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是一類保護動物,高原動物中的“巨人”。似乎沒人精確計量過它的體重。有說是一千斤的,有說是一千公斤的。說一千斤的論據(jù)是:把一頭野牛肢解,棄置牛頭和肚內(nèi)穢物,需八頭馱牛馱走。每頭馱牛常規(guī)載重是一百斤,算起來千斤有余。沒計算在內(nèi)的野牛頭非常之大,兩角之間的頭頂部位可并排坐兩個人。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它的攻勢有三種,一是角抵,二是腳踩,三是舔,與人較量時,如果對方躺在低洼處,無法抵、無法踩時,就用舌舔。第一下,老羊皮襖粉碎;第二下,血肉開花。
當(dāng)然野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fēng)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只有在人傷害了它又沒能致命時,才兇相畢露。有一件真事,很能說明問題。能打野牛的獵人槍法必須非常準(zhǔn)。獵人們找個隱蔽處藏身,往往要躲上幾天才有野牛靠近,用老式的火藥槍朝心臟地方射擊,一槍斃命,要打腦袋不行,皮厚穿不透。文部杰瓦區(qū)一位鄉(xiāng)書記一槍沒打死它,激怒的野牛沖了過來,獵手倉皇逃命,首選扔掉了武器,野牛就在獵槍上踩來踩去,踩個稀爛;又把帽子扔了,野牛又踩;再把衣服一件一件脫下扔掉,狂怒而愚蠢的野牛上了當(dāng),支書金蟬脫殼赤條條鉆進一塊大石底下,還好,文部一帶有巨石,要在大荒壩上就完了。最后,那野牛朝巨石拱了幾下,沒拱動,才悻悻地走了。從此,那支書洗心革面,再不打野牛了。 像人類一樣,野牛脾氣不盡相同,極個別壞脾氣的見人就沖。公野牛喜孤獨,三幾只合群。最多的有人見過四、五十頭的公牛群。母群牛合大群,據(jù)說為了保護牛犢。洛桑丹珍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圈內(nèi)一群小牛,圈外四頭惡狼。只是不知這場對峙戰(zhàn)持續(xù)了多久,結(jié)果如何。 ![]() 野牦牛性兇猛,無法馴養(yǎng)。家牦牛與野牦牛交配所生小牛也野性十足。畜牧工作者們?nèi)∫瓣笈sw格魁偉、適應(yīng)性強的特點,數(shù)年前曾委托雙湖活捉了兩頭公野牛,拿大敞篷車千里迢迢送到當(dāng)雄。也許野性的生命力更強健,遺傳時排拆了馴化性,畜牧工作者們的理想似乎未能實現(xiàn)。即使家牦牛一旦混跡于野牛群,一年之后竟比野牛還野。那些家牧牛體格雖小得多,但由于對人類敏感常常被野擁戴為頭牛,當(dāng)了內(nèi)奸,據(jù)說一九七二年一場雪災(zāi),許多家牛投奔了野牛群,到現(xiàn)在人們還常常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行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