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鹽文化古今談
鄒迎曦 吳克嘉 程可石 “鹽是東臺、大豐的根”,這是我們對本地歷史的認識,根在哪里?根在淮南。古泰州地區(qū)歷史上是淮鹽的發(fā)源地,這里既是淮鹽生產(chǎn)的主要地區(qū),又是淮南鹽業(yè)的管理中心、淮南鹽集散樞紐。泰州鹽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是名符其實的淮鹽之根。為了尋根,我們與泰州鹽文化資深研究人員吳克嘉先生早有預約,決定聯(lián)合探索泰州的鹽史文化。基于這個約定,我們于9月初來到泰州。一同前往的還有東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薛德華先生、東臺市文博協(xié)會主席陳友平先生等一行五人,在吳先生的陪同下考察了古泰州地區(qū)重要的鹽史文化遺址,特別是鄒老先生不辭辛苦地先后花了四天時間騎電瓶車和吳一起對泰州鹽史文化一處一處地進行調(diào)查和現(xiàn)場考察?;玖私饬嘶贷}歷史的沅頭和淮南鹽文化的脈絡。到了泰州,參觀了鹽文化遺址、遺存,才真正體會到:何謂“受益匪淺”,不虛此行。泰州是胡錦濤總書記的出身地和祖籍居住地,這里有一條悠悠流淌兩千年的母親河,哺育著世世代代的泰州人。這是一條漢代初吳王劉濞下令開鑿的古運河,當初叫“吳王溝”后來一直稱運鹽河,現(xiàn)地處泰州新老城區(qū)的結(jié)合部,又稱“泰州老通揚運河”。時間的隧道引伸出一長串詩情畫意般的歷史記憶。古泰州,周、秦稱海陽《后漢書》卷三十一郡國志廣陵郡條下: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甲C下來也應當是泰州最早的名稱。漢、唐時期泰州最廣泛的稱謂:海陵縣。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這是趙樸初老在一首《踏莎行》中對泰州歷史的高度概括。泰州產(chǎn)鹽歷史悠久,去年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目山的發(fā)掘,似乎又將泰州產(chǎn)鹽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年。 這次我們專程去天目山實地考察,據(jù)姜堰市文管辦竇亞平科長介紹,天目山遺址進行的前期試探行挖掘,我們一直想找到稻殼碳化的實物,卻一直沒有找到,倒是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古陶殘片和灰坑遺跡,這正是我國在發(fā)明銅和鐵時代以前制鹽工藝流程最有力的證據(jù)。司馬遷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至天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亦江東一都會也。西漢吳王濞煮海為鹽開運鹽河專事運鹽,苦心經(jīng)營四十余年。據(jù)吳子輝先生《揚州建置筆談》吳王劉濞是在己有海陵縣的基礎上,煮海為鹽而建立海陵倉的。(p95)我們擬將這段史實認定為淮鹽的初始,2200多年過去了,泰州現(xiàn)在已遠離大海100多公里。 淮鹽歷史上的根在哪里?發(fā)源地在哪里?史學界從未有人明確提起過。追溯歷史,正本清源,人們是應當還其真實面貌的。 一、千年柏(仙鶴柏), 泰州市區(qū)海陵中路有一棵千年古柏遠處看去。她虹枝盤旋,形如鶴姿,似巨型盆景,那干枯的主桿,像是向南來北往的市民傾吐古泰州的千年滄桑;樹的中部有一族象心臟形狀的新枝嫩芽,似乎向人們展示新泰州的渤勃生機。這棵千年柏,原是宋慶歷中(989-1057),時任江浙荊淮制置發(fā)運使的大鹽官許元的園中之物。這個世居泰州的許元,在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的筆下都稱之“許發(fā)運”。收錄在歐陽修散文全集中一篇“海陵許氏南園記”以優(yōu)美的文筆,詳盡生動地描述了當時作為范仲淹的頂頭上司、大鹽官許元私家園林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色。文中寫道:高陽許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為小園,作某亭,某堂于其間。