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
厚樸一錢至二錢半 生姜一至二錢 半夏一至二錢 炙甘草一錢至一錢半 人參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或另煎人參兌服也可。
[用藥大意]
厚樸消脹,生姜散寒,半夏降逆止嘔,炙草、人參補虛。
按:厚樸同人參治虛脹最效。
[禁忌證]
腹脹拒按、脈有力者忌之,此系實證,宜瀉不宜補。喜冷者也忌之,此系熱證,一宜涼不宜溫。
[類似方劑參考]
(1)小承氣湯:此治汗后腹脹拒按的實熱證之方。
(2)理中湯:此治太陰病腹脹滿兼吐瀉的虛寒證之方。
梔子豉湯方 第四十六
[方義]
此清解表里虛熱及陽明在經(jīng)邪熱之方。
按:諸家多有認(rèn)為此方是吐劑者,經(jīng)臨床實踐證明,并非如此。
[主治]
熱性病,汗吐下后,心中懊儂,心煩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結(jié)痛。但必須大便不溏,喜冷,腹不拒按。
按:此證汗下后發(fā)現(xiàn)者最多,未經(jīng)汗下者也有,即所謂陽明在經(jīng)之邪熱也。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豆豉二至三錢
[煎服法]
舊日煎法,先煎梔子,后人豆豉,經(jīng)過實驗,同煎效果也是相同的。因此,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渣溫服即可。
[用藥大意]
梔子清里熱,豆豉解表熱。
[加減法]
(1)少氣者加甘草(即梔子甘草豉湯)。
(2)嘔者加生姜(即梔子生姜豉湯)。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即梔子干姜湯)。
(4)腹?jié)M,起臥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實、厚樸(即梔子厚樸湯)。
(5)勞復(fù)、食復(fù)者,加枳實,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黃(即枳實梔子豉湯)。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得已而用者,必須配以干姜。
[類似方劑參考]
梔子干姜湯:此治心煩不眠兼下利之方。
梔子甘草豉湯方 第四十七
[方義]
此清解表里虛熱兼補中氣之方。
[主治]
心中懊依,虛煩不眠,兼氣不足等證。
按:此系熱邪傷氣之輕證,如氣傷較甚,體倦脈虛者,可酌加人參補氣之品;若熱邪較甚,口渴喜冷,宜酌加生石膏等清熱之藥。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甘草一至二錢 豆豉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豆豉清表里之虛熱,甘草補中氣之不足。
按:本方之甘草有用生的,有用炙的。對少氣的治法,清熱、補中都有一定價值,用時宜斟酌。我的經(jīng)驗,生用較多。
[類似方劑參考]
梔子豉湯:此治心煩不眠、表里虛熱之方。
梔子生姜豉湯方 第四十八
[方義]
此清熱止嘔之方。
[主治]
心煩不眠,兼嘔吐。但必須具有寒熱夾雜現(xiàn)象。
按:“寒熱夾雜”如心煩屬熱,嘔而不喜冷屬寒。
[藥品]
梔子二至四錢 生姜一至三錢 豆豉二至四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豆豉以清表里之虛熱,生姜以止胃寒之嘔吐。
按:“嘔”指惡心欲嘔一類的癥狀,有聲無物為嘔。此由于胃中寒氣上逆所致。生姜溫胃散寒,為治嘔圣藥,用時當(dāng)辨清寒熱,斟酌使用。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喜冷者,也不可用。因前者系寒邪較重,后者系單純熱證。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單純清熱,治心煩不眠之方。
(2)梔子干姜湯:此治心煩不眠兼大便溏瀉,寒熱夾雜,寒邪較重之方。
梔子厚樸湯方 第四十九
[方義]
此清解胸膈之熱兼疏腸胃之滯的方劑。
[主治]
心煩腹?jié)M。但必須具有腹部拒按及喜冷的熱證現(xiàn)象。
按:腹?jié)M不拒按者不宜用枳樸,不喜冷者不宜用梔子。
[藥品]
