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十棗湯 (張仲景) 攻瀉伏飲。
(《傷寒論》)
【歌訣】
十棗湯中遂戟花 強(qiáng)人①伏飲效堪夸
控涎丹用遂戟芥 萃藶大棗亦可嘉
【詞解】①?gòu)?qiáng)人: 素體強(qiáng)壯之人 。
【組成】大棗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
【用法】每次以棗湯調(diào)服藥粉五分至一錢 (l.5一3g),
日一次, 空腹服 。
【功用】攻逐水飲。
【主治】
(1) 懸飲。脅下有水氣, 咳唾胸脅引痛, 心下痞硬, 干嘔短氣,
頭痛目眩;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舌苔滑, 脈沉弦。
(2)水腫腹脹屬實(shí)證 。
【方析】水飲壅盛于里為本方主證。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
水濕,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 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 三藥峻
烈, 各有專攻, 合而為君, 能攻逐臟腑胸脅積水 。佐以大棗
益氣護(hù)胃, 緩諸藥之峻烈及毒性, 使下不傷正 。
【附方】(1) 控涎丹 (又名妙應(yīng)丸; (《三因方》) 甘
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研末, 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
至十丸, 臨臥姜湯送下 。
功用: 祛痰逐飲。
主治: 痰飲伏在胸膈上下, 忽然頸項(xiàng)、胸背、腰胯隱痛
不可忍, 筋骨牽引作痛, 走易不定, 或手足冷痹, 或頭痛不
可忍, 或神昏嗜睡, 或飲食無(wú)味, 痰唾稠粘, 夜間喉中痰
鳴, 多流涎唾 。
(2) 葶藶大棗瀉肺湯 (《金匱要略》) 葶藶子搗丸如彈
子大大棗十二枚, 先煮大棗, 去棗, 入葶藶, 水煎頓服 。
功用: 瀉痰行水, 下氣平喘。
主治: 肺癰, 濁唾痰涎, 咳喘胸滿不得臥, 或面目浮腫等。
按: 十棗湯又名三圣散 (《圣濟(jì)總錄》),《丹溪心法》改
為丸劑, 名十棗丸, 力量較本方緩和 。如患者體虛邪實(shí), 又
非攻不可, 可用本方與健脾補(bǔ)益劑交替用, 或先攻后補(bǔ), 或
先補(bǔ)后攻 。
又: 十棗湯及控涎丹應(yīng)置于瀉下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