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余,治數(shù)畝地為園……君之美眾矣,予特書其一節(jié)可以示海陵之人者……凡海陵之人過其園者,望其竹樹,登其臺榭,思其宗族少長相從愉愉而樂于此也。將見其園間之草木,有駢枝而連理也,禽鳥之翔集于其間,不爭巢而棲,不擇子而哺也。這棵千年古柏,至今已成了泰州歷史特別是悠久的泰州鹽史文化活的見證??墒?,由于歷史久遠,且飽經(jīng)滄桑,加之舊城改造,現(xiàn)在的它,早已不再是身居園中,安享濕潤環(huán)境了,而已成為大路的守護神,終年守護在市區(qū)最繁華的海陵路中段,經(jīng)歷磨難,我們很擔心這“千年佬”能否擔此重任。 二、斗姥宮, 這是泰州的一座道觀,清代名氣很大,現(xiàn)居住在里面的道主姓韓。清咸豐三年(1853)九月,太平軍攻占南京,揚、泰二市以現(xiàn)在的江都閘南北大河為界,清政府與太平軍隔河對治,當時的兩江總督怡良奏準朝廷獲準兩淮鹽運使署遷泰,督銷鹽引。運司郭沛霖來泰駐節(jié),不久喬松年繼任。當時兩淮鹽運使署匆匆遷泰,伴隨著一大批鹽商和達官貴人,有好多是借住在斗姥宮內(nèi)辦公的。據(jù)泰州文史資料記載,當時議事廳回廊壁上嵌有喬松年撰寫的海陵新八景石刻,內(nèi)懸“斗壇來鶴”匾額。其詩序云:“斗姥宮為徐神翁棲真之地,有斗壇來鶴,其境翛然絕塵。”當時喬松年曾撥??畲笮藓蛿U建斗姥宮,同時也彌補借用斗姥宮的人情。這段時間是公元1853年至1865年達12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nèi)泰州市區(qū)的主要河道旁如雨后春筍般一下子出現(xiàn)了十多個鹽浦。鹽浦,用現(xiàn)在的稱呼即鹽業(yè)批發(fā)部,現(xiàn)市區(qū)的泰壩雕塑石刻的背面就是根據(jù)當時的史籍記載而撰刻的。如今,斗姥宮三座大殿的主體建筑還在,喬松年親筆所寫的“小有天園”石刻仍嵌在墻壁之上??蛇@座飽經(jīng)滄桑的兩淮鹽運使署舊址早已破爛不堪,在危難中呻吟…… 三、鐵炮巷, 位于泰州市青年路東側(cè),相傳是唐代大將軍尉遲恭(敬德),在此創(chuàng)辦的鐵炮廠。經(jīng)初步考證,此說不能成立,因為唐代還沒有火藥,根本不可能造炮,乃以訛傳訛所致。那么鐵炮巷倒底做什么的,查閱史籍資料始知,這里原來是一座鐵盤廠,又叫盤鐵廠,是官方鑄造煎鹽器皿的場所。明正德十五年(1520),泰州分司移駐東臺場后,原駐泰州的分司署改辦盤鐵廠,派官督鑄,分給淮南各埸灶戶使用。所以嘉靖《惟揚志》中有盤鐵廠在泰州西門內(nèi)的記載?!短┲葜尽酚涊d,在清道光年間,盤鐵廠附近的高氏,在拆家中老房地基時,曾在多處挖掘到數(shù)百斤重的鐵渣。上世紀末改造舊城時,泰州海陵區(qū)教育局在該址建辦公大樓也曾挖到很多鐵渣。由此可以佐證,鐵炮巷就是鐵盤廠的遺址。 四、喬園(日涉園), 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政府招待所,當時占地僅1500平方,園區(qū)布局緊湊,層次分明。1977年國際知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和喻維國教授共同考察日涉園后認定其為蘇北現(xiàn)存最早園林。撰寫專文介紹喬園,并被收入《中國園林志》一書?! ?strong>2004年5月1日,胡主席接見泰州黨政四套班子時,曾深情地回憶起學生時代在喬園的情景。2006年初,泰州市政府花巨資動工全面修復喬園,這次修復工程參照史籍記載,廣為采納專家建議,虛心接受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合理建議,三期工程結(jié)束后,將恢復絕大部分歷史景觀。景區(qū)面積從一千五百平方米,恢復至原來一萬二千平方米?! 虉@至今已有近450年歷史,其間屢次更名,該園原為明代泰州名人陳鳶祖產(chǎn),其孫陳應芳為明代著名水利專家,萬歷年間,就任泰仆寺卿時擴建,取名日涉園,“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開”。陳去世后,于清康熙初年歸于田氏,雍正年間,又轉(zhuǎn)為高鳳翥所有,高氏在園中假山上增設了三支奇異石筍,拔地盈丈,故名“三峰園”。