梔子二至三錢 厚樸:二至三錢 枳實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兩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治心煩,枳實、厚樸去腹?jié)M。
[禁忌證]
大便溏者不可用,不能食冷性飲食者亦不可用。
按:大便溏和不喜冷性飲食是腸胃有寒的表現(xiàn)。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是清解表里虛熱之方。
(2)枳實梔子豉湯:此是治勞復(fù)食復(fù)、表里虛熱、心下拒按之方。
(3)梔子大黃湯:此是《金匱要略》治酒疸之心煩、腹拒按、大便不利之方。
梔子干姜湯方 第五十
[方義]
此為清胸膈之熱兼溫腸胃之寒,寒熱并用之方。亦為梔子豉湯加減方之一。
[主治]
傷寒誤下后,身熱心煩,大便溏瀉。但必須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熱矛盾現(xiàn)象。
按:此證往往服涼性藥后心煩即見輕便,但便溏卻見增重;若服熱性藥則便溏雖輕,然心煩即見加重。故必須寒熱藥并用方能取效。
[藥品]
梔子一至三錢 干姜一至三錢
[煎服法]
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熱,干姜辛溫以溫腸胃之寒。
按:此證下后利猶未止,須用干姜;身熱不去,須用梔子。
[禁忌證]
凡無上熱下寒錯雜現(xiàn)象者,即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梔子豉湯:此是單純清熱之方。
(2)理中湯:此是單純治腸胃虛寒之方。
(3)連理湯:此湯雖然也是治寒熱錯雜病證之方,但補性較勝。
(4)豬膚湯:此亦為治心煩兼下利之方,但重點在滋潤方面。
(5)豬苓湯:此亦為治心煩兼下利之方,但重點在利水方面。
梔子柏皮湯方 第五十一
[方義]
此清熱燥濕,治黃疸之方。
[主治]
黃疸,沒有可汗之表證(如發(fā)熱,無汗惡寒等),沒有可下之里證(如腹?jié)M拒按,大便不利等),而只有內(nèi)熱喜冷等現(xiàn)象。
[藥品]
梔子三至五錢 黃柏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梔子、黃柏清熱燥濕,炙草和中補正。
[禁忌證]
有發(fā)熱無汗之表證者忌之;有腹痛拒按、便秘之里證者忌之。因本方?jīng)]有解表攻里的作用。
[類似方劑參考]
(1)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此治黃疽有表證,發(fā)汗之方。
(2)茵陳蒿湯:此治黃疸有里證攻下之方。
小陷胸湯方 第五十二
[方義]
此是小結(jié)胸證,清熱、降痰、開胸膈之方。
[主治]
小結(jié)胸病,心下部胃脘脹滿,按之則痛,脈浮滑。但必須具有口苦,痰飲,熱痰互結(jié)現(xiàn)象。
[藥品]
瓜蔞實三至五錢 黃連一至二錢 半夏一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先煎瓜蔞至一茶杯半,去滓,入黃連、半夏,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黃連清內(nèi)熱,半夏去痰飲,瓜蔞開胸膈。
[禁忌證]
心下滿痛喜按之虛證不可服:沒有熱痰現(xiàn)象,或脈不浮滑之寒證不可服。
[類似方劑參考]
(1)大黃黃連瀉心湯:此是治心下痞滿不痛而無痰飲之方。
(2)半夏瀉心湯:此是治心下痞滿不痛,寒熱夾雜,虛而有痰之方。
大陷胸湯方 第五十三
[方義]
此系治痰飲與邪熱互結(jié)于胸膈部及腹部,攻下之峻劑。
[主治]
大結(jié)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滿而痛,拒按,甚者從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須具有痰飲邪熱互結(jié)的實證現(xiàn)象,如脈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結(jié)等。
按:此證沒有痰飲和胸膈滿痛便是承氣證,沒有邪熱便是寒實結(jié)胸證。
[藥品]
大黃一至三錢 芒硝一至二錢 甘遂(研細末)五分至一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黃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人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