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
沒有脈微惡寒證,去附子,名桂枝去芍藥湯。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取微似有汗,忌生冷。
[用藥大意]
附子回陽,治惡寒脈微之證;桂枝去芍藥治太陽病有汗胸滿之證。
[禁忌證]
凡有口苦、喜冷、喜飲等熱證者忌之;脈不微,惡寒不其者,也須慎重。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去芍藥湯:此治桂枝證誤下后,陽氣被傷較輕,形成胸滿之方。
(2)四逆湯:此治陽虛脈微、惡寒、四肢厥逆之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第十
[方義]
此治太陽病,改解表為利小便之方,乃太陽病治療之變法。
[主治]
太陽病,頭項強(qiáng)痛,發(fā)熱,無汗,胸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但必須在汗下后不效時方可用之。因為任何疾病,都是先用正法,后用變法。
[藥品]
生杭芍三至五錢 炙草一至二錢 生姜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茯苓三至五錢 白術(shù)二至三錢
[加減法]
有喜熱現(xiàn)象者,去芍藥留桂枝。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小便利即愈。
[用藥大意]
芍藥開陰結(jié)而利小便;茯苓、白術(shù)健脾利濕;生姜宣散水氣;棗、草以和于中。
[禁忌證]
未經(jīng)汗下者,不宜用。因為在開始時期病機(jī)不易肯定。
[類似方劑參考]
使用本方應(yīng)允體會小便癃閉證有用麻黃開外竅的治法,這樣才能體會到汗和小便的關(guān)系,才能體會到太陽膀胱的作用,才能體會到小便不利可用發(fā)汗法治愈,才能體會到發(fā)汗不解之證可以利小便。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第十一
[方義]
此補(bǔ)心陽,散寒邪,鎮(zhèn)驚祛痰之方。
[主治]
傷寒誤以火迫出汗后,陽氣飛越,驚狂不安。但必須具有身熱、惡風(fēng)寒的表寒證和不喜冷性飲食、口不渴等陽虛現(xiàn)象。
[藥品]
桂枝一錢至錢半 炙草一錢至錢半 生姜一錢至錢半 蜀漆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牡蠣二至五錢 龍骨二至五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炙草以補(bǔ)心陽;芍藥性寒,不利于心陽之虛,故去之;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以解未凈之外邪;蜀漆祛痰;龍、牡鎮(zhèn)靜,以療心神不安的驚狂。
[禁忌證]
喜冷畏熱,有里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此治心陽被傷,外邪已凈,溫性鎮(zhèn)靜之方。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第十二
[方義]
此系補(bǔ)虛、溫散寒邪之方,治療汗后氣虛,津液被傷,外邪未凈之證。也是治療身疼痛的另一種方法。
[主治]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但須注意以下三點(diǎn):
(1)必須兼有喜溫惡寒之現(xiàn)象(這是使用桂枝湯方的主要癥狀)。
(2)必須沒有喜冷性飲食的癥狀(熱性藥對內(nèi)熱證是不適宜的)。
(3)脈必沉遲無力方可大膽用參。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三至四錢 生姜三至四錢 炙草一至二錢 人參二至三錢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人參另燉兌服也可。
[用藥大意]
人參、大棗、炙草補(bǔ)中益氣以生津液;芍藥、桂枝、生姜調(diào)營衛(wèi),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證]
喜冷性飲食者忌之;不惡寒反惡熱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芍藥甘草附子湯:這是治汗后反惡寒之方。
(2)附子湯:此回陽補(bǔ)氣,利水養(yǎng)陰,治身疼痛之方。
桂枝加芍藥湯方 第十三
[方義]
此乃散寒、止痛之方。
[主治]
太陰病,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須具有腹不拒按、不喜冷性飲食、誤食冷性飲食其痛即劇、脈沉而遲等癥。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四至六錢 生姜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加減法]
腹痛拒按者,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湯辛溫解肌,溫中卻寒,倍加芍藥,以治不拒按的腹痛。
[禁忌證]
(1)腹痛喜冷有熱證者忌之。
(2)腹痛拒按有實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大黃湯:此治寒性腹痛拒按之方。
(2)小建中湯:此治寒性腹痛不拒按,但補(bǔ)性較重之方。
桂枝加大黃湯方 第十四
[方義]
此散寒止痛,兼去積之方。此方系溫下方的開始,也系治療表寒里實證的一種類型。
[主治]
太陰寒邪腹痛,或兼表寒,或不兼表寒。但必須具有腹部拒按、大便不利、喜熱性飲食、脈沉遲有力等癥。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生杭芍四至六錢 生姜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大黃二至三錢r [加減法]
腹痛不拒按者,去大黃,名桂枝加芍藥湯。
按:無惡風(fēng)寒之表證者,應(yīng)將桂枝換為肉桂,因肉桂溫里之作用較桂枝更強(qiáng)也。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空心服之。忌食難消化的食物。
[用藥大意]
桂枝湯加芍藥溫散肌表之寒邪,兼止腹痛;大黃蕩滌腸胃,排泄腸中積食。
[禁忌證]
腹不拒按,或大便利,脈弱者,忌之;喜冷性飲食者亦忌之。因為前者系腹痛之虛證,不適用大黃之攻下;后者系熱證,不宜用桂枝、生姜之溫?zé)帷?nbsp;
[類似方劑參考]
(1)桂枝加芍藥湯:此治腹痛不拒按之方。
(2)溫脾湯:此亦系溫下之劑,但溫性藥較多。
(3)理中加大黃湯:此亦系溫下之劑,但補(bǔ)性藥較勝。
桂枝人參湯方 第十五
[方義]
此溫補(bǔ)腸胃兼散表寒,乃表里虛寒正治之方。
[主治]
太陽病,誤下后,胃脘痞滿,下利,兼有身熱惡寒之表證。但必須具有脈沉遲而虛和不喜冷性飲食等現(xiàn)象。
[藥品]
桂枝一至二錢 炙草一至二錢 人參一至三錢 生白術(shù)二至三錢 干姜二至三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先煎后四味,煎至一茶杯時,再入桂枝,再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后四味藥名人參湯,即理中湯,以治腸胃虛寒之痞滿下利;桂枝辛溫,以散太陽之表寒。
[禁忌證]
有口苦喜冷等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先用四逆湯溫里,后服桂枝湯解表之法:此治表里俱寒,分治之法。
(2)半夏瀉心湯:此治虛而寒熱夾雜、痞滿下利之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第十六
[方義]
此補(bǔ)心陽,鎮(zhèn)心安神,救逆之方。也系溫性鎮(zhèn)靜之劑。
[主治]
火逆證誤下后,心陽被傷,煩躁不安。但必須具有喜熱畏冷的現(xiàn)象。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至二錢 龍骨三至五錢 牡蠣三至五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桂枝、甘草補(bǔ)心陽以救逆;龍骨、牡蠣鎮(zhèn)驚悸以安神。
[禁忌證]
喜冷畏熱者忌之,因熱證不宜用熱藥。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此溫性祛痰鎮(zhèn)靜,兼散外邪之方。
桂枝甘草湯方 第十七
[方義]
此溫補(bǔ)心陽,兼補(bǔ)中氣,治心悸之方。
[主治]
發(fā)汗過多形成心悸之證。但必須具有喜用手按、小便尚利、喜熱怕涼或脈沉遲等方能準(zhǔn)確。
按:喜用于按,說明是虛證,需用補(bǔ)藥;小便尚利,說明不需要白術(shù)、茯苓之補(bǔ)脾利水;喜熱怕涼或脈沉遲,說明須用溫性藥品。
[藥品]
桂枝二至三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頓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