,1日1~2劑,視尿血程度而定。【功效主治】 本方有清利涼血、止血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療尿血、尿痛。咳血驗方【方 源】 何任效驗方【組成用法】 玄參12g 麥門冬15g 旋覆花(包)12g 代赭石12g 仙鶴草30g 炙百部20g 浮海石12g 蛤粉炒阿膠12g茜根炭12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潤肺清熱、消痰降逆、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肺癌等病證出現(xiàn)的屬于肺陰不足,內(nèi)熱偏盛型的咳血、咯血,癥見干咳少痰、胸悶,咳血多由咳甚引發(fā),或純血鮮紅,或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舌質(zhì)紅少苔或苔薄黃,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加減應(yīng)用】 若咳血較多者可加藕節(jié)、白茅根;若肺陰虛明顯者,可加西洋參、生地黃、鮮石斛;病程日久,肺胃陰虛者可加七味都氣丸;胸悶痰多者,加浙貝母、瓜蔞皮、杏仁、桑白皮;內(nèi)熱較盛者,加黃芩、知母、丹皮;痰中膿血相兼者,加魚腥草、薏米仁;鼻咽癌、肺癌患者,可加七葉一枝花、蒲公英;肺結(jié)核低熱、盜汗者,加野百合、糯稻根。斂肺止血膏【方 源】 潘澄濂效驗方【組成用法】 潞黨參 旋覆花 訶子肉 麥冬 巴戟肉各90g 花蕊石 百合 生地黃 黛蛤散各120g 竹瀝半夏 炙兜鈴各60g 五味子30g 陳皮 炙甘草各45g 上藥濃煎2次,取汁去滓,加凈阿膠150g,三七粉24g,川貝粉45g,冰糖250g,收膏,盛于瓷罐內(nèi),放陰涼處。每日早、晚飯后,各取膏2羹匙,以開水化服(冬季要用隔水燉熱服)。每料煎成,約可供1個月左右服用。【功效主治】 本方有斂肺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肺脾氣虛,氣不攝血的咯血,癥見咳嗽多痰,痰稀而白,面色無華,胸悶乏力,納呆腹脹,痰中帶血,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質(zhì)淡胖嫩,脈象濡細者。【加減應(yīng)用】 患肺結(jié)核者,加炙百部;脾胃虛弱者,加白術(shù)、懷山藥;治療中仍有痰中帶血者,加茜草、藕節(jié)、仙鶴草;氣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蘇子;腰背痛者,加杜仲、川斷。補肺止血湯【方 源】 潘澄濂效驗方【組成用法】 花蕊石15g 阿膠12g(化沖) 三七3g(入煎)訶子肉12g 生地黃12g 百合10g 黛蛤散12g 太子參15g 麥冬9g 炙甘草4.5g 陳皮6g 水煎服。【功效主治】 本方有補肺益氣、止血消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咯血的氣陰兩虛證。 |
|
來自: 金峰圖書館x > 《中醫(yī)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