至咸豐年間,園內(nèi)荒落破壞,被吳文錫買得,修復后更為“蟄園”,后來兩淮鹽遠使喬松年從揚州來泰州,購得此園,并在園中又添“數(shù)魚亭”、“松吹閣”、“蔭巢亭”、“二分竹屋”諸勝,改稱“喬園”,并一直沿續(xù)至今?! 虉@造園特點四個字:“全、精、巧、名”。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神”。喬園,作為江蘇歷史悠久的園林之一,泰州市區(qū)旅游業(yè)著名景點,彰顯其鹽文化內(nèi)涵,提高人氣指數(shù),當是重要內(nèi)容之一?! ?br> 五、望海樓公園 , 座落在鳳城河畔,2005年泰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重建,2007年建成。泰州市人民政府邀請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泰州鹽官范仲淹的第28代孫范敬宜撰寫《重修望海樓記》,他用了不到600個字,描述了泰州的歷史、泰州的現(xiàn)在以及重修望海樓的意義。“今逢盛世同,遂有重修望海樓之舉。公歷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樓飛峙泰州鳳城河之濱,上接重霄,下臨無地,飛閣流丹,崇階砌玉,其勢與黃鶴樓、騰王閣媲美,允稱江海第一樓。”可見望海樓又現(xiàn)當年風采?! ⊥鞘冀ㄓ谀纤谓B定二年(1229),初名海陽樓。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萬歷三十一年(1603),樓毀僅存遺址。清康熙年間,知州施世綸再次重建,更名“靖海樓”。嘉慶初年,樓再次出現(xiàn)險情,幾欲倒塌,故又拆除重建,并將樓基增高一丈二尺,更名“鳴鳳樓”。1938年8月泰州拆城墻時,同時被拆除。這就是望海樓的滄桑史。明代中葉,望海樓仍距海較近,有明代三朝老臣泰州人凌儒《題望海樓》詩為證:“海色蒼茫見十州,乾坤此地一登樓。邗溝水落清流合,天目蓬萊紫氣浮。”可見當時大海仍踞泰州不是太遠,古邗溝連接江淮水系,從泰州穿城而過。蓬萊是海中仙島,天目山因王冶、鹿女得道成仙,也被視為海中仙島。宋、明、清以降,延續(xù)近千年經(jīng)常發(fā)生的黃河改道奪淮,黃土高原帶下來大量的泥沙使海岸線快速東移,大海與古城早己遠不可及?!?strong> 六、崇儒祠(王艮祠堂) 泰州崇儒祠,是紀念鹽民哲學家王艮及其學派的祠堂。參觀后,對家鄉(xiāng)大豐草堰朱恕墓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內(nèi)涵,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因為朱恕是王艮學派的長門弟子,素有“東海賢人”之稱,備受尊崇?! ∶鞔衅谝院?,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學術流派,這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王艮,并且以其家鄉(xiāng)而命名泰州學派。明至今日,王艮哲學思想研究在國際上已形成一大學派。王艮(1483-1541),原名銀,其師王守仁為其改名為艮,字汝止,自號心齋。明初先祖自蘇州遷至泰州安豐場(今東臺市安豐鎮(zhèn)),占灶籍,煮鹽為業(yè)。王艮七、八歲入鄉(xiāng)塾讀書,十一歲家貧輟學,助父料理家政,十九歲奉父命到山東經(jīng)商,販賣私鹽。因善理財,家境逐漸寬裕。二十五歲客山東途經(jīng)曲阜,拜謁孔顏曾孟諸廟后,奮然立志從學?;剜l(xiāng)后日讀《孝經(jīng)》、《論語》、《大學》,出則隨身攜帶,逢人討教,并注意把學到的知識隨時用于實踐。他讀到《論語》顏淵問孔子,什么叫“仁”,后說:“此門作圣功,非徒令人口耳也。”就是說,學習不只是口頭說說耳朵聽聽而已?! 』?#8220;出則為帝者師,處則為天下萬世師”、“圣人之道不過欲人人皆知皆行”的教育理念,王艮終其一生以講學傳道和躬行力踐為己任。他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四點:1、“萬物一體”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2、“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3、“修身立本”的“格物致知”說:4、“軍民同樂、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觀。