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侗静荨贰妹⑾踔瘟e聚。因其利而復(fù)下之,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潮熱而利,則邪不停結(jié),故較之大柴胡癥,用藥稍輕。
卷二 梔子湯類 五
梔子豉湯(一)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
發(fā)汗吐下后,諸法俱用,未必皆誤,而正氣已傷矣。虛煩不得眠,虛為正氣虛,煩為邪氣擾。發(fā)汗吐下,實邪雖去,而其余邪,因正氣不充,留于上焦,故陽氣擾動而不得眠也。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反復(fù)顛倒,身不得寧也;心中懊 ,心不得安也。梔子豉湯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結(jié)氣,無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后,而邪未盡,則不在經(jīng)而在肺胃之間,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復(fù)顛倒,心中懊 。摩寫病狀,何等詳切,凡醫(yī)者之于病患,必事事體貼,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藥無誤。
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煩熱且窒,較前虛煩等象為稍實。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誤治。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外內(nèi)之邪,俱未解,結(jié)痛更甚于窒矣。梔子豉湯主之。按∶胸中窒,結(jié)痛,何以下用小陷胸?蓋小陷胸癥,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瀉心諸法?蓋瀉心癥乃心下痞,痞為無形,痛為有象,故不得用瀉心。古人治病,非但內(nèi)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胸滿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以上皆陽明本癥,非因誤治而得者。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汗多陽虛。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陽驚狂之意。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現(xiàn)癥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訣,舌上有白苔,則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否則,邪尚未結(jié),恐無物可吐也。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表邪未盡。手足溫,不結(jié)胸,無實邪。心中懊 ,饑不能食,痰涎停結(jié)。但頭汗出,陽邪在上,欲泄不泄。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濕滯之象,非窒非痛也。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二)
梔子湯原方 加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便止。
梔子生姜豉湯(三)
梔子湯原方加生姜五兩。先煮梔子、生姜,余俱如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服梔子湯之戒。
按∶梔子清越上焦之火,與腸胃亦無大害,微溏者,即不可服,未知何義?想因大腸之氣滑脫者,肺氣不宜更淺也。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甘草能補中氣。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此二條言凡遇當(dāng)用梔子湯之病、見此二癥,則加此二味也。
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欲止其嘔,反令其吐。吐之而嘔反止,真匪夷所思也。
梔子干姜湯(四)
梔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下未必誤,以丸藥大下則誤矣。身熱不去,外有微邪。微煩者,下后而煩,即虛煩也。梔子干姜湯主之,下后故用干姜。
梔子濃樸枳實湯(五)
梔子(十四枚,擘) 濃樸(四兩,姜灸) 枳實(四枚,水浸去稂炒)煮服法同前。
傷寒,下后心煩,即微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煩而加之腹?jié)M,則臥起俱不寧矣。濃樸枳實,以治腹?jié)M也。梔子濃樸湯主之。
梔子檗皮湯(六)
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侗静荨贰冒仄ど⑴K腑結(jié)熱黃膽。
枳實梔子豉湯(七)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漿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貯味酸為佳。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此不取吐而取汗。
大病瘥后勞復(fù)者,勞復(fù)乃病后之余癥,不在吐法,故取微汗。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勞復(fù)因病后氣虛,邪氣又結(jié)于上焦,其癥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后人以峻補之劑治勞復(fù),則病變百出矣。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此指勞復(fù)之有宿食者,治食復(fù)之法,亦在其中矣。
可吐篇云∶宿食在上脘,當(dāng)吐之。
按∶梔子湯加減七方,既不注定何經(jīng),亦不專治何誤,總由汗吐下之后,正氣已虛,尚有痰涎滯氣,凝結(jié)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督?jīng)》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則不動經(jīng)氣而正不重傷,此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古方梔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后人作湯以梔子炒黑,不復(fù)作吐,全失用梔子之意,然服之于虛煩癥,亦有驗,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終當(dāng)從古法生用為妙。
卷二 承氣湯類 六
大承氣湯(一)
劉河間于此方加甘草二錢,名三一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濃樸、枳實,取五升,去渣,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壞癥。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時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以上皆陽明危癥,因吐下之后,竭其中氣,津液已耗,孤陽獨存,胃中干燥,或有燥屎,故現(xiàn)此等惡癥。脈弦者生,澀者死。弦則陰氣尚存,且能克制胃實。澀則氣血已枯矣。然弦者尚有可生之理,未必盡生,澀者斷無不死者也。微者但發(fā)熱,潮熱。譫語者。
惡癥皆無。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中病即止。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客熱不能消谷。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能食非真欲食,不過粥飲猶可入口耳。不能食,則谷氣全不可近,腸胃實極故也。宜大承氣湯下之。硬即可下。
