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證]
無外熱現(xiàn)象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湯:此治沒有面赤身熱等假熱證之方。
(2)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氣虛下利之方。
(3)白通湯: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此治陰陽兩虛證,寒熱并用之方。
人參四逆湯方 第一百零五
[方義]
此回陽固脫、生津益血補氣之方。
按:此證較四逆湯證險惡。
[主治]
霍亂吐利,或利已止,而惡寒脈微、手足厥逆之癥未罷,或吐利未止而身體素弱,或吐利時間較長,或吐瀉次數(shù)較多。只要惡寒脈微肢厥、不喜冷性飲食等虛而兼寒之證俱見,便可使用本方。
[藥品]
人參三至五錢 炙草一至三錢 干姜一至二錢 附子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四逆湯回陽,人參大補元氣。
[禁忌證]
凡單純陽虛氣不虛,或單純氣虛陽不虛者,均不可服。因用藥上不夠完全吻合。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湯:此治單純陽虛里寒下利之方。
(2)理中湯:此治腸胃虛寒下利之方。
(3)白通湯: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補中益氣湯:此治單純氣虛下利之方。
茯苓四逆湯方 第一百零六
[方義]
此回陽、補氣、利水,治煩躁之方。
[主治]
傷寒汗下后,陽虛氣虛,水邪不化形成的煩躁之證。但必須具有脈微無力、四肢厥逆及小便不利等蓄水現(xiàn)象。
[藥品]
茯苓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干姜一至二錢 附子二至三錢 人參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四逆湯回陽,人參補氣,茯苓利水。
[禁忌證]
凡未經(jīng)汙下,及喜冷性飲食、小便通利之煩躁證,絕不可服。
[類似方劑參考]
(1)真武湯:此回陽利水,但補氣之力不甚之方。
(2)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氣虛但無停水之方。
(3)吳茱萸湯:此治厥陰寒證煩躁之方。
(4)大青龍湯:此治太陽病表寒兼里熱煩躁之方。
(5)干姜附子湯:此陽虛煩躁之方。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第一百零七
[方義]
此治少陰病,陰勝格陽,熱因寒用之方?;蛑侮庩柧闾?,寒熱并用之方。
[主治]
少陰病,吐下已止,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但必須兼有煩躁,或面赤身熱,或有對熱性藥格拒不受等現(xiàn)象。
按:此證兼有煩躁現(xiàn)象,用本方相當(dāng)有效,但在時間上多有緩不濟急的情況,必須注意。
[藥品]
干姜二至四錢 炙草一至三錢 附子三至五錢 豬膽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根據(jù)實踐,當(dāng)加人參三至五錢更有效,不當(dāng)加蔥白,蓋惡其散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調(diào)膽汁,溫服。
[用藥大意]
四逆加人參湯回陽補氣以通脈,加豬膽汁或益將絕之陰,或引陽藥深入陰分,以通其拒格也。
[禁忌證]
單純亡陽而見手足厥逆、脈微欲絕之癥者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通脈四逆湯:此治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之方。
(2)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兼氣虛之方。
(3)四逆湯:此治亡陽虛寒之方。
當(dāng)歸四逆湯方 第一百零八
[方義]
此溫經(jīng)散寒兼理血絡(luò),保護脾胃,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陰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但必須具有猝被寒邪侵襲厥陰的具體癥狀。
按:本證曾見有冬季在室外勞動,被寒邪侵襲,猝然少腹疼痛,牽引睪丸,四肢抽搐厥冷,脈微欲絕者。
[藥品]
當(dāng)歸二至三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細辛八分至一錢 大棗二至四枚 炙草一至二錢 通草一錢至錢半(陳氏主用木通)
[加減法]
內(nèi)有久寒者,加吳茱萸錢半至三錢,生姜一至二錢,名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煎服法]
用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細辛以散外寒;當(dāng)歸、芍藥、木通以疏通血絡(luò);大棗、炙草以保護脾胃。