綜觀王艮哲學思想的全部內(nèi)涵,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通過講學傳道使人人明白并努力實踐:世界萬物是一個整體,個人利益同天下、國家利益息息相關,自天子至于庶人都要修身立本,既要自己身安又要使天人身安,果如此,就能建成君民同樂、自由平等、融洽和諧的社會大家庭。這就是泰州學派的人民性所在。鹽民出身的平民哲學家王艮實為中國鹽文化歷史上值得驕傲的一大代表人物?! ?br> 七、文會堂, 文會堂座落在鳳城河畔,望海樓旁,為紀念騰子京和范仲淹以文會友而建。騰子京為官一方,處處建樓堂館所,屢遭朝廷及同僚指責。在泰州建文會堂,范仲淹即賦詩日:“君子不獨樂”。后在岳州建岳陽樓,范仲淹方撰文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海陵、巴陵,劃出一代政治家范仲淹閃光的思想軌跡。兩地景觀因此而相映生輝?! ∥臅瞄T前廣場中央,有一尊十來米高的范仲淹全身青銅塑像,為中國著名雕塑家、鄉(xiāng)人吳為山大師所塑。在文會堂的東側(cè),有一株五枝向上的“五相樹”,寓意深遠;“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曾任職于此,后皆成為名相。同一時代同一地方,在北宋泰州出了五個宰相,其中有三個是鹽官,真了不起。州人傳為美談,五相樹,五干并聯(lián),真乃天人合一,自然造化?! ?strong> 八、運鹽河, 泰州古稱運鹽河的河道有上河和下河。上河是2200年前,西漢吳王濞立國廣陵時,為“煮海為鹽”,下令開挖的“吳王溝”,由揚州茱萸灣東通泰州蟠溪產(chǎn)鹽地,長達一百五十華里,專事運鹽。這條河現(xiàn)改稱老通揚運河,由官方所開,明清之際,南通地區(qū)鹽場又稱上十場,故又稱上官河、上運鹽官河等。下河“由趙公橋(泰州北關)接楊公堤捍海堰至東臺城一帶入東臺串場河”,又名泰東河。下河支流較多,均可通串場河?! v史上,通州分司各場所產(chǎn)之鹽,都必須從上河運往泰州過壩掣驗,而泰州分司所管轄各場所產(chǎn)的鹽,須從下河運往泰州過壩掣驗?! √┲輿]有山,只有水,河網(wǎng)交織,江、淮、海三水在這里匯集,清、渾、咸三味在這里交融,成了水城泰州的一大特色。 如今運鹽河早已無鹽可運了,它靜靜地流淌在泰州新老城區(qū)的結(jié)合部,芙雜的蘆葦下,掩藏著昔日運鹽河上纖夫們此起彼伏的號子聲和往日的繁華?!?strong> 九、泰壩, 指建筑在河流中阻隔上、下水位的人工建筑,一般稱為攔河壩。泰壩就是泰州的攔河壩。明清時代,泰州以“壩”多而馳名江淮,泰壩一度成為泰州的代稱?! v史上泰州共有九壩,即騰家壩、鮑家壩、老虎壩、東壩、西壩、黃龍壩、魚行壩以及姜堰鎮(zhèn)壩、海安鎮(zhèn)壩。明清時,官府一度明文規(guī)定:沿海各鹽場所產(chǎn)之鹽不得長途運輸,必須運抵泰州翻壩轉(zhuǎn)運,因此,泰州各壩上下周圍遍布了朝廷指定收購官鹽的鹽浦和掣驗機關。正如《兩淮鹽法志》中,“泰壩過掣圖”所繪。當時,泰壩兩岸建有馬浦、倉浦、板浦、旗桿浦、門樓浦、三房浦、霞浦、大浦、郁浦、西浦、石浦……鹽浦之多,全國所有城市中絕無僅有。轉(zhuǎn)運鹽、收購鹽,使泰壩周圍成為泰州最熱鬧繁華的地方。從那時起,“泰壩”開始成為泰州的代名詞?,F(xiàn)在泰州商品經(jīng)營最繁榮的西壩口,溯源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q月流逝,斗轉(zhuǎn)星移,如今泰壩中的多數(shù)都只剩下一些空頭地名。有些仍然老態(tài)龍鐘地發(fā)揮著阻隔江淮水的作用。至于泰壩掣驗署衙早已經(jīng)湮沒不存,殘剩的橫石書刻早己不見蹤影,只有一些古籍資料和石刻拓片似在向人們敘述著它那段風華時年。今天,在西倉大街泰壩監(jiān)掣署遣址,由泰州市國稅局、泰州市地稅局、泰州市水利局聯(lián)合建造了一座“古泰壩監(jiān)掣署”雕塑。雕塑正面生動再現(xiàn)了泰壩第二任壩長高鳳翰當年在船上“勾當”公事的情景,據(jù)史料記載:從清雍正十一年至宣統(tǒng)三年的177年間共有134人次的官員在泰壩擔任過監(jiān)掣官。