按∶燥屎當(dāng)在腸中,今云“胃中”,何也?蓋邪氣結(jié)成糟粕,未下,則在胃中,欲下則在腸中。已結(jié)者,即謂之燥屎,言胃則腸已該矣。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fēng)也,陽明本自汗出,然亦有不汗出者,此指明汗出之為風(fēng),則知汗出乃表邪尚存,不汗出者,為火邪內(nèi)結(jié)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此下之之時。下之若早,語言必亂,輕于譫語。以表虛里實故也,下早則引表邪入里,故表虛而里實。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雖已誤下,然見譫語等癥,則更下之,亦不因誤下而遂不復(fù)下也。
二陽并病,同起者為合病,一經(jīng)未罷,一經(jīng)又病者,為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以上皆陽明現(xiàn)癥。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此乃下之未盡;故有此實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胃中燥屎,必別有現(xiàn)癥。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僅微滿則無燥屎,故不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詳解前桂枝湯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惟有宿食,故雖大下,而燥屎終未盡。宜大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正在燥屎之位。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喘冒不臥,燥屎現(xiàn)癥,宜大便有難無易。所以乍易者,以小便不利之故,燥屎不以易便而去也。宜大承氣湯。以上三條,皆證陽明有燥屎之法。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邪熱入里。至四、五日,又隔二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不必用全方,只通其胃氣而已,又用藥之一法。令小安,至六日,又隔一日,而病未除。與大承氣湯一升。亦不必用全方。古人用藥,雖現(xiàn)癥鑿鑿,而輕方小試,敬慎小心如此。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小便不利,則水谷未盡分,大便猶濕也。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以小便之利否,定宜下、不宜下。又一法。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陽盛之象。無表里證,邪已結(jié)在里。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邪結(jié)為實。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此三字,包陽明諸癥。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此重在汗多,恐內(nèi)熱甚而逼陽于外,以致亡陽也。宜大承氣湯。
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不解二字,必兼有陽明癥,加以腹?jié)M且痛,則實邪有征矣。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雖略減而仍腹?jié)M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以上諸條,舉當(dāng)下之一、二癥,即用下法。然亦必須參觀他癥,而后定為妥。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少陽屬木,脈當(dāng)弦緊,陽明屬土,脈當(dāng)洪緩。
若少陽脈勝為負,陽明脈勝為不負也。厥陰篇云∶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屬水,趺陽屬土,土能勝水,則胃氣尚強,故為順,即此意。但彼處乃手足厥冷之利,故屬少陰,此則屬少陽為異耳,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滑數(shù)則陽明之脈,獨見而過盛,此為實邪,故知有宿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有食反微澀,此氣結(jié)不通之故。故知有宿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陽邪初轉(zhuǎn)入陰。口燥咽干者,急下之,陽邪傳陰,腎水欲涸,故當(dāng)急去其邪,以保津液。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純青則非寒邪,乃肝邪入腎也?!峨y經(jīng)》云∶從前來者,為實邪。心下必痛,口干燥者,二癥尤見非寒邪。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二條俱重口干,知為熱邪無疑。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不便而脹,為日又久,是以當(dāng)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無外邪癥。按之心下硬者,實邪有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nèi)實也,利未欲止,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傷食、惡食。凡噤口利亦必因宿食之故。當(dāng)宜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當(dāng)有所去,脈滑則實邪不留。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木邪乘土。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大為陽,緊為陰??梢韵轮?,宜大承氣湯。
按∶以上七條,見《傷寒論》可下條內(nèi)。似指雜癥可下法,不入六經(jīng)治法中。
小承氣湯(二)
大承氣去芒硝。濃樸,枳實亦減。
大黃(四兩,酒洗) 枳實(三枚大者,炙) 濃樸(二兩,炙去皮)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湯,當(dāng)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凡汗出者皆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以上皆內(nèi)實之癥。此外欲解,不惡寒。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四肢為諸陽之本, 然汗出,陽氣已盛于土中矣。以此驗大便之硬。又一法。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未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腹?jié)M不通,雖外未解,亦可用小承氣,此方乃和胃之品,非大下之峻劑故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潮熱而便不硬,亦禁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也,此以藥探之。又一法。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以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邪氣因正虛而陷入。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寒熱相爭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fù)硬而少也,重傷津液。以小承氣湯和之,仍用小承氣,以大便硬故也。不轉(zhuǎn)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又再申前戒,圣人之慎下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