[禁忌證]
(1)兼內(nèi)寒或久寒者不宜用。因內(nèi)寒久寒宜加溫里藥,不宜單用溫散也。
(2)單純內(nèi)寒或亡陽之手足厥逆證不可用。因此證宜溫不宜散,恐陽氣被散而虛脫也。
(3)陽氣閉郁之四肢厥逆證不可用。因此證宜宣達陽氣,不宜溫經(jīng)散寒。
(4)陽極似陰或熱深厥深之四肢厥逆證更不可服。因此證宜寒不宜溫也。
[類似方劑參考]
(1)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此治外寒兼有內(nèi)寒之方。
(2)四逆湯:此治內(nèi)寒陽亡手足厥逆之方。
(3)四逆散:此治陽氣閉郁四肢厥逆之方。
(4)白虎湯或大承氣湯:此治熱深厥深或陽極似陰之方。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 第一百零九
[方義]
此散寒溫里,疏通血絡(luò),助正祛邪,治寒邪直中厥陰兼有久寒證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厥陰兼有久寒,其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但必須具有猝被外寒侵襲厥陰和久寒的具體癥狀,如少腹猝痛,陰縮,手足抽搐(這是外寒侵襲厥陰的主要癥狀),平素不敢服冷性飲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瀉,或喜溫惡寒(這是久寒的主要癥狀)。
[藥品]
當(dāng)歸二至三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細辛八分至一錢 炙草一至二錢 通草一至二錢(陳氏主用木通) 大棗二至四枚 吳茱萸二錢至二錢半 生姜一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兌白酒半杯至一小酒杯,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細卒以散外寒;吳萸、生姜以溫內(nèi)寒;當(dāng)歸、芍藥、木通以疏通血脈;大棗、炙草以補正祛邪。用白酒作引者,欲其通經(jīng)活血,助藥之力速行也。
[禁忌證]
凡單純外寒或單純內(nèi)寒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類似方劑參考]
(1)當(dāng)歸四逆湯:此治厥陰經(jīng)單純直中外寒之方。
(2)四逆湯:此治單純陽虛內(nèi)寒之方。
燒裈散方 第一百一十
[方義]
此治陰陽易的通用方。
[主治]
熱性病后,房事過早,癥見頭重不欲舉,熱上沖胸,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
[藥品]
裈襠一塊,約四五寸(近陰處的褲襠布,舊者良。男病用女襠,女病用男襠)。
[制服法]
把裈襠布燒灰存性,每服一錢,日三服,開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湯送下,或用其他適應(yīng)證的藥品煎湯送下。服后小便利,陰頭腫則愈。
[禁忌證]
本方并無禁忌證。若無男女勞復(fù)的事實,雖有類似癥狀,也沒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藥大意]
取彼之余氣,祛彼之余邪。邪毒從陰部入者,復(fù)使從陰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劉渡舟先生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傷寒論講解》第461頁有這樣一段記述,值得參考:“關(guān)于陰陽易之病是否存在,燒裈散是否有效,歷代醫(yī)家都有所探討,至今也未成定論。據(jù)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已故名醫(yī)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紹,此病確有,用本方也確有療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說明本病臨證特點有三:一是頭抬不起來,即‘頭重不欲舉’;二是少腹拘攣疼痛并牽引外陰拘攣;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氣。治療使用燒裈散,皆已獲效。李老的經(jīng)驗之談,很值得重視。”
枳實梔子豉湯方 第一百一十一
[方義]
此導(dǎo)滯清熱,治勞復(fù)、食復(fù)之方。
[主治]
傷寒大病瘥后,因過勞或傷食致身熱,心煩不眠,心下拒按。但必須根據(jù)過勞或傷食的事實,以定勞復(fù)、食復(fù)或勞而兼食之名稱,根據(jù)脈象的浮、沉、虛、實決定諸藥的運用輕重或取棄標準。因為單純勞復(fù)沒有心下拒按之證,即沒有使用枳實的必要。
[藥品]
枳實錢半至二錢半 梔子二至三錢 豆豉二至三錢
[加減法]
宿食較重者,如臍部拒按、大便不利,加大黃一至二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