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胸腔積液) 治胸膜炎妙方 1十棗湯 【來源】漢·張仲景《傷寒論》 【歌訣】十棗湯中用芫花,甘遂再配入大戟, 棗肉為丸中病止,強(qiáng)人伏飲效堪夸。 【組成】甘遂05克,大戟05克,芫花05克,大棗30克。 【用法】先將前3味藥共研細(xì)末。每服05~1克,最多3克,用大棗煎湯調(diào)服(或用膠囊盛之,再用棗湯送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若屬年者體虛,可酌減用量。若下少病不減者,次日再服。得快下利后,則以糜粥調(diào)養(yǎng)。 【功效】攻逐水飲。 【方解】水飲內(nèi)停,正盛邪實(shí)之證,治宜速戰(zhàn)速?zèng)Q,攻逐水飲。故方用甘遂善行經(jīng)隧之水濕;大戟善瀉臟腑之水溫,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三藥性烈有毒,易傷正氣,故配以大棗,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使攻下而不傷正。合而用之,共奏攻下逐飲,祛痰定喘之效。 【主治】懸飲、脅下有水氣,癥見咳唾、胸脅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或蠱脹腹腫屬于實(shí)證者??捎糜跐B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腎炎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腫滿等病癥。 【附記】本方藥性峻猛,一般宜從小劑量開始,視病情需要逐漸增加。如瀉后精神疲倦,食欲減退,則暫停服用;服藥后瀉下不止者,可服冷稀粥或冷開水以止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體虛及孕婦忌用;甘遂等藥不能與大棗同煎,否則可增加腹痛吐瀉的副作用;本方忌與甘草同用。服本方后須忌食鹽、醬油等物,以免復(fù)發(fā)。
2加味十棗湯 【來源】杜懷棠《中國當(dāng)代名醫(yī)驗(yàn)方大全》(沙星垣方) 【歌訣】加味十棗善攻下,逐水大戟配芫花, 商陸甘遂合為功,中病即止量勿過。 【組成】大戟10克,芫花10克,商陸10克,甘遂10克。 【用法】將上藥各搗篩后合研細(xì)末備用,如裝膠囊吞服更佳。用大棗10枚,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棗,納藥末沖服,或裝入膠囊吞服。本藥具有耐受性,故服時(shí)宜遞加劑量。第1天12克,1日1次;第2天15克,1日1次;第3天18克,1日1次。連服3天后休息2天,再連服3天為1療程,胸水凈者,可再服1療程。本藥作用常因人而殊,年壯體強(qiáng)者以2克為基數(shù),以03克增減為佳;老人、小兒、體弱者,應(yīng)酌減其量。藥效以輕瀉二三次為適度,過多者可飲米湯,并減少用量。 【功效】攻下逐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十棗湯”加逐水消腫的商陸而成,是傳統(tǒng)的攻下逐水方。凡胸腹諸水,體壯證實(shí)者,皆可用之。但應(yīng)嚴(yán)格掌握用量,切不可自行加大劑量,導(dǎo)致傷脾敗胃,毒損肝腎。因棗湯納藥末沖服,病人多有嘔吐之弊,故不如棗湯沖服裝藥膠囊,可避免胃刺激。 【主治】懸飲(滲出性胸膜炎)。 【附記】本方毒性較強(qiáng),只宜暫用,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逐水之后,尚需調(diào)養(yǎng)脾胃,以防飲邪再起。若服用2~3個(gè)療程,效果仍不佳者,則當(dāng)停用,以免攻伐太過。
3控涎丹 【來源】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歌訣】控涎丹用白芥子,甘遂再與大戟配, 祛痰逐飲雙【功效】,臨證應(yīng)用姜湯下。 【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睡前用生姜湯送服。 【功效】祛痰逐飲。 【方解】本方為水飲痰涎停伏胸脅之證而設(shè)。方用甘遂、大戟祛痰逐飲,合以白芥子祛痰止咳。合而用之,共奏祛痰逐飲之功,藥少力宏,效果甚捷。 【主治】脅肋疼痛、苔黏膩、脈弦或滑。可用于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哮喘、腎病水腫、癲狂等病癥。 【附記】本方過服能引起惡心、嘔吐、胸脘難受等反應(yīng)。服藥后1小時(shí)宜進(jìn)食稀粥以和胃氣,胃脘不適時(shí)可服棗湯。服藥期間宜臥床休息。
4秦艽扶羸湯 【來源】宋·《楊氏家藏方》 【歌訣】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dāng)歸紫菀偕, 半夏人參兼炙草,勞瘵蒸嗽服之諧。 【組成】柴胡6克,秦艽45克,人參45克,當(dāng)歸45克,鱉甲45克,地骨皮45克,紫菀3克,半夏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一方再加烏梅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養(yǎng)陰除蒸,補(bǔ)氣肅肺。 【方解】方用柴胡、秦艽解肌散熱;鱉甲、地骨皮益陰除熱;人參、當(dāng)歸、炙甘草益氣和血;紫菀、半夏化痰止嗽。煎加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合而用之,共奏滋陰退熱,益氣補(bǔ)血,化痰止嗽之功,俾陰復(fù)熱去,氣血漸充,肺氣清肅,諸癥自除。 【主治】肺痿骨蒸勞嗽、或寒或熱、聲啞羸瘦、自汗、四肢倦怠、不思飲食、舌干紅、脈虛數(shù)。可用于結(jié)核性胸膜炎、支氣管擴(kuò)張咯血、肺結(jié)核、小兒夏季熱等病癥。 【加減】若汗出明顯,加黃芪、牡蠣益氣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貝、百部止咳化痰;午后低熱,加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 |
|