雕塑背面則根據(jù)兩淮鹽史資料所繪泰壩各處官鹽浦分布圖、清代泰州鹽運分司署圖和泰壩監(jiān)掣署歲月變遷的諸多文字。只有從這里我們才可領略泰壩曾經(jīng)有過的那段輝煌歷史?! ?strong> 十、稅碑亭 座落在濟川河上藤壩街東側(cè)的稅碑亭。稅碑亭內(nèi)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江蘇巡撫林則徐在泰州藤壩所立的“稅務告示碑。” 稅務告示碑為長方形,高147厘米,寬70厘米,碑厚20厘米,為白礬石質(zhì):碑文為楷書,共22行,滿行60字,全文計1239字:碑的底部中間有一凸榫,下部還有一個白礬石質(zhì)的底座,底座上下高39厘米,左右寬93厘米;底部中間供碑底凸榫頭插入的凹榫深13厘米,寬20厘米,長16厘米?! 〖毤氀凶x碑文,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三點: 第一,林則徐非常重視稅收。江蘇自古以來就是全國的富庶之地,是歷代朝廷財政的半壁江山。早在唐代這里就已是“國家用度,盡仰東淮”:宋代史稱“天下計仰東南,東南大計仰淮南”:明代以來,僅鹽稅而言,兩淮鹽稅一直占全國鹽稅的一半以上,其中泰州鹽稅又占兩淮鹽稅的半數(shù)還強:清道光中期,全國的鹽稅收入不足500萬兩,而江蘇就達250多萬兩。林則徐47歲任江蘇巡撫,他把主要精力用于關心、支持和促進生產(chǎn)的發(fā)展,用于培植和擴大稅源,增加財政收入。他非常關心人民疾苦,在任江蘇巡撫期間為請求減緩稅賦的奏折就有10多個,他對稅務的重視,從稅務告示碑上得到了有力證明。 第二,林則徐堅持從嚴治稅。泰州稅務告示碑,就是當年林則徐為查處偷稅漏稅發(fā)布的嚴正告示。碑文的開頭就這樣寫到:“泰州藤壩內(nèi)通下河鹽場州縣,外達口岸支河大江。”“揚關由閘近年征收稅課時有短缺,總由奸商刁販繞越偷漏所致,……合行給示永禁”,故告示中嚴正指出:“爾等販運各貨,由江南運赴江北,及由江北運赴江南銷售者,務各恪遵定例!概赴揚關由閘及中北二口照例輸稅,不得避重就輕,私自盤壩繞越”,一旦查出,“定將該商埠人等一并從重治罪。” 第三,林則徐經(jīng)世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林則徐是一位歷史偉人,他一生中唯一的專著是《畿輔水利議》。他追求經(jīng)世之學,主張經(jīng)世致用,他興修水利,致力于整治河患,他改革漕運,堅持“民惟邦本”,他大力支持并參與鹽政改革,推行票鹽制,政績顯赫,佳話頻傳,永載史冊。 林則徐是我國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嚴禁鴉片、抵抗外國侵略的英雄壯舉世人皆知,但林則徐1835年任江蘇巡撫時在泰州所立的“稅務告示碑”卻鮮為人知。此碑歷經(jīng)170多年風雨滄桑,特別是歷經(jīng)了“十年浩劫”能保下來實屬不易。這應該感謝保碑、護碑有功的王三元老人;文革中,破四舊時造反派要砸此碑,老人以防止房屋倒塌為由,騙走了造反派,隨后買來三毛錢石灰糊上,保住了該碑,實在是功不可沒.。 十一、都天行宮(都天廟), 座落在泰州西倉橋東北側(cè),占地約5000平方米。2005年泰州市有關部門耗資450萬元進行修繕,面貌已煥然一新。建于清康熙四年的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為紀念唐朝大將張巡六千之眾,757年11月24日睢陽城破,張巡寧死不當俘虜,飲毒藥而亡,張巡死宋睢陽,使江淮地區(qū)免遭叛軍蹂躪。泰州都天廟紀念的到底是誰?有心人不得而知。泰州一學者曾寫過一首竹枝詞:《都天廟》英雄十八起鹽場,澤被江淮恩不忘。為避朱明施暴政,托將廟貌祀睢陽。作者在注釋中寫道:據(jù)考,元末張士誠敗死,江淮人懷之,多立塑像以祀。為避明禍,乃以金飾像容,稱都有天托名張巡,實祀士誠。諸多文史資料均可明鑒。勝則為王,敗則為寇,當初張士誠率十八個弟兄起義,一時如干柴烈火,十多萬家鄉(xiāng)子弟緊隨其后。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泰州地區(qū)的百姓仍然深愛這位草莽英雄,不甘心自己的祖輩淪為匪寇,尋找機會為歷史翻案,這就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都天廟,隱藏著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十二、天目山遺址(西周江淮第一城), 座落在距泰州市正東向21公里的姜堰市北部。