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大意]
半夏消腫去痰,開發(fā)聲音;雞子清、苦酒清熱解毒,而治腫痛。
[禁忌證]
(1)咽喉干痛者不可用。因此為陰虛喉痛。
(2)少陰寒證喉痛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桔梗湯:此清熱消腫,治咽痛之方(但解毒力較差)。
(2)養(yǎng)陰清肺湯:此治陰虛咽喉干痛之方。
(3)通脈四逆湯:此治少陰寒證喉痛之方。
半夏散及半夏湯方 第九十二
[方義]
此散風(fēng)寒、祛痰止痛之方。
[主治]
咽喉疼痛,必須具有外感風(fēng)寒表證現(xiàn)象,兼有痰涎、不喜冷性飲食等癥。
[藥品]
半夏 桂枝 生甘草各等份
[制服法]
三味共研細(xì)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不能服散者,用水一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小冷,少少咽之。
[用藥大意]
半夏去痰,桂枝散風(fēng)寒,生甘草清火止痛。
[禁忌證]
有喜冷證者忌之,喉干無痰者也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甘草湯:此清熱,緩解咽喉疼痛之方。
(2)桔梗湯:此祛痰清熱,解毒排膿,治咽喉疼痛之方。
(3)苦酒湯:此治咽喉腫痛有痰有熱之方。
(4)豬膚湯:此喉中干燥無痰兼下利之方。
白通湯方 第九十三
[方義]
此溫中回陽,散寒止利,兼治頭痛之方。
[主治]
少陰病下利厥逆,脈微頭痛。但必須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證,具有不喜冷性飲食及舌白而滑之表現(xiàn)。
[藥品]
蔥白一至二錢 干姜二至三錢 附子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姜、附回陽以止利,蔥白通陽以治頭痛。
[禁忌證]
沒有頭痛者不可用蔥白;慢性下利較重者也不宜用,因蔥白性散,防止虛脫也。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加人參湯:此治陽虛兼氣虛之方。
(2)附子湯:此回陽補(bǔ)氣、利水養(yǎng)陰之方。
(3)真武湯、茯苓四逆湯:此都是回陽止利之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第九十四
[方義]
此治陰盛格陽,熱因寒用之方。
[主治]
少陰病,下利脈微,服白通湯后,利仍未止,反發(fā)現(xiàn)厥逆無脈,干嘔煩躁之證。此陰盛格陽也,但必須是寒邪直中之急性證方宜。
[藥品]
蔥白一至二錢 干姜二至三錢 附子二至三錢 童便半杯 豬膽汁半枚至一枚
按:本方加人參更效。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加入童便、豬膽汁溫服。
[用藥大意]
姜、附回陽止痢,蔥白通陽治頭痛,童便、豬膽汁救液消除煩躁。
[禁忌證]
無煩躁證不可用,因不是童便、膽汁的適應(yīng)證;慢性者也不宜用。因蔥白性散,恐致虛脫也。
[類似方劑參考]
(1)白通湯:此溫中回陽,止利之方。
(2)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此亦回陽救液之方。
真武湯方 第九十五
[方義]
此補(bǔ)陽利水之方。
按:此方有人認(rèn)為是強(qiáng)心利尿的方劑,我認(rèn)為該提法不妥。這種心不強(qiáng),是由于陽虛形成的,而不是由于陰虛、氣虛、血虛形成的,此其一;在陽虛方面,也是兼有水氣的心不強(qiáng),而不是單純的陽虛心不強(qiáng),此其二。不然的話,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獨(dú)參湯等治證都是心不強(qiáng),為什么不用本方強(qiáng)心利尿,而要分別使用上述諸方呢?
[主治]
少陰病,陽虛水邪不化,或氣喘不得臥,或咳嗽,或頭眩,或腫滿下利,以及熱性病服清涼藥后其病不解,或神昏譫妄,或斑點(diǎn)隱隱等證。但必須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蚋怪杏兴暭安幌怖湫燥嬍?,脈沉而微。
按:此證有時(shí)從表面上看去,好象是有惡熱的熱證現(xiàn)象,但細(xì)加診察,其脈沉細(xì)而微,四肢厥逆,舌潤不燥,這是真寒假熱現(xiàn)象。
[藥品]
茯苓二至三錢 生杭芍二至三錢 生姜一至二錢 生白術(shù)二至三錢 附子二至三錢
[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細(xì)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嘔者去附子加生姜。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白術(shù)、茯苓利水補(bǔ)脾;生姜辛溫暖胃散寒;附子回陽以助水氣之吸收;芍藥護(hù)陰以防辛熱之劫液,或影響肝臟也。
[禁忌證]
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無水氣證者,均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五苓散:此是治寒性蓄水之方。
(2)豬苓湯:此是治熱性蓄水之方。
(3)茯苓甘草湯:此是溫散利水之方。
(4)茯苓四逆湯:此是治陽虛氣虛兼水氣之方。
(5)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此治太陽病偏重利水之方。
(6)十棗湯:此是逐水之峻劑。
烏梅丸方 第九十六
[方義]
此治厥陰病,調(diào)和寒熱之主方。
按:祝味菊氏認(rèn)為,此方不是治厥陰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據(jù)實(shí)踐,此方不但對蛔厥有效,而且對于厥陰病主證,如提綱所指出的證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陰病,消渴,氣上沖胸,心中疼熱,饑不能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腸寄生蟲病);久利等。但必須具有寒熱夾雜或上熱下寒,寒證較多,脈象微弱。
[藥品]
烏梅三十枚 細(xì)辛六錢 干姜一兩 黃連一兩六錢 當(dāng)歸四錢 附子六錢 蜀椒四錢(炒出汗) 桂枝六錢 人參六錢 黃柏六錢I [制服法]
先將烏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兩小米下蒸之,以米熟為度。去米同諸藥焙干研為細(xì)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藥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溫祛寒;黃連、黃柏苦寒清熱;人參、當(dāng)歸以補(bǔ)氣血之虛;烏梅酸收,以斂厥陰之氣。烏梅蒸于米下,和丸調(diào)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飲,皆意在和中??傊?,此方酸苦辛溫,寒熱并用,為治厥陰陰陽錯(cuò)雜、寒熱混淆之主劑。
[禁忌證]
凡單純寒證或單純熱證之消渴,氣上沖,吐蛔,久利等,均不可服。證雖寒熱夾雜,但熱證偏盛者,亦須適當(dāng)加減,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熱藥較多故也。
[類似方劑參考]
(1)生姜、半夏、甘草三瀉心湯:此三方雖皆系治寒、熱、虛三方面夾雜之劑,但重點(diǎn)都在心下痞滿一證。
(2)椒梅湯: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陰寒熱夾雜之方劑。
(3)黃連湯:此系治上熱下寒、嘔吐腹痛之方。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第九十七
[方義]
此清熱止吐,補(bǔ)虛開格,寒因熱用之方。
[主治]
嘔吐不止,飲食藥品不能下咽。但必須具有口苦、喜冷的熱證現(xiàn)象和脈虛的虛證現(xiàn)象,而且單用芩、連一類的寒性止吐藥品完全不受。
按:嘔吐不只一證,胃氣已傷,是須兼用人參溫補(bǔ)的主證,但脈不虛者,仍有所顧慮,必兼見脈虛,在使用上方更為準(zhǔn)確。
[藥品]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等分(一錢至二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徐徐服,一次服一口,后稍停,不吐時(shí)繼續(xù)再服。如仍吐時(shí),當(dāng)減其量,或溫飲之,以不吐為度。
[用藥大意]
芩、連苦寒以瀉胃熱,人參甘溫以補(bǔ)胃虛,干姜辛溫以開寒格。
[禁忌證]
喜熱性飲食之吐證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大黃甘草湯:此治食已即吐之方。
(2)連理湯:此治虛寒性嘔吐,服溫性藥格拒不下,熱因寒用之方。
白頭翁湯方 第九十八
[方義]
此治熱性痢疾之方。
按:凡是痢疾,都是由于濕熱形成的,所謂熱性者,指熱勝于濕而言,非單純的熱證。
[主治]
大便赤痢,里急后重。但必須具有喜冷惡熱或渴欲飲水等熱證現(xiàn)象。
[藥品]
白頭翁一至三錢 黃連一至三錢 黃柏一至三錢 秦皮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一茶杯,去滓溫服,不愈更服。
[用藥大意]
白頭翁治腸之濕熱;秦皮清腸胃兼肝經(jīng)之濕熱;黃連、黃柏清腸胃兼腎經(jīng)之濕熱。濕熱去而痢白止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