2006年第一個“文化遺產(chǎn)保護日”前夕,國務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天目山遺址名列其中。作為一處考古文化的重大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初步看到和了解的,這是一座已沉睡地下三千余年的西周古城遺址。位于通揚運河南側(cè),姜溱河東畔。遺址所在地的地勢較高,約60畝,近四萬平方米面積。四面環(huán)水,只有一座小竹橋通往其間。 21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喚醒了這座埋在土墩子下面的古城堡。天目山遺址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陶片、炊具、食器,器表的幾何花紋多種,繩紋豆,高圈足簋,魚簍形罐等陶器。據(jù)姜堰市文管辦竇亞平科長現(xiàn)場介紹,他參與過幾次試探性發(fā)掘。他們一直想試圖找到稻殼碳化的實物,幾經(jīng)努力卻一直未能如愿。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少灰坑的遺跡,這倒是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 從研究鹽業(yè)史角度出發(fā),在人類未發(fā)現(xiàn)銅與鐵的時代,早期的食鹽生產(chǎn)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個陶鬲、尖底陶豆制鹽的漫長階段,傳說的中國鹽宗之首夙沙氏煮海為鹽,就講的是:夙沙部落的人們一次在海邊生火準備烹制食物,一群野獸從身邊經(jīng)過,部落的人爭著去圍捕,回來一看,陶罐內(nèi)的水已被燒干了,只剩下一層白白的粉末。一嘗,居然是固體的鹽結(jié)晶,由此發(fā)明了生產(chǎn)和貯存食鹽。在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后,食鹽便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在我國山東北部沿海的商周遺址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種類似古代作戰(zhàn)用頭盔的圜底陶器,經(jīng)多方考證,這些均為早期人類制鹽用的原始工具。2007年8月28日,央視十套<探索與發(fā)現(xiàn)>欄目播放的六集<鹽文化專題>節(jié)目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早期人類使用陶鬲制鹽和打碎制鹽陶器取出堅硬鹽餅的過程?! 〗咛炷可皆缙谠囂叫园l(fā)掘中,出土大量盔形陶器殘片和灰坑遺跡。會給人們何種啟示?清晰的古城堡遺址又能告訴人們什么?這些巨大的謎團,只有科學的力量才能一一剖晰。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歸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br> 本次泰州之旅,確實不虛此行,真是受益匪淺。在我們參觀考察期間,受到泰州市有關方面的支持和熱情接待。泰州市環(huán)城河風景區(qū)管委會劉寧主任、原泰州市史志辦主任俞揚先生、泰州市海陵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范觀瀾先生和姜堰市國家稅務局局長、資深稅文化研究學者王申篩以及姜堰市文管辦竇科長的熱情接待,在此表示衷心感謝?!?strong> 參考文獻: 李兆貴、王申篩編著《泰州稅文化》 周諒、曹學林、俞華生主編《人文三水》 泰州市政協(xié)編《泰州歷代名人》 泰州環(huán)城河風景區(qū)管委會編《鳳城河風景區(qū)》 |
|
來自: kenasi > 《家鄉